《做工的人阿祈的自發性腦出血》
《自發性顱內出血》為「出血型」腦中風,患者也沒有外傷,屬於自發性顱內出血,而導致腦部功能因此受損。又稱腦出血、腦溢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危險因子】
自發性顱內出血起因於血壓...
《做工的人阿祈的自發性腦出血》
《自發性顱內出血》為「出血型」腦中風,患者也沒有外傷,屬於自發性顱內出血,而導致腦部功能因此受損。又稱腦出血、腦溢血,它起病急驟、病情兇險、死亡率非常高,是急性腦血管病中最嚴重的一種,為目前中老年人致死性疾病之一。
【危險因子】
自發性顱內出血起因於血壓過高,或血管過於脆弱,而讓腦內血管破裂出血。最常見的原因是「高血壓」。另外幾個腦內血管的變化,像是腦動脈瘤、大腦類澱粉血管病變、海綿狀血管瘤、血管炎、甚至腦瘤都有可能造成顱內自發性腦出血。腦出血的原因主要與腦血管的病變、硬化有關;血管的病變與高血脂、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的老化、吸煙等也密切相關。
*假使患者本身有使用抗凝血劑,或有血小板過低等其他容易出血的血液疾病,也比較容易會出現自發性顱內出血。
【常見位置】
最常見的出血位置包括大腦、基底核、丘腦、腦幹、和小腦等位置。剛開始出血位置不同,會影響到初期的神經學症狀表現的不同。
【常見症狀】
自發性顱內出血之後,受影響的腦組織便無法獲得足夠的氧氣及養分,這個區塊的腦部功能會受損,因此患者可能會突然間表現出失語、偏癱,重者意識不清,半數以上患者伴有頭痛、嘔吐或突然一隻眼睛看不到等異常狀況,或被發現血壓收縮壓極高,超過220mmHg。患者也可能是表現突然間的意識變化,本來人還在說話,但突然間人變得叫不醒、沒反應。
【診斷方式】
電腦斷層或磁震造影檢查是目前最能夠早期區分為腦出血或腦梗塞的主要檢查。
【手術方式】
開顱手術、血塊清除、顱骨減壓手術。
【找藥師來預防】
想要遠離腦中風,除了建立良好生活形態,吃對食物與保健品,更有事半功倍之效:可改善微循環、抑制凝血功能、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降低血黏度。越來越多研究顯示,食用更多深海魚的族群心血管問題較少。建議想吃肉的時候,先選深海魚吧!魚中的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血壓、三酸甘油酯,也可以預防中風。
☺更多遠離腦中風食物,請洽 #巧克藥師
基底核中風症狀 在 劉博仁醫師 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家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眩暈,會中風嗎?
劉博仁醫師
台中市澄清綜合醫院中港院區營養醫學門診主任,前耳鼻喉科主任
台北菁英診所功能醫學抗衰老中心
昨天處理好幾位眩暈患者,其中一位患者提出:眩暈會中風嗎?
記得一位時常罹患眩暈以及嘔吐的45歲的男性患者,從診所轉診到我這時,因為這次說話咬字不是非常清晰,當下做了一些神經學檢查,認為應該有中風跡象,我立刻會診腦神經內科,結果馬上安排住院,腦部核磁共振檢查確定是小腦輕度中風,後來化險為夷。家屬提出疑問:眩暈會腦中風嗎?怎麼那麼可怕?其實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站在醫學的角度上應該是中風有可能一開始是以眩暈的發生來表現,其實這不僅僅是病患及家屬的擔憂,臨床醫師在面對這類患者時也戰戰兢兢,深怕一個閃失造成誤診。但是許多重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睡眠呼吸中止症、血管粥狀硬化、自體免疫疾病等等)的發生導致的眩暈症,如果不從根本疾病治療好,確實未來會增加腦中風的機會。
說到中風,就一定要跟讀者交代腦部的血液循環。在小腦、腦幹、內耳、後顱窩的血管支配是由二條脊椎動脈來支配,這二條血管會在顱底匯聚成基底動脈,而這些血管會供給這些腦組織的氧氣以及營養,當然如果因為這裡的動脈發生硬化、鈣化、血栓、血管剝離破裂等狀況,那頭暈、眩暈、耳鳴、走路不穩、頭痛、視力模糊、口齒不清、吞嚥困難,甚至意識喪失就有可能發生了。
那支配腦部的血管就這一條脊椎動脈嗎?當然不是,還包括二側頸動脈,當然頸動脈如果一樣發生了硬化、鈣化、血栓、血管破裂等狀況,腦中風也一樣會發生,只是症狀與脊椎動脈阻塞不同。
腦中風一般分為出血性中風(血管破裂)以及缺血性中風(腦梗塞),前者約20%,後者約80%,這就好比一個是溪流潰堤,水漫溪邊,造成房屋淹水,一個是溪水乾涸,溪邊植物缺水,土地無法種植。因為這二種中風處理治療方式完全不同,所以腦部電腦斷層或是磁振造影檢查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我常被病人問:我的眩暈是不是中風前兆?事實上,確實有一種中風前兆,我們稱之為暫時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這就是俗稱的小中風(mini stroke),症狀比較輕微,大多只持續5~20分鐘,而且會在24小時內恢復。如果症狀超過24小時就稱為中風。原因很簡單,就是上述提及的動脈供應腦部的血液循環發生阻塞,使腦部缺氧的部位突然短暫缺乏氧氣和養分,導致那個部位所管轄的功能暫時減退,但是當血塊被沖散或溶解後,腦部的功能也立即恢復。小中風的症狀和腦中風類似,只是在持續的時間長短和嚴重度不同。
那如何能知道支配腦部的血管有沒有狹窄或是阻塞?一般可以血管超音波來檢查頸動脈以及脊椎動脈,當然腦內的血管則還是必須靠磁振血管造影(MRA)才能一窺全貌。摘自新自然(完全根治耳鼻喉疾病)
基底核中風症狀 在 大紀元時報 - 台灣(The Epoch Times - Taiwa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你暈了嗎﹖ 漫談老年眩暈問題
原文網址:
http://www.epochtimes.com.tw/n63864/
醫師,這幾年來我已經頭暈好幾次,每次暈的時間都很長,嚴重到噁心嘔吐,一定要去診所、急診室打針才會好。」這是在門診常聽到年長者為眩暈所苦的情況。醫師表示,不少老年人有眩暈的問題,不但影響生活品質,也會影響走路的平衡,因此在居家生活要做好安全防護,以防止跌倒的發生。
成大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李威霆表示,根據一項國外最新的研究顯示,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最近1年內經歷過頭暈症狀到需要求診的比例是18~20%,對於7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頭暈更是最常抱怨的症狀之一。頭暈不但導致生活品質下降,也增加跌倒的風險,而嚴重的跌倒還會造成殘廢與致命的危機。
眩暈造成的原因
李威霆說,眩暈的成因很多,一般可以粗分為周邊性眩暈(多為內耳或前庭功能障礙)、中樞性眩暈(腦幹或小腦病變)兩大類。老年人和年輕人眩暈的成因不同,通常和身體各系統的老化有關,人體的平衡系統很複雜,包括內耳前庭系統、視覺提供空間訊息、本體感覺負責感受身體的姿勢與張力,並由小腦統合運作幫助維持正常的平衡感。
隨著年紀增加,平衡系統各部位都會逐漸老化,血管功能也退化,還有伴隨越來越多其他內科慢性疾病,造成長期服用藥物的副作用,這些潛在因素都可能導致眩暈或是慢性頭暈。李威霆提出,要清楚了解病患眩暈的症狀模式、發作情形、時間長短、伴隨症狀,才能有效地做初步鑑別診斷。由於老年人多有其他慢性病而長期服藥,如抗憂鬱、抗焦慮、安眠藥、利尿劑、肌肉鬆弛劑、心血管藥物等,因此詢問藥物服用史就十分重要,接著再透過仔細的診斷與評估,並配合服用藥物或是前庭功能復健,以改善症狀。
做好完善檢查與診斷
李威霆表示,老年人罹患心血管、中樞疾病的風險較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更不在少數,若是中樞性眩暈,如中風、腦幹缺血、椎基底動脈循環不全等,必須要小心加以排除;若有神經學症狀的老年人也要特別提高警覺,做好完整的理學檢查、神經學評估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由於醫師會視不同鑑別做診斷,進一步安排聽力圖、平衡功能檢查(包括眼振圖、前庭功能檢查、溫差測驗等)、聽性腦幹反射、重心動搖測驗、抽血、躺坐站血壓等,懷疑是中樞性眩暈時,甚至需要腦部電腦斷層、核磁共振或血管攝影等檢查來進一步判斷。
良性眩暈免服藥
李威霆說,眩暈其實是一個症狀,背後的診斷因素相當多,要找出確切的原因才能對症下藥。根據一項針對1,200位70歲以上的眩暈病患所做的統計,高達40%的病患是「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俗稱為耳石脫落症,其中只有4%是「梅尼爾氏症」,而坊間普遍存在一個迷思是,只要眩暈都懷疑是罹患梅尼爾氏症,其實梅尼爾氏症的病患是相當稀少。若是診斷為良性陣發姿勢性眩暈,只要在診間簡單使用耳石復位術,很快就能達到治療與緩解眩暈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服藥。
李威霆補充說,另外一個常見導致老年人長期頭暈的原因與身體前庭、視力、本體感覺、肌力同時退化有關,由於不會覺得天旋地轉,但是常會抱怨頭昏昏的,走路不平衡,這樣的暈可以藉由前庭功能復健來獲得改善,並配合適度活動增加肌力來做平衡復健。
李威霆提醒,家中若有頭暈困擾的長輩,需要格外提防跌倒的風險,除了藥物上避免引起姿態性低血壓,還要配戴眼鏡矯正視力,改善安全的居家環境,裝設夜燈及扶手、使用拐杖或助行器等,以防止老人跌倒後可能引起更多嚴重的併發症。
------------------
台灣大紀元實體報
http://www.epochtimes.com.tw/realnews.htm
台灣大紀元電子日報
http://www.epochtimes.com.tw/
線上訂報:
http://order.epochtime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