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產品中有2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日本零食團購+花蓮有機蔬菜箱 最近在看「GENIUS LIFE万全な体調で生き抜く力」,書中寫到一件很悲傷的事:「對現代人而言,攝取脂肪的主要來源依然是動物性食品,但今日家畜和祖先們當年打獵獵物相比早就失去了營養價值,現在的牛和以前的牛說是完全不同種類的動物都不為過」 我懷疑此刻在超市花昂貴...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 在 Angela營養師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4-04 15:19:14

#angela居家三分鐘出好菜  想減醣+熱量控制? 一樣可以吃飽飽   這次料理#蒟蒻麵 快速簡單 幫你搭配好,讓你補充膳食纖維和優質蛋白質,營養更均衡,且整份不到 250 kcal 👉 很適合想要減醣+熱量控制的你!  ●體態控制能不能吃蒟蒻麵? 蒟蒻麵是熱量控制的好夥伴,...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 在 Woody Mama |育兒生活·親子旅遊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1-19 09:30:19

🕵️‍♀️🔍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會在便利商店發揮偵探精神?  🍮沒買過的零食⋯通常我會判斷一下添加物多不多?然後翻到背後看一下成分標示😆。(其實還是妹子的時候我都只看熱量啊XDD)  🧃因為玲琅滿目好吃的太多, 👦🏻👧🏻我會儘量從裡面找出適合吳迪和吳比食物:)有限度的開放零食~不要媽媽自己吃...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 在 Abby In Germany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2-03 19:25:08

Saison haben 當季/時令 (in season) saisonal 季節性的/時令的 (seasonal) . 例句: Welches Obst und Gemüse hat im September Saison? (Which fruit and vegetable is in Se...

  •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1 20:56:47
    有 640 人按讚

    日本零食團購+花蓮有機蔬菜箱

    最近在看「GENIUS LIFE万全な体調で生き抜く力」,書中寫到一件很悲傷的事:「對現代人而言,攝取脂肪的主要來源依然是動物性食品,但今日家畜和祖先們當年打獵獵物相比早就失去了營養價值,現在的牛和以前的牛說是完全不同種類的動物都不為過」

    我懷疑此刻在超市花昂貴費用購入的有機食材,營養及安全價值可能都比不上五十年前我們父母在市場隨手買的菜😔

    說到底,以前的環境是怎麼也回不來了,唯一還能找回的只剩下「氣氛」

    「ミレービスケット」小圓餅幾個月前從日本飛來邁阿密我家,它包裝上自介是這麼寫的:「まじめなおかし」(是認真的餅乾)這口氣有夠像聯誼場合裡沒聊幾句就宣告自己是以結婚為前提在認真尋找對象的男人一樣。

    「認真」一詞放在人、放在工作態度上算是個好形容詞,但認真的餅乾是怎麼回事🤔上網搜尋之後才發現有以下時代背景。

    「高知縣無人不知的小圓餅是野村煎豆店從昭和30年(西元1955年)開始生產的產品,當時因為日本準備進入高度經濟成長期(大人忙打拼的年代容易忽略家中小孩)衍生出不少青少年問題。比如少年自殺、離家出走、學生紛爭等各種現象開始浮上檯面。同時,大眾對於食品業的信任開始崩解,像是轟動世間的森永牛奶砷中毒事件、牛肉食品罐頭偽造(標示為牛肉罐頭其實內容是鯨魚肉)這種情境(商人說謊且小孩不乖)野村煎豆店宣示了他們會以誠信為原則、會以最嚴謹態度製造出大人小孩都愛,能夠凝聚家族力小圓餅為己任的決心」(參照翻譯自share view專欄)

    昭和30年出生的「認真餅乾」在過了六十六年的此刻依然深受世間愛戴,而且他們強調風味也是昭和年代起就未曾改變的。

    但昭和年代風味究竟是什麼風味?
    我覺得是瞬間能帶你回到童年時光,是小時候才有的味道😋
    也是曾經身為哈日族的我們想沉浸在昭和餘韻時,可以拿來配電影「Always 三丁目の夕日」(永遠的三丁目夕陽)配尾崎豊音樂一起享用的餅乾。
    當然,小圓餅口味就如包裝文案,不管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還有小朋友都能滿意。說是能凝聚家族力,全家一起吃的餅乾一點都不為過。

    本來吃完一兩包也只是停在「令人懷念的口感」,可當我逛超市時才發現留下時代痕跡的小圓餅還真是無可取代。即使美國有機超市裡充滿各種健康美味零食,但沒有任何一項可以接近小圓餅口感、也沒有任何一款零食能讓你心中喚起過去,我想這就是小圓餅的最大價值❤️

    終究大家吃的不是零食,而是懷舊感啊。

    吃起來如何:脆度很適中,是爺爺奶奶吃不會嫌硬、年輕人吃不會嫌鬆軟的脆度。甜甜鹹鹹,基本上沒辦法停在一小包。估計你開了一小包後會想接著吃第二包。

    #其他日本零食
    杏仁小魚乾、薯條三兄弟(這次薯條三兄弟難得現身)以及麝香葡萄果凍感覺不用我寫,大家估計都比我更熟悉。

    #送禮自用兩相宜的台灣木子果舖水果乾
    木子果舖是來自台南玉井的品牌,要是還在上班族年代遇見它我就不用煩惱每次台灣出差要帶什麼伴手禮回日本了。怎麼說台灣都是水果王國,水果乾肯定會受日本人喜愛。台灣木子果舖果乾我個人覺得最大優點是不會過甜!它有大片的無糖芒果乾(甜度靠芒果本身甜度)也有稍甜的芒果青乾(這吃起來就是酸甜情人果,我自己很愛)另外單純個人喜好,我覺得芭樂乾也好好吃

    以上各產品不論再怎麼美味都還是歸類在零食(我的健身教練說每週可以有一天Cheat Day,吃讓自己開心的食物零食)換句話說大家購買也請衡量狀況,吃個爽吃個開心就好,不要過量。

    #花蓮有機蔬菜箱
    因為蔬菜箱已登場過幾次,我就直接寫重點。

    花蓮蔬菜的有機不單是農作物不使用農藥,而是從土地開始就嚴格執行非用藥的有機政策。對!都是從未使用過農藥的土地💪🏻

    種植農作物的環境經常可以見到動物,比如猴子和山豬會帶家人來試吃。若農作物要驅蟲也是直接派雞來吃蟲,一切再天然不過。

    最後我要再把「GENIUS LIFE」拿出來講一下,這本書主要是在聊現代生活中哪些食物以及日常用品可能傷害大腦可能讓身體發炎,導致人們罹癌或得到阿茲海默症等,其中作者關於有機食物的論述很值得參考。

    「現代農業不管是使用的化學肥料、灌溉法到基因改造全是為了滿足大量生產的需求。遺憾的是德州大學將1950年到1999年的43種類蔬菜做過比較,研究發現和50年相比,1999年蔬菜內的養分確實下降了許多。換句話說現在這個年代要攝取營養,可以的話還是盡量選擇有機產品吧。

    選購有機產品時需要考量荷包,那我(作者Max Lugavere)建議不會連皮吃的蔬果,比如酪梨、柑橘類沒有必要非買有機,但莓類水果、綠色蔬菜、蘋果番茄及菇類等還是盡量選擇有機產品較好」

    ❤️美味的團購連結
    https://gbf.tw/mwurw

  •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2 11:53:48
    有 0 人按讚

    2041 AI六大趨勢》李開復:AI新時代,台灣機會在「算力」

    文 / 簡邦丞 攝影 / 張智傑
    2021-08-01

    2041年的世界是什麼模樣?AI人工智慧在20年內將如何改變人類生活?近日,AI專家李開復在線上新書發表會,精彩剖析人工智慧將帶來的六大趨勢。

    AI人工智慧引領的未來世界,有哪些新商機?電腦科學趨勢觀察家李開復,今年特別推出一本科幻小說《AI 2041》,與小說家陳楸帆合作,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裡,探討AI新世界。

    7/30舉行的新書發表會上,李開復解構新書架構,暢談AI技術在近十年的四波快速發展,進一步對未來的20年提出六大預測,並提及台灣在未來的AI產業裡擁有的優勢在於「算力」。

    延伸半導體基礎,帶入AI能量

    若從技術發展來看,AI主要有三大面向,也可是發展產業的三大切入點:算法、數據、算力。李開復以此三大面向,盤點世界局勢。

    首先在算法的部分,他表示美國和中國仍佔優勢,這兩個超級大國擁有多年累積的算法技術和高智商人才,其他國家在短期內很難有突破性發展。

    第二是數據,目前中國獨占鰲頭,歐美和印度可能都還有機會超越,但其他的國家在數據的部分無法趕上。

    第三是算力,台灣最有機會佔有一席之地。他分析,台灣優秀的半導體計算能夠幫助人工智慧的訓練,或是在使用的產品上加裝傳感器、接收器,建構更好的物聯網,「台灣有很多企業在半導體、晶片、傳感器方面都擁有很好的技術,台灣擁有多年基礎,算力應該是最有希望的領域。」

    李開復眼中的AI六大趨勢

    此外,李開復剖析他所看到的AI發展六大趨勢,包括:

    (1)AI驅動商業運作新秩序

    在大量數據和自然語言的訓練之下,未來能讓AI回答我們的問題,例如巴拿馬運河如果再塞兩週,該投資什麼領域? AI將能扮演分析師的角色,在每一種情況下提供最好的投資建議。另一方面AI也將擁有智能營銷的功能,根據每個人的需求,產生最有吸引力的銷售文案。

    (2)全自動駕駛順勢普及

    自動駕駛將會逐步實現,會先從簡單的場景,例如公路或工廠裡開始發展。接著進入第二階段的高速公路改造,利用感應器和攝影機接收資訊,完成全自動駕駛專用的車道。最後會更進一步發展智能駕駛的城市。到時候想開車就要像騎馬一樣,只能到鄉村才能實現。

    (3)AI醫療創新,增長人類壽命

    藉由蒐集每個人身上,多類型的醫療數據,包含基因排序和每日的血壓血糖,AI將能夠在疾病的預警、治療、監測、長期管理等方面,協助醫生進行診斷並治療。在發明新藥和精準醫療的同時,AI還能幫助人放緩衰老過程,使人能延年益壽。

    (4)更透徹的工廠自動化

    目前在工廠裡視覺和搬運的部分,AI已經能勝任。未來AI將能處理較為精細的製造,只需要少數的藍領工人和自動化的生產過程,就能完成大部分的任務,從製造到物流,都交由機器人執行,甚至能將房子一塊塊在工廠做出來,之後再進行組合。

    (5)能源和農業革命,不再靠天吃飯

    按照太陽能、風能的發展趨勢,未來的綠色能源可以說是不用錢,再配合鋰電池的發展,儲存能源的成本也將大大降低。擁有製造這些技術的國家,將成為未來的能源強國。在食物的方面,無人機農業、垂直農場和3D列印食品,將能節省土地和人力,改寫農業產業鏈。

    (6)生產成本下降,進入豐饒時代

    當能源、食物和生產力都能供給無虞,人類將進入「豐饒時代」。屆時人們不需要再煩惱食衣住行、健康保障,每個人都能得到小康生活。人們可以將精神投入想做的工作上,滿足自己的自我實現。

    AI可能帶來戰爭,也會帶來和平
    既然AI如此強大,未來世界的AI能不能阻止戰爭,帶來和平?又或者能不能成為政治家?

    李開復表示,人工智慧使得自動化武器變得可能,更有放大武器的力量;但相對地,用在和平領域,也能有同樣的機會降低武器的危險性與破壞力。

    在國家治理的部分,由於沒有國家的領導會想把權力交付給人工智慧,但AI還是能扮演提供資訊分析的角色,讓領導人知道決策會帶來的後果。例如在當今的疫情之下,人工智慧就能分析該如何做決策,提供國家領導人參考。

    附圖:李開復出書勾勒AI帶來的世界新面貌。張智傑攝影
    人工智慧帶來的科技創新,將翻轉人類生活?
    《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李開復、陳楸帆著,天下文化出版圖/《AI 2041:預見10個未來新世界》,李開復、陳楸帆著,天下文化出版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1375?fbclid=IwAR39Dg_U0riQRb2w9_jpYh0rGYD1QghdsR6VNW8I_Dc7zmesl0B3b1s7L78

  • 基因改造食物有哪些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8 20:26:36
    有 1,162 人按讚

    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