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基因改造生物危害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基因改造生物危害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基因改造生物危害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基因改造生物危害產品中有3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FaceSchool精油大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純露的一則喜一則憂就是當你看到還沒用完的純露浮出白色絲狀物時,喜的是真的買到天然無添加的純露,憂的是因為沒有好好保存所以純露壞了。 雖然部分純露有自帶抗菌的功能,但台灣環境濕熱,如果保存不當,出現黴菌的機率相對來說仍然很高。一般建議開封後要冷藏保存,並且建議適量分裝以避免一直開開關關增加純露接觸空氣...

基因改造生物危害 在 精油大學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2-03 13:35:59

純露的一則喜一則憂就是當你看到還沒用完的純露浮出白色絲狀物時,喜的是真的買到天然無添加的純露,憂的是因為沒有好好保存所以純露壞了。 雖然部分純露有自帶抗菌的功能,但台灣環境濕熱,如果保存不當,出現黴菌的機率相對來說仍然很高。一般建議開封後要冷藏保存,並且建議適量分裝以避免一直開開關關增加純露接觸空氣...

  • 基因改造生物危害 在 FaceSchool精油大學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23 18:00:52
    有 24 人按讚

    純露的一則喜一則憂就是當你看到還沒用完的純露浮出白色絲狀物時,喜的是真的買到天然無添加的純露,憂的是因為沒有好好保存所以純露壞了。
    雖然部分純露有自帶抗菌的功能,但台灣環境濕熱,如果保存不當,出現黴菌的機率相對來說仍然很高。一般建議開封後要冷藏保存,並且建議適量分裝以避免一直開開關關增加純露接觸空氣的機會還有溫度上的變化。
    另外自行操作複方純露時(兩種以上的純露混合使用)或是使用純露DIY面膜、化妝水等手作保養品時,也可能會因為操作的環境及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純露互配後產生品質的不穩定性而使純露變得更容易變質,這時候反而保養不成,傷了肌膚又傷了錢包。
    最好的避免方式除了改善保存方式及適時用完之外,適度的添加抗菌劑也是不錯的選擇,只要選擇天然來源並在安全範圍適量添加合適的用量,不僅可以穩定品質,更能確保肌膚保養的安全性。
    關於抗菌劑你可以選擇具有Cosmos nature天然認證的玉米蔗糖醇,是使用非基因改造的玉米與甘蔗渣,不含潛在刺激性的短鏈不飽和脂肪酸,比起化學合成的1,2-戊二醇,玉米蔗糖醇更加溫和安全、低刺激性。
    🧪在這種情況下,你會需要玉米蔗糖醇:
    1.當你需要天然且安全的防腐劑時
    2.DIY作品同時需要保溼和防腐功能時
    3.對於芳療常用的天然純露有很大的保存助益。因為水是微生物的繁殖基劑,水分越多的產品越容易受到微生物汙染,在天然純露中添加玉米蔗糖醇可以有效幫助純露的保存,避免菌絲危害使用安全,讓天然純露使用的更加天然更加安心。
    👩‍🔬芳療師簡易用法:
    化妝水:薰衣草純露97%+玉米蔗糖醇3%

    #精油大學 #faceschool #做自己的芳療師 #芳療 #純露保存 #天然防腐劑 #純露延長保存 #玉米蔗糖醇

  • 基因改造生物危害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1-18 20:26:36
    有 1,162 人按讚

    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

    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

    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

    摘錄自《#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晚安:

    昨天的贈書直播沒提到疾病與「自我認同」的關係,我感覺很可惜,今天下午特別請出版社授權相關文章,想做文字上的補充。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466001611099283

    下面有兩篇摘文,這兩篇摘文從大腦神經的角度,來談「自我」。要花一點時間看,透過閱讀這篇還有接下來的系列文章,可以幫助我們知道,我們平常在版面上所談到的,看似很抽象飄渺的說法,可以找到甚麼樣的依據。

    我先從我們所熟悉的童年嫌惡經驗來複習,童年經驗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甚巨,這是我們都清楚的。而童年經驗到底如何導致疾病,從下面文章的分析,我們就能有個具體的邏輯。

    祝願您,有空能在心理上回到童年,看見我們對自己的信念與認同,如何形塑成我們現在的樣子!

    ... ... ... ... ... ... ... ... ... ... ... ... ... ... ...

    【文/ 傑佛瑞.雷迪格】

    人生故事的重要性

    我形容自癒現象是醫學界還沒有打開的黑盒子。商用飛機上的黑盒子會記錄飛行途中的資料並儲存下來,假如飛機失事墜毀,調查人員可以從黑盒子中汲取重要資訊,釐清事故原因。

    我們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個黑盒子,記錄一生中所發生的大小事。我指的特別是記憶、過去的情緒、銘刻在心靈與細胞上的古老創傷與失落、根深蒂固的壓力與焦慮,這無法透過幾分鐘的靜坐或改變生活環境而消除,像安全毯一樣被我們緊緊握住的悲傷與嫌隙;對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身分、能力、應得或不應得的事物,在人格形成期逐漸確立。就像醫學界不願開啟自癒的黑盒子,我們多數人也對自己心中的黑盒子避而不談,不曾檢視這些關於自己、他人、世界的潛意識信念。

    我這裡所談的黑盒子不只是譬喻,而是真有這種東西,比較科學的名稱是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簡稱DMN)。基本上,DMN包含大腦幾個鬆散相關的部位,包括大腦深處較古老的結構以及大腦皮層較新的部分,當你進行特定類型的思考時,這些部位會啟動,或是亮起來。之所以說「亮起來」,因為這就是透過功能性磁振造影所看到的模樣,大腦原本呈現銀灰色,而啟動的部位會像營火中餘燄未盡的木塊一樣閃現火光。

    什麼事情會點亮DMN呢?做白日夢、想著自己和他人、在社群媒體上被點「讚」、想起過去所發生的事、想像未來可能發生的事、自省、察覺到自己的情緒的時候。基本上,當你沒有想著外在世界的事物,而是關注內心,進入較為自省的狀態時,DMN最為活躍。DMN渴望敘述,透過連結過去、現在以及我們認知中未來可能發生的事來協助我們譜寫關於自己的故事。

    我們以自己獨有的方式來解讀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並根據自己的認知來「記錄」這些事件。我們常一再想起重要的事(尤其是負面或感受強烈的經驗),當我們腦中回想起這些事件時,我們就以同樣的模式一再啟動DMN,生成神經路徑,其上的「溝槽」會隨時間加深。你小時候在學校是否曾在書桌上寫字?我記得書桌原本是平滑的米色木頭,我在上面寫字時,鉛筆滑過光滑的桌面。不過一次又一次描著同樣的字跡之後,書桌上的凹痕愈變愈深、難以移除。不用多久,我就只能沿著原本的凹痕寫字,描著不斷加深加黑的線條。當你一再回想創傷、壓力、記憶、悲傷等各種關於自己的信念時,大腦的DMN也會發生同樣的情況。

    DMN是神經科學領域中相對新穎的概念,因此醫界對於這個虛無縹緲又極為重要的腦部系統到底包括哪些部位還沒有明確的共識。不過醫界一般認為DMN應該包含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調節行為的中心)、扣帶皮質(屬於大腦邊緣系統,負責情緒與記憶的形成)以及下部頂葉皮質(負責解讀成形的情緒並處理語言與感官資訊),這些部位共同造就了旁觀者眼中的「你的個性」,或是你自己眼中的「我」。神經科學家為DMN取了個暱稱:我網絡(me network),這是自我在神經生物學方面的根基;這些部位造就你的本性。

    這裡我得暫停一下,我要說明的是,你的本性不全來自DMN,構成身分認同的因素不只有DMN,單一神經網絡無法表現一個人的全部。特別是在徹底療癒方面,身分認同遠不僅止於此,但DMN仍是很重要的一個起點,這是「你之所以成為你」的建築藍圖,你的生命、身分認同、自我意識、處事方法都是根據這份藍圖所建造。

    那如果你的自我意識(也就是你的身分認同藍圖)是構築在負面、有害、受限的想法之上,那會是什麼情況?自己加諸己身的負面或限制信念會對大腦化學、對體內的壓力循環或戰或逃狀態、對生物系統、對細胞、對你的患病機率、治療能力造成什麼影響?你的黑盒子中是否有東西阻礙你治療,甚至提高你的患病機率?

    ……

    你的黑盒子裡有什麼?

    一九八五年,一位研究人員的口誤開啟一項研究,後來進而改變了現代醫學的景貌。文森.費利帝(Vincent Felitti)是加州聖地牙哥凱薩醫療機構(Kaiser Permanente)預防醫學部門的主任,他想知道為什麼患者一直退出他的減重門診。減重門診是預防醫學部門很成功的一項舉措,不過奇怪的是,這裡的中輟率高達百分之五十。參與者一開始的減重過程都很順利,穩定朝預設的減重目標邁進,不過之後卻經常突然退出,再也不來門診。到底為什麼患者總在即將實現目標時紛紛退出?

    減重門診曾有一位模範患者,她在一年內減去三百磅(約一百三十六公斤),之後卻突然退出減重計畫,費利帝醫師看著預先寫下的訪談問題訪問她,卻出現口誤。費利帝醫師問(或以為自己是這麼問):「你幾歲開始有性行為?」患者回答:「四十磅(約十八公斤)的時候。」費利帝醫師對回答感到疑惑,於是又問了一遍,患者還是給出同樣的答案,然後突然放聲大哭。

    費利帝醫師突然明白,他把兩個問題合併成一個句子了,他原本是要問患者開始有性行為的年紀,卻問成「體重多重的時候開始有性行為?」而患者脫口而出的答案,則透露出在別的情況中可能永遠無法說出口的真相:她小時候遭到性侵,第一次性經驗是在四歲的時候和家庭成員發生的。

    這是一個真相大白的時刻。之後費利帝醫師調整訪談問題,擴大訪問範圍,很快就發現患者成功減重,正是他們退出減重門診的原因。有一位女性在短短三週內復胖近四十磅,因為有一位同事稱讚她的外表,邀她出去約會,她說:「過胖讓我受到忽視,而我需要的就是被視而不見。」因為她也曾有受虐的經歷。

    由於口誤,費利帝醫師意外發現治療患者的祕訣。童年遭受性侵與肥胖之間的關聯相當深遠,而且後來發現其實也相當普遍。由於小時候經歷過創傷,這些人可說是把增胖當成生存策略。因此,醫師為患者擬定減重策略時不能只著眼於現在;這些患者必須回到自己的童年,治療當時的創傷,這樣才能減掉體重並維持不復胖,真正獲得健康。費利帝醫師與傑出流行病學家理察.安達(Richard Anda)合作規劃一項大型的縱貫研究,擴大調查童年創傷與現在健康狀況的關聯,他們發現問題遠超過性侵與肥胖,遠遠超過。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區分出十種童年壓力與創傷類形,他們稱之為童年不良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簡稱ACE)。他們在兩年期間內檢視一萬七千名研究受試者,研究方法包括身體檢查與訪問受試者的過去與童年經驗。他們發現童年創傷經歷與眾多疾病類型間都存在顯著關聯。虐待及忽視、喪親、目睹家暴、與精神病患者或藥物依賴者同住,或即便只是情緒忽視所帶來的持續、少量慢性壓力,這些種種經驗都是肥胖、糖尿病、癌症、心臟病等各類疾病的重要預測指標。或者,從端粒研究者布雷克本和艾波的角度來看,這會縮短你的健康年限。

    那這些過去經驗到底是如何轉化為成年的疾病?

    乍看之下,ACE研究結果顯示的是,童年早期的創傷與壓力容易培養出致病的行為。比方說,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的說明,ACE與疾病之間的關聯是:生命早期的創傷或慢性壓力會阻斷神經發展。其後果是至成年時,我們有時無法做出最好的決定,例如飲食選擇、同居對象、是否吸菸等,而這些行為會提高罹患糖尿病、心臟病、癌症等各種疾病的機率。我們通常把這類疾病稱為生活型態病,因為其病因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我們許多選擇與習慣的根源可能來自童年時期的經驗,這是一項大發現,而現在醫界終於開始據此改變檢查與治療疾病的方式。我之所以說「終於」,是因為這些變化早該出現了。

    費利帝和安達醫師於一九九八年首次發表研究結果,而國內所有醫師早在當時就該正視這項結果,重新評估自己行醫的方式,但多數人根本不屑一顧、置之不理。他們說:相關性不等於因果關係;他們認為童年創傷與成人時期患病只是巧合,因此不願接受研究結果。不過ACE研究的設計相當精良、一絲不苟,而且發布之後陸續獲得其他研究的印證,因此我懷疑醫界起初不願採納的真正原因是:這個問題太過龐大,假如我們認同ACE研究的結果,就必須徹底改變醫療方式,思考如何改造整個醫療業的基礎體系,這項工作規模龐大,令人不知該從何著手。

    文森.費利帝描述這項開創性研究所受到的負面反應時說:「沒有人想要知道這件事,可是這是確實存在的。」

    你看到CDC所闡釋的關聯途徑(童年經驗、神經發展受阻、危害健康的行為)後,很容易想說:喔,我沒有ACE的問題,因為我沒有那些不良行為。也許你做過ACE測驗,發現自己符合一或兩項描述,但你現在的習慣很健康。這樣很棒,不論是完全靠自己或生命中有他人的協助,這代表你成功培養適應力或應對策略,但不幸的是,這不代表ACE對你毫無影響。不健康的行為只能解釋半數與ACE相關的疾病,那另外一半的原因是什麼?壓力和創傷可能改變DNA,使身體更容易患病,而這種基因甚至可能遺傳給下一代。我們已經知道,有害的壓力可能改變身體的化學與生物狀態,影響直達細胞。ACE不僅會培養出致病行為,甚至會直接帶來疾病。

    那如果你做了ACE測驗後發現自己不符合任一項描述?這也是一大好消息,但仍然不代表過去壓力、創傷、悲傷等經驗並沒有刻入DMN中,不代表你目前的健康狀態或治療能力完全未受影響。ACE研究證實有十種創傷會影響健康,導致疾病,但不代表其他類型的創傷不會造成影響,只能說我們還沒加以研究。

    我研究自癒到這個階段,我知道我不能只看已獲得科學充分證實的證據。ACE研究著重於童年經驗,並證明這些經驗會影響健康。不過就某方面來看,ACE研究只是初步的工具,只是起點,無法完全囊括過去經驗對目前身分認同與健康狀態影響的全部面向。我不禁想知道,那其他從未有人研究過的經驗呢?ACE研究沒有含括的經驗呢?像是生命早期我們所接收到關於自己的概念、關於自己值得(或不值得)擁有什麼、關於自己有哪些不是或過錯?關於悲傷和心碎、關於心中對曾傷害自己的人所放不下的怨恨?這些經驗又會如何影響我們?我們對這些經驗的感知和解讀埋藏在體內,長達數月、數年、甚至數十年,這對我們有什麼影響?這會如何形塑我們的DMN,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與定義?

    我第一次讀到ACE研究的時候,我覺得自己的未來一片黯淡。如果你的黑盒子中裝了一些晦暗的過去,後來得知防止這些經驗內化,扭轉神經發展與生理發展的最好方式是早期療癒,那你大概感到毫無希望。我知道我自己就是這樣。我在心中回想自己的童年與青少年時光,想起這些很可能使我罹患各種疾病的經驗以及多年累積的有害壓力。我做ACE測驗的時候,我發現我符合其中七項描述。

    七項。

    看到這樣的結果,很難不覺得自己注定疾病纏身。我那時才發現,我的父母都會對小孩的身心施虐,我們每天的生活都像是戰場,我和弟弟都會被打。父母以宗教之名逼我們過著匱乏的生活,母親要求我吃下腐壞的食物、發酸的牛奶,製造各種極端情境,藉此展現她能全面掌控我的身、心、靈。我認為她也承受著未曾妥善處理的失落經驗,也許因為如此,她和我(她最大的兒子)的關係特別惡劣。她曾說我們之間的問題始於我兩歲的時候,她週末出門返家後呼喚我時,我沒有回應她。她放不下這件事,因此我們的關係從未獲得修復。隨著我逐漸長大,她試圖灌輸我,我內心有某種劣根性。她差點成功了。很久以後,在我脫離原生家庭後才知道,如果當時有人了解我們家是什麼情況,社會機構一定會把我和弟弟妹妹帶走安置。

    回想起來,我發現我是手足中受害最深的一個,不過他們現在也都罹患各種慢性疾病。研究本書中提到的這些顯著康復者,是改變我自己生命軌跡的一大重要因素,尋求治癒心靈的正道一直是非常貼近我內心的一趟旅程。對我來說,放下童年創傷,確保自己的身體沒有陷於慢性戰或逃的循環中,同時也能脫離原來的DMN。

    新的經驗是塑造新DMN的一種方式,當你脫離每日例行公事,創造新的經驗,大腦就能脫離DMN,跳出預設的行為模式,這對改變思考模式並促進健康來說都是一大良機。脫離DMN後,你就有機會創造新的神經路徑,隨著時間一再強化,之後就能覆蓋掉現存的路徑。

    DMN全名預設模式網絡,聽起來雖然很機械化,不過比起我們過去常說的自我(ego),其實是更為精準的說法。自我在大眾文化中的定義很不明確,不過基本上指的就是個人的身分認同或自我意識:我們如何整合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自我、協調高等與低等衝動、判斷生命中真相的方法。不過我們提到自我時,常認為這是固定或永久的,但其實身分認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預設模式網絡這個詞的優點在於能準確表現出,身分認同其實可說是神經突觸與路徑的一種功能,可以加以編輯或重新設定,就像地圖也可以隨著地貌的改變修改或重新畫定。

    .

    《#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
    為什麼有些人的病自己會好,其他人卻不行?哈佛醫院權威逾15年研究,解開啟動人體自癒力的4大關鍵,癌症、心臟病、糖尿病、憂鬱症……都可以不「藥」而癒!
    博客來|https://reurl.cc/v1YQAe
    金石堂|https://reurl.cc/4mKLOv
    誠品|https://reurl.cc/Xk1Ab0
    讀冊|https://reurl.cc/VXAYvY

    皇冠文化集團
    https://www.facebook.com/crownbook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 基因改造生物危害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11-30 23:35:49
    有 203 人按讚

    從蚊子的視角講述人類的歷史,好想要去拿我的電蚊拍啊!

    "The endless shelves of military history books and Hollywood fanfare lionizing famed generals distort the ego-deflating truth: mosquito-borne disease proof far deadlier than manpower, materials, or the minds of the most brilliant generals" -- Jared Diamond

    "書店中整排戰爭歷史的書,以及好萊塢編織的故事都扭曲了一個讓人類自信受創的事實,那就是:從歷史的結果看來,蚊子傳染的疾病所造成的死亡,遠超過戰爭中的人力,物資,或是最有策略性的將軍” -- 傑瑞戴蒙 《槍砲,病菌,與鋼鐵》的作者 (繼續大推這本書!)

    去年全世界約有80多萬人,因著蚊子傳染的疾病而死亡,它比任何動物都強烈的危害著人們的性命。身為歷史學家的作者,由諸多的歷史文獻當中,拼湊出來的一個世界史。從書本一開始描述蚊子像是一群猛烈的無人機大軍一般,無情的攻擊人類。到最後一章花很大的篇幅講述人類如何用基因改造,試著加倍奉還。雖然很多部分的歷史都是早就知道的,但換成蚊子的視角,重新講述那些看似熟悉的歷史事件,非常的有趣也非常的精彩!

    蚊子所傳染的病很多,主要是:瘧疾,登革熱,以及黃熱病等等。簡單的來說人類歷史推進,不外乎是戰爭和貿易,而蚊子就是搭載著這兩項活動,如影隨形。現在看來,雖然爭戰得勝,的確跟資源和策略有關。但更多的時候應該是在比賽哪一方病死的人比較少。今年讓我們很恐慌的疫情,相較於過去病疫的傷亡人數,簡直是不可同日而語(大概都是折損25 %以上)。

    許多的戰爭,成也蚊子,敗也蚊子。羅馬之所以成為帝國中心,竟然是因為他南方一大塊濕地,幾乎扮演著護城河的角色,任何想要入侵的敵人一旦進住著會濕地,必然大量的傷亡。但也在羅馬帝國新盛的時候,城市的人口密集一集許多澡堂的儲水環境,反而成為蚊子大量繁殖的地方。

    其中美洲的這一大段最為精彩。哥倫布其實沒有發現新大陸,但是他卻把疾病和毀壞帶入了美洲。首先是歐洲人進到美洲時,無形的病菌讓當地的印第安人不堪負荷,也讓歐洲人輕取這塊土地。美洲原本沒有傳染致人於死疾病的蚊子,但蚊子卻跟著歐洲人飄洋過海,快速的適應了當地的環境。作者形容這些蚊子登上船的時候,應該像是坐遊艇那般,跟著一堆人在船上“吃到飽”的概念。被運送過來的非洲奴隸,因著有部分能夠對抗瘧疾的基因,反而不幸的成為比較耐用的勞力。

    在殖民地時期許多的戰爭中,病人使用過的棉被衣物故意送給敵方,當作生化武器。也有人故意釋放染病的奴隸,當作生化武器。《風中奇緣》寶嘉公主(Pocahontas) 的故事也跟蚊子所造成的傷亡有極大的關係 (但是迪士尼裡的老公不是他真的老公,而是某自我推銷的騙子)。最後再對抗英國的獨立戰爭中,英國人幾乎被蚊子(所造成的疾病)趕出整個美洲大陸。同時期搞獨立的海地,因著大部分黑人免疫所以沒有太多生病,而想要壓制奴隸的法國人,有接近85 %的折損率。被蚊子間接搞到快沒錢的拿破崙,只好將路易斯安那那一整塊地,便宜的賣給美國,讓蚊子也形同是的產地仲介。而同樣,蚊子造成的疾病,拖延美國南北戰爭,從原本經濟因素變成解放黑奴的人權訴求。

    後來在20世紀的時候,請問醫生不約而同地找出蚊子與這些疾病的關聯。其中最有名的Ronald Ross (羅納德·羅斯),雖然被爸媽逼著學醫,上課的時候都在寫小說做白日夢,但他碰到一年導師,叫他一輩子就是把蚊子給搞定就可以出名了,他竟然也就每天抱著顯微鏡看蚊子整整3年。在發現的時候,同期有其他的競爭對手,他們的瑜亮情結,幾乎像是電力學的愛迪生與特斯拉之爭。當然其他國家也不惶多讓的努力研究,包括中國得到諾貝爾獎的屠呦呦。二次世界大戰當中美國更是將DDT的使用語言就發揮到極致,也藉由迪士尼與華納兄弟,拍了很多“抗蚊”的軍中衛教影片。

    最後一段講述蚊子後來如何對DDT產生抗藥性,讓各國禁止使用。但同時就像古時候的人一樣,有些國家開始研究生化武器的可能性。而近年來基因改造的CRISPR 技術,一方面振奮科學家,可以改造蚊子成為無法繁殖的生物,另一方面,這會對大自然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呢?沒有人知道。比爾蓋茲與妻子梅琳達所貢獻的基金會,一大目標就是致力於消滅蚊子所帶來的疾病。蚊子的消滅,到底會不會影響自然的食物鏈?科學家們說法不一。雖然人類對基因的了解遠超過以往,但也很令人擔心。蚊子在地球上的演化和適應狂電我們人類,看來這場戰役,還有得延續下去。(立刻就去拿電蚊拍)

    全文以及相關鏈結和兩個影片,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e-mosquito-蚊子與人類世界史/

    #TheMosquito #蚊子 #世界史 #科普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