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地道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地道戰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地道戰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liangding (liangding)看板Warfare標題從電影《地道戰》和《地雷戰》想到...


1949年之後﹐1980年代之前﹐中國大陸關於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還是不少的。這些文
藝作品包括文學、電影、戲劇等等。其中要說到對普通百姓影響大的﹐還得數電影。
而在這類電影中﹐《地道戰》和《地雷戰》又是具有相當代表性的兩部。從那個年代
過來的人﹐對這兩部電影的情節和台詞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常常是銀幕上演員說了
上句﹐銀幕下觀眾能準確及時地對出下句。但遺憾的是﹐這種現象卻並不能說明這兩
部電影的好﹐而隻能說明其時人民大眾文化生活已經貧乏到何種程度。因為﹐人們能
夠看到的電影就那麼幾部﹐翻來覆去總是它們﹐人們對它們熟悉也就可以理解了。因
為沒有其他東西可供熟悉。



現在來說說這兩部電影。我那時還小﹐愛看戰爭片﹐因為沒有比較﹐所以對這兩部電
影還是打心眼兒裡喜歡的。而且說實話﹐單從演員表演和影片氣氛的貼近時代﹐及生
活氣息的濃厚等方面看﹐《地道戰》和《地雷戰》不知要比現在那些時髦的導演和腦
滿腸肥的演員炮制出來的所謂抗戰題材影視劇強出多少倍。現在拍出來的抗戰題材的
影視劇﹐它們的場景的虛假、情感和精神的與那個時代的疏離與脫節、演員表演的不
到位不真實﹐都讓人懷疑甚至排斥。與產生《地道戰》和《地雷戰》的歷史時期相比
﹐現在這類影視劇在藝術上和思想上主要是藝術上並沒有進步多少。反而大
大地退步了。比如﹐《小兵張嘎》﹐當年崔嵬的那個電影版本可稱絕唱﹐直到今天我
仍然認為﹐這部電影是新中國建立以來六十年中最好的抗戰題材電影。可是最近翻拍
的那個同名電視劇那叫個什麼東西﹗為什麼我們這號稱代表人類先進文化的社會和國
度﹐不能拍出象《辛德勒的名單》、《美麗人生》和《拯救大兵雷恩》那樣的二戰影
片﹖那些中國大陸最有名的導演為什麼隻會生產象《英雄》、《無極》這樣的垃圾影
片﹖



話題有點遠了﹐我們還得回到《地道戰》和《地雷戰》。這裡不談這兩部電影的藝術
﹐隻談它們的內容和其中反映出來的思想傾向。這兩部電影所反映的史實應該都是真
實的﹐地道戰和地雷戰都曾經在中國北方的抗日戰場上真實地發生過。這問題不大。
我們來看它們的指導思想﹐它們的指導思想隻有一個﹐就是對某一黨派在抗日戰爭中
的貢獻進行不遺余力的歌頌。這也沒什麼﹐隻要你的歌頌是真實不虛的﹐沒有夸大的
﹐或者即便有夸大﹐也不要夸大得那麼過分。我們如果僅僅局限於這兩部電影中所表
現的戰場或戰爭情況﹐那麼﹐這種歌頌是成功的。那些中國北方樸實的農民﹐基於最
樸實的出發點﹐用最樸實有效的手段在電影中打敗了強大的日本鬼子。當然﹐他們是
在某種絕對正確的思想指導下才有這種輝煌的戰果的。可是﹐當我們放開眼光﹐把這
兩部電影所反映的思想傾向放在整個抗戰文藝的大視野中進行考量﹐就會發現創作者
和指導創作的那些人﹐實際上在成功地實現了他們的歌頌目的後﹐也使自己陷入一個
尷尬的境地。有時﹐歌頌自己也是一柄雙刃劍。



我有一個大體不錯的判斷﹐解放後到八十年代前期﹐中國大陸的抗戰文藝有兩個特點
﹐第一﹐毫無保留地歌頌一個黨﹐同時不擇手段地攻擊另外一個黨。第二﹐這些文藝
作品所描述和涉及的戰事都是小規模或極小規模的﹐甚至隻能算是小磨擦。造成第一
個特點的原因是眾所周知的﹐這裡不作詳細的分析。我們主要說說第二個特點。體現
第二個特點的文藝作品多了﹐可以說﹐沒有哪一部解放後的抗戰作品不具有第二個特
點。我們可以舉出一大串兒。比如小說《荷花澱》、《小兵張嘎》、《平原槍聲》、
《苦菜花》、《鐵道遊擊隊》、《戰鬥的青春》、《烈火金剛》、《野火春風鬥古城
》等等。電影則有《三進山城》、《平原遊擊隊》、《敵後武工隊》、《地道戰》、
《地雷戰》、《狼牙山五壯士》﹐以及由上述小說改編的電影等等。在這些小說和電
影中﹐抗日軍民所進行的戰爭基本上是遊擊戰和麻雀戰﹐連運動戰都算不上。所做的
工作以偷襲和破壞為主﹐拆敵道路、斷敵電線、燒敵物資、襲敵炮樓(這個比較少)
等等。當然這也是符合歷史實際的。在抗日的北方戰場上﹐十幾年中(1931年-1945
年)幾乎沒有發生過什麼大的戰鬥﹐更不用說戰役了。我們當然應該對這些小規模戰
鬥中的英勇的中國軍民抱有崇高的永久的敬意﹐我們應該永遠記住這些先烈。對他們
的歌頌也是怎麼做都不過分的。



可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北方的抗日戰場沒有發生過大戰﹐而1949年之後的新政權在
文藝創作上又要回避抗戰時期發生在南方的大戰。這就有一個矛盾﹐本來戲份大、更
有戲、更出戲的地方不讓表現﹔本來戲份不大、不太出戲、戲不太精采的地方反倒要
大力表現。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隻好精雕細刻﹐加工加料﹐放大拔高﹐一花一宇宙、
一葉一乾坤﹐用“窺一斑而知全豹”的方法來展現真理的普遍性。肉少湯多﹐在沒有
大魚大肉和山珍海味的比較的情況下﹐在瞢懂無知的小孩子面前﹐這肉湯的味道也算
得上鮮美。然而﹐社會在前進﹐小孩子也在長大﹐這種以小見大的筵席終歸要有露怯
的時候。我們現在再來看《地道戰》和《地雷戰》這兩部電影﹐就會發現它們所表現
的戰事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第一﹐地道戰和地雷戰都是防御戰。第二﹐它們的戰鬥
規模都極小﹐基本上屬於“村級戰鬥”。防御戰的特點是以防御為主﹐人不犯我﹐我
不犯人。鬼子不來打﹐村民主動出擊的可能性比較小。我們總不能把地道挖到東京去
﹐也總不大可能把地雷當炮彈使﹐扔到鬼子的軍營裡去。就是說這兩種戰鬥方式都是
被動的﹐不是主動的。影片中的中國軍民是在英勇地防御﹐而非英勇地出擊。而戰鬥
規模小﹐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對鬼子的打擊力度和強度都有限﹐同樣﹐鬼子的損失也
不會大到哪裡去。(需要說明的是﹐我根本不是指責當年北方的抗戰軍民﹐而是在分
析某種政治思想方式。)這樣看來﹐地道戰和地雷戰與同時期南方的各大會戰相比﹐
它們可說是具體而微。而解放後三十間的抗戰文藝﹐能夠表現的、允許表現的恰恰是
這些具體而微的戰鬥。至於那些大會戰則被完完全全地遮蔽掉了。對於廣大的知識、
見識雙重淺陋的革命群眾﹐特別是年青人而言﹐在三十多年的時間裡﹐至少在抗日戰
爭的見聞方面﹐是“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的。



而當人們一旦明白過來﹐就會在思想上有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反動﹐這種反動也許對
當年制定文藝政策的人來說是始料不及的。人們會質疑﹐那麼英明偉大光榮正確的思
想﹐其指導下的抗日戰爭﹐難道僅僅是象地道戰和地雷戰這樣芥豆之微規模的戰鬥麼
﹖歌頌不到位﹐還不如不歌頌。這就是我上面說的﹐歌頌其實是一柄雙刃劍﹐弄不好
會傷了自己。廣大人民群眾見識淺陋思想簡單對於某些政治勢力來說是好事﹐因為容
易愚弄。但同時也是壞事﹐一當人民在思想上轉過彎兒來﹐他們就“一根筋”地再也
不會迷信什麼了。



--
全球防衛﹐尖端科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2.105.22.63
liangding:其實這幾部片子拍得比現在的都好﹐ 08/26 19:01
liangding:跟《旗正飄飄》﹐《八二三炮戰》是一個水平 08/26 19:02
LUDWIN:當初"八百壯士"在高雄還封街拍攝,跟現在根本不同一個水平 08/27 01:56
modla:現在在台灣很難拍大場面的戰爭片了 08/27 15:20
sky987:漫期待華人拍一部有看頭的戰爭片 08/28 22:4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