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圍棋術語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圍棋術語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圍棋術語圖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綠豆爸談性格》從自卑感出發,向真實的優越感前進 我是綠豆爸, 在可能非學校的創學班群, 我們沒有成績單, 但有每天對自己各個面向的「自我評鑑」, 學生透過給予自評等級1️⃣~5️⃣, 做為「對自己復盤」的基礎。 身為導師的我, 也會經由學生的自評等級, 對照學生的日常行為, 給予反饋, 如果有...
圍棋術語圖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綠豆爸談性格》從自卑感出發,向真實的優越感前進
我是綠豆爸,
在可能非學校的創學班群,
我們沒有成績單,
但有每天對自己各個面向的「自我評鑑」,
學生透過給予自評等級1️⃣~5️⃣,
做為「對自己復盤」的基礎。
身為導師的我,
也會經由學生的自評等級,
對照學生的日常行為,
給予反饋,
如果有明顯的落差,
就會啟動師生對話。
昨天看到一位剛加入的學生,
在「自信勇氣」的自評等級是5️⃣,
原因是:沒有因為任務多而放棄,
然而實際上,
學生並沒有完成學習任務,
也就是事實是他放棄了,
但他卻「幻想」自己沒有放棄。
和學生核對之後,
他理解自己的「自欺欺人」的行為,
也不是第一次發生,
他說他「希望別人認為他是好的」,
所以給予自己等級5️⃣。
我們沒有處罰,
而是先引導孩子看到行為的「正向面」
(所有的負向行為,都有其正向的層面)。
學生「希望別人認為他是好的」這樣的信念,
會讓自己的自尊價值,
建構在他人的評價上,
因此我先和他確認「目的」。
「你希望自己是好的嗎?」
學生點頭說是。
「你希望自己是『真材實料』的好?
還是『虛有其表』的好?」
學生說希望自己是真材實料的好。
「但是你習慣看到自己的不好,
很少看到自己的好,
所以只好或寧願欺騙自己,
『假裝』自己是好的,
對嗎?」
學生表示他很容易否定自己。
「如果你把生命都花在『假裝』自己是好的,
那麼幾年過去了,
你覺得會變成『真材實料』的好嗎?」
當然不會,
學生完全懂的。
「只是每當你要面對『真實』的自己,
就會面對強烈的『自卑感』,
你需要有勇氣!」
類似的議題,
在青少年身上是很容易發生的,
這個時期的孩子,
正在「自我認同與他人認同」之間取得平衡點,
很容易陷入「和別人比較」的漩渦當中,
也很容易激發出「自卑感」
,因此我在白板的中間寫下了「自卑感」三個字,
邀請學生一起筆記。
「每個人都有自卑感,
自卑感是很正常的」,
這是來自於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信念,
所謂的「自卑感」就是自己覺得不好、不足、不舒服的狀態,
而我們為了擺脫自卑感,
會在潛意識當中建立出「虛構目的」,
然後透過「生命風格」的指引,
產生「行為動向」,
往「優越感」前進。
備註:為了讓青少年理解,我簡化了許多,並且將白板的內容整理成圖片,和大家分享,但要特別強調的,這張圖並不能反映阿德勒心理學的完整內容喔!
我們每分每秒都在做出選擇和決定,
如果我們選擇「和別人比較」,
很容易會讓自卑感變得更強烈。
因為想要贏過對方、或不想輸給對方,
很容易陷入「優越情結」的迷思,
為了假裝自己是好的,
而自欺欺人,
或是批評指責他人,
藉由把別人踩低而以為自己是高的。
陷在「優越情結」的青少年,
很容易「只出一張嘴」:
「我不做是我不想做」、
「我認真起來連我自己都會害怕」⋯⋯,
但實際上卻「沒有行動」,
因為只要行動了,
就要面對「真實」的自己,
那自我吹捧的「泡泡」就會破滅了。
「和別人比較」就會有輸有贏、有優有劣,
長期認為自己不如人的青少年,
就很容易陷入「自卑情結」,
此時的他,
是真的相信自己是不好的、壞的、爛的、無能的。
我們可以透過外在的行為來觀察到孩子的選擇,
如果經常出現拖延、漠視、卸責、逃避和放棄的行為,
那麼身為父母或老師的成人就要留意,
青少年很可能正身陷於「深深的自卑感」當中。
青少年除了需要外在的鼓勵和支持之外,
更重要的是「悅納自己」,
唯有先接納自己的真實樣貌,
才有可能改變選擇。
這也是我們帶領青少年每日進行兩次「正念」的主因,
讓青少年有機會進行自我的覺知覺察,
並且接納當下的自己。
我們帶領學生進行的不是「和別人比較」,
而是透過「對自己復盤」,
更瞭解自己、也掌握更好的行動來成為自己。
「復盤」來自於圍棋的術語,
指的是在棋局結束之後,
透過回顧與想像,
提出不同的棋法來提升能力。
因為是「自比性」,
如果青少年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
就會有機會一步一腳印的提升自立和共好的能力,
進而形成正向循環,
並且透過「悅納自己、信任彼此、貢獻團體、熱愛生活」來提升能力和價值,
建立起穩固且健康的自尊與自信。
我們使用阿德勒心理學的「目的論」,
先和學生確認自己「想要成為什麼樣的自己」來定向,
再透過鼓勵來培養學生的勇氣,
並且以身教示範當責、努力與堅持的重要性。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
性格也不是一天養成的」,
因此在重塑性格的過程,
很容易反反覆覆、起起伏伏,
這都是正常的。
我們要看到學生的「正向面、積極面」,
陪伴著他們更能夠看到自己的好,
因為唯有「Feel Good」,
才有可能「Do Good」!
#綠豆爸 #可能幸福學院 #青少年 #阿德勒
圍棋術語圖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
比起著重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更要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自己期待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是不是因為太疲憊才生氣的?是不是累積了其他壓力(例如婚姻問題、經濟問題、家族問題、職場問題等),才會連孩子無關緊要的行為都看不順眼?
透過「復盤」的過程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和需求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心情,所以生氣情緒馬上就能減輕一大半。雖然問題還沒解決,但光是負面情緒能被理解,就能讓人輕鬆許多。如果想傳達想法給對方,一定要像這樣先自我整理過再表達,對方才不會淪為我們傾倒情緒垃圾的受害者。
取自《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
*********************************
‧我當時為了什麼事生氣?
‧我希望透過發脾氣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那次對話的結果,孩子接收到什麼訊息?
‧我想傳達的訊息,跟孩子接收到的訊息一樣嗎?
‧假如我的用意沒有傳達給孩子,原因出在哪裡?
作者的說法我非常贊成,常常自我對話,去釐清自己行為背後的目的,還有行為的效果。這種功課多做幾次,自我調整改進,找到合適的方法跟孩子溝通,就不用一輩子無效的生氣重複再重複。
其實版面上的朋友,願意自我成長的不少,大部分也都願意停下來,好好自我省察。光是有耐性看完文章,本身的特質就會跟一般人不一樣。
說實在的,這個社會絕大多數的人,即使請他看了文章,也不一定有耐性看完。就算看完,也容易視而不見,然後生氣、挫折、再生氣、再挫折…如此循環下去。
這沒有要怪誰的意思,因為我們從小的教育過程,其實就很少注重心理方面的素養。
作者的操作,也可以再簡化一點,也就是在生氣當下,只問自己兩個問題:我到底是為了什麼事生氣?這件事有需要這麼生氣嗎?
這兩個問題本身就在幫我們踩剎車,讓我們冷靜下來。尤其平常有做生氣分級練習的朋友,更是可以比較敏感,自己是不是反應過度了?!
「復盤時要注意別陷入自責。」
作者的提醒很重要,我也很常這麼說:要負責而不是自責。對我來說,「復盤」就是為自己負責,自責常常到最後,增加了自己的情緒壓力,壓力滿了又會溢出來,身邊的人也會不好受。
祝福您,減少自責,但好好負責!
*********************************
我每次生氣都會說出讓自己後悔的話
--開口之前,記得先把自己的生氣狀況「復盤」
【文/ 金芝惠】
有次我在醫院電梯口看到一對母子,媽媽氣得跳腳,兒子在一旁哭哭啼啼。媽媽說:「都是因為你一直哭,才害醫生和護士阿姨那麼辛苦。唉唷!真丟臉……」那孩子看上去大概小學二年級,他邊跺腳邊跟媽媽哭訴:「嗚嗚嗚……好可怕!我討厭看醫生!」那位媽媽雙手抱胸盯著孩子,目光相當嚴厲:「到底有什麼好怕的?生病本來就要看醫生啊!你是男生耶!都這麼大了還不敢看醫生?」可能是因為媽媽一直生氣,所以那孩子對媽媽的愛產生了疑惑。雙方僵持了幾分鐘,兒子終於開口問:「媽媽,你討厭我嗎?你是不是不愛我?」
這時媽媽的回覆相當重要,無論再怎麼生氣,面對這類可能從根本上影響彼此關係的問題,一定要明智地回答。不過,怒氣已經讓那位媽媽的理智斷線了,她沉默了一下,繼續用強勢的態度大吼:「你害媽媽這麼辛苦,媽媽當然討厭你啊!」
孩子原本急著想確認媽媽的愛,聽媽媽這麼一說,心都涼了半截。其實只要瞬間說句:「媽媽怎麼會討厭你?媽媽只是一時生氣才會這麼說。」這樣至少能先消除孩子的疑慮,錯過挽救的機會真的太可惜了,情緒化的言語一旦出口,不只沒辦法順利帶孩子去接受治療,還會導致親子關係出現裂痕。
生氣跟發脾氣不一樣,生氣是一種情緒,我們沒辦法選擇,但發脾氣是一種行動,屬於可以選擇的範圍。人們每個行動的背後都有期盼能達成的目的,沒有例外,當然發脾氣的時候也是一樣。
媽媽們會發脾氣,背後通常都藏著兩種正向的用意,第一種是想糾正孩子犯的錯,讓孩子長大之後能成為一個正直的人。當媽媽覺得孩子的問題越嚴重、越急著想改,生氣情緒就會越強,表現的方法也越容易顯得粗暴;而媽媽們會採取強勢的手段,為的是希望可以立刻阻止孩子的錯誤行動。
第二種是為了自我保護。如果個人領域常被別人侵犯,沒辦法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無論是誰都會生氣,就算對方是「自己的孩子」也一樣。媽媽畢竟也是人,不管再怎麼愛孩子,當最小限度的個人時間和空間無預警被侵犯時,還是會生氣。尤其是在太過疲憊的狀況下,平常認為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也會覺得礙眼,這時為了確保自己的休息和舒適,下意識就會選擇發脾氣。
重點來了,最初的正向用意真的透過發脾氣達成了嗎?我們稍微閉上眼睛,回想一下最近對孩子發脾氣的情形吧!
‧我當時為了什麼事生氣?
‧我希望透過發脾氣傳達什麼樣的訊息?
‧根據那次對話的結果,孩子接收到什麼訊息?
‧我想傳達的訊息,跟孩子接收到的訊息一樣嗎?
‧假如我的用意沒有傳達給孩子,原因出在哪裡?
可能沒多少人能確實回答這些問題,因為大部分的人一生氣就會直接發脾氣,很少仔細反思,而生氣情緒如果沒有經過反思,就會一再地出現。常聽到有媽媽說,明明前一天才坐在孩子床邊,懊悔自己在白天對孩子大發雷霆,還下定決心再也不那麼做,但是到了隔天卻又發了一次脾氣。這都是因為沒有反思只有自責所造成,現在就改變這個習慣吧!有什麼方法能讓自己跟孩子都不再痛苦呢?
跟右圖呈現的一樣,如果生氣和發脾氣的時間點之間沒有停頓的空檔,事後往往就會後悔。為了能好好表達生氣情緒,發脾氣前一定要先釐清生氣的原因,我把這個動作稱為「復盤」。復盤原本是圍棋術語,意思是下完一盤棋之後,把雙方所下的棋從頭開始再擺一遍,針對整個對弈過程加以探討、研究。而我說的把生氣情緒「復盤」,是指把當時的生氣情形再重演一次,仔細觀察「在那個狀況中,究竟是什麼刺激了自己的生氣情緒?」、「當下自己心裡發生了什麼事?」,藉由這些問題跟自我產生共鳴,這個過程就是「復盤」。
這個復盤的工程一定要由自己執行,因為每個人對於外在刺激的反應,都具有非常大的個別性。大家面對同樣的刺激時,產生的情緒不一樣,呈現出來的反應也都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面對相同刺激也有可能出現不同的情緒和反應。所以只有自己才能回答這個問題:「我在那個狀況下為什麼會生氣?」
比起著重於孩子的問題行為,更要找出「生氣的真正原因」,自己期待孩子做出什麼行為?是不是因為太疲憊才生氣的?是不是累積了其他壓力(例如婚姻問題、經濟問題、家族問題、職場問題等),才會連孩子無關緊要的行為都看不順眼?透過「復盤」的過程釐清自己真正的情緒和需求之後,因為了解了自己的心情,所以生氣情緒馬上就能減輕一大半。雖然問題還沒解決,但光是負面情緒能被理解,就能讓人輕鬆許多。如果想傳達想法給對方,一定要像這樣先自我整理過再表達,對方才不會淪為我們傾倒情緒垃圾的受害者。
我們把醫院裡那位媽媽的心情「復盤」一下,會發現她對孩子發脾氣是因為孩子膽小不敢看醫生讓她覺得失望;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為在醫院引起騷動而感到抱歉又丟臉。那位媽媽一定很希望能趕快安靜地看完醫生,然後開心回家、不要造成別人的麻煩。此外也可以看出來,她心裡一直堅信:「再痛也要忍耐」、「男生應該要勇敢」。
那如果換成下面這個說法來跟孩子溝通,你們覺得結果會怎麼樣呢?「媽媽不想在公共場所打擾到別人,雖然有點不舒服,還是勇敢地看醫生吧!看醫生,你的病才會好起來嘛!」
對孩子失望、生氣時,如果能掌握一下自己真正的心意,就能避免脫口說出單方面發脾氣、指責或挖苦嘲弄的話。
還有,復盤時要注意別陷入自責。如果心裡想著:「我竟然說出那麼重的話,我根本沒資格當媽媽。」這就不是復盤,而是自我折磨。復盤的重點是要釐清:「當時的我需要什麼?」然後找出答案。「我當時急著想做卻沒做到的究竟是什麼,我才會那麼生氣呢?」關於這個問題,就由我們當自己的辯護律師來回答吧!
找到滿意的答案之後,接下來也試著把對方的心情「復盤」吧!找出對方那個刺激自己生氣的行為中,藏著什麼樣的正向用意。不管是孩子還是先生,他們會做出那些舉動也都是因為他們本身有需求,而不是為了折磨我們,只是那些行為跟我們自己的需求不一樣罷了。
有位媽媽來參加發火指導課程,她的例子讓我印象深刻。這位媽媽是幼稚園老師,國小三年級的女兒每天一到下午三四點就會打電話給她,讓她很生氣。因為下午三四點都是她最忙的時間,女兒卻常抓著電話不放。一開始她還可以好聲好氣地跟女兒說:「媽媽現在得去工作了,晚上回家再聊吧∼」不過現在只要電話一響,她就會非常煩躁,而且孩子說的話大多都無關緊要。自己都快忙死了,還要聽孩子講一堆雞毛蒜皮的小事,怎麼可能不生氣呢?
課程中我帶著她找出當下的真實情緒及需求。其實她不是生氣,她主要的情緒是焦躁與著急,腦中充滿了「我得趕快去工作」、「其他老師會討厭我」、「孩子們都在等我」之類的想法,所以女兒說什麼她根本聽不進去。之所以會產生這些情緒,是因為她非常重視「在職場上要為自己的角色負責」。
在「復盤」了自己的情緒和需求後,她也試著更深入女兒的情緒冰山一探究竟。為什麼女兒會做出那些舉動?是覺得無聊,還是想煩媽媽?這位媽媽把排在桌上的需求卡瀏覽一遍後,拿起了寫著「愛、關心」的卡片。亮出那張卡的同時,她已經熱淚盈眶。她對我說:「我一直嫌煩,但仔細想想,孩子一定是很希望被媽媽關心才會那樣做吧?」
只要先讓自己的心脫離深陷泥濘的狀態,再把對方的心情「復盤」,就能清楚了解雙方真正的期盼。彼此了解再進行對話,跟陷入膠著狀態進行的對話相比,兩者的層次完全不同。當然不會因為「復盤」,就能馬上知道自己真正的內心;雖然如此,還是建議大家花點時間觀察自己的心。心裡竄出來的怒氣別一下子就發洩出來,就算只是在做出反應前稍微停頓一下,也等於是踏出了守護家人間親密關係的第一步。
.
以上文字取自
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2085
贈書直播_一流媽媽的怒火說明書:孩子不受傷、自己不懊悔!35萬家長信賴的育兒專家,教你如何表達生氣的情緒管理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videos/2324712410960292/
.
免費台北巡迴講座_父母與成年子女的相處--獨立老後的親子之愛【9/17、9/1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428472044433877/
桃園免費電影賞析講座_一個巨星的誕生、壁花男孩【9/15、9/29】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670578786792518/
台中公益講座_愛是一生的功課【靜思書軒台中靜思堂店,9/28(六)下午2點到4點】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571921903094221/
新書上市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圍棋術語圖 在 王伯達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四章、包圍,世界工廠 (摘錄)
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彼此拉攏盟友以做政治、軍事以及經濟上包圍的策略,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冷戰時期的美國與蘇聯。
蘇聯的經濟發展在50年代有著快速的增長,然而這個國家一開始的發展就偏重於重工業。一九七O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讓在一九六O年代於西伯利亞發現大量油田的蘇聯有了充裕的資金來源得以維持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模式。
相對的,當時的西方國家則是出現了經濟成長趨緩與通貨膨脹持續攀升的「停滯性通貨膨脹」現象。一時之間,蘇聯的聲勢在70年代如日中天,遠超過歐美國家的聯盟。
但自1985年8月開始,沙烏地阿拉伯開始進行石油的增產,這樣的價格變動讓蘇聯一年損失將近百億美元的收入,而這是他們一年對外貿易收入的一半左右。
在這此消彼長的過程當中,我們於第一章所提到的東歐一九八九年系列革命也就自此展開,其它共產國家也紛紛倒戈以爭取歐美國家的支持,到了1990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蘇聯宣佈解體。
面對蘇聯這樣具有軍事實力的大國,美國若採取軍事競爭必然導致兩敗俱傷,而美國選擇了透過經濟的方式來與之競爭,最後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而我認為前述的中國包圍網最後也會走上這樣的模式。
如果說石油是蘇聯的命脈與罩門,那麼中國的命脈與罩門自然就是製造業了。
而美國近幾年來一連串的政策發展方向,不論是否具有針對中國的意思存在,我們都可以發現這將會對中國的製造業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
雖然在本章的一開始是拿美國與蘇聯的冷戰來比喻現在美國和中國之間的關係,然而兩者之間其實還是有著顯著的區別。
舉例來說,現在的美國與中國有著緊密的貿易關係,而中國又是美國最大的海外債權人,兩個國家間的連結性遠遠高於當年的美國與蘇聯,也因此軍事衝突是不容易出現的,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國際上更多的政治與經濟角力。
對於美國來說,這樣的包圍網也並非真的想要讓中國如蘇聯般的瓦解,其所想要達成的目標正如季辛吉所說的,就是讓美國能夠繼續掌握這個世界的能源、糧食以及貨幣,而其中至為關鍵的當然就是維持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地位了。
我們在第二章曾經提到了美國經濟的「資本輸入」運作模式,美國用美元跟全世界買了一堆商品,而這些流出去的美元再通過投資美國金融商品的方式回流美國,最終,美國人得到了實體商品,其他國家的人則拿到了以美元計價的美國金融商品。這樣的模式真可謂是得天獨厚了,而美國之所以能夠這麼做的原因就在於美元是全世界最主要的儲備貨幣。
小型經濟體自然是無法撼動美元的地位,而大型的經濟體必然不願意長久屈居於美元之下,讓美國坐收龐大的鑄幣稅利益,例如歐元的成立在根本上就是希望能夠擺脫美元的控制。
而中國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是採行釘著美元的匯率制度,並且透過購買美債來壓抑人民幣的升值趨勢,然而中國隨著經濟逐漸茁壯,也漸漸的嶄露出想要脫離美元的意圖,例如在2005年匯改中就讓人民幣改釘一籃子貨幣並放寬浮動區間。2007年美國在次貸風暴之後的數次量化寬鬆更讓中國政府企圖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以擺脫美元的控制,於是在2008年取消了強制結匯制度、2009年4月開始啟動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在那之後更是已經實現了貨幣互換協議以及貸款利率自由化等等措施。
對於美國來說必然不樂見於一個新的國際儲備貨幣崛起,試想著如果中國這個美國最大的債權人在未來逐步減少購買美債,甚至於反手出售美債,那麼對於美國的經濟將會產生多大的衝擊?
更不用說假以時日,其它國家的中央銀行開始將外匯存底配置在人民幣資產而非美元,這對於美國來說將會是致命性的衝擊。也因此,美國必然會盡一切的可能去阻止或著減緩人民幣國際化的速度,而這也是美國這一連串在政治、軍事與經濟上對中國進行包圍的主要目的。
如果以圍棋的術語來說,這應該算是美國對中國的「問應手」吧?
中國的新任政權正疲於應對國內產能過剩以及房地產泡沫問題的同時,美國則是在外部施加各種壓力來觀察中國政府的應對,在這樣內外交困的環境之下,中國的房地產泡沫在未來恐怕是只能夠走上破滅一途了。
四年前出版了這本書,沒猜到的部份是,中國在2015年來個棚改貨幣化,去了房地產庫存,讓中國的房地產泡沫繼續吹了下去......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29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