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外交事件簿 029
📂事件代號:泰式料理外交
🔎涉案國家:泰國
📆案發時間:2002年至今
你去過 #泰國 餐廳嗎?吃過泰式料理嗎?你喜歡 #泰式料理,甚至知道 #椒麻雞 和 #月亮蝦餅 不是泰式料理嗎?
#美食 有多大的魅力,甚至可以在國際關係裡占有一席之地?美國南加大的《#公眾外交...
|#公眾外交事件簿 029
📂事件代號:泰式料理外交
🔎涉案國家:泰國
📆案發時間:2002年至今
你去過 #泰國 餐廳嗎?吃過泰式料理嗎?你喜歡 #泰式料理,甚至知道 #椒麻雞 和 #月亮蝦餅 不是泰式料理嗎?
#美食 有多大的魅力,甚至可以在國際關係裡占有一席之地?美國南加大的《#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 Magazine) 雜誌曾花一整期季刊探討「#美食外交」的主題,當時主編夏儂 (Shannom Haugh) 在該期定義「美食外交」為一種「透過食物分享國家文化遺產的方式」,指出許多國家都已發現美食對大眾的魅力,並利用這種獨特的媒介,進一步推廣貿易、旅遊、經濟投資。該期調查更顯示:「嘗試過一個國家的美食,會對這個國家有更正面的印象!」
今天的 IG 限定專欄《公眾外交事件簿》,一起來看看 #泰國🇹🇭 政府如何透過美味的 #泰國菜,提升泰國好感度與旅遊觀光!
🇹🇭每間 #泰國餐廳 都是一間 #民間大使館
近年來,全球各大城市紛紛出現大量的泰式餐廳,受不少饕客喜愛。泰式料理能夠進軍全世界並快速擴張,背後的泰國政府與相關單位是關鍵的推手!
2002 年,泰國政府正式啟動了「全球泰國 (Global Thai) 」計劃,目的便是推廣泰國美食、提高泰國餐館在全球各地的數量。
🍜#對國內:
🍛2002 年出版《#泰國廚師出國手冊》一書,招聘、培訓泰國廚師至國外發展;而 #紐西蘭 甚至為泰國廚師設立了特別簽證。
🍛舉辦研討會,邀請有興趣投資 #海外泰國餐館 的對象參與。
🍛對各國的本土口味偏好進行市場調查,並派烹飪師資到國外培訓廚師。
🍛媒合泰國和外國商人,並提供有意開設海外餐館的泰國人高達 300 萬美元的補助貸款。
🍜#對國外:
🍛2003年,泰國公眾外交部出版了《泰國:世界廚房》一書,詳細列舉泰國的農業發展與優勢,介紹泰國的飲食文化,並分享人氣最高的料理食譜。
🍛向全世界推出「 #泰精選 (Thai Select) 」評鑑制度,以推廣正宗的泰國美食。由泰國駐各國的官方代表審查,考核各家餐廳的原料來源、廚師素質、餐廳氛圍、烹煮方式是否正統等等;通過評選的餐廳,才能得到「泰精選」標章。
🇹🇭泰國美食外交,碩果累累
《#經濟學人》指出,泰國政府積極推動相關政策,是為了藉由餐廳遍地開花,介紹泰國美食、提高泰國聲譽,吸引更多遊客來觀光,加深與他國的互動與交流,實踐 #美食公眾外交。全球各國今日到處可見泰國餐廳,而泰國的觀光人數也大幅增加了 200%;超過三分之一的遊客表示,#泰國美食 是吸引他們遊泰的重要原因之一。
2020年,美國 CNN Travel 調查的「#全球最佳前50名美食」,前 10 名就有 2 樣來自泰國,是前 10 名唯一複數入選的國家。原本「全球泰國」計畫預計在 2003 年之前,將全球 5500 家泰國餐館增加至 8000 家,2011 年全球已達 10000 多家泰國餐廳——現在全球已有 20000多家泰國餐廳;澳洲餐廳名錄上,有近四分之一是泰國餐館;遠在北大西洋的冰島,也有大量的泰國餐廳——「全球泰國」計畫的確獲得了相當出色的成果。
泰國料理作為泰國的國家品牌一部分,讓政府非常重視泰國料理的聲譽,並運用高品質、標準化的方式傳遞泰國文化和烹飪藝術,帶領世界各地的人們享受美食,也建立「泰」有魅力的國家形象!
🇹🇭 R 編觀察筆記📝
寫著寫著就「泰」餓了!好想來盤涼拌青木瓜!其實不只泰國將美食外交發展得淋漓盡致,許多國家都運用特色美食大展軟實力,包括 #台灣的點心外交、 #南韓的韓食運動、 #馬來西亞的馬來西亞廚房⋯⋯等等。
前美國國務卿 #希拉蕊 曾說:「美食是最古老的外交工具。」這最古老的方式,也是最直接的方式,因為一道料理的生成,可以內含該國歷史發展、文化、特產等面向,成為該國人民的優勢與驕傲。美食不僅帶來經濟效益,還能開啟對一個文化或國家的興趣,你覺得台灣有哪些美食也值得我們透過 #公眾外交 推廣呢?
👉定期定額,支持我們與世界交朋友、培訓公民外交人才:@digidiplolab
🇹🇭參考資料
1.Kiana Duncan.(2021).How Thailand pioneered food diplomacy across the globe. Cuisine How Thailand pioneered food diplomacy across the globe.
2.Lion pride.(2019).Gastrodiplomacy: Why are there so many Thai Restaurants?The Official Lion Brand Blog.
3.Gastrodiplomacy: Why are there so many Thai Restaurants? | Culinary Diplomacy | Australian Thai Restaurants.
4.Jack I.C.Huang.(2019).從酸甜苦辣的泰式料理,體驗泰國文化的多元包容。換日線。
#數位外交 #公眾外交 #國際觀 #台灣數位外交協會
國際換日線定義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今天的人物單元,邀請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 林子鈞來到空中,帶大家導讀新書《與其麻木前進,不如勇敢迷失: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首部著作——如果夢想無比重要,十年一夢又如何?》/ 悅知文化。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 林子鈞,相信教育可以為貧窮學童翻轉人生。25歲的他,熱愛邊界之外的冒險,偶爾登山、自由潛水、獨自旅行,常常作著「再流浪一次」的白日夢。在工作的時候奉行理性思考,平時卻著迷於文字創作;計畫未來的時候,總愛為人生出難題,跌倒後卻依然相信夢想。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7E_RzkA-AYQ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內容簡介:
正因為處處是未知,我們才能發瘋似地,把青春賭給夢想讀第一志願、到知名企業上班、領穩定薪水……社會為我們定義了「正道」,但夢想如何存活?未來該何去何從?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也許只是因為恐懼失敗,但與其活在框架人生,不如踏上未知旅途,對於年輕的你,忽遠忽近的人生才是常態,又苦又痛的經驗才是成長,你終將發現,原來尋找自己是永遠的進行式,只要本心從未變過,又怎會害怕前路迷茫?
一本關於煩人的迷惘、狼狽的失敗、痛苦的成長、現實的社會、殘酷的世界,卻也關乎還在追逐的你。二十歲,選擇到尼泊爾震央成立國際教育組織的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以真摯的文字寫下在偏離正道的冒險路上,如何撕下標籤、如何倒地不起,並且在這一切歷程中,儘可能保留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也渴望改變,歡迎上車,與我們一起衝撞這個世界!
◎來賓介紹:林子鈞
國際教育組織「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相信教育可以為貧窮學童翻轉人生。
2015年,前往尼泊爾震央廓爾喀創辦NGO;2017年,獲選臺大社會貢獻獎、獲邀校慶致詞。同年,畢業於臺大經濟系,並獲得尤努斯(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基金會遴選,代表臺灣前往孟加拉總部參與培訓。2018年,帶領團隊拓點至尼泊爾第二震央吉里地區;2019年,獲《親子天下》評選為教育創新百大團隊。2021年,《天下雜誌》評選為天下四十週年【未來領袖—變革者】,為最年輕入選者,《換日線》亦評選為【10×10亮點人物】。同年,發起「亞洲NGO人才學校」,前往越南、柬埔寨、印尼、緬甸開啟服務新篇章。
25歲,熱愛邊界之外的冒險,偶爾登山、自由潛水、獨自旅行,常常作著「再流浪一次」的白日夢。在工作的時候奉行理性思考,平時卻著迷於文字創作;計畫未來的時候,總愛為人生出難題,跌倒後卻依然相信夢想。
國際換日線定義 在 Crossing Campu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如何貢獻你的社群、社會、世界?】#國際學校
世界聯合學院是 1962 年成立的國際學校,也是最近正紅的國際大學預科文憑的創始學校之一。
為了促進世界和平,UWC 錄取來自不同文化、經濟、宗教背景的學生,希望透過兩年的沉浸式教育讓學生相互理解與學習。
這麼特別的學校是如何選擇學生的呢?本文分析 UWC 主要的三個入學標準, 和大家分享另類的入學標準如何反轉成功的定義。
▍Email 訂閱《換日線全球事件簿》前 300 名送電影票 >> bit.ly/3dqPij4
國際換日線定義 在 換日線 Crossing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伊斯蘭恐懼症】#換日線國際字典
伊斯蘭恐懼症一詞最早出現於英國智庫 Runnymede Trust 1991 年的報告中,意指「對穆斯林毫無根據的敵意,並因此恐懼或厭惡多數穆斯林」雖然更精準的定義仍有爭論,但普遍被認為是屬於種族主義的範疇。
許多學者將「伊斯蘭恐懼症」的根源歸咎於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的對抗,從中古世紀西方對中東地區進行的十字軍東征,到之後的殖民統治,使雙方在歷史情結上產生積怨與隔閡。
近代冷戰期間西方不斷加強對伊斯蘭國家的干預,也加深了彼此的敵視情緒,西方國家的伊斯蘭恐懼症則在冷戰後,蓋達組織發動 911 事件達到高峰。
2011 年的阿拉伯之春與之後區域間的內戰和混亂,導致許多難民向歐洲流亡,趁勢崛起的 ISIS 與他們發動的恐怖攻擊,都讓歐洲的伊斯蘭恐懼症達逐年升級。
不少人將這份「恐懼」轉化成暴力行動或隱性的歧視,像是 2017 年英國地鐵站附近的清真寺遭到極右份子恐攻,一名剛做完禮拜的穆斯林被兇手駕駛的貨車當場撞死,或有人僅僅因為姓「穆罕默德」這個常見的名字,而被公司拒絕錄用。
這種針對穆斯林的信仰進行歧視,都將導致他們在社會被邊緣化和排斥。
●閱讀深度分析:媒體如何加深伊斯蘭恐懼?紐約時報得獎報導竟是假新聞?>> https://bit.ly/30vN8aK
▍最新《世界人才在台灣》季刊入手 >> bit.ly/3pQtPE7
▍線上書展優惠,2021 全新季刊這裡訂 >> bit.ly/3bfZJEW
#報導 #穆斯林 #記者 #紐時 #調查 #Podcast #伊斯蘭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