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國語配音電影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國語配音電影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Adven (電風扇)看板HK-movie標題[專欄] 滄海月明珠有淚 話說香港電影國語配音時間...
國語配音電影 在 UG Liang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10:00
全台三級警戒邁入第四十天,台灣戲院也休業了四十天,身為影迷覺得寂寞,身為片商更怕自己失業... 謝謝魔法少女の電影紹介所 @mahoushoujojo.movie 發起 #直到戲院解封那天 串聯活動,邀請大家挖出自己的影痴獨家收藏品分享,回味電影帶給我們的美好,陪伴大家度過沒有戲院的時光❤️ — ...
http://ent.sina.com.cn/m/c/2011-07-13/17563359146_2.shtml
[新浪] 滄海月明珠有淚 話說香港電影國語配音
蔡瀾說:我尊敬配音這個行業,但反對整個配音制度。理由為:配
音是演技的一部分,現場錄音的真實感是後期配音無法取代的。誠
然,自從有了配音制度,便降低了演員的門檻,如果演員無心不專
業,記台詞揣摩語氣也非必須之事。但理想狀態永遠可望不可即,
配音制度必有其存在理由,譬如徐克,不僅拍戲臨場發揮,還擅長
在後期配音時進行二度創作,「強姦」演員的口型,重新設計對白
。徐克版《黃飛鴻》國粵配音都極精彩,但到《西域雄獅》李連杰
親自配音,效果卻大煞風景。又如周星馳,粵語表演堪稱一絕,但
被更廣泛的華人地區(如中國台灣、內地)觀眾接受,石班瑜的國語
配音功不可沒。
電影配音的好處,還可以舉出好多,但關於配音的故事,尤其是港
片的國語配音,卻鮮為人知。以前的香港電影,「茶水」都能上字
幕,「武師」也有名字,但配音就至多列一個「領班」。近年隨著
粵語配音名家丁羽榮獲香港金像獎的專業精神獎,港片配音開始受
人矚目,但說到國語配音,不僅資料難尋,受重視程度也遠遠不及
粵語。原因無他:粵語乃港片原音,就算後期配音,也多由演員親
自上陣,所謂地道正宗是也。但也不應忽視國語配音,除了發行華
語地區的傳播功能,港片的國語配音歷史更遠遠早過粵語,曾雄踞
六七十年代的主流影院,論其影響,香港電影史應有一席之地。
有關國語配音的軼事淵源,夠資格談的不多,姜小亮無疑是其中一
個。他曾在《阿郎的故事》、《醉拳 2》、《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
主》分別為周潤發、成龍、李連杰配音,80年代至今從事配音工作
將近三十年,親身經歷港片國配的興衰沉浮。再者,姜小亮的舅舅
毛威曾長期擔任邵氏國語配音領班,熟諳個中內幕掌故,老人家雖
已過世,外甥卻也多蒙言傳身教。話說某一日,我有幸與姜小亮謀
面,談及港片國語配音,俱懷逸興壯思飛,收穫大堆珍貴資料
特此整理編寫,希望對香港電影研究有所補充。
香港最早出現電影配音,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抗戰結束時期
。因為市場供求關係 (譬如邵氏,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有數百家影
院,只靠港產片,根本供不應求,為了充實片源,於五六十年代購
入大量日語片) ,需要將外語片配成國語上映,當時條件艱苦,沒
有配音間,李丹霞領導的配音小組只好趁電影放映間隙,在戲院趕
工配音,技術也落後,只能一本一本的配,後來發展到有配音間,
也可以用拍電影的方法,把膠片分成很多段,然後拍板銜接。50年
代配音技術有所進步,對配音要求也有提高,一般來說,配音分為
對白、效果、音樂三組,各組有時合作、有時分開。其中配對白的
人才最為難找,基本都是從有電影從業經驗的人員中發掘,李翰祥
、姜南、歐陽莎菲、楊群、朱牧都曾先後加入。張徹初入邵氏時,
恰逢公司購入韓國名導申相玉的電影,他也曾擔任國語配音領班。
香港電影自進入有聲以來,一直都是同步錄音,50年代影壇流行粵
劇和黃梅調以及歌舞片,無法做到同步錄音,於是出現了放聲帶,
演員只需跟著歌詞對口型即可。像任劍輝、白雪仙、新馬師曾、凌
波這些唱功了得的明星,就算放聲帶也是自己原音,但如果換成夏
夢、林黛,就需要幕後代唱,寬泛而言,也算配音一種。50年代末
,邵氏籌建清水灣片場,就修建隔音設備發生分歧,如果依然沿用
現場收音,就必須增加隔音設備,所以張徹建議改用配音。「那時
港片全仗現場錄音,而設備簡陋,收音全然手工業化,『咪』要跟
人,拍攝時避『咪』及避『咪』影,隔離雜聲也不易,整體音效甚
差!拍攝時因要同步收音,只能用笨重的『大機』,要用可以手提
的輕便攝影機,是不可能的事,到我參與西片現場工作,看他們『
咪』隨便一放,不理會收音效果如何,甚至導演出聲指揮也照錄,
才恍悟現場錄音不是全部使用,有些只作為配音的參考,方開始有
了後期製作的概念……」(摘自《張徹回憶錄》)
對於邵氏而言,啟用後期配音制度,除了可以節省成本 (片場不必
增加隔音設備,保證拍攝進度) ,另一個好處是放寬發掘新人的限
制,要知道五六十年代能說國語的香港演員基本是內地移民,且普
遍超齡雖然外形好、演技佳的年輕人並不難找,但他們往往說
不好國語,如果有了後期配音,就可以解決這一難題,方便邵氏片
場的流水化作業。邵氏雖然率先施行配音制度,但初期也是演員自
己配自己的聲音,李麗華、林黛、陳厚莫不如此。後來胡金銓拍《
玉堂春》趕上男主角趙雷與邵氏解約,戲雖然拍完,但趙雷的部分
對白需重新配音,只好找來當時剛入邵氏做基本演員的毛威。二人
音色接近,效果如出一轍。又如林黛,拍戲一直都是現場收音,只
有拍外景戲才需要配音,但也是親自上陣,1964年林黛自殺時,《
寶蓮燈》和《藍與黑》還沒拍完,只好還遭相貌酷似的杜蝶代替補
拍,對白則找了黃曼配音,居然也能不露破綻。這些雖然都是非常
之舉,卻間接證明配音的積極作用。1965年張徹首次做導演、全部
啟用新人演出的《虎俠殲仇》正式採用全部後期配音,配音組隨之
成立,有些邵氏藝人即便可以為自己配音,但有時需要去外地拍外
景,也由他人代配,以免影響影片如期推出。
邵氏配音組的成員,大多是演員轉行或兼職。須知當年配音工作並
非侷限中國電影,更多為日本片、韓國片等外語片配音,工作量雖
然大,收入也相當可觀,比做基本演員還要高很多。如張佩山,他
雖然相貌帥氣,可惜很少擔正領銜,但配音就部部男主角,後來乾
脆做專職配音,但又不屬於邵氏配音組,李小龍電影的國語版都是
他的配音。又如姜大衛,本人固然國語不錯,但當紅之際片約如潮
,很難有時間親自參加配音。1975年他在李翰祥執導的《傾國傾城
》中飾演太監寇連材,本來也是找人配音,但總配不出角色的憨直
感,最後還是他親自出馬搞定。另外,在《傾國傾城》中扮演慈禧
的盧燕,同樣擅說國語,但導演總覺得不夠威嚴和貴氣,點名找姜
大衛的母親紅薇配,因她是正宗旗人,本身又是配音高手,她配的
慈禧,按照專業人士姜小亮的話說:「紅梅阿姨平常說話就帶著貴
氣,她的國語出來,帶著禮儀。」
紅薇來自上海,與李麗華、歐陽莎菲、陳燕燕一樣南下香港,成就
另一段影壇人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東南亞華人地區和中國台灣
是港片最大的外埠市場,國語版供不應求,就算在香港本土,由於
邵氏的龍頭效應,上映國語版的院線起碼也佔了半壁江山。劉丹曾
言,為了爭取好角色,只能苦練國語,與李翰祥張徹這些大導演套
近乎,結果由於說得太好,反而常被拉去配音。狄龍為說好國語下
了不少功夫,但在邵氏電影的演出多由毛威配音。陳燕燕曾回憶,
阮玲玉一個鮮為人知的壓力是有聲片的興起,因她是廣東人,不會
講國語,當年又沒有配音,所以對未來的電影事業頗感絕望,加之
輿論的「人言可畏」,才有輕生之念。此言真假暫且不論,卻足以
可見配音之重要性……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港片市道好,電影還沒開拍,已經預售台灣、
東南亞,同時也帶動整個產業,光一個台灣市場,已經讓國語配音
旱澇保收。當時香港頗多配音高手,如王萊、張佩山、谷峰這些實
力派影星,但大家多是各自為戰,有活一起幹,事後各分散。即便
如嘉禾,也只養一個配音領班,真正長期固定的專業配音組,只有
邵氏一家。
「邵氏影城不是一座山嘛,山上是六個攝影棚,山下是錄音棚,有
A配、B配、C配。A配最大,配樂;C配做效果;B棚配音,整個配音
棚是架空的,沒有雜音,棚也很大,跟現在中影的差不多。」姜小
亮至今還記得1982年初入邵氏的情形,那時他剛從內地來港,正逢
邵氏配音組招人,與他一起考上的還有李志學,代表作為李連杰版
《黃飛鴻》,他們是邵氏招收的最後一批配音學員。在此之前,邵
氏國語配音領班毛威還曾主持過一次大規模的招考,上千人報名,
只錄取了十個左右,其中就有馮雪銳、張濟平這對最佳拍檔,以及
廖靜妮(曾配翁美玲版黃蓉)等。「馮雪銳是他們這批裡面上手最快
的,算是佼佼者。張濟平配反派多一點,他倆最經典的當然是《喋
血雙雄》,張濟平配周潤發,馮雪銳配李修賢。」
邵氏配音組除了馮雪銳、張濟平、李志學、姜小亮這些每月發工資
的公司員工,還簽了一些演員的配音散約,如田豐、喬宏、樊梅生
。邵氏配音組先是毛威做領班,後來是李嵐 (所謂領班,即配音導
演,負責給資方報預算,把對白整理好,然後再找人,到最後給錢
) ,女配音員有「七公主」,焦姣、王玫、黃曼、小金子、葉琳、
趙靈芝、周瑾,個個演員出身,聲線各具特色。邵氏配音組雖然隸
屬SB,但配音組成員也可以跑場子接活兒,與其他領班和同行合作
。八十年代配音界一大盛事就是李翰祥拍完《火燒圓明園》和《垂
簾聽政》拿回香港配國語。姜小亮說:「李翰祥拿梁家輝當狄龍了
,拍的時候就想,這個角色我得找毛威配。當時我舅舅已經移民新
加坡了,但還是被李翰祥請回來,劉曉慶是我舅媽(王玫)配的,唐
菁配的項堃,岳華配的張鐵林,我和秦沛配幾個大臣,喬宏也參與
了配音,喬宏夫人小金子配的給塞在井裡的珍妃。」
隨著邵氏停產,邵氏配音組也隨之解散,諸位成員各自為戰,有的
進了 TVB,有的自己做領班,比如新藝城的戲,國語配音多是出身
邵氏配音組的趙靈芝與老公薛群做領班承包,但像《火燒圓明園》
可以邀集到多位影星配音的陣容卻難以重現了,畢竟老一代毛威、
李嵐還有這個面子,80年代的新一輩則需要面對更多數量的影視劇
配音工作。在有限預算下,如何做到精益求精,也是馮雪銳、李濟
平、姜小亮他們思考的問題。「很多香港導演國語不好,也就無法
監督配音工作,這時候就看領班的素質了,領班要想湊合、矇混過
關,這個導演一點脾氣沒有。徐克國語也不好,雖然他很看重國語
配音,但最主要的還是石天幫他盯。」原來石天本人國語極好。早
年更在邵氏跟毛威學過配音技術,絕對業內人士,是以從《上海之
夜》到《倩女幽魂2 人間道》,國語配音現場總少不了「石老闆」
的身影。
為了照顧當時港片最大的市場,國語配音也經常加進一些台灣俚語
或時髦用語,以適應台灣觀眾的欣賞習慣(譬如將警察叫條子),王
蕙君就曾被邵氏從台灣請過來,專門負責將對白調成台灣國語。與
此同時,台灣本土的國語配音班底也逐漸發展,許多港片因為發行
的原因,國語配音會在台灣完成。「譬如永盛,在台北有分公司,
他們與當地做後期的很熟,有些戲後期也在台灣做,乾脆就連國語
配音一起做了。」永盛拍《賭俠》的時候,由張海靖 (曾擔任《妖
魔道》及《新碧血劍》導演) 負責後期製作,為周星馳的國語配音
人選絞盡腦汁,最後選中之前從未配過主角的石班瑜。
按照配音名家毛威的觀點:「配音員需要有一條中性的聲帶,意即
適合各種人物感情的聲帶,若是聲帶尖銳或沙啞,並非理想的配音
員。」石班瑜的聲線就很尖銳,早年多配太監、怪人等配角,因與
周星馳聲線接近,且用心演繹其誇張風格,受到永盛和觀眾的認同
。隨後永盛繼續用石班瑜配《整蠱專家》和《上海灘賭聖》,麥嘉
李修賢拍《情聖》也照搬沿用。
「只有《審死官》和《濟公》不是我,可能是導演不喜歡我吧,哈
哈。」 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與石班瑜聊到此節依然遺憾,但依在下
淺見,不用他未必與導演杜琪峰有關,可能是大都會(即邵氏)的選
擇問題。石班瑜堪稱配音界一個異數,雖然成為周星馳的御用配音
,聲音被幾億觀眾熟悉,但也因此畫地為牢,再配別的角色總會被
辨出。石班瑜自認周星馳之外配得最好的是《風塵三俠》中的梁朝
偉,「個人覺得詮釋出了內心戲,與周星馳相比很收斂」。
七八十年代的電影配音技術落後,只有兩條聲帶一個麥,「比如這
場戲有5個人,我們就5個人一起配,各用聲音演一個,跟演員演戲
是一樣的,我們管這叫演音,互相有飆戲的感覺。我們常說配音要
吃畫面,其實就是吃這個人物,像這個人講話。譬如配狄龍,聽不
出這個是毛威配的,那個是李嵐的音,聽著就是狄龍,聽著就像大
俠。」姜小亮與張佩儒音質相近,又都配過成龍,《雙龍會》時,
二人分配雙胞胎兄弟,閉眼聽時跟一個人配的一樣。比這個更難的
是兩個人配一個角色,還要讓人聽不出來。這事發生在《馬永貞》
:「最後一場是馬永貞中刀後重傷,由樓梯上一路狂笑著跌滾下來
,拍攝時不但用慢鏡頭拍攝強調他的痛苦,而且還分為幾組鏡頭,
有近景,有遠景,可是配音毛片連接起來之後,就是相當長的一場
戲。在配音的時候,狂笑聲和痛苦哀號聲音不能間斷。演員拍攝時
,因為不需用收音,所以只要做出痛苦哀叫狀就可以了,不必真的
出聲。可是配音的時候,不但要大聲狂笑,還要連續不斷的呻吟,
所以配音員試了幾次之後,都無法支持這麼長時間的狂笑,到最後
只有用兩個人交替接連不斷地狂笑呻吟,在呼吸之間要配合得天衣
無縫,聲音感情都要連貫,觀眾絕對不會覺察出其中的奧妙。 (摘
自毛威著《台前幕後一百天》)」
由於技術落後,不能單獨收音,很多演員無法配合檔期,「以前曾
志偉不僅國語,連粵語都沒親自配過,成龍也是,但周潤發和張國
榮都是自己配粵語。」姜小亮至今記得當年配《阿郎的故事》的情
景,「以前有個光藝錄音室,後來被新藝城租了,改叫新藝錄音室
,別人可以租,反正是兩個棚,左邊一個,右邊一個,分A配和B配
,我們經常A配國語,B配粵語。《阿郎故事》我在 A配,配周潤發
;周潤發在隔壁B配,配自己。 我會過去聽聽周潤發自己怎麼配的
,有時候他也過來問問,這句話你們國語怎麼說?」
九七後配音技術進步,全是單收,演員不僅可以自己配音,甚至現
場收音,觀眾也能聽到曾志偉、成龍親自演繹的國語。但問題隨之
而來,「以前大家圍著一個麥可以飈戲,可以配出現場感,現在單
收,我來一天,配完走了,第二天你來了,配完走了,第三天他來
了……最後所謂的對手戲,配音都是湊起來的。」
爾冬升曾與姜小亮探討過能否用回邵氏以前的辦法,「我說很難。
第一,配音演員太忙,人家是靠這個生活的,第二,存在預算問題
,他來一天我把他配完了,給他一天錢,走人,你讓他在這兒待 4
組,就得給他4組的錢,但是這4天裡面他又不用老說。我是覺得近
十年配音這行,有些規矩變成了惡性循環,片子配得並不好,預算
也沒便宜到哪兒去。以前像《阿郎的故事》這種戲,我們十幾、二
十人整組同時開工,四天也配完了,有誰誰上,沒誰外邊睡覺也行
、聊天也行,打打撲克。我們那個時候接了這個領班的戲,就把這
幾天的時間給你,跟演員拍戲一樣,通告一發,就算今天現場可能
就兩個鏡頭有我,但一樣在現場等。有對手的感覺,跟自己單收完
全不一樣!」
與很多老派香港影人一樣,姜小亮很懷念當年邵氏學徒制的創作集
體,「我覺得電影的後期配音應該就是跟電視劇是不一樣的,我們
以前配音都是看大銀幕,領班都懂得給拷貝分片的,現在年輕一輩
都沒看過大銀幕,只能看電腦,看時間碼走到幾分幾秒說話就行了
,完全不懂得怎麼看畫面抓嘴型。」技術進步了,創作反而退
步了,這不僅是國語配音的困境,也是整個電影產業的窘況,如何
去改變?或許要經歷又一輪的技術革命和體制改革來解放創作,希
望那時不要太遠……
註:本文如非特別註明,「」引用內容都是姜小亮原話。
另,感謝石班瑜提供部分資料。
【2011/07/13 新浪娛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3.61.21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