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金老ㄕ的教學日誌,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介紹 訪問: 陳佑慎 博士 內容簡介: ◆ 珍貴第一手史料,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國民黨為何輸掉國共戰爭最關鍵的徐蚌會戰? 誰該負起損失五十萬將士的最高責任? ◆ 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2-08 09:30:00
    有 359 人按讚

    【抗戰曙光─德式中央軍(第一部:建軍)】合作緣由

    讓我們將時間倒回到1927年,剛過不惑之年並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蔣介石正思索一件事。

    自清末以來,落後的中國就一直向西方列強學習軍事好提升實力,蔣介石麾下的國民革命軍也不例外。事實上,當國民黨在孫文提倡「聯俄容共」後,就跟蘇聯建立密切的軍事合作。
    當時蘇聯除了輸送軍火,還派遣軍事人員協助訓練。像時任國民革命軍第7軍軍長─李宗仁的回憶中,就提到由他領導的廣西軍政府選擇投入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就撥贈了一批蘇聯製的莫辛那甘步槍裝備給廣西部隊。而李宗仁跟化名為「加倫將軍」的蘇聯軍事顧問─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留赫爾有著不錯的交情,兩人還曾以白蘭地為賭注,來打賭軍事行動的發展。另外,作為蔣介石嫡系力量的國民革命軍第1軍,其成員是由蘇聯協辦的黃埔軍校畢業生組成,可見蘇聯軍事隊當時國軍的影響力極深。
    而蘇聯的軍事協助效果也非常顯著,1926年,國民革命軍自廣州誓師北伐,1年後,國軍就攻佔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席捲全國之勢已是有目共睹。

    但這一切都已經是過去式了。
    1927年,蔣介石宣布清黨,利用武力排除國民黨內的共產黨勢力,這個舉動也讓國民黨與蘇聯的軍事合作宣告斷絕。

    「沒了蘇聯,現在該和哪一個國家合作發展軍事呢?」蔣介石開始列出各種可能性。

    日本?
    由於距離近,加上明治維新的西化改革成效卓著,日本一直是清末中國學習軍事的主要流派之一,就連蔣介石自己都是日本軍校出身。但當時日本是國民政府的對手─奉系軍閥張作霖的合作對象,加上對中國的不懷好意,那是絕無合作之道理。

    英國?美國?
    雖然中國在一戰時,和這兩個昔日跟現今的世界第一強國屬同一陣線,但在戰後,英美兩國卻對當時陷入軍閥內戰的中國發起軍事禁運的制裁,美國更是瀰漫一股置身事外的孤立主義,自然不可能和國民政府進行軍事合作。

    法國?
    令人意外的是,這個老牌西方列強,竟跟國民政府表達過建立軍事合作的意願(甚至後來還說過中國政府可以不用付薪資給來華的法國將領,可謂半買半送),但蔣介石卻拒絕了。要說原因……「法國人在普法戰爭後,基本就沒打過什麼漂亮仗,這國家的軍事水平實在不靠譜呀。」
    (在這裡,老ㄕ順便幫法國軍事「略微」平反。其實法國的軍事能力非常強悍,單以坦克製造為例,二戰初期,當時德國坦克對法國B1坦克的厚重裝甲完全束手無策。作為德國坦克部隊中最負盛名的指揮官─古德里安,就曾說過:「我看到德軍坦克主炮打在法軍坦克上,炮彈直接被對方裝甲彈開。」所以法國的軍事還是挺強悍的。
    不過從事後諸葛的角度來看,國民政府沒選擇和法國進行軍事合作,倒也非常正確。因為二戰的法國在物資及軍備都擁有優勢的狀況下,卻被德國只用40多天的時間完敗。這個比普法戰爭還難看的戰績,也使法國人至今仍飽受調侃。)

    「看來能合作的對象,就只有它了。」
    蔣介石心中的最佳選擇,最後定睛在曾經是一戰中屬於敵對陣營的中歐強權─德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1870年才完成建國大業的德國,雖然是個新興國家,但在清末洋化運動中的重要性絲毫不弱於英法等老牌列強。
    例如:號稱清末第一強軍的「北洋六鎮」,就是清朝聘用德國教官,並購買西洋軍火裝備的現代化部隊。而曾經排名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其主力艦「定遠」、「鎮遠」是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打造。
    所以中德兩國的軍事合作早有淵源,而德國軍事實力的強悍更是舉世聞名。
    早在建國以先,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就以劣勢的國力及兵力,迅速扣倒奧地利、法蘭西兩大歐陸強權;到了一戰更是幾乎以一國之力強抗英法俄三大國,而且在美國參戰前,德國於東線戰場完勝俄國,西線戰場則佔領法國頗多的土地並保有主動權。
    這也難怪德國即便是一戰的戰敗國,卻仍獲得蔣介石青睞。

    問題是……德國人願不願意和當時的國民政府合作呢?

    說來時機巧合,身為一戰戰敗國的德國,當時也對中國情投意合。
    在外交上,德國需要有盟友,一方面改善身為戰敗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則是突破被英法兩國壓制下的外交困境。
    在經濟上,德國因大戰耗損大量的人力、物力,戰敗後又身負2000億馬克的賠款,這讓德國經濟陷入蕭條。所以無論是政府還是民間企業,都迫切需要外銷收入重振經濟。
    更實際的一點,就是失業的德國軍事人員需要找到頭路。因為在凡爾賽條約中,德國被規定只能保留10萬陸軍,極少數的海軍(分別是6艘過時的戰艦、6艘輕巡洋艦、12艘噸位數不足1000的驅逐艦、12艘魚雷艦),還有3個軍官學校;其他像:裝甲部隊、潛艦部隊、空軍部隊、化學部隊,一律廢除。一時之間,許多身懷絕技的德國軍人身陷窮困落魄的窘境(這其中就包含後來成為納粹德國元首的希特勒大大),成為社會上的不安定因素。
    如果能跟其他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不但能讓失業軍人盡展所長,還可以避免他們待在國內,成為治安上的未爆彈(像是咱們的阿希,就跑去參加了納粹黨後,竟然還發動了一場啤酒館政變試圖顛覆當時的德國威瑪政府)。

    這邊廂,國民政府想要提升軍事科技,那邊廂,德國政府需要中國的市場以及原物料。
    於是乎,蔣介石透過留學過德國的政治委員─朱家驊,先接觸德國民間的名望人士,之後向德國軍政界透漏蔣介石希望聘請德國軍事顧問的意願,並且開出一份理想人選的名單。
    德國政府則開始研究中德合作的可行性,而當他們打開蔣介石的名單後,只見印入眼簾的第一人是: 奧古斯特·馮·馬肯森(August von Mackens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成為老蔣心中的顧問第一人選,馬肯森是何許人也?
    此人在一戰中多次擔任東線戰場的軍團指揮,首先在1914年開戰之初連挫俄軍因此被封為德國陸軍元帥,後在1915年領軍橫掃巴爾幹戰場,攻佔了塞爾維亞以及羅馬尼亞。其用兵風格,就是充分利用騎兵的機動性在遼闊的戰場中突破敵方防線,日後被封為中共開國十大元帥之首的朱德,甚至尊他為心中世界名將的第一人。
    然後德國政府表示:「否決!」

    德國政府接著看名單第二人,名字是:埃里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他們不假思索地表示:「再次否決!」
    如果說馬肯森是德國一戰中的東線戰場英雄,那魯登道夫則是德國戰爭後期的靈魂人物。
    在一戰初期,魯登道夫以參謀長的身分協助上司興登堡在坦能堡重創俄軍,使德國在東線戰場由守轉攻;一戰中期,魯登道夫進入德國的參謀總部,開始制定許多重要戰略方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無限制潛艇戰」(也就是用潛艦擊毀所有通往敵方英國的船隻,這個戰略雖然後來成為美國參與一戰對抗德國的原因之一,但短期內,曾把英國逼到物資短缺的恐慌中,可見這個戰略的巨大殺傷力......無論是對敵我都是如此);到了戰爭後期,魯登道夫直接架空德國皇帝讓軍方成為實際執政單位,然後他先把列寧送回俄羅斯,引發俄羅斯的共產黨革命,使其退出一戰,從而讓德軍在東線中獲勝,後來又主持對西線戰場的大規模攻勢,曾一度讓德軍推進到法國首都巴黎的近郊。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登道夫,是個能量巨大,並在戰略上極度大膽進取的有能人物。

    那為何德國政府毫無懸念的拒絕讓上述兩人成為蔣介石的德國顧問?
    絕不是因為德國人要把好人才留給自己用(馬肯森跟魯登道夫當時都已經從軍隊退役,而從魯登道夫後來還跟希特勒一起聯合搞政變,就知道他在德國政壇不受待見),而是因為在一戰落敗的德國,在簽署的凡爾賽條約被規定:「德國國民不得到外國政府或其部隊擔任軍事顧問,且德國政府有義務阻止有此意願的德國國民。」

    所以德國政府很遵守這條規定,以至於他們阻擋國民前往國外從事軍事相關活動?答案是:倒也沒有。

    其實德國政府蠻鼓勵退役軍人往國外發展。原因除了先前所提:可以解決凡爾賽條約限制下的軍人失業問題。另一方面,這些出國發展的軍人若是回到德國,說不定還能把在國外發展的經驗帶回到國內,促進本國軍隊發展。
    像德國一戰中的王牌飛行員─烏德特,就在戰後跑去美國從事特技飛行表演。如果各位覺得烏德特只是跑去雜耍,所以跟軍事活動沒發生關係,那可就想簡單了;因為後來烏德特藉由這些飛行經驗,大力推動德國裝備俯衝轟炸機,也就是德國在二戰中具有相當知名度的斯圖卡轟炸機,成為德國日後閃擊戰的關鍵。

    但魯登道夫和馬肯森卻有個問題導致無法出國,那就是:知名度太高,怕惹出爭議呀!
    雖然各國為了讓德國保持穩定,對於德國中低階的退役軍人出國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畢竟條約白紙黑字寫在那,要是德國動作搞得太誇張,各國還是會跑來質問,尤其是魯登道夫這個基本把所有國家都打了個遍的猛人,那更是嚴加看管的對象。

    接連打槍蔣介石的人選後,德國政府後來想到變通的方法:「乾脆讓魯登道夫推薦,一個可靠但知名度不高的人選去跟南京國民政府合作吧。」
    而魯登道夫考慮一番後,則說:「讓馬克思‧鮑爾去中國活動吧。」

    圖片為:
    第一張─奧古斯特·馮·馬肯森,蔣介石預設德國顧問的首選
    第二張─埃里希·魯登道夫,蔣介石第一批提出的顧問團人選之一
    第三張─魯登道夫與希特勒合照
    這兩人有一段時間密切合作,甚至一起策畫了啤酒館政變企圖奪取德國政權,但該政變很快被鎮壓,魯登道夫甩鍋給希特勒,自己完全沒被判刑,希特勒則為該事件背鍋吃了幾個月的牢飯,但也在蹲苦窯時,阿希完成他的著作─《我的奮鬥》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在 歷史時空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9-21 09:13:01
    有 3,347 人按讚

    1926年民國 蔣介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黨與共產黨)誓師北伐。
    Colorized色彩 探影局
    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由蔣介石擔任總司令,起兵廣東,連奪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進至華中,國民政府內部因對蘇聯與中國共產黨態度不同而分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復合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上,加入西北馮玉祥、山西閻錫山後,1928年6月攻克北京。奉系軍閥、安國軍總司令、中華民國軍政府海陸軍大元帥張作霖從北京撤往中國東北,隨後因皇姑屯事件被炸死,其子張學良於同年底宣布東北易幟,歸順國民政府。
    國民政府在北伐戰爭中,除了透過直屬的國民革命軍,也吸收中國各地反北洋勢力,成功將北洋軍閥及其掌控的北洋政府瓦解。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完成形式上的中國統一,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的政權。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在 朱學恒的阿宅萬事通事務所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09-10 16:40:02
    有 250 人按讚

    好啦簡單來說就是幾周前的POP RADIO搶先爆的訪問

    順便幫神邏輯置入一下

    當年我們還在討論韓國瑜說核四重啟有沒有跟侯友宜溝通

    結果看來似乎是沒有,而且裂痕還越來越深啊,最近國民黨還又在討論清黨了

    但別忘記,國民黨每次清黨之後通常就會邁向完蛋啊,但現在也沒甚麼人在看歷史了吧.....

    摘自維基百科寧漢分裂跟清黨的條目:【寧漢分裂是1927年國民政府北伐期間,國民黨內部以南京蔣介石(蔣中正)為首的清共勢力和武漢汪精衛(汪兆銘)為首的容共勢力發生分裂的事件。寧、漢分別指南京(舊稱江寧)和武漢。

    蘇聯為赤化中國奪取政權而指示中國共產黨將中國國民黨分化為左右派,當時屬於國民黨左派的武漢國民政府受蘇聯鮑羅廷控制,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中正另組南京國民政府,主張清黨。事件最終以武漢國民政府內汪兆銘識破蘇聯與中國共產黨的奪權計劃主動進行和平分共告終。】

    最近王蘊琁一直瞪我一定是因為我上周罵他朋友是白癡的關係~~~

    本人目前網路上可以看到的節目是POPRADIO(妹子少)、政治神邏輯(妹子固定)、金剛直播(妹子多變),記得收看打發時間不用按小鈴噹唷哈阿哈哈哈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9-07-24 20:58:48

    本集主題:「高級傳令兵:劉峙將軍徐蚌會戰戰時日記」介紹
           
    訪問: 陳佑慎 博士
        
    內容簡介:
    ◆ 珍貴第一手史料,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國民黨為何輸掉國共戰爭最關鍵的徐蚌會戰?
      誰該負起損失五十萬將士的最高責任?
      
    ◆ 徐蚌會戰最高指揮官劉峙戰時日記,七十年來首次公開! ◆
      
      一九四八年底爆發的徐蚌會戰,是國共戰爭中最關鍵的戰役。徐蚌會戰,國軍眾不敵寡,損失五十萬精銳,澈底改變了戰爭的天平,更種下國府敗走台灣的因子。劉峙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在中山艦事件、北伐戰爭及中原大戰諸役獲勝連連、屢立戰功,甚得蔣中正器重,被譽為「常勝將軍」及「五虎上將」。一九四六年國共戰爭全面爆發,一九四八年六月,蔣中正任命劉峙為「徐州剿匪總司令」,為徐蚌會戰的最高指揮官,他在戰敗後受到許多責難、更在戰史上留下「無能」的汙名。
      
      本書是劉峙從未公開發表過的戰時日紀,是極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記錄徐蚌會戰期間諸事,透露出政治干涉軍事、指揮官無實權、布署及指揮失調、戰略舉棋不定、後勤補給不足、黨員精神渙散、諂媚領袖之風,各種導致國民黨全面潰敗的原因。對於民國史及國共戰爭史皆具有相當重要的研究價值。
      
      「軍事之機微繫於一念,政治牽制軍事固不可,而最高統帥不予前方指揮官以獨斷之權尤為失敗之根源。……國防部戰略舉棋不定,政略與戰略失調為大錯誤,徵兵之遲緩與補給之不足尤為缺乏戰鬥力主因。」──劉峙
                
    作者簡介:原著/劉峙(1892-1971)
      字經扶,江西吉安人。國民革命軍陸軍二級上將,曾任黃埔軍校教官,參與北伐、中原大戰等多場戰事。中日戰爭時曾任第一戰區第二集團軍司令、第五戰區司令。1948年被蔣中正任為徐州剿共總司令,被解放軍全線擊敗。1954年到台灣,1971年病逝台中。
      
    編者簡介:劉滌宏
      劉峙四子,台灣大學法律學系畢業,德國柏林大學法學博士。著有《從國際法看台灣人民的自決權》、《現代國際法》(合著)。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在 hulan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18-11-06 10:28:04

    旅遊太原風光 聽山西故事
    陸軍一級上將
    閻錫山
    Yan Xishan
    中華民國第4任行政院院長
    任期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5日
    1883年10月8日(光緒九年九月八日)
    大清山西省五臺縣
    逝世 1960年7月22日(76歲)
    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市
    籍貫 山西省五臺縣
    國籍 大清(1883-1911)
    中華民國(1912-1927)
    中華民國(1927-)
    政黨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晉系)
    專業 軍人
    獲獎 青天白日勳章
    軍事背景
    服役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陸軍
    服役時間 1927年-1960年
    軍階 陸軍一級上將
    學歷
    太原國立武備學堂
    (1905年)
    日本東京振武學校攻讀
    (1905年)
    東京日本士官學校攻讀
    (1909年)
    經歷
    (清)山西陸軍第二標教練官
    (1909年-1910年)
    (清)山西陸軍第二標標統
    (1910年-1911年)
    山西省政府都督
    (1911年)
    山西省政府民政長
    (1911年-1914年)
    山西督軍
    (1916年-1917年)
    (國民政府)山西省政府主席
    (1917年-)
    (國民政府)國民政府委員
    (1927年5月22日-1947年)
    (國民政府)第三集團軍總司令
    (1927年-)
    (國民政府)平津衛戍總司令
    (1927年-)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27年-)
    太原政治分會主席
    (1927年-)
    (國民政府)內政部部長
    (1928年10月24日-1928年12月28日)
    (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
    (1928年12月27日-1947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
    (1928年-1938年)
    (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8年-1929年)
    (國民政府)禁菸委員會委員
    (1928年1月-1929年)
    (國民政府)黃河水利委員會委員
    (1929年1月24日-1933年)
    (國民政府)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年)
    (國民政府)賑災委員會委員
    (1929年)
    (國民政府)國軍編遣委員會常務委員
    (-1930年11月15日)
    (國民政府)全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
    (1930年)
    北平國民政府主席
    (1930年9月9日-1930年11月4日)
    (國民政府)太原綏靖公署主任
    (1932年)
    (國民政府)財政委員會委員
    (1932年)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
    (1935年12月18日-1938年)
    (國民政府)第二戰區司令長官
    (1937年-1945年)
    (國民政府)山西省政府(兼)主席
    (1943年-)
    行政院院長
    (1949年6月13日-1950年3月15日)
    中華民國代理總統(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權)(1949年11月20日-1950年3月1日)
    國防部部長(行政院院長兼任)
    (1949年6月13日-1950年2月1日)
    總統府資政
    (1950年3月-1960年5月23日)
    閻錫山(1883年10月8日-1960年5月23日),字百川、伯川,漢族,山西省五臺縣人,清末舉人,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將軍府同武上將軍,中華民國國軍(及其前身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北洋軍閥晉系領袖,曾任行政院院長、國防部部長及總統府資政等職務,1949年11月20日至1950年3月1日代行時任代總統李宗仁職務,是中華民國行憲至今唯一一位代理總統職權、形同國家最高領導者的行政院長。閻錫山主政期間,其管轄之山西省自1911年辛亥革命後建立以來,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依然屹立不倒,直至1949年4月太原戰役結束後被共軍佔領為止,一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紀錄最長者。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