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革命軍月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革命軍月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革命軍月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革命軍月刊產品中有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詩聲字,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尉天驄於本月17日時辭世,分享其小說創作,並表悼念之情。 ※ 尉天驄〈大山〉(節錄) 一切都平平靜靜的,甚麼也沒有,除了敵人的碉堡和鐵蒺藜。雨仍然下著,蕎麥一大片一大片地開著。 但是,碉堡裡的雨漏得愈來愈厲害了,牆上開始長了灰綠色的霉。 沒有槍...

  • 革命軍月刊 在 詩聲字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12-25 13:30:56
    有 142 人按讚

    政大中文系名譽教授尉天驄於本月17日時辭世,分享其小說創作,並表悼念之情。
      

      
        尉天驄〈大山〉(節錄)
      
      一切都平平靜靜的,甚麼也沒有,除了敵人的碉堡和鐵蒺藜。雨仍然下著,蕎麥一大片一大片地開著。
      但是,碉堡裡的雨漏得愈來愈厲害了,牆上開始長了灰綠色的霉。
      沒有槍聲,甚麼也沒有,甚至雨水滴下來的聲音也那麼寧靜。
      「要是長鬍子還在的話……」李旺喃喃著。
      「如果短尾巴……」孫立保無精打采的。
      連傻大個也不再朝著對面罵了。
      我們的射口冷冷地對著敵人的射口。
      每個人都盼望有群老鼠,即使牠們咬壞了你的鞋子。
      很多事比老鼠咬壞鞋子更壞。
      但是我們甚麼也沒有,也沒有甚麼來咬壞我們的鞋子。
      後來戰爭終於過去了,那時蕎麥開始要結子了。當我們從碉堡裡走出來,一個敵人也沒有看到。我們多希望看到他們,我們盼望知道他們是甚麼樣子。但是,除了碉堡,除了鐵蒺藜,我們甚麼也看不到。雨早已不下了,蕎麥綠成一大片一大片的波浪。
      戰爭已經過去了,在城裡滿街的人唱著,紅色和綠色的標語密密地貼在牆上。戰爭已經過去了,但是我們沒有見過敵人。除了潮濕、陰雨、蕎麥田、老鼠、鐵蒺藜,我們不知道甚麼是戰爭,而最壞的我們連槍聲也沒有聽過。
      我們一直沒見過戰爭,除了碉堡的陰濕和鐵蒺藜;以後也一直沒有見過。我們只聽到過戰爭,在過兵的夜晚,滿村子的狗一起叫著,我們知道要打仗了,但是我們沒有見過戰爭;我們也跟著逃難的人跑,但除了飢餓、寒冷,我們不知道戰爭是甚麼樣子,一直到現在,甚麼也沒有見過。
      如果這兩條腿被炮火打中,也許更好過些。但是它卻癢得像一群螞蟻在上面爬,而且碰上這種鬼天氣。天真暗,一個人躺著,真以為是在碉堡裡,蕎麥一大片地開著,鐵蒺藜在敵人那邊,而我們等待著一次攻擊。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尉天驄 創作
    #賴柏年 手寫,Instagram:lai.po.nien
      
    ※本篇收錄於尉天驄小說集《#到梵林墩去的人》(聯合文學,2019年5月新版)
    ※欲知尉老師生平的點點滴滴,可至 尉天驄教授紀念專頁
      
    ※尉天驄(1935-2019)
    作家、文學評論家、學院教授。原籍江蘇碭山,1949年隨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來臺,政大中文系畢業並留系任教,退休後仍於中文研究所、臺灣文學研究所兼課,勤於教學、讀書、寫作。

    1959年5月4日,尉天驄自王藍、陳紀瀅手中接辦《筆匯》雜誌,標明「革新號」,與過去黨國色彩切割,強調以青年人為主體,引介西潮,擴展在地視野;《筆匯》停刊後,1966年創辦《文學季刊》,姚一葦、王禎和、劉大任、黃春明、王拓、七等生、陳映真、施叔青等,均為該刊撰稿人。《文學季刊》堪稱臺灣鄉土文學的源頭,對臺灣當代文學的發展影響巨大。該刊接續於1971年轉型為《文學双月刊》,1973年改名《文季》季刊等系列;自五○至八○年代,尉天驄傾力興辦雜誌、主持編務,卓然為臺灣文壇的拓荒者與傳播者。(以上節自聯文書介,略經增刪)

  • 革命軍月刊 在 陳奕齊 - 新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9-21 00:48:55
    有 3,427 人按讚

    敬弔台灣民族主義者史明辭世。
     
    史明,在 2019 年 9 月 20 日晚間 11 點 9 分辭世了。史明前輩,生於日治大正七年,活了一世紀的歐吉桑,可以說是「#一生懸命」般,投入 #台灣民族解放 與 #獨立的志業。
     
    對台獨運動而言,史明之所以為典範,不只因為犧牲奉獻的情操,更因為他是 #解殖建國 與 #台灣民族主義 的先行者。
     
    史明,非常清楚地將國民黨定義為 #殖民政權、將中華民國在台灣定義為 #殖民體制。因此台灣獨立運動,不僅是訴求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包含終結中華民國的統治。
     
    戰後,所有獨立建國成功的案例,皆是以 #本土民族主義 為旗幟對抗殖民勢力。所以史明肯定台灣民族主義之於台獨的必要性,並對部分台獨人士揚棄民族主義不以為然。
     
    深具左派關懷的史明,#反對以血緣建構台灣民族,而是以共同地緣與殖民地受壓迫的共同命運,論證 #台灣共同體 的形成。
     
    史明,不只是台獨的先行者,他半世紀以來所倡議的台灣民族主義,仍應領航當代台獨運動。
     
    對我們而言,史明前輩有兩個精神遺產,值得我們理解與學習。
     
    ❚ 史明的 #不屈意志
     
    在台灣,普遍談論 #白色恐怖 的印象,可能多是台灣人民被獨裁政權的壓迫與殺害,較少有面對強權 #仍然英勇抗暴 的事蹟。
     
    但是,史明的經歷跟傳統「受害者經驗」不同。史明,作為最後一個黑名單,縱使流亡日本,但他仍然跨海指揮隊伍,展示出勇武抗暴的表現。史明在海外創辦的《#獨立台灣》月刊的報導,不僅以《#台灣獨立革命軍》名稱,並高舉「#建台倒蔣」的大旗,發起「三一募槍」倒蔣運動,以一人一月一元的方式,希望台灣人民捐獻募槍抗暴。
     
    不論《台灣獨立革命軍》的行動,是否為螳臂擋車、膽敢挑戰蔣氏政權,但史明跨海所領導的這個行動隊伍,向統治者展示出:再多的壓迫,依舊無法把台灣人民追求解放獨立的決志給鎮壓下去。
     
    史明的獨立解放運動所留下的精神,是台灣人民縱使在中國國民黨政權的迫害之下,不只有一群人誓死不屈,更勇於挺身抗暴。這個意志,就是彰顯作為一個人本該具備的「#不屈精神」。
     
    ❚ 史明的 #左派關懷
     
    史明,在海外創辦的《獨立台灣》月刊中,充滿著對庶民的關懷,且多是從勞工、農人等勞苦大眾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史明的台獨運動,是以「左獨」的姿態現身。
     
    早年台灣知識界,都傾向將 #台獨運動 定性為 #右派運動,是資產階級的立場與視角,並以此貶抑獨立運動的道德基礎。
     
    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在 1993 年 11 月 12 日的自立早報投書當中,就曾提及 1979 年(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前)首次造訪日本的故事。
     
    當時,陳菊在人權工作者三宅清子帶領下,私下拜會史明。陳菊在文章中,提及跟史明的對話內容,幾乎圍繞著台灣農民、勞工和原住民,並深感史明對「#赤腳的兄弟」有說不出的關愛,期待受壓迫的人民能夠翻身。
     
    在這個東京拜會經驗中,不言而喻地說明一輩子致力於獨立運動的史明,身上充滿著所謂的「#左派關懷」。
     
    過去,右派國民黨戰敗來台,左派似乎就相較容易親中。因此,台灣左派運動似乎就很容易成為 #左統份子。
     
    但史明的左獨色彩,再次提醒台灣人民, 獨立運動不必然是資產階級的運動,更不是欠缺基層人民關懷與視角的運動;而左派,也不必然得親中。
     
    反而,我們更應該認識到,親中國的統派,早已不是左派,而更傾向於是「#形左實右」,內藏極右的中國民族主義者。
     
    不論如何,攤開史明歐吉桑的長達一世紀的生命故事,就如同是台灣歷史身世的微縮膠卷。
     
    史明,不只是民主人權的鬥士,更是解殖的鬥士、台灣民族的鬥士。
     
    台灣基進,是 #推動解殖式台獨 的政黨,深知 「#國族打造」是「#國家打造」的必要條件,我們不只尊崇歐吉桑的情操,更尊崇歐吉桑的真知灼見。
     
    很遺憾的,我輩努力不夠,未能讓史明看見台灣新共和的到來。不僅如此,在中國嚴重滲透台灣的當前,台灣更可能葬送在我們這代人身上。
     
    我輩,在史明辭世之際,對歐吉桑最大的悼念,就是帶著史明的兩個精神——不屈意志以及左派關懷,不只守護我們的家園,更要朝 #台灣新共和 的彼岸邁進,並用「一生懸命」的實踐精神,傳遞給更多台灣人民。
     
    謹以此文,悼念史明歐吉桑。

  • 革命軍月刊 在 陳信諭 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9-21 00:37:20
    有 382 人按讚


    感謝。

    敬悼台灣民族主義者史明辭世。
     
    史明,在 2019 年 9 月 20 日晚間 11 點 9 分辭世了。史明前輩,生於日治大正七年,活了一世紀的歐吉桑,可以說是「#一生懸命」般,投入 #台灣民族解放 與 #獨立的志業。
     
    對台獨運動而言,史明之所以為典範,不只因為犧牲奉獻的情操,更因為他是 #解殖建國 與 #台灣民族主義 的先行者。
     
    史明,非常清楚地將國民黨定義為 #殖民政權、將中華民國在台灣定義為 #殖民體制。因此台灣獨立運動,不僅是訴求台灣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更包含終結中華民國的統治。
     
    戰後,所有獨立建國成功的案例,皆是以 #本土民族主義 為旗幟對抗殖民勢力。所以史明肯定台灣民族主義之於台獨的必要性,並對部分台獨人士揚棄民族主義不以為然。
     
    深具左派關懷的史明,#反對以血緣建構台灣民族,而是以共同地緣與殖民地受壓迫的共同命運,論證 #台灣共同體 的形成。
     
    史明,不只是台獨的先行者,他半世紀以來所倡議的台灣民族主義,仍應領航當代台獨運動。
     
    對我們而言,史明前輩有兩個精神遺產,值得我們理解與學習。
     
    ❚ 史明的 #不屈意志
     
    在台灣,普遍談論 #白色恐怖 的印象,可能多是台灣人民被獨裁政權的壓迫與殺害,較少有面對強權 #仍然英勇抗暴 的事蹟。
     
    但是,史明的經歷跟傳統「受害者經驗」不同。史明,作為最後一個黑名單,縱使流亡日本,但他仍然跨海指揮隊伍,展示出勇武抗暴的表現。史明在海外創辦的《#獨立台灣》月刊的報導,不僅以《#台灣獨立革命軍》名稱,並高舉「#建台倒蔣」的大旗,發起「三一募槍」倒蔣運動,以一人一月一元的方式,希望台灣人民捐獻募槍抗暴。
     
    不論《台灣獨立革命軍》的行動,是否為螳臂擋車、膽敢挑戰蔣氏政權,但史明跨海所領導的這個行動隊伍,向統治者展示出:再多的壓迫,依舊無法把台灣人民追求解放獨立的決志給鎮壓下去。
     
    史明的獨立解放運動所留下的精神,是台灣人民縱使在中國國民黨政權的迫害之下,不只有一群人誓死不屈,更勇於挺身抗暴。這個意志,就是彰顯作為一個人本該具備的「#不屈精神」。
     
    ❚ 史明的 #左派關懷
     
    史明,在海外創辦的《獨立台灣》月刊中,充滿著對庶民的關懷,且多是從勞工、農人等勞苦大眾為出發點。也就是說,史明的台獨運動,是以「左獨」的姿態現身。
     
    早年台灣知識界,都傾向將 #台獨運動 定性為 #右派運動,是資產階級的立場與視角,並以此貶抑獨立運動的道德基礎。
     
    總統府秘書長陳菊,在 1993 年 11 月 12 日的自立早報投書當中,就曾提及 1979 年(美麗島事件發生之前)首次造訪日本的故事。
     
    當時,陳菊在人權工作者三宅清子帶領下,私下拜會史明。陳菊在文章中,提及跟史明的對話內容,幾乎圍繞著台灣農民、勞工和原住民,並深感史明對「#赤腳的兄弟」有說不出的關愛,期待受壓迫的人民能夠翻身。
     
    在這個東京拜會經驗中,不言而喻地說明一輩子致力於獨立運動的史明,身上充滿著所謂的「#左派關懷」。
     
    過去,右派國民黨戰敗來台,左派似乎就相較容易親中。因此,台灣左派運動似乎就很容易成為 #左統份子。
     
    但史明的左獨色彩,再次提醒台灣人民, 獨立運動不必然是資產階級的運動,更不是欠缺基層人民關懷與視角的運動;而左派,也不必然得親中。
     
    反而,我們更應該認識到,親中國的統派,早已不是左派,而更傾向於是「#形左實右」,內藏極右的中國民族主義者。
     
    不論如何,攤開史明歐吉桑的長達一世紀的生命故事,就如同是台灣歷史身世的微縮膠卷。
     
    史明,不只是民主人權的鬥士,更是解殖的鬥士、台灣民族的鬥士。
     
    台灣基進,是 #推動解殖式台獨 的政黨,深知 「#國族打造」是「#國家打造」的必要條件,我們不只尊崇歐吉桑的情操,更尊崇歐吉桑的真知灼見。
     
    很遺憾的,我輩努力不夠,未能讓史明看見台灣新共和的到來。不僅如此,在中國嚴重滲透台灣的當前,台灣更可能葬送在我們這代人身上。
     
    我輩,在史明辭世之際,對歐吉桑最大的悼念,就是帶著史明的兩個精神——不屈意志以及左派關懷,不只守護我們的家園,更要朝 #台灣新共和 的彼岸邁進,並用「一生懸命」的實踐精神,傳遞給更多台灣人民。
     
    謹以此文,悼念史明歐吉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