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記:價值投資永不過時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於2月24日在他旗下報業公司Daily Journal 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到了對價值投資的看法。他說:「在我看來,價值投資總是希望獲得比你購買股票時所支付的價格更高的價值。這種方式永遠不會過時。」他補充:「好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只...
鍾記:價值投資永不過時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於2月24日在他旗下報業公司Daily Journal 的年度股東大會上,提到了對價值投資的看法。他說:「在我看來,價值投資總是希望獲得比你購買股票時所支付的價格更高的價值。這種方式永遠不會過時。」他補充:「好的投資都是價值投資。只是有些人在強公司中尋找價值,有些人在弱公司中尋找價值。」
另一位投資大師Howard Marks在《投資最重要的事》第四章得出的結論:「在所有可能的投資獲利途徑中,低價買入是最可靠的方法。」由此可見,「低價買入」是價值投資的核心。
我認同以上兩位投資大師的觀點。我相信,以低於公司的內在價值購買股票,重視安全邊際,這種合乎邏輯的價值投資方式,永遠都不會過時。根據我多年的實戰投資經驗,投資者只要有紀律地執行價值投資,克服內心貪婪與恐懼的心魔,不難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成果。
也許有人認為價值投資的方式太過保守和過時,未能與時並進。事緣近年具增長潛力的新經濟股被受投資者追捧,股價大幅飆升,表現遠遠拋離傳統的舊經濟股,而價值投資法卻非常重視估值,摒除了這類高估值新經濟股的投資價值,令投資者白白錯失了機會。這些批評,可能是投資者對於價值投資的方式存有誤解。事實上,「股神」巴菲特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價值投資的「價值」兩個字是多餘的,因為好的投資,本質上就是要尋找有價值的東西,而增長是價值的重要來源,自然已經藴含在公司的價值計算之中。故此,我認為不論是投資於價值型或增長型的股票,都可以是價值投資,兩者沒有根本性的衝突,重點是投資者須要懂得如何評估它們的價值,並且以低於其價值的價格買入。
補充一下,對於喜歡買入價值股或增長股的價值投資者,在尋找投資機會時,我認為有兩點須要注意,以免犯錯:
(一)儘量避免墮入價值陷阱
對於偏向買入價值股的投資者,須要慎防價值陷阱,不能單看價格,還須要考慮公司整體的質素。投資者以低價買入低增長、低質素、低估值(泛指低市盈率、低市賬率、高股息率等)的煙頭股,期望有朝一日股價可以回歸內在價值,這個如意算盤未必能夠打得響。假如行業前景不佳,公司經營不善,缺乏競爭力,盈利、現金流和派息便難以維持。更甚者,倘若公司的大股東或管理層欠缺企業管治,不時做出對小股東不利的投資及事情,即使股價便宜,也不會獲得投資者青睞,導致股價長期低迷,無法回升至公司應有的價值。「時間是壞公司的敵人」,壞公司的內在價值會隨著時間而下降,對投資者不利。長期持有這類煙頭股,容易墮入價值陷阱,不但未能獲利,更會錯失買入優質股的機會成本。
(二)別過分高估增長股的價值
對於偏向買入增長股的投資者,千萬不要受市場熾熱情緒的影響,慎防付出過高的價格。緊記:即使是好的公司,付出過高的價格買入,也未必是一項好的投資。投資者運用現金流折現模型(Discounted Cash Flow Model)為這些高速成長的公司做估值的時候,宜採用較保守的假設,包括未來的自由現金流增長率及貼現率,儘量避免過分高估它們的價值。由於增長股的盈利不確定性較大,要預測它們的盈利和現金流增長的出錯率會較高,買入時更要預留充足的安全邊際。
價值投資法從Benjamin Graham與David Dodd於1934年出版《Security Analysis》計起,至今87年,經歷過大大小小的牛市和熊市,證明經得起時間的考驗,相信永遠也不會過時呢!
2021-03-10
(本文為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網立場。)
========================================
天窗好書推介:《投資簡義》
《投資簡義》是投資名著《The Elements of Investing》中文版,由兩位享譽國際的投資大師──《漫步華爾街》名著作者、普林斯頓大學經濟系講座教授麥基爾(Burton Malkiel),以及撰寫《買市才會贏》的投資名家艾里士(Charles Ellis)──雙劍合璧,將縱橫投資市場合共逾百年的投資智慧,化繁為簡,言簡意賅地化為六個致富錦囊。即使面對複雜萬變的後金融海嘯時代,你也能一步一步成為投資贏家。
💰開始儲蓄:省小錢、存大錢有何秘訣?
💰指數基金:為何要擁抱上市的指數基金?
💰分散投資:如何掌握平均成本法,達到適度分散的資產分配?
💰避免出錯: 揭示巴菲特的秘密,如何不犯大錯?
💰簡單至上:KISS (Keep it Simple, Sweetheart)投資法,原來就是王道?
💰對抗逆境:低息年代,買藍籌好過買債券?
兩位大師的六大法則行之有效、歷久彌新。回歸簡單法則,方是投資必勝之道。
實體書、會員9折、全球運送:https://bit.ly/3l5DXqY
#WealtHub #WealtHub睿富 #鍾記 #股壇老兵鍾記 #價值投資 #投資簡義
四大小說名著作者 在 Dung Kai-cheung 董啟章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明周專欄:鬼話連篇
在雜司谷靈園拜訪小泉八雲之墓的時候,我在心裡以英語向這位百多年前的日本文化仰慕者致意。本名拉夫卡迪奧.赫恩(Lafcadio Hearn)的他在希臘出生,父親為英國軍醫,母親是希臘人。童年時舉家回到愛爾蘭都柏林,之後母親離去,父親早逝,赫恩由親戚養大。十九歲為了生計前往美國,輾轉當上報社記者,在一個博覽會上看到日本的展品,深受吸引。後來又在英譯本《古事記》中讀到日本的神話傳說,更為之心醉神迷。
明治二十三年(1890),赫恩以雜誌採訪員的身分橫渡太平洋。登岸的一刻他大概沒有想到,自己會在這個遠東島國終老。年屆四十歲的赫恩,碰上這個新興國家進入現代化的關鍵時刻。當社會制度和建設朝向西化全力開動,這位西方人卻倒過來投進日本傳統的懷抱,並且在之後的十四年間,以英文寫出多部探討日本文化的著作,逆向輸出東洋思想的精髓。其中最著名、影響也最深遠的,是日本民間鬼怪故事集《怪談》。
與歷來的西方傳教士和東洋學家不同,赫恩並不是以外來者的角度關注日本,而是真心地想當個日本人。他不但與舊松江藩士之女小泉節子結婚,還歸化日籍,從妻子之姓氏,並以古出雲國(松江)的歌謠「八雲立,出雲八重垣」,自名為「八雲」。如獲新生的小泉八雲努力地過日本人的生活,融入日本人的文化。身為西方人,雖然在日本可以教授英語和英國文學為業,但工作並不安穩,曾經給東京帝國大學以改聘日本教師為由辭退。在急於學習西方但又不輕易接納外人的社會風氣下,小泉的歸化過程肯定不會事事順利,但這卻無阻他在東洋土地上落葉歸根的決心。也許,完全被神道教和佛教信仰打動的他,深信自己尋回了前世的歸宿。
小泉八雲的《怪談》於一九零四年以英語出版,是他的遺作。英文書名照用日語出雲地區的方言發音 “Kwaidan”。此書後來再由日本學者平井呈一譯成日文,成為了國內家傳戶曉的名著。如此幾經轉折的翻譯,頗有隔世輪迴的意味。書中收錄的是小泉聽取自妻子和其他鄉民的日本傳統民間鬼怪故事。另外,在小泉的其他著作中,如《骨董》、《明暗》、《日本雜記》等,也有零星的鬼故事記載。雖然這類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但如此有意識地記錄下來,並以優美的文筆加以潤飾,《怪談》可以說是首創。
小泉在《怪談》中所用的無疑是小說家的筆觸。當中出現的許多鬼怪,如美豔但淒厲的雪女、沒有五官的野箆坊、頭臚脫頸飛出的轆轤首、樣子醜陋的河童、紅臉長鼻子的天狗等,都是日本妖魔的經典形象。在原始資料不足或者散佚之處,他會嘗試用推理和想像力補足,力求令故事完整。針對西方讀者,作者也會不時插入關於日本文化的解釋。《怪談》的故事雖然詭異懾人,但在經營恐怖感之餘,小泉更在意強調日本人的性格、倫理和信仰特徵,諸如耽美、忠誠、犧牲、無常、因果報應、萬物有靈等。
日本鬼怪寫書的另一經典,是民俗學家柳田國男的《遠野物語》。柳田生於一八七五年,就讀於東京帝國大學法科大學的時候,正是小泉八雲在同校文科大學教授英國文學,並入籍日本之時。我不知道兩人有否交接。年輕的柳田曾在《文學界》雜誌上發表新體詩,又跟年輕作家國木田獨步、田山花袋、島崎藤村等交往甚密。畢業後進入政府農政局工作,擔任公務達二十年,官至貴族院書記官長,與文學創作絕緣。不過,他一直關心日本小農戶的生存處境,對民間風俗亦深有興趣。棄官之後,正式從事民俗學研究,成為了日本民俗學的開山祖師。
研究民俗,絕不能忽略民間故事和傳說。雖然日本的民間鬼怪傳統十分豐富,但歷來也沒有受到重視,除了部分進入戲劇或物語,大部分也只是在地方口耳相傳而逐漸流失。開始的時候,柳田國男大概是以業餘興趣的方式,收集民間鬼怪故事。明治四十三年(1910)出版的《遠野物語》,內容全部取自出生於遠野的友人佐佐木喜善的口述,內容涉及鄉里神、權化神、白樣神、座敷童子、山男、天狗、河童、昔人、離魂、動物妖仙、家族興衰等各種靈異現象。柳田在序言中談及,此類書物「已不符時下流行」,難免有「以一己之狹隘趣味強加於人」的嫌疑。而「生逢此百廢待舉之世,不辨問題之大小,竟著力於枝微末節」,也很可能是此書會引來的批判。換句話說,當時還未有「民俗學」的概念,本地民間文化遠遠不及西學般經世致用,屬於不登大雅之堂的「道聽塗說」,不能得到嚴肅學者的重視。
《遠野物語》原版共一百一十九則,到了昭和十年(1935)再版的時候,再新增二百九十九則「補遺」。這時候柳田國男已經離開政府,全身投入民俗學工作。遠野町是岩手縣的山區,鄉民間流傳很多地道的傳說。與小泉八雲擷取民間鬼怪故事的精華、以文學手法重寫不同,柳田國男採用的是口述歷史的方法,以樸實的文字記錄講者的言辭,甚至保留當中的斷裂和不完整,亦不避材料的重複,力求呈現傳說的原貌。以閱讀的享受而言,當然是小泉的作品優勝,但以多樣的內容、天然的質感和原始的趣味而言,則柳田的記述對一般讀者也有其可觀之處。兩人的著作,共同標記著妖怪故事由口傳進入文字書寫的階段,開啟往後的世紀,在多種新媒體上鬼影幢幢的盛況。
四大小說名著作者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胡晴舫/抗議,我要抗議
【聯合報╱胡晴舫】 2013.08.14 01:45 am
歡迎來到抗議年代。土耳其因為伊斯坦堡新建案而民怨沸騰,巴西抗議公車漲價,希臘民眾抗議撙節政策,印度憤怒政府不決心保護女性安全,日本社會為了廢核,大熱天全員出動,六四集會與七一遊行在香港已成例行習俗,而那些阿拉伯之春國家至今仍大小抗爭不斷,埃及一千五百萬人上街竟成軍事政變,台灣民眾下八月雪送洪仲丘,在凱道鋪出個巨大的光輝十字架。
抗議,我要抗議,台灣樂團《黑名單工作室》曾經這麼高唱著。
抗議本是民主自我調整的自然過程,就像發高燒必會出汗。嗆聲是最低社會成本的抗爭,表達民意,激發對話,促使制度和平調整,避免流血革命。然而,這幾年,我們又來到一個新科技公民時代,注重資訊分享,依賴網路,社交媒體動員,喜歡匿名,成員不同於傳統政黨,傾向進步價值,像是同性婚姻權、環保、廢核、反暴力等,依個別議題隨機動員上街。
小而靈活,是此波公民革命的特色,專門用來對抗任何機構式的「大而笨重」。有點像是一九八五年泰瑞紀蘭(Terry Gilliam)根據喬治歐威爾名著《1984》而發想導演的電影《巴西》(Brazil),裡頭勞勃狄尼洛扮演一名黑市水電工,來去無蹤,無照執業(意即不繳稅、不受監督),使政府企業頭痛,當公民受苦於官僚主義的專制無能,連冷氣機壞了都沒法修,他便出現幫忙「修理」。
全球政府企業受到歷史空前的公民監視,立刻遭網路揭發,一傳十,十傳百,百傳百萬,消息在光纖網路上進行細胞分裂,不斷傳輸,直到顯示於世上每一臺手機螢幕為止。
這場民主試驗是一場電信革命。以前對權力的檢驗緩慢,來自於資訊封閉不透明,很多祕密的握手都發生在門後、檯面下。網路的發明固然驚人,真正嚇人的發明卻是一臺裝了攝影功能的手機,輕便,容易操作,移動性高,價格低,很快融入日常生活,變成現代人基本生活配備,像鑰匙、荷包和鞋子,每個人出門皆會隨身攜帶。
這也解釋了這波公民監督有別於傳統政治運作。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會去投票,但幾乎人人都有手機,退休老人、家庭主婦、軍人、雜貨店老闆等等以往較少積極政治活動的族群,現在皆會根據自己關心的議題,找到某種形式參與民主政治,即使只是上臉書按讚,也是一種意見表達。因為電信科技發達,民主政治終於變成一場老少咸宜的日常活動,實現公民的定義。
誠然,公民監督有時遭濫用了,素人也會說謊造假,某些人表面上抗議企業失德、政府失能,其實只不過因為他買錯了冰淇淋口味而櫃檯人員不肯讓他換,或剛好討厭戶政事務所小姐的長相,還是純粹喜歡當五分鐘名人,無論如何,掌有權力的人日子越來越不好過。到處都有一雙眼睛——或許嫉妒,或許出自正義的需求——明裡暗地熱切注視著。
另一方面,人們感覺民主政治越發詭譎,龐雜資訊難以分辨,大小醜聞層出不窮,政府替換速度越來越快,難以深耕任何政策,不斷拋出短視政策,只求收攏民意,然而人們對政治承諾的耐心依然越來越少,社會利益越來越難分配,不滿在網路上滾,越滾越大,滾上了街,便成了一場又一場示威遊行。
這場全球性的新科技公民運動,是否會讓世界更好,或只是一場場熱鬧嘉年華?關鍵在於公民監督之後,手機畫面之外,真實的世界究竟由誰負責? (作者為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