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 Cells 什麼是幹細胞?
人體包含數百種不同種類的細胞, 對我們的日常健康是很重要的。這些細胞負責我們身體每日的運作, 像是心臟的跳動、大腦的思考、腎臟的血液清理、皮膚的汰換等等。幹細胞獨特的工作就是製造所有其他種類的細胞。幹細胞是新細胞的供應商, 當幹細胞分裂時, 它們會製造更多幹細胞或是其...
e Cells 什麼是幹細胞?
人體包含數百種不同種類的細胞, 對我們的日常健康是很重要的。這些細胞負責我們身體每日的運作, 像是心臟的跳動、大腦的思考、腎臟的血液清理、皮膚的汰換等等。幹細胞獨特的工作就是製造所有其他種類的細胞。幹細胞是新細胞的供應商, 當幹細胞分裂時, 它們會製造更多幹細胞或是其他種類的細胞。舉例來說, 皮膚的幹細胞可以製造更多皮膚幹細胞, 也可以製造已分化且有特定功能的皮膚細胞, 像是製造黑色素的細胞。
為什麼幹細胞對您的健康很重要?
當我們受傷或是生病時, 我們體內的細胞同時也會受傷甚至死亡。此時, 幹細胞會被活化。幹細胞的工作就是要修補受損的身體組織並且更新例行性死亡的其他細胞。如此我們的幹細胞才得以使我們保持健康並且防止早發性老化。幹細胞就像是我們自己微觀醫生的軍隊。
有哪些不同類型的幹細胞?
幹細胞有許多不同的形式。科學家們認為身體的各個器官都有屬於自己的獨特幹細胞種類, 舉例而言, 我們的血液是由造血幹細胞所製造。然而, 幹細胞也存在於人類最早的發生階段, 當科學家們培養這類細胞時, 它們被稱為胚胎幹細胞。之所以科學家們對於胚胎幹細胞感到如此地興奮, 是因為胚胎幹細胞的功能就是建造體內所有的器官和組織, 也就是說, 胚胎幹細胞不同於成體幹細胞, 幾乎可以被誘導成任何可能形成的數百種人體細胞, 舉例而言, 造血幹細胞只能製造血液, 但是胚胎幹細胞卻能製造血液、骨骼、皮膚、大腦等等。此外, 胚胎幹細胞被編程的性質就是要建造組織甚至器官, 然而成體幹細胞並不是。這意味著胚胎幹細胞具有更強大且自然的器官修復能力。胚胎幹細胞源於胚胎生育治療的所剩餘只有幾天大的胚胎, 在實驗室的培養皿中被製造, 否則將被丟棄。
什麼是iPS或誘導性多能幹細胞?
科學家們和醫生們對於這類被稱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的新型幹細胞感到非常興奮。我們如此興奮是因為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擁有和胚胎幹細胞幾乎相同的性質, 卻不是源於胚胎, 所以沒有道德上的疑慮。此外, 誘導性多能幹細胞源自於患者自身的非幹細胞, 代表著誘導性多能幹細胞得以免除幹細胞移植時嚴重的問題, 就是免疫系統排斥反應的風險。
幹細胞如何改變醫療方式與未來前景?
因為幹細胞本身具有修補取代生病或年老細胞的功能, 所以科學家們設想的理念是使用幹細胞作為各式各樣醫療患者的治療。想法是希望透過給予患者幹細胞或幹細胞分化成的細胞, 我們得以利用幹細胞本身修補的能力使患者健康起來。例如, 如果患者得到心臟病, 我們的目標是藉由給予患者幹細胞移植手術, 使移植的幹細胞可以修補已受損的心臟。我們目前擁有的自然種群幹細胞只具有有限地修補體內損傷的能力。以心臟為例, 心臟本身的幹細胞無法達成修補心臟病所造成的損傷, 但是數以百萬計的移植幹細胞會使修補效果更加強大。因此, 藉由給患者幹細胞移植, 我們增強人體癒合的能力, 遠超過有限數量體內原有幹細胞的愈合能力。然而在幹細胞治療成為普遍的治療方式以前, 仍有ㄧ些挑戰尚待解決,譬如安全性的考量, 因為幹細胞有可能形成腫瘤並且引發免疫排斥反應。雖然如此, 幹細胞仍可能改變醫療方式, 在僅僅十到二十年之內, 大部份的人將會認識已有幹細胞移植的人, 甚至可能我們自己已有幹細胞移植。幹細胞有希望治療大部份人類主要的疾病, 包括癌症、心臟病、帕金森氏症、多發性硬化症、中風、亨廷頓氏病、脊椎損傷等等。
現有的幹細胞治療以及為何多數醫生建議你應該謹慎考慮僅將幹細胞治療當作最後的選擇?
目前科學家們已證實有些幹細胞治療是安全且有效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骨髓移植。然而, 在世界各國仍然提供並且廣告有關許多尚未被證實安全且有效的治療方式。這些治療方式通常會引發媒體大量的幫助, 並且多半有諸如體育選手之類的名人獲得這些治療。概括而言, 幹細胞領域的科學家和醫師們提醒患者提防這些治療, 因為目前對於這些治療的功效和安全性仍不是很清楚, 曾有患者死亡的案例發生。雖然在面對無法治愈的疾病時, 考慮各樣的選擇是很合理的, 我們建議你將幹細胞治療作為最後的選擇, 並且要在和你的醫生討論過後再作決定。
器官移植種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衛福部公告從2018年9月起正式開放細胞治療,
於是KT醫師趁在醫院閉關修煉婦專期間,順便著手考取 #細胞學醫師技術證照!
目前在開放的6項細胞治療技術中,「#自體間質幹細胞移植療法」是運用在醫學美容治療中最多的。而什麼是幹細胞呢?在抗老醫學方面又有什麼厲害的地方呢?
#幹細胞(stem cell)是原始且未特化、具有再生各種組織器官潛在功能的細胞,它存在於所有多細胞組織裡,能夠自我更新、繁殖,並分化成不同種類的成熟細胞。
依據不同功能,幹細胞分為「全能幹細胞」、「萬能幹細胞」、「多功能幹細胞」等幾種,在臨床上有許多不同的應用。目前國際間已經證實,施打全能幹細胞與萬能幹細胞可能出現癌化、畸胎瘤等問題,而胚胎幹細胞更牽涉倫理議題,所以目前醫界並不建議使用;再來是多功能幹細胞,它則主要分為「間質幹細胞」和「造血幹細胞」兩大系統。
「#間質幹細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是從人體脂肪組織採取、分離、培養而成,後續分化為276種的組織(如皮膚母細胞、神經幹細胞、肌肉幹細胞等),其中有270種為間質幹細胞負責,6種則由造血幹細胞負責。而間質幹細胞應用於抗老醫學的功能分為兩種,一種是旁分泌(paracrine),指間質幹細胞進入體內後,與老舊、缺損甚至死亡的細胞互動,釋放適合的胜肽來使細胞重獲功能;另外一種則是取代(substitute),指間質幹細胞直接分化為身體細胞,促進老舊細胞恢復活力,並填補死亡或缺損的細胞。患者在接受間質幹細胞療法後,主觀方面能感受到體力提升、外貌變得年輕;在客觀上則讓身體更健康,看見原本身體異常的檢驗數據回歸正常🥰
#細胞治療施行專科醫師訓練
器官移植種類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誰應該優先施打疫苗:民主人權國家——英國篇》
#我們都在等疫苗
#請中央官員退出第二類優先順序
#請民眾了解台灣是不是一個平等民主的國家?
#團結抗疫不是官員先偷打
*英國和美國都是疫苗生產國。疫情死了數十萬人,疫苗未進行完第三階段,僅完成約2.5-4萬人中期時,即由FDA緊急授權。
過去歷史上所有的疫苗開發,動輒十至十五年,小兒麻痺症疫苗由小羅斯福家族慷慨捐贈,他死了以後十五年才開發成功。
生技醫藥界近年因基因工程、大數據的結合,美、英、歐盟政府投資好幾家生技公司,不到一年,奇蹟式出現了針對COVID-19的疫苗。
其中英國牛津團隊的疫苗交給英瑞合資的大廠AstraZeneca 生產,又簡稱世人熟悉的AZ疫苗。
疫苗剛剛問世時,民眾疑慮,首相Boris Johnson 雖然已經得過COVID-19,身體已有抗體,仍然率先施打。伊莉沙白二世女王也是在養老院第一順序打完之後,率先施打。
民眾漸有信心之後,英國政府即公佈施打疫苗順序:
1 老人院住民及老人護理院的工作人員。
2 所有 80 歲以上的老年人和一線醫護人員及醫院工作人員。
3 所有 75 歲及以上的英國人。
4 所有 70 歲及以上和重大疾病緊急狀態者(不包括孕婦和 16 歲以下的人)。
5 所有 65 歲及以上的英國人。
6 年齡在 16 至 65 歲之間的重大傷病患者(見下圖)。
7 所有 60 歲及以上的英國人。
8 所有 55 歲及以上的英國人。
9 所有 50 歲及以上的英國人。
10 其餘人口(待定)
所謂重大傷病指
血癌(如白血病、淋巴瘤或骨髓瘤)
糖尿病
失智症
心臟重症
呼吸疾病包括肺氣腫或嚴重的氣喘
腎臟病及洗腎病患
肝病
由於疾病或治療(例如 HIV 感染、類固醇藥物、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導致免疫力降低
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或免疫系統疾病(可能需要長期免疫抑制治療)
器官移植病患
中風或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TIA)
神經或肌肉萎縮
嚴重學習障礙
脾臟疾病,例如鐮狀細胞病,或者脾臟切除
嚴重體重超重(BMI 40 及以上)
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全球民主國家施打疫苗的概念:
1)生命權之下,人人平等。
2)重點不只防護力,主要在防止重症及死亡。依據過去一年經驗,老人及原重大疾病患者最容易感染病毒即成重症,或是死亡。
3)職業類別,只有醫療人員才能被優先施打,因為他們必須近身接觸確診患者。
4)沒有任何職業,物競天擇優於其他職業,每個職業幾乎都有群聚感染風險,也有被同等保護的理由。
5)地點:只有長照機構(易成重症)優先。
打疫苗是防重症及死亡的。先施打給容易重症及死亡的年老族群,將可拯救比較多人的性命。
以感染會危及到重症及人命風險為考量,而不是以工作種類、社會地位為優先考量。(除了長照機構及前線之醫護人員外)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covid-19-vaccination-care-home-and-healthcare-settings-posters/covid-19-vaccination-first-phase-priority-groups
器官移植種類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來聊聊子宮移植
再說一次
我個人真的對現在網路上的這些群魔亂舞沒啥興趣
我比較訝異的反而是許多人對於醫療知識真假的認知與鑑別度
所以我還是願意出來跟大家討論一下關於這些事件背後的醫學課題
科普
才是我所在意的
好的
前情提要
序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267577104830002/?d=n
腹腔懷孕?人體試驗??
第一集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268225458098500/?d=n
為什麼正常懷孕必須要在子宮內?
第二集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268864134701299/
關於腹腔懷孕
昨天被咖喱打亂了一下我發文的步調我很抱歉但其實我一直都很隨性
在上一集中
記得跟大家討論過刻意製造腹腔懷孕基本上是一個假議題
這是不符合醫學倫理的
那今天我再來跟大家聊聊另外一種可能
子宮移植
我相信器官移植大家都聽過很多了
今天我不再贅述
在醫療科技的不斷進展之下
越來越多不同種類的器官移植已經不再是夢想
骨髓腎臟肝臟心臟肺臟移植這些大家都應該聽過也都是現實
說實話
在技術上子宮移植也不是什麼不太可能或是無法實現的事情
事實上在過去十幾年間確實在好幾個國家也都有案例
但真的不多
大概查得到的全世界不超過50例
所以
我想重點應該很清楚
問題不是在技術
重點應該是在
為何而戰
為何你需要發展這項技術
這樣說好了
大家都知道開發一個新疫苗都需要好幾年的時間
那為什麼COVID-19 疫苗可以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可以快速被研發出來?
因為大家需要。
那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需要子宮移植?
不是為了救命也不是為了健康
只是為了完成生育的任務或是為了有月經?
我並不是說生兒育女不重要
而是在醫學上
你永遠必須考慮到你要達到這件事情的必要性跟替代方案
以及
可能付出的代價包括手術風險倫理考量費用等等等等
當你在思考這些事情的時候
沒錯
這就叫做醫療決策
其實在很多時候都是適用的呢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很多人喜歡問我說
蘇醫師蘇醫師我35歲一定要做羊膜穿刺嗎
或者
蘇醫師蘇醫師我寶寶胎位不正我一定要剖腹產嗎
或者
蘇醫師蘇醫師我寶寶被診斷是唐氏症我一定要放棄他嗎
醫療上沒有”一定要”這件事情
只有屬於你自己的最佳決策
懂?
所以我常常喜歡跟各位同學說
醫療沒有百分之百
經常性的就是必須在利弊得失之間取得一個平衡點
沒有標準答案
回到這件事情上
因此
在所有的器官移植手術發展上
子宮移植這件事情進展腳步就會非常緩慢了
畢竟他的問題並不是在手術技術這件事情上面
而是在目的性不足
如果
你在乎的是要一個寶寶
你有其他的替代方案
譬如說
代理孕母或者是領養等等
更不用說這類移植手術本身風險就相當高而且成功率也不是這麼完美
你想想一個狀況
為了生一個寶寶
費盡千辛萬苦去移植了一個子宮
然後一直要吃抗排斥藥
如果非常幸運地順利懷孕(不要忘了得做試管這成功機率比一般低很多還有誰的卵這個問題)
好啦你當作這些都不是問題(才怪)
之後你還是必須開刀把寶寶生出來
常常是早產(聽說天然耶尚好)
然後這個子宮基本上用個一兩次大概就要再開刀再把它拿掉
想像一下
如果你會願意經歷這一切
這將會是一個非常嚴肅跟神聖的過程
你不會整天在喝酒度假然後在網路上打屁拍照上傳IG這樣
然後
事實是
台灣還沒有人進行過子宮移植
不會有那個怪醫黑傑克敢偷偷做你不要作夢
所以
如果你有超過1秒鐘曾經懷疑過這件事情可能是真的
我只能說
你真的很天真
就醬
除了這種擺明著胡說八道蹭流量的之外
偽科學還有內容農場的髒東西也很恐怖👇👇👇
今天來聊聊偽科學
https://drsu.blog/2021/02/17/super210217-5/
寶寶大笑很危險???
https://drsu.blog/2021/02/02/super210202/
摸肚子會臍帶繞頸?
https://drsu.blog/2021/02/01/super210201/
懷孕不能清肚臍???
https://drsu.blog/2021/01/29/super210129/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