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器官捐贈移植登記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器官捐贈移植登記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器官捐贈移植登記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產品中有6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2萬的網紅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百萬人的預約遊戲:保重自己之外,了解實情》 *今天一早,許多人收到一個登記表格要求下載登記:很高興50歲以上,尤其重大傷病患者可以有機會施打疫苗了! 他們奔相走告。不論大學教授、外交官員,關心病患的醫師們。https://1922.gov.tw/vas/ *但之後指揮中心宣布這個軟體:只是1...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MPWeekly明周,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因為要換肝才有生存機會,但是醫生說每年只有五十幾個換肝機會,名單上卻有幾百人在排隊,在我腦海中的計算方式,即係等死。」林明豪緩緩地說。他是潮州人,身邊的朋友都叫他做豪哥,用潮州話讀就叫「吼哥」。豪哥人如其名,說話中氣十足,完全看不出他曾患過大病。全文 http://bit.ly/2TcPHtY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歐陽靖 ?????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3:06:31

昨天在PO文中有提到:「我有簽署病人自主法,也有登記器官捐贈跟大體捐贈」…結果收到蠻多網友詢問,在IG也收到很多私訊,所以想說藉機介紹一下好了。  我之所以會去簽署這一些契約,是因為受到媽媽影響,而我媽媽是受到她的媽媽影響…我外婆是個對生命觀非常開明的人,她在生前就交代兒女不要為她辦『喪禮』,而...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Like Magazine HK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3 03:14:30

【網上登記表意願 #捐器官】 全文:http://bit.ly/35agg7w 生命誠可貴,然而生老病死乃生命定理,仲有意外難料。離世雖然為摯愛帶來悲傷,但一個決定可以遺愛人間,為呢個世界添愛。 等候器官受盡煎熬 中央 #器官捐贈 登記名冊成立10年,截至今年11月1日,已登記人數為314,14...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06 13:49:48
    有 6,115 人按讚

    《百萬人的預約遊戲:保重自己之外,了解實情》

    *今天一早,許多人收到一個登記表格要求下載登記:很高興50歲以上,尤其重大傷病患者可以有機會施打疫苗了!

    他們奔相走告。不論大學教授、外交官員,關心病患的醫師們。https://1922.gov.tw/vas/

    *但之後指揮中心宣布這個軟體:只是1)測試,還有預約未來,不是近期。2)給金馬地區,不含本島。3)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指出,目前只開放金門、馬祖、澎湖民眾試辦,其他地區尚未開放,先行登記的人也不會收到預約簡訊。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90/5581515

    「以為有登錄就有希望」唐鳯離島軟體測試,本島疫苗預約人數破百萬
    https://udn.com/news/story/122190/5582465

    * 但這一次只是調查9.10類的,測試軟體功能,同時知道本島之外可能有多少50歲以上的人有意願施打疫苗。

    *本週台灣採購AZ泰國生產的62萬劑抵達之外:星期日,日本再支持台灣取得113萬劑AZ。共175萬劑。

    *其對象提供原來已注射第一針的人,打第二針AZ。

    *其實英國政府曾經搶快,普及,普打每人一劑,延長第二劑時間至12週:其間隔非原AZ藥廠建議四週。

    近期牛津大學最新一項研究顯示AZ第二劑間隔,建議可以從4週延長到12週,最長甚至可向後延長到45週。

    除了可以降低副作用,免疫功能不會受影響,屆時再打第二劑AZ或是混打BNT。

    但免疫功能低下、接受洗腎及器官移植或接受化療者,這些在在英國排第二類(台灣第九,約臺灣人口第580萬人次),他們不只需要兩針,還需要施打加強針(Novavax 或是Booster)。

    除重大傷病患者,需要第三劑Booster或是Novavax ,還包括脆弱族群高齡長者。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免疫學家 Jacqueline Marvel認為:
    隨著年齡的增長,免疫系統變得低下,尤其老年人,若有被認為免疫功能低下的需要打加強針。

    *台灣這波抵達的疫苗AZ,沒有採納英國及牛津大學研究,也沒有普及先施打一劑的觀念。我只能推測:因為第二類指揮中心、中央地方官員想的不是眾人,而是自己。
    【重磅快評】169%超打的台灣食藥署 手臂竟沒留給國產疫苗,全打國際疫苗
    https://udn.com/news/story/11091/5579693

    *所以原已優先施打AZ者,再施打第二劑。

    *另外此次施打的對象第七類「社會運作之必要人士」,至少共82萬人(原來只有5萬人)。

    但他們許多人多半是40歲以下。

    亞洲人血栓比例低,在韓國疫苗已經打了1800萬人次,一半是AZ。

    6/29日韓國官方正式公告AZ施打年齡從30歲以上提高至50歲以上。

    因為一名三十多歲韓國男子的死亡,解剖之後,証實與AZ血栓有關係。

    台灣衛福部建議AZ施打年齡是18歲以上。不過這是沒有太大意義的話。因為台灣國際疫苗,含慈濟、郭台銘、台積電等捐贈的1500萬劑BNT,可能只夠施打至50-45歲年齡左右。

    *值得深思的是:這次開放第七類,排在65歲之前、重大傷病患者之前的軍人,幼稚園老師,高中以下老師、快遞人員⋯⋯(不斷的增加中)許多人的年齡是40歲以下。

    盼望台灣公衞專家,有勇氣,發表專業意見。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6-29 18:57:20
    有 1,271 人按讚

    談談捐贈之因果緣起

    文:薯伯伯

    我經常去捐血,亦早已登記成為骨髓捐贈者,資料都存放在「香港骨髓捐贈者資料庫」,但暫時都未有捐贈過骨髓。自己去捐血、登記捐骨髓、以及登記死後捐出器官(並有跟家人提及自己意願),本身就是認同這種做法,願意身體力行。

    但近日見政府高官局長、電台廣播、部份報章忽然高調呼籲香港人去登記捐骨髓,就覺得認真反感。香港每年有數十人需要接受骨髓移植,等待配對的人也不計其數,如果捐贈身體組織是重要的公民活動,為何早不呼籲,遲不呼籲,偏偏等到今天才呼籲?

    哦,原來是因為權貴的千金需要骨髓,局長才高調出來呼籲?給人的感覺,就是權貴家人的生命值錢,才值得局長開金口。至於平民百姓條命,就等住先。更令人反感的是,醫管局轄下的紅十字會捐血中心又忽然為此而舉辦兩天「特別捐血日」,地點是長沙灣的工業總會總部,根據《晴報》的報道,更指明是次特別捐血日的目的,是「為協助 Serena 及同類患者」。

    好一句為「同類患者」,醫管局轄下的紅十字會捐血中心發了聲明,聲稱是次活動屬常規安排,但該具名的患病女士本身是工總青委會會員,其父親是工總的名譽會長,特別捐笧日的地點又是工總總部,予人的感覺就是私相授受,為特權階層開路,做特別配對安排。

    自己身為骨髓捐贈登記人、恆常捐血者、器官捐贈登記人,看到高官及醫管局的安排,難免覺得反感。

    * * *

    說起登記捐贈身體組織一事,其實以前香港有一間熱心媒體,多次以頭版位置報道及呼籲香港人去捐助他人,亦會廣傳遇難者的好人好事,遺愛人間。

    這家熱心的媒體,正是《蘋果日報》。

    在 2019 年 11 月 11 日,當日香港大多建制媒體繼續不遺餘力地在頭版譴責抗爭者,唯獨《蘋果日報》在頭版新聞標題寫道:「梓樂捐器官遺愛 千人哀悼」。過往《蘋果》多次訪問捐骨髓者,例如採訪前有線記者鄭思思的捐骨髓故事(原標題為〈鄭思思捐骨髓 辛苦但無悔〉,2015 年 11 月 18 日)。每次《蘋果》呼籲讀者登記捐骨髓,讀者均會踴躍響應,捐血站登記捐骨髓的人數亦明顯上升,這一點醫管局不會有官方數字統計,但相信問一下任何一間捐血中心,大家都是心裡明白。

    壹傳媒的慈善呼籲效果比其他媒體都有力,我猜是因為《蘋果》的讀者,本身就是對公義有份執著,本身就係有義勇的心,本身就係對弱勢有關顧,而更重要的是,《蘋果》是傳媒當中,最願意在顯著版位(多次在頭版)報道捐贈身體組織的故事。想當年,每次《蘋果》叫人登記捐骨髓,總能起一呼百應之效。

    可惜有些人一邊攻擊《蘋果》,卻不知道這個媒體一直致力及有效地帶動香港人捐贈身體組織的熱誠,少了這些人的幫忙,要找人配對白血球組織血型是否吻合,將會更難。

    這非獎善懲惡,非道德審判,也非不爽報應,只是因果緣起。因果就是一切有意志的行動所產生的結果,其運作就像萬有引力、相對論等物理現象,自然運作之法則。現在失去《蘋果》,就少了一份熱心並關注病人權益的報章。少了一份熱心報章,就少了一把有力的聲音去呼籲讀者捐骨髓。少了人去登記捐骨髓,就少了人配對,也就少了人得救。最終禍及的,可能包括自己,或至親。

    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好自為之。

    注:不過有一點想強調,我寫這篇文章,只是不滿權貴或其親人需要骨髓時,高官或醫管局居然為其大開綠燈,換作是升斗香港人,估計就難有這樣的方便之門。但是,我本身是非常支持捐血、登記捐骨髓及捐贈器官,亦有身體力行定期捐血及登記資料庫及名冊。

    我並不是大愛上身,也不是要站在道德高地,只是以前出過嚴重意外,受過別人不少血,現在情況許可,就要回報。希望讀者可以分清兩件事:我支持的是捐血和登記捐骨髓及器官。我反感的只是為權貴開特別通道。

    圖:Unsplash / Chris Jarvis

    🔑 【加密通訊、虛擬號碼、超務實長清單整理】 https://www.patreon.com/posts/52365051

    ▶️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請訂閱 Patreon 頻道,支持不受干預的獨立創作及評論 | www.patreon.com/pazu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高雄好過日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6-25 14:22:34
    有 933 人按讚

    指揮中心記者會重點:
    ■今日本土76例,境外0例,新增5例死亡,累積610例。
    ■居家隔離驗出34例,社區傳播42例,顯示有一半以上已可以控制,因此現在疫調應該可以做得很好,來集中找出社區傳播鏈。
    ■新北市32例,臺北市20例、桃園10例、新竹縣4例、苗栗3例、彰化2例、高雄2例、宜蘭1例、基隆1例、台中1例。
    ■13061人確診,9650人解隔離,達確診者73.9%。
    ■#因應Delta變異株入侵,6/27起全面提升入境人員檢疫措施。巴西、印度(以上本來就有專案加強)、英國、秘魯、以色列、印尼、孟加拉七國旅客和機組員,全面改為集中檢疫所14天+PCR檢驗才能解隔。
    ■因應變異株措施:1.全面提升入境旅客檢疫措施 2.社區聯防圍堵擴大篩檢(建議加強PCR) 3.強化醫院感控和個案處置。
    ■市場專案措施,請儘速完成全員PCR,落實疫調,儘速匡列採檢隔離。
    ■農委會今日出席,強調防疫精進作為,重點包含:1.全員篩檢,目前台北陽性15人(非北農員工,多為承銷人與作業人員),新北0人 2. 需陰性證明才能入場 3.成立疫調平台 4. 市場全面健康監測 5. 維持社交距離 6. 司機與隨車人員也要陰性才能入場 7. 加強周圍零售批發市場防疫。
    ■公布確診人員於市場作業之足跡地圖,發現是在周圍零售批發市場為主(補充:台北疫調做不好,#中央幫你做疫調,#這是一個多月以來台北市第一次出現疫調地圖資料)。因此進一步要求確診攤位休市,並匡列確診攤位周邊人員。
    ■打疫苗很重要,但打疫苗不能解決目前問題,要立刻控制疫情還是要精準疫調、匡列、隔離、篩檢。
    ■疫苗殘劑(最後一瓶,至少要有6個人才能開),開放候補名單登記給其他18歲以上接種對象。(也就是一場最多會剩餘5個名額左右)
    ■感謝日本政府再次贈送我國100萬劑AZ疫苗!
    ■目前致死率偏高部分(4.2%),指揮中心提出美、英、義、加、韓等國數據,發現在社區疫情爆發時,致死率都會先上升,之後會下降,例如英國致死率曾經高達18%,大約要半年後才會下降。
    ■至於我國確診病例是否低報,可以參考 #檢驗陽性率,WHO抓5%,歐盟抓4%,低於這個數字檢驗通報就不至於有黑數。台灣目前一直低於這個值,顯示檢驗量能有提升到充足的標準。例如英國就曾經高達30%,當時就顯然檢驗量能不足。有人說韓國大量篩檢,但其實台灣大部分時間檢驗陽性率都比韓國低。
    ■高齡個案佔3成以上,佔死亡9成以上,是目前較大的問題。
    ■昨天疫苗打了約79800人次,略有改善。
    ■疫苗接種後2-9天內死亡通報,新增14例,分佈為52-97歲,13例都是75歲以上,1例為50多歲洗腎、肝癌、口腔癌、高血壓個案,接種後3天家屬發現無呼吸心跳到院前死亡,待司法相驗。
    ■5案武漢肺炎死亡案例都是70多歲以上案例,一例6/19陽性確診,6/20因多重器官衰竭過世的70多歲長者,是之前已經因病住院一段時間,有多重疾病之個案。

    Q&A:
    ■殘劑的定義嚴格限制(最後一瓶,已打6人以上,還沒開瓶的要繳回),但開放接種不做嚴格資格限制,讓地方與醫療院所能最快call人出來打。(殘劑很少,大家不用太期待,這措施就是怕浪費,也沒有跨縣市排隊問題)
    ■廈門通報台灣案例部分有8位,其中6位已經確診過康復,1位是隔離完的接觸者,1位未被診斷過已進行匡列隔離。
    ■全國預約系統啟動,唐鳳已經做好了,需和地方政府好好協調(補充:希望不要有人堅持用自己做的。)
    ■施打第三劑疫苗(booster,增加免疫力抗變種病毒),學理上可行,針對特殊族群可能是必要的(如免疫力較低下的器官移植族群),不論相同或混打的臨床試驗都正在進行中。
    ■中視記者重複問是否有黑數,嗯...這已經講過了,阿中部長自嘲莊副你是不是講的不清楚,再解釋一次好了(脾氣真好)。
    ■地方政府設定殘劑開放順序是可以的,只要都能找到人出來。
    ■屏東的7人群聚事件,目前病毒株正在進行基因檢驗中,因為有與秘魯入境的台中祖孫(Delta株)的接觸史,要非常注意是否有驗到印度變種病毒。
    ■某醫院護理師打完兩劑確診事件,其實打疫苗還是有可能突破感染(另外要注意第二劑可能還沒滿14天),但重症率與死亡都會降到非常低。
    ■血清學調查之後疫情控制到一定程度會來做,作為疫情控制的重要參考。
    ■Novavax有接洽,也有跟COVAX表達要配送意願。
    ■日本捐贈疫苗還是非常感謝日本政府與人民,以及謝大使的持續努力。(這真的不是理所當然)
    ■高雄將移工仲介人員排在第三順序,要跟高雄市府確認。
    ■媒體詢問有文獻表示mRNA疫苗,或AZ混打mRNA疫苗對於Delta株比較有保護力,張上淳教授表示臨床實證對僅有AZ+Pfizer,AZ+Moderna的證據力仍有限,需要多一點資料。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MPWeekly明周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2-24 00:05:43

    「因為要換肝才有生存機會,但是醫生說每年只有五十幾個換肝機會,名單上卻有幾百人在排隊,在我腦海中的計算方式,即係等死。」林明豪緩緩地說。他是潮州人,身邊的朋友都叫他做豪哥,用潮州話讀就叫「吼哥」。豪哥人如其名,說話中氣十足,完全看不出他曾患過大病。全文 http://bit.ly/2TcPHtY

    【器官移植聯絡主任:每一個受贈病人 都是我繼續前行的動力】
    http://bit.ly/2wB2JtG
    【物盡其用:我的親人是大體老師】 https://goo.gl/zYp5oO

    中央器官捐贈登記名冊:www.codr.gov.hk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科「大體老師」遺體捐贈計劃:www.med.hku.hk/bdp/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計劃:www.sbs.cuhk.edu.hk/bd/
    -----------------------------------------------------------------------------------------
    明周娛樂 https://www.mpweekly.com/entertainment/
    明周文化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
    想食明周 https://www.facebook.com/foodiempw/
    INNER https://www.facebook.com/innermpw/
    https://www.instagram.com/in__ner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6-18 12:20:58

    現時香港有大量病人正等候器官移植,截至2018年底,有超過二千人等候換腎,亦有70人等候換肝,然而在2018年內只有約100宗的遺體器官移植個案,未必每位病人都能等到適合的器官移植。
    數字上現時有超過30萬人登記支持器官捐贈,實在需要更多人支持,而且登記只是一個意願,到最後還是要取得家人同意,所以跟家人表達意願都很重要,因為一位捐贈者,隨時可以救回七條人命。

    認識及登記器官捐贈:
    https://www.organdonation.gov.hk/tc/home.html

    第62集
    主持:昆頓
    嘉賓:蔣凱嘉醫生(衞生署中央健康教育組醫生 )

  • 器官捐贈移植登記 在 Jackz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6-03-31 18:03:09

    【不再猶豫】
    勵志故事一則:如果上天俾多一次機會你,再接再厲,你可以戰勝自己嗎?
    主持:「好…我而家呢係俾多次機會陳樹渠紀念中學嘅同學…」
    同學:「好呀!」
    #唔係稿嘅問題 #誰人沒試過猶豫 #一個感動人心天人交戰的真實故事

    Source:
    城市論壇:論題: 等候器官年復年 制度文化點改變?
    @RTHK 香港電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BcgvhKIbBg‬

    Reference:
    20151011 城市論壇
    @Jtv Sium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svOhqa8jMs

    簡介:
    19歲少女勞美蘭因為肺部血壓過高導致肺部大量出血,一直等不到良好的屍肺作移植,最終離世,事件令人反思香港的器官捐贈制度和文化,政府亦承認本港的器官捐贈的比率偏低,政府可以實行甚麼措施去提升捐贈比率呢?如果制度上規定市民在沒反對下,代表離世後自願捐出器官,市民又能否接受?節目主持蘇敬恆請來香港移植學會會長翟偉良、香港移植運動協會主席張志騰、輪候器官移植人士楊惠蓮、香港獅子會眼庫會長胡志鵬、中文大學醫學院助理院長陳新安,探討香港器官捐贈的文化等問題。

    播出日期: 2015-10-11 學習單元: 今日香港 公共衛生
    片長: 00:42:00分鐘
    器官捐贈 器官移植 器官捐贈機制 主動登記制度 預設默許制度 捐贈率 捐獻文化 病人組織 生死教育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