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單于可汗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單于可汗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單于可汗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hgt (皇元界朝)看板MGL-history標題[情報] 默啜可汗時期的後突厥汗國時間Sat ...




原文連結:

https://www.zz-news.com/com/cfxyxbhwzxshkxb/news/itemid-44025.html


後突厥汗國復興並建立政權後,共存在60餘年(682-744),歷任可汗有9位,默啜可汗在
位時期(天授三年至開元四年,692-716)堪稱後突厥汗國最輝煌的時期。頡跌利施可汗
去世後,其子尚幼,默啜遂篡其位,自立為可汗。默啜可汗在位時期正值唐朝內部權利更
替頻繁、局勢多變之時,短短的二十餘年內,唐朝最高統治者連易武后、中宗、睿宗、玄
宗四主,高層政局動盪不穩,而後突厥汗國則藉機發展壯大,步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後突厥汗國的這一豐功偉績,同默啜可汗的內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對外,默啜可汗採
取和戰並行、軟硬兼施的策略,在東、西、南、北4個方向都取得了更大的發展,征服了
許多政權或部族,在汗國內部,則加強自身政權建設,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改善普通
民眾的生活,設法提高汗國的社會生產力等。

一、默啜可汗和唐朝的關係

此一時期內,默啜同唐朝的關係的最大特點是欺騙和打擊並重。默啜採用兩面手法對付唐
朝,一方面是不斷地武力進攻唐朝的邊境,掠奪財富、彰顯武力,另一方面是利用各種有
利時機假意同唐朝和好,以獲取更多的利益或騰出人力和物力對付其他方面的勢力。默啜
可汗在位時期,僅《資治通鑑》記載的後突厥汗國對唐邊境的騷擾、掠奪的記錄就有7次
,其中以聖曆元年(698)、長安二年(702)、中宗神龍二年(706)這3次進攻的規模最
大,對唐朝的危害也最深,下面分而論述之。

“(聖曆元年),八月,默啜移書數朝廷曰:'與我蒸穀種,種之不生,一也。金銀器皆
行濫,非真物,二也。我與使者緋紫皆奪之,三也。繒帛皆疏惡,四也。我可汗女當嫁天
子兒,武氏小姓,門戶不敵,妄冒為昏,五也。我為此起兵,欲取河北耳。'……(唐廷
)以司屬卿武重規為天兵中道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咜忠義為天兵西道總管,幽州都督下
圭張仁願為天兵東道總管,將兵三十萬以討突厥默啜;又以左羽林衛大將軍閻敬容為天兵
西道後軍總管,將兵十五萬為後援。癸丑,默啜寇飛狐,乙卯,陷定州,殺刺史孫彥高及
吏民數千人。九月,戊辰,默啜圍趙州,長史唐般若翻城應之。……甲戌,命太子為河北
道元帥以討突厥。……戌寅,以狄仁傑為河北道行軍副元帥,右丞宋元爽為長史。右台中
丞崔獻為司馬,左台中丞吉頊為監軍使。……癸未,突厥默啜盡殺所掠趙、定等州男女萬
餘人,自五回道去,所過,殺掠不可勝紀。沙咜忠義等但引兵躡之,不敢逼。狄仁傑將兵
十萬追之,無所及。默啜還漠北,擁兵四十萬,據地萬里。西北諸夷皆附之,甚有輕中國
之心。”

“(長安二年),突厥寇鹽、夏二州。三月,庚寅,突厥破石嶺,寇并州。以雍州長史薛
季昶攝右台大夫,充山東防禦軍大使,滄、瀛、幽、易、恆、定等州諸軍皆受季昶節都。
夏,四月,以幽州刺史張仁願專知幽、平、媯、檀防禦,仍與季昶相知,以拒突厥。”

“(中宗神龍二年),十二月,己卯,突厥默啜寇鳴沙,靈武軍大總管沙咜忠義與戰,軍
敗,死者六千餘人。丁巳,突厥進寇原、會等州,掠隴右牧馬萬餘匹而去。”

聖曆元年的南進,導致單于都護府被迫徙置於安北都護府所在的河西治所[1],後突厥汗
國不僅佔有了單于都護府故地、掠奪了大量的人口和物質財富,壯大了自身的軍事實力,
還使臣屬於唐朝的東方諸蕃,紛紛叛唐歸附後突厥汗國,“自是高麗舊戶在安東者漸寡少
,分投突厥及靺鞨等,高氏君長遂絕矣。”[2]靺鞨主大祚榮“聖歷中,自立為振國王,
遣使通於突厥”[3]。

長安二年(702)的南進,起因是攻掠已降於唐朝的六胡州粟特人,六胡州是唐朝為安置
歸降的九姓昭武而設置的,由於這些粟特人曾經臣服於突厥,突厥化非常嚴重,唐人文獻
往往將其視為突厥人,“初,調露元年(679),於靈州南界置魯、麗、含、塞、依、契
等六州,以處突厥降戶,時人謂之'六胡州'”[4]。河曲地區宜農宜牧,六胡州的粟特人
已經把它作為自己的歸宿地,從心理上已經認同了這一地區,但是由於後突厥的騷擾、掠
奪,唐王朝又不能提供相應的庇護,六胡州的粟特人大量外遷,紛紛投降後突厥汗國,六
胡州不得不在長安四年並為匡、長二州。大掠六胡州後,後突厥並沒有退兵,而是繼續南
下,擄掠唐的鹽、夏等州,殺掠人吏,攻破唐的石嶺要塞,圍并州達半月之久。

中宗神龍二年(706)的鳴沙之戰,唐軍也損失慘重,僅死傷人數一項,諸書記載就不一
致,上引《資治通鑑》以及《舊唐書》卷194、《通典》卷198、《太平寰宇記》卷196都
記為六千餘人,而《新唐書》卷215、《舊唐書》卷7、《元和郡縣圖誌》卷4則認為唐軍
死傷3萬人或數万人,《毗伽可汗碑》記有:“當我二十二時,我出兵唐朝。我同沙咜將
軍八萬人交戰,將其軍隊消滅在那裡。”[5]那麼唐軍的傷亡人數就絕不僅6000人,很有
可能是3萬人或更多。鳴沙之戰結束後,突厥人進一步南進,掠隴右牧馬萬餘匹而去,鳴
沙城也因而荒廢。

同時,默啜可汗還利用各種機會假意同唐朝和好,以獲取更多的政治或經濟利益,壯大自
身的力量。如嗣聖“十二年十月,默啜可汗遣使請降”[6],這裡的嗣聖十二年指695年,
武周時期的天冊萬歲元年,“太后喜,策授左衛大將軍、歸國公”[7]。時默啜纂其兄位
不久,國內各勢力未必完全服從其統治,默啜的做法使其獲得了唐朝政治上的支持,便於
其號令國內各派勢力。

萬歲通天元年(696)五月,營州契丹松漠都督李盡忠、歸誠州刺史孫萬榮舉兵反,攻陷
營州,殺都督趙文翽。李盡忠是孫萬榮的妹夫,兩人皆居於營州城側,都督趙文翽剛愎自
用,契丹發生飢荒而不加賑给,把契丹酋長當做奴僕看待,是故李、孫二人怨而反叛。同
年七月,李盡忠自稱無上可汗,占據營州,以孫萬榮为前鋒,四處略地,所向皆下,僅僅
15日左右,李盡忠兵至數萬,遂向唐檀州發動進攻。不久李盡忠死去,契丹攻勢稍減,但
當年十月,孫萬榮收合餘眾,契丹軍事復振,乃遣其手下將領駱務整、何阿小為前鋒,攻
陷冀州,杀刺史陸寶積,屠吏民數千人;又攻瀛州,唐河北震動。

針對契丹的叛亂,唐廷很快作出戰略部署,令右金吾大將軍張玄遇、左鷹揚衛將軍曹仁師
、司農少卿麻仁節率兵討之,與契丹戰於西硤石谷,唐軍大敗,張玄遇、曹仁師均被俘虜
,唐又令夏官尚書王孝傑、左羽林將軍蘇宏暉領兵7萬再討契丹,但全軍覆沒,王孝傑在
陣戰沒,蘇宏暉棄甲而逃,唐廷又令左金吾大將軍、河內王武懿宗為大總管,御史大夫婁
師德為副大總管,右武衛將軍沙陀忠義為前軍總管,率兵30萬以討之,無功而罷,仍沒有
解決契丹的叛亂。

默啜可汗利用唐朝的這一困境,假意與唐朝和好,“請為太后子,並為其女求昏,悉歸河
西降戶,帥其部眾為國討契丹”,但要求唐朝答應以下條件:交還豐、勝、靈、夏、朔、
代等六州突厥降戶及單于都護府之地;索要穀種四萬斛,雜彩五萬段,農器三千事,鐵四
萬斤;許婚[8]。唐廷為了盡快剿滅契丹的叛亂,答應了默啜可汗的請求,雙方約定,唐
軍從南路進軍,後突厥汗國從北路進軍。最終,契丹的反叛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從中獲利
最大的卻是後突厥汗國,默啜可汗一箭三雕,不僅得到了唐朝賞賜的大批物質和單于都護
府之地,而且還迫使契丹餘眾及奚、霫皆降於突厥,後突厥汗國愈益強盛,對唐朝的威脅
也越來越大,所以聖曆元年、長安二年、神龍二年發動了對唐朝的大規模的進攻。

二、後突厥汗國對九姓鐵勒的征服

默啜可汗即位時,後突厥汗國雖然已經成功地在於都斤山建立牙帳,但漠北九姓鐵勒仍然
臣服於唐朝,以回紇酋比栗為首的安北都護府仍然存在,漠北九姓鐵勒都隸屬於這個都護
府治下,後突厥汗國要想稱霸漠北,必須像摧毀單于都護府那樣摧毀安北都護府,而當時
漠北的形勢也為默啜可汗提供了絕好的機會。垂拱元年(685),以同羅、僕固為首的親
突厥派發動的的叛亂雖然被唐朝派兵鎮壓下去了,但是忠於唐朝的回紇、契苾、渾、思結
等部由於西突厥的掠奪,自身也遭受重創。默啜繼位以後,隨著後突厥汗國勢力對漠北滲
透的加劇、唐朝因內部的權利鬥爭所造成的對漠北九姓鐵勒利益的傷害,以回紇為首的親
唐派在漠北的影響力也在下降,後突厥汗國正是利用這一大好形勢輕而易舉地摧毀了安北
都護府,漠北鐵勒中傾唐一派被迫徙於唐境內:“初,突厥默啜之強也,迫奪鐵勒之地,
故回紇、契苾、思結、渾部度磧徙居甘、涼之間以避之。”[9]《舊唐書》卷199下《北狄
·鐵勒傳》亦有相似記載:“則天時,突厥強盛,鐵勒諸部在漠北者漸為所並。回紇、契
苾、思結、渾部徙於甘、涼二州之地。”留居漠北的鐵勒各部,都隸屬於後突厥汗國的統
治下,“在磧北者,自則天后,並為默啜所役屬,仍別立都督以統之”[10],默啜終於實
現了一統大漠南北的願望。

默啜還派兵征服了活躍在今新疆吉木薩爾一帶的拔悉密部落,使其臣服於後突厥汗國。《
毗伽可汗碑》雲:“當我二十歲時,拔悉密亦都護是我的族人,我因他們不派貢使來,出
征(他們)……我臣服了(他們)。我把許多(戰利品)……運回家中。”[11]毗伽可汗
為後突厥汗國創立者頡跌利施可汗之子,生於684年,其20歲時為703年(武則天長安三年
),正當默啜可汗之時。

默啜還成功地粉碎了唐朝支持下的西突厥、黠戛斯、突騎施三方企圖合圍後突厥汗國的陰
謀。後突厥汗國的壯大引起西突厥、黠戛斯等的極端仇恨:“讓我們首先出兵(攻打)突
厥可汗。如果不向他出兵,早晚他們要把我們消滅。因其可汗是勇敢的,其顧問是英明的
。讓我們三家聯合出兵吧!讓我們把他們徹底消滅吧!”[12]默啜決定先發製人,景雲二
年(711)東突厥先後出兵黠戛斯和突騎斯,並取得了大捷。《闕特勤碑》對此描寫到:
“當闕特勤二十六歲時(711年,闕特勤生於685年),我們出征黠戛斯。從和矛一樣深的
雪中開道,越過曲漫山,我們襲擊黠戛斯人於睡夢中。我們與其可汗戰於Sunga(松戛)
山。……我們殺死了黠戛斯的可汗,取得了他的國家。那年為征討突騎施,我們越過阿爾
泰山,渡過了額爾齊斯河,襲擊突騎施人於睡夢之中。……在那裡我們殺死了他們的可汗
,取得了他們的國家。”[13]《毗伽可汗碑》也有相似的記載。

三、默啜可汗的治國之策

默啜可汗吸取了東突厥汗國滅亡的教訓,加強後突厥汗國內部的建設,推行一系列改革,
緩和了階級矛盾,強化了中央集權。《闕特勤碑》東面第16行雲:“我叔父繼位為可汗後
。重新組織和養育了突厥人民,使窮的變富,使少的變多。當我叔父即位為可汗時,我自
己任達頭人民上面的設。”[14]“設”是突厥汗國一武官,《新唐書·突厥傳》雲:“其
別部典兵者曰設。”設是除可汗之直屬部眾外,別部之掌握兵權者,達頭民眾是後突厥汗
國西部區域之民眾。聖歷二年(699),“突厥默啜立其弟咄悉匐為左廂察,骨篤祿子默
矩為右廂察,各主兵二萬人;其子匐俱為小可汗,位在兩察上,主處木昆等十姓,兵四萬
餘人,又號拓西可汗”[15]。

默啜還大力發展汗國的農業,重視糧食生產。前述神功元年,默啜借討伐契丹之名向唐朝
索要的眾多物質,主要是數量不菲的穀種、農器、鐵等,這些物質不僅可以促進汗國內的
糧食生產,減少對唐朝的糧食依賴,還有利於汗國內社會生產力的提高。馬長壽先生在其
大作《六到八世紀突厥社會研究》一文中指出,“697年(唐神功元年),突厥默啜可汗
向唐室要求統治從前曾經投降中國的河曲六州降戶幾千帳及單于都護府之地,同時並索給
粟種十萬斛,農器三千具及鐵器幾萬斤”,這一措施的實施,“對於突厥汗國和牧民發生
了以下三種影響:第一,使汗國一部分牧民的生產形態跟著變化了。從前突厥牧民的生產
是游牧,現在除了畜牧之外又從事農業生產。農業雖然是對畜牧服務的,但它可以穩定牧
民的生活,哪怕這種穩定生活是暫時的;第二,突厥汗國的各族人民從此有了田種,有了
農具,更有了鐵的生產工具和武器,這樣就自然提高了各族人民的生產力;第三,畜牧主
佔有了農具和田種,封建主掌握了更多的鐵器和鐵兵器,從而也就加強了他們對牧民的統
治和剝削”。“唐室又歸還於突厥汗國以幾千帳降戶,同時又給田粟四萬斛,農器三千具
,鐵四萬斤,這些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不可能對汗國封建主義的形成不發生重大作用的”
[16]。

默啜善於利用婚姻關係處理同其他政權的關係或把婚姻作為統治汗國的一個重要手段,婚
姻是默啜博取利益或維護統治的一個重要籌碼。如在前述神功元年(697)默啜上表要求
作武則天的義子並為其女請婚時,開出了很高的要價,但是當唐朝答應了默啜的要求、和
親使團抵達突厥後,默啜卻藉口和親對像是唐王室李姓,武氏小姓不配和默啜女兒成親,
並單方面地開列了唐朝沒有真正履行諾言的五大罪狀,於聖曆元年(698)向唐發動了進
攻,掠奪唐邊境。長安三年(703),默啜又請求將女兒嫁給皇太子李顯的兒子,但李顯
繼位後(唐中宗)默啜卻發兵攻掠唐邊境,唐中宗下詔絕其請婚。景雲二年(711),因
後突厥汗國西線戰事吃緊,默啜又向唐朝提出和親,取得睿宗同意,由於睿宗很快傳位於
唐玄宗,此次和親未果。開元元年(713)默啜派兒子到唐朝求婚,唐玄宗以宗室女和親
,但默啜卻不信守諾言,於次年出兵攻打唐的北庭都護府,被唐守軍擊敗。默啜同唐朝和
親的反復,完全是根據對外政策的需要而製定的,和親起著麻痺唐朝的作用,和親之後往
往是對唐邊境的大規模的掠奪,和親也是默啜擺脫困境或避免兩線作戰的一種權宜之計,
反抗後突厥的政權往往和唐朝結盟,合圍後突厥汗國,和唐朝和親則可以防止對手和唐朝
結成穩固的聯盟,避免南線局勢的緊張。默啜還善於利用婚姻籠絡控制其他部族,作為其
維護統治的一個重要手段,和默啜建立姻親關係的除唐朝外,還有遠在遼東的高麗以及汗
國內部的火拔頡利發、阿史德胡祿俄等貴族首領,這些貴族首領起著協助默啜可汗統治的
重要作用。

在默啜的經營下,後突厥汗國東西萬餘里,控弦四十萬,自頡利之後最為強盛,成為可以
和唐朝相抗衡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默啜沒有能很好地維持這一局面,而是自恃兵威,虐
用其眾,致使其部落漸多逃散或反叛,到默啜晚年,這一局面更加嚴重,默啜本人也死於
北討九姓鐵勒的返回途中。


參考文獻:

〔1〕李宗俊.唐代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再考[J].中國史研究,2009,(2).

〔2〕〔3〕劉昫.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5328,5360.

〔4〕李吉甫.元和郡縣圖誌[M].北京:中華書局,1983.106.

〔5〕〔11〕〔12〕〔13〕〔14〕耿世民.古代突厥文碑銘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
版社,2005.159,159,99、101,130- 131,125.

〔6〕〔10〕王溥.唐會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004,2067-2068.

〔7〕〔8〕〔9〕〔15〕司馬光.資治通鑑[M].北京:中華書局,1956. 6503,6509、
6516,6779,6543-6544.

〔16〕馬長壽.六到八世紀突厥社會研究[J].歷史研究,1958,(3、4).






--


體真履規,博物洽聞,探賾窮理,道充德著,懷古君子之肅夙,抱真上人之雅操,
久棲岩谷,藏身隱行,闡祖師之遺化,坐致有道之士,雲集仙徑,莫可稱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80.177.103.2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GL-history/M.1645262993.A.1D6.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