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產品中有7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546的網紅貓心—龔佑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你相信嗎?讓安養院的老人決定早餐要吃荷包蛋或炒蛋,可以讓他們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老人安養院裡,心理學家把老人們分成一樓的老人和二樓的老人。 . 一樓的老人,對於生活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早餐要吃荷包蛋或炒蛋,他們也可以選擇要在禮拜三或是禮拜四看電影,然後他們也可以選擇一...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一開口撩人又聊心:被異性喜歡,被同性肯定,不冷場、不辭窮、不尷尬、不被句點的人際互動課」介紹 訪問作者: 瑪那熊(陳家維) 內容簡介: 撩人要聊心!心理師教你提升好感與互動技巧的自在聊天術 在人際關係中如魚得水,友情提升,感情加溫,逆轉人生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說:「所有...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哇賽!心理學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5:55:38

#管他去死是人生最大的自由 別再管別人怎麼看你! 你可以不用再理會其他人怎麼想,同時也不需要擔心會讓人感到不舒服或激怒他們。當你想要對某個人事物幹捨離,你往往會感到羞慚內疚;這通常不是因為這件事本身有什麼錯,而是因為你擔心別人會如何看待你的決定。 但重點就在於:你是無法控制別人怎麼看待你的。 ...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木的Mood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2 15:56:47

#人生好難熊森不難 #ep3木耳其實很內向 歡迎來到 #人生好難熊森不難 系列主題,當 @moodradio_ 與 @bnnnnw 的兩隻經典代表熊,木耳與咚咚相遇後,一切就變得 #熊森不難 了! 🌟每週三、六更新系列文章,歡迎大家連載追好呀 - 本集的木耳與咚咚圍繞在森林營火旁,熊熊開始談心起來....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胖胖龜 胖讀時光 閱讀 書籍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5-28 06:14:28

自尊與依戀的愛情心理學 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談戀愛? 想法缺乏建設性的人也缺乏愛。唯有等到自己能夠活得有建設性,才表示有能力愛人。 「愛一個人,就是針對某個特定對象,實現愛人的能力。」 戀愛有兩種,一種是出於彌補不足的動機的戀愛,一種是出於成長動機的戀愛。 若是無法區分兩種戀愛的差別,表示...

  •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貓心—龔佑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28 18:55:03
    有 14 人按讚

    你相信嗎?讓安養院的老人決定早餐要吃荷包蛋或炒蛋,可以讓他們活得更健康、更長壽!
    .
    故事是這樣的。在一個老人安養院裡,心理學家把老人們分成一樓的老人和二樓的老人。
    .
    一樓的老人,對於生活有較多的選擇,他們可以選擇早餐要吃荷包蛋或炒蛋,他們也可以選擇要在禮拜三或是禮拜四看電影,然後他們也可以選擇一個盆栽,放在自己的房間裡,然後他們得自己澆水。
    .
    二樓的老人和一樓的老人,福利是一樣的,唯一的差別就在於有沒有選擇的權利。他們被規定每周一三五吃荷包蛋,二四六吃炒蛋,禮拜三和禮拜四晚上有電影,左邊廂房的人禮拜三看電影,右邊廂房的人禮拜四看。然後護士會在他們每間房內放一個盆栽,也會替他們照顧好。
    .
    18個月過去了,心理學家再次回到了老人安養院,他們發現,一樓的老人比較快樂、比較活潑,過世的老人也比較少。原來,掌控的感覺,可以讓我們更快樂、更健康,也能更長壽。
    .
    也許幸福的關鍵,不再於我們是否擁有,而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掌控。
    .
    閱讀全文:
    https://womany.net/read/article/7046?type=author
    .
    #喜歡粉專歡迎按下搶先看
    #追蹤Instagram觀看可愛圖文心理學
    https://www.instagram.com/nekokokoro_uragamiii/
    #貓心依附書籍這裡買
    https://shp.ee/8y73vm9
    #透過心理測驗幫妳配對合適的人
    https://www.meettheone.com.tw/?p=6

  •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5 07:15:54
    有 1,938 人按讚

    ▍如何調整自己的情緒

    很多時候外界沒有任何困擾,但是我們仍然被情緒所困。

    為了讓自己盡量不被情緒所困擾,有些人會採用非常極端的方法。比方說冷酷無情。冷酷無情的人認為情緒是有毒的,是一種壞的東西,它不是我們的朋友,甚至是應該努力祛除的東西。

    通常這些人在情緒上受過傷害,當他把這些所謂的負面情緒,比方說悲傷、憤怒、脆弱、絕望、羞恥、內疚等關在門外的時候,也就把自己關到門裡面了。於是,一些所謂的正面情緒,如欣喜、放鬆、期盼、快樂等,也都沒有了。這樣的一種保護方式,就好像把人變成了「活死人」。

    經常會聽到「情商」這種說法。我理解的情商,應該是追求自在的前提。我們盡可能與他人有一種真正和諧的關係,尤其是要與自己的情緒,有一種比較和諧的關係。一般來說,談到情緒的時候,大家都會有一種很自然的二分法:有些是「好」情緒,有些是「壞」情緒。

    什麼是「好」情緒呢?比方說愉悅、開心,這些通常會被人們認為就是好的。對於「好」的情緒應該怎麼做呢?我們會努力去追求,不顧一切地去獲得這樣的情緒。

    有些人追求「好」的情緒,雖然也不一定追求不到,但是往往會把自己弄到一個更深的壞情緒裡。如果你對這些「好」情緒多一份貪戀,覺得那時的自己才是真正的自己,在那種生活中才是真正的享受,那麼,當進入一種相對平和的心態時,你可能會感覺很無聊、很憂鬱,因為你覺得在平和狀態中,自己就不是自己了。

    就更不用說一些所謂的「壞」情緒了,如剛剛所說的失望、悲傷、內疚、羞恥、憤怒乃至絕望,你會覺得這些情緒簡直是壞透了,連一秒鐘都不想去體會。

    你可能會覺得,如果身邊有人處於這樣的壞情緒裡,那他真是一個可怕的物種,要想方設法地離開他,以免這樣的壞情緒會傳到自己這裡。

    我們以為「好」情緒編織出一種好生活,我們很難容忍生活當中這些情緒好好壞壞、起起伏伏、來來往往,就會竭力地想把自己控制在所謂的「積極情緒」的狀態。一些市面上的心理書籍,又會有意無意強化這種對待情緒的態度,設法讓人感覺有高峰體驗,要有很愉悅的感覺。

    說得嚴重一點,這有點像一種精神上的鴉片,它會使人在回到一個相對正常的生活狀態時,感覺到空虛、沒有色彩;當面對「負面情緒」時,會感覺到厭惡,甚至驚恐。

    情緒其實就像光譜一樣,白光通過稜鏡的分解可變成七色光。你問孩子:「你喜歡什麼樣的光?」孩子會告訴你:「我喜歡黃色,我喜歡紫色。」「你討厭什麼顏色呢?」「討厭橙色。」

    這些情緒只不過是波長不一樣的振動,它本質上是一樣的。只不過我們受了社會文化的影響,或者對情緒的本質瞭解不夠,才會在情緒上產生好惡、愛憎。這就使得我們的自我被局限在比較小的地方,沒有辦法認出來:悲傷的自己是自己,痛苦的自己是自己,絕望的自己也是自己。我們擁有很多種狀態,這些都是真的,而且在根本的層面上它是連成一片的。

    當我們的心靈不夠成熟的時候,容納不了很多情緒。不光是負面情緒,就連正面的情緒也難以容納,比如開心得過了頭,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也會使心氣渙散。

    我們需要慢慢擴展自己的心。在我們的心足夠擴展之前,可以做些什麼呢?

    首先,保護我們的心,以避免遭受過多的情緒刺激。比如,如果有孩子的話,就不要帶他去看恐怖片。孩子的心理還不成熟,當他看恐怖片的時候,好多刺激畫面進入他的頭腦當中,會沒有辦法消化。對他而言,這完全不是一件過癮的、興奮的事情,而可能是一場災難,甚至會引起一些創傷後的壓力反應。我們的心如果有一部分停留在孩子這樣的狀態,就應該保護它,使它不要被過強的情緒影響,不管是喜怒哀樂哪種情緒。

    然後,要有一個足夠的安全區。其實這個安全區就是我們自在的一個基地。我們要學會保護自己,不要暴露在太劇烈的情緒當中。當我們的心逐漸地成長,逐漸地變得有能量、有容量之後,它對於情緒的感受就不一樣了。它可以消化一些情緒,並且把這些情緒轉化成一種生活的智慧、來自經驗的智慧。

    我們能夠辨識自己的情緒狀態,也能夠辨識別人的情緒或者情感狀態。而且我們知道自己的情緒、情感狀態的規律,也知道別人的規律。在交流的時候,我們不會誤以為自己的某種狀態是別人帶來的。這種誤會往往會引起一些交流上的障礙,會使得對方覺得莫名其妙,在這樣的壓力下,對方可能真的會表現出你所預期的行為。這種自證式的預言,在家庭之中、家庭之外、職場之中、職場之外創造了不計其數的麻煩。我們逐漸學會辨識之後,這些點點滴滴的情緒就會轉化成一種智慧。不光是正面的情緒可以轉化,負面的情緒也可以轉化成智慧。

    如果你被某種情緒所主導,可以在主導你的情緒當中學到很多東西。比方說如果你總是很憤怒,其實你可以從憤怒當中學習,憤怒裡頭有太多東西了。

    對情緒的本質有了更多、更深的瞭解後,我們的心可能就會處於一種對情緒自然接納、悅納的狀態當中。這時候,我們的情緒就像是天上的雲。我們知道無論是白雲還是烏雲,本質上其實並沒有差別。白雲固然有很多美的變化,烏雲其實也值得欣賞。

    我有時會有意識地觀察雲。我們在平時生活當中,心會陷於日常狀態,就很容易形成管狀視野。但是一旦抬頭看天的時候,會發現天是很大的,很多事情不隨我們的意志轉化,天本身很自在。當我們的眼看著天空,情緒就會被天氣所轉化。

    當我結束一天的工作、選擇步行回家時,經常會停下來看一看天上的雲。在這個時候,一些比較沉重的情緒,也會被這樣的環境所自然轉化。

    .

    本文摘自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未必事事如意,依然天天開心!現代人必修的自在心理學42講
    .
    作者:張沛超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過去儘管被稱為過去,事實上沒有成功地過去。一些過去的模式,總是在不斷地成為新的當下。
    ~《#過好一個你說了不算的人生》

    能多花時間觀察情緒,就可能發現,情緒的某種型態或慣性,正在持續重複。然後這些情緒表現於外,又會引來一些慣性的回應,漸漸形成自證預言。

    所以不把自己看清楚,又怎麼看清楚他人?
    沒有回望過去,又如何理解每個當下?

    祝願您,能藉著大自然的陪伴,整理過去,理解情緒!

  • 喜歡和愛的差別心理學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2 12:48:21
    有 259 人按讚

    【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讓孩子從不願到自願】

    (((緊迫盯人,孩子就會用功讀書?)))

    對於怎麼都不肯用功的孩子,父母成天到晚叫他「快去念書」,到底有沒有用呢?以阿德勒心理學做理論依據的案一郎《不教養的勇氣》的作者岸見一郎明明白白的表示:不可能突然就能改變孩子!

    在暢銷書「一流的教養」中,不少韓國的菁英學生都明白表示,他們最感謝的就是爸媽不太會嘮嘮叨叨叫他們「快去念書」;針對日本東大高材生的調查也有相同的結果:父母不會太過頻繁地叮囑他們念書。

    研究動機強度與效率的「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指出在一般的狀況下,動機愈強烈,工作當然就會愈為積極,潛能就發揮得愈好,效率當然愈大;相反的,動機愈低落,成果當然就愈差。

    但是當動機的強度達到某一個程度時,工作的效率不增反減,也就是過了一個頂點之後,動機愈強,效率反而愈差,這是因為過強的動機會使得人們過度焦慮、緊張,因此干擾到大腦記憶、思維的過程。
    .

    由此看來,父母叮囑孩子「快去念書!」在某個程度之內會有提醒作用,但若是過於頻繁,超過了動機刺激的頂點,就會讓孩子焦慮厭煩,最終一聽到這句話反而不假思索的反彈,因為父母急急如律令的叮嚀已經讓他們將「念書」和「痛苦」畫上等號,還沒打開書本,就直想辦法推拖逃避。

    所以,不斷叫孩子「快去念書!」確實於事無補,反而會趕跑孩子的讀書意願,不少孩子一聽到父母叨念就會反射性的頂撞:「你愈唸我,我就愈不想念書!」,此言並非氣話!
    .

    (((只有孩子自己願意,才可能產生有效的動力)))

    如何讓孩子產生讀書動機?所有的研究都指出,「學習有樂趣、有成就感」最能讓孩子自動自發的讀書。然而,進入到高年級、國高中之後,學習再有樂趣,學習的胃口都難免被艱難的學習內容與接踵而至的考試所破壞,所以師長無不想方設法,多管齊下,只要能提振孩子的讀書動機都是好方法。

    即便如此,根據研究,在尚未進入升學壓力之前,孩子若是能經常性的感受到單純的求知樂趣,在進入中學以後,確實比較願意親近書本,產生讀書的動力。

    因此,從幼時就不斷引發孩子的求好奇心、求知慾,並且誘導他親近文字、喜愛閱讀,是為孩子往後願意認真讀書奠下最棒的基礎。
    .

    一旦進入高年級,孩子願意用功讀書的動機就變得更加複雜多元。

    有些興趣特定的孩子對某些科目有強烈的求知慾,自然而然就能產生學習動機;有些好強的孩子則會鞭策自我乃是基於榮譽心、不服輸的心態;

    有些孩子則可能希望獲得父母持續高度的關愛而用功;有些孩子則會為了得到同儕的友誼而持續努力。

    以上的動機有的根本與求學的目的無關,甚至可以說只是短視近利,但不論孩子的動機為何,我們發現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出於孩子自己的意願。

    不論讀書的過程有樂趣或無樂趣、是如魚得水或是辛苦難耐,如果不是孩子自己願意,那麼再多的壓制與強迫,都不會產生任何正面的效果,只會引起反彈。
    .
    (((唯一讓孩子持續不斷努力的動機是:知道為什麼要讀書)))

    在引導孩子提起精神讀書這件事情上,父母無可推諉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讀書的理由。

    為什麼要讀書?在孩子有限的人生經驗裡,這個問題非常抽象而遙遠,你跟孩子說「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充實、有意義」,或者非常務實的讓孩子提前認知到「社會取用人才的殘酷面」、「擁有學習力對往後進入社會有絕對的優勢」,孩子可能根本沒興趣聽,甚至根本聽不太懂。

    對大部分的孩子而言,未來的優勢完全抵不過眼前放鬆玩耍的誘惑,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果效,父母只好採取非常手段,也就是採取能直接誘發孩子讀書行動的方式---紅蘿蔔與棒子,也就是獎賞與處罰。

    唯一徹徹底底能讓孩子自己起而行動,而且持續不斷行動,最終只有一個動機: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讀書。

    孩子會為了得到獎賞而讀書,也可能怕受罰而不得不用功,當孩子願意讀書,也得到了好成績,父母可能就高枕無憂,但千萬不要忘了引導孩子去思考「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讀書對未來人生很重要」這最頂層的目標。
    因為總有一天,再多的獎賞或再嚴厲的處罰都可能都失效。
    .

    我有一位親戚的兒子在國中時只對一件事情有興趣,那就是打籃球。每天一下課就迫不及待衝到操場,打到天色昏暗還捨不得回家。

    這位親戚有時會問問兒子:「明天有沒有考試?」,兒子當然說「有」;接著親戚關心兒子:「那你書讀了嗎?」,兒子總是一派輕鬆地應付過去:「我都讀得差不多了啦!」,但再進一步詢問要考什麼時,兒子竟支吾其詞達不上腔。

    這位親戚當然知道兒子根本連書都懶得碰,他看在眼裡非常憂慮,但是他非常清楚,說得再多、罵得在兇都沒有用,因為眼前的兒子只聽得進與「籃球」有關的事情。

    親戚說:「我非常清楚罵他、逼他,只會讓他覺得讀書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一點效果都沒有,只會把青春期的孩子愈罵愈遠,我不斷提醒自己一定要忍住,但我總是會找機會和他分析『讀書與不讀書』的現實差別』,其他講再多真的都沒有用,我只能默默等他自己想通。」
    .

    當然,這個孩子考高中時考得糟透了,放眼望向身邊的同學,他便不免自慚形穢起來,爸爸過去理性的分析此時自動地跳了出來。想著別人或許都擁有燦爛的未來,他開始為自己擔心起來。

    於是進了高中之後,不待任何人催逼,這孩子完全的大轉性,每天一下課就鑽到圖書館裡讀到筋疲力竭才回家,最後,他考上一個還不錯的大學科系;

    而進入大學之後,他又發現大家都來自排名不錯的高中,這更促使他自我鞭策不能停止不努力,甚至期許自己要更上一層樓;大學畢業後,他又考進了一所非常優質的公立科技大學研究所。
    .

    根據研究,若要在某個領域學會並且精通,至少必須花費1~2萬個小時的持續專注學習,這長期的抗戰絕對需要源源不斷的學習動機,也就是孩子自己想通,打從心裡願意。

    有多年輔導青少年經驗的暢銷作家盧蘇偉在讀高職時喜歡上寫作和哲學,所以決定要報考大學的哲學系,但沒想到聯考卻一再挫敗,竟然七年內考了五次才考上,支撐他的最大力量,就是自己想要,因為他對夢想有極強大的執著:「我不只是『想』,而是『我一定要做到!』,我為我自己出征,我為我自己的夢想在打拚。」

    獎賞或處罰,或是為了贏得父母或同儕的關注,都可以非常有效的誘發孩子用功讀書,並且也能展現強勁的毅力,但若是沒有好好去理解為什麼,一昧死命的拚成績,即使考上了好大學,也很可能彈性疲乏,或是因頓失目標而失去讀書的動力。

    (((讓孩子自然而然想讀書:身教、塑造情境、一起努力的好夥伴)))

    「一流的教養」一書歸納了許多優秀青年的教養歷程,發現有不少才智品格均優、採取「自由放任」教育的父母,還是能教養出熱愛學習、努力讀書的孩子,書中歸納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這些父母雖然不會叨念孩子念書,但是卻會「讓孩子看見自己經常閱讀、學習身影」。

    父母以身作則,比嘴巴強迫來得有效果,熱愛學習的父母,絕對能帶動孩子也投入學習;喜愛閱讀的父母,孩子自然能受到潛移默化;

    喜愛學習與思考的父母還有一個非常值得借鏡的地方,就是常常會問孩子問題,以刺激好奇心、思辨力、求知慾,自然而然就帶動孩子的學習力。

    除了展現榜樣,父母還需要為孩子打造一個能安於學習的環境,比如能安靜端坐、不受資訊產品干擾的書房、無多餘物品的桌椅,同時,全家若能在每天同一時段一起專注讀書,由整體情境來帶動孩子,自然而然能養出孩子的好習慣。

    有些孩子無法久坐讀書乃是因為耐不住孤單寂寞,幫這類孩子找到讀書動機強烈的好朋友,一起做功課、彼此激勵,會是好方法。

    我家第三個小子從中年級開始,每週三讀半天時,就會號召四、五個同學來家裡一起寫功課,為了能爭取更多玩樂的時間,他們會彼此叮嚀要儘快完成作業,而且寫完之後還會彼此對答案,看看誰能全對、誰又錯得多,無形中塑造出一股督促作用。

    沒想到,好幾次的期中考、期末考,這幾個一起讀書的孩子都考得很好。我私下偷偷打聽才知道,原來每個人都很怕丟臉,成為這群學伴裡表現最差的,所以比以前更加用功。這結果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延伸閱讀】
    •誰說分數不重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9220?loc=P_br_r0vq68ygz_D_2aabd0_B_1
    •家有青少年之爸媽的33個修練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87768?sloc=main
    •家有青少年之父母生存手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