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Going to INDU to borrow a book
不是專業看劇所以一樣以分享心得的方式
跟大家說說今晚的感想 -
跟想像中的西遊記完全不同
一個透過葬禮開始的旅程
剛進場沒多久,飾演三藏的高偉哲進來向大家寒暄,幽默地向觀眾打招呼,也與不少觀眾互動,期望大家完成他的遺願。直到他的回...
天竺Going to INDU to borrow a book
不是專業看劇所以一樣以分享心得的方式
跟大家說說今晚的感想 -
跟想像中的西遊記完全不同
一個透過葬禮開始的旅程
剛進場沒多久,飾演三藏的高偉哲進來向大家寒暄,幽默地向觀眾打招呼,也與不少觀眾互動,期望大家完成他的遺願。直到他的回憶錄被唸完,燈光暗下他向天竺葵請願,才意識到原來戲劇早就開始。我很喜歡很喜歡這個橋段,在不知不覺中我們早就踏上旅程。
接著飾演孫悟空的楊迦恩出場,透過孫悟空選秀過程帶出他的角色。評審不斷的透過「還差了些什麼吧」層層剝開孫悟空的自尊,從一開始的哄堂大笑,現場漸漸無聲。他想要證明些什麼,卻被當成猴子戲謔,唐僧出現告訴他或許他證明了這一切後,他的父母可能早已離世,缺席他的功成名就,請他做出抉擇。
徐浩忠飾演的是豬八戒,舞台上他是個兩性專家,他請了一個女孩上台,與她甜蜜地共度一段演出,然後因為八戒貪婪的本性,他說他愛上了她,他以為他可以同時愛上兩個她。此時真相大白,女孩其實是唐僧的化身,他命悟空痛打豬八戒。聽到這邊或許覺得就是個渣男的故事,但劇中我感受到在這一切的謊言中他的悔恨是真的,人類的本能或許就是貪婪,總是希望這個好又希望那個好,但是最後卻落得兩頭空,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沙悟淨的橋段也印象深刻,飾演悟淨的洪唯堯透過一張桌子與燈光,配合一些很簡單的道具,在四周漆黑的環境,真的彷彿置身於河底。在這段演出中,其實沒有太多情緒,但是其實看的也很心碎。時而搞笑時而正經,其實根本無法捉摸悟境的思維是什麼,就跟流沙河一般,深不可測。裡面每貼一層膠帶,就換了一個角色,什麼時候是悟淨,什麼時候是洪唯堯,或者兩者皆是?
最後來到三藏的葬禮,與觀眾一起完成了他的葬禮,四位一同演出了主題曲,演奏完後,三藏收起行囊,告別三人離去。
說真的這是我碰過最難打的一次心得
直至三藏離去後,我一直在思考,為何留下三人獨自前行?他在天竺葵下許下的又是什麼願望?悟空到底有沒有留下?八戒到底為何突然決定說實話?太多太多的問號逼我去思考這些問題。
然後我開始思考三藏一開始說的:「缺席」。 是的,前面打的落落長都沒提到一個關鍵角色,就是如來。如來在這次的旅程中缺席了,一個沒有如來的西遊記,三藏要如何去渡化其他三個妖魔?
我開始把這個詞帶入三人的故事
悟空可能面臨家人的缺席
悟能可能面臨愛人的缺席
悟淨可能面臨自我的缺席
三藏可能面臨信仰的缺席
而最後三人送別三藏則是友情的缺席
親、愛、身、心、友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所追求的元素
當我們失去任何一項的時候,其實都是痛苦的,劇情也的確沒有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解藥」去面對缺席這件事。
主題曲有句歌詞是:「那就這樣吧。」
事實上,面對失去這件事,我們也總是這樣去弭平自己的傷痛,透過時間來鎮定一切。
副歌其中一句:「把自己留下吧。」
然而唐僧卻告別轉身離去,不知是去尋找白龍馬還是如來。或許是因為他已經在與三人的互動中,將自己的精神帶給三人,在三人的心中「把自己留下」,然而他自己呢?或許他的心早已給了如來,自己已經留在如來那兒了,所以他的旅程還要繼續往前。 「如何讓你遇見我,在我最美麗的時刻,為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席慕容
我想起這段話,想到唐僧在天竺葵前的跪拜請願。或許,唐僧是為了與他們三人相遇向如來請願,盡完責任後回到屬於他的地方。「天竺近了」,意味著三人悟道後,或許他們就會在天竺再見面。
距離看完這齣戲已經將近三個小時,我依然不覺得自己能夠解讀成功所有內容。就像大話西游說的:「我猜中了前頭可我猜不著這結局。」,兩個小時的演出不斷的在我腦海裡徘徊,或許我得看個好幾遍,又或許我一輩子都猜不著真正的核心是什麼,但我很滿足,我很喜歡思考,或許過了一年、兩年、十年我再看到這個文章還是會繼續思考這個故事,不知道過了十年後的我,又會是怎麼看這個故事的呢?
#進港浪製作
#天竺
唯識楊定一心得 在 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以療癒而言,不隨恐懼起舞是感恩靜坐的基礎,而感恩可說是克服恐懼最有效的解藥了。
打從心底真誠感恩的人,是感受不到恐懼的,任何瀕臨恐懼邊緣的感受,都會銷融於感恩之中。
感恩的心境所帶來的喜樂和平安感受,使大腦能平衡地接收左右半腦的訊息,整合邏輯與直覺、理性及創意、論述與抒情。同時,感恩的心境還會引發副交感神經的反應,讓身心得以徹底放鬆。
《靜坐》23〈情緒腦對身心平衡的影響〉
以下的文章和影音歡迎分享給關切疫情、希望健康的家人和朋友~邊讀邊聽更清晰!
〈個人體質是面對疾病的關鍵〉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7399/5688149
❦面對疾病,讓最根本的療癒機制帶我們走出來
https://youtu.be/N-lE2YJoBTc
❦從自然免疫到多層面的健康,關鍵也只是回到自己
https://youtu.be/-5DeeQ7a1kY
==
1. 隨著共修過半,有些朋友開始有「分離焦慮」,請記得,無論是沒有路的路或唯識的音檔,都是可以無限回聽的共修。去年一再複習唯識的朋友,身心各方面都有很明顯的不同。只要你願意,楊定一博士的提醒可以一直陪伴你走過眼前,安定身心。
2. 楊博士除了共修之外,也準備了許多書籍作品,從理論慢慢融化頭腦會有的疑惑。建議新加入的朋友可以找時間從書籍著手,不求多、不求快,一天一頁,對照自己共修的體會,和自己空想是完全不同的喔~
3. 預告:共修期間的優惠結束後,我們將會調整「唯識的每日靜心」與「沒有路的路」共修的價格,也先跟大家說一聲。已購課的朋友不用擔心,App上的課可以無限回聽,這是大家共同的福德,讓我們一起珍惜。
==
外在再紛擾,還是可以讓自己成為放鬆而快樂的一道光
希望加入共修的朋友,請依以下步驟進行:
1. 安裝登入「全部生命」App
2. 憑App內的手機號和驗證碼,報名 沒有路的路 全球靜心 https://store.totality-of-life.com/#/login
共修見!
唯識楊定一心得 在 閱讀好生活-康健出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快樂,不需要理由,它一直都在。帶你找回無條件的快樂!】
#好文共享 #心得分享 #有話大聲講 #人生勝利組 #我要快樂我要能睡得安穩
「學習與不完美共處,找回生命的主導權。」
😶你是否有以下症狀❓
✔做事總是提不起勁
✔覺得自己再也快樂不起來
✔解決不完的問題,總是被困住
我們收到了來自住院醫師 陳文的心聲💬
他與我們分享了,
自身從感受痛苦 ➡ 享受生命的過程與心境。
其中也有與楊定一博士的用心對談,
幫助他走入生命的真實,找回生命的本質。
大家是如何認識楊定一博士呢❔
有任何牽線小故事也歡迎在留言區和我們分享唷❕
🈚條件的快樂配方在這 ⏩ http://njy.pse.is/3cs4b2
/
趁著忙碌中的空檔,寫下這一連串的奇蹟。
我只能用人類語言中的中文粗淺地描述生命的力量與豐富,其餘無法傳達的感覺只能用空白和心去體會。
無論何時何地,充滿著奇蹟、快樂、豐盛。
我們不要忘記,如果不小心又被所謂的日常生活帶走的話,千萬記得提醒自己,生命真的是奇蹟、快樂、豐盛的集合體。
「為什麼我這麼年輕就生病?活著還有什麼意義?」
「可是我一隻耳朵聽不到了啊!大家都跟我說還有一隻耳朵,還是聽得到,不要再難過了,可是我就是失去了一邊的聽力,不會難過嗎?我還年輕耶」
在醫院當住院醫師的日常,常常是被淚水淹沒的。
醫院真的是一片汪洋,有時是苦海也是淚海,有時海面是平靜的,灑滿陽光,波光粼粼,病人的笑容,工作夥伴的支持,會使我暫時忘掉前幾天在苦海淚海掙扎的日子,然後繼續向前,然而當忙碌了一段落,靜下來時,那些病人的淚水還是不停地如海浪般拍打著我的心,還是想說些什麼,即使通常沒機會傳達給這些跟我一期一會的人們。
我每天跟這些病人一樣,也是努力克服著許多「問題」活著、工作。即使有視覺障礙,也要用心去清晰地看每份資料、課本,曾經有一度真的很想放棄,如何繼續支撐在醫院如此高眼力的工作,每天都很憂鬱,要離開嗎?要放棄嗎?大哭大喊:「為什麼我這麼年輕就生病?活著還有什麼意義?」「大家都說我還看得到,到底在擔心什麼?」
埋怨和委屈不分晝夜侵擾著我。
直到有天,我發現,我的病沒有好,甚至變壞,然而我卻在笑,沒有哭了。我還是照樣去工作,選了之前覺得自己應該無法撐下去的專科去學習。我還是照樣快樂。起初,我有點擔心,擔心自己是否連自己的感受都不在意了,更加放棄自己後的極端表現。
然而仔細想想後,我確定不是這樣子,而是我不再把視覺障礙當作是「問題」,這並不是欺騙自己,而是本來就沒有問題。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以為活著的意義就是要完美無缺,而無法接受任何問題。
其實,所謂的「問題」通常不只有一個,以我來說,我的「綜合問題」是: 如果因為失能,不能工作怎麼辦,家裡經濟狀況不好,家人該怎麼辦,家人朋友老師會不會對我很失望?
事實上,這些「問題」也還沒有解決,這些狀況依然還是存在,唯一改變的是我忘記了我有「問題」。我只是用另外一個方式生活,走得慢一點,多些時間留給自己與家人,感謝自己的身體,感謝被我操勞的眼睛,感謝願意幫助我的生命。
是啊!我還看得到啊!
是啊!你還年輕,怎麼就生病了?為什麼痛苦是一連串一連串的來?從來都不放過我?
淚水不停地流。
相信我,你絕對不是注定要來這受委屈的。
接觸到楊定一博士後,我有了自信。
甚至,我想,堅持走下來後,遇到博士,是非常大的奇蹟。
第一次有個如此誠懇良善的人,透過一本本書、一場又一場講座、不停反覆提醒的錄音,一再一再地把我拉回來,拉回生命的真實。
有多久沒有享受生命?大多數的人把生命活成問題,然後再被這些自己創造出來的問題困住?
我們在完成所謂人類生活的意義時,忘記了生命可以如此純粹。
快樂其實就是生命的本質。
這不是高尚,不是聰明,不是要讀書才能體會。
最後,我想再跟大家分享一句博士透過心的對話,
楊博士:「你可能這一生的淚流不完,放過自己吧。」
獻給還在流淚的你、已經微笑面對的你、每個階段的你。
唯識楊定一心得 在 楊定一博士.全部生命系列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常生活中,從每個角落都可以回到真實。而每個練習都可以成為一個沒有方法的方法……
每個人的成熟度不同,適合的方法也不同。有些人需要練習身體,身心合一,消失念頭。也有人比較適合奉獻、奉愛、臣服,把自己交託出來,跟上帝、佛性或生命合一。還有人比較適合用邏輯來轉變邏輯,用念頭來轉變念頭、用意識來轉變意識。都沒有什麼絕對的重要性,一樣可以讓我們走到底……」
《集體的失憶》16〈越過身體,越過脈輪,越過能量〉
今天(1129)楊博士還是用他的空檔隨時在陪伴大家。早上的提醒和晚上的共修分別是:
0830_1_D_早:菩薩道
0830_2_N_晚:不要把快樂的責任交給別人
0830_3_I_補充:直接體驗生命(含問答)
我們1101開始「我在-30」之旅,以諧振式呼吸為基礎,在這個步調上練習 I-Am、我-在、我-我。今天開始的喊 -1,1101就開始的請喊 -29,明天,我們就是 -30了 ^^
許多朋友昨天在長庚生技的臉書分享自己做「我-在」練習的方式和心得。就像前面說的,每個練習都可以成為一個沒有方法的方法,重要的是真正落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想看這些心得的朋友,請到這裡→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5133889336636004&id=113856468639341
1201,讓我們開始一個新的實驗「隨時感恩-我在+30」:用感恩的心情,用一分鐘六次或五次諧振式呼吸的步調,吸氣,在心裡默念「我」,吐氣,在心裡回到「在」--隨時回到「我在」。
一邊做事情,一邊感恩自己的身體,感恩自己做的事,感恩眼前的人、眼前的事、眼前的困難、眼前的學習。
面對一切,在一呼一吸間,透過「我在」去體會,而不是用眼前這個小小的、緊繃的「我」去體會。
試試看~在這個充滿了理所當然的世界,給自己一點好奇去觀察:是誰在活眼前的一切?是誰在呼吸?是誰知道?是誰?
1201我們一起來~
近期疫情旅遊限制難以規劃活動,唯識的每日靜心是楊定一博士親自帶領長達53天早晚100小時的線上靜心課程,不受時空限制,隨時可以加入
→ https://reurl.cc/j7NV8M
唯識的每日靜心第三輪共修進度表 (1015~1206)
→ https://reurl.cc/0Ola9k
Facebook傳送貼文時常慢半拍甚至漏送,如果總是晚了半天甚至好幾天才看到活動訊息,記得看這裡的訊息頻道加入教學喔 https://www.facebook.com/TheTotalityOfLife/posts/4008040085876174
大家的好朋友,在今年八月唯識的每日靜心共修後每日一畫的 Mago,靜心期間充滿愛的畫作集結成冊了~讓我們一起欣賞這份「愛的畢業紀念冊」❤
https://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6701094
https://shop.cwbook.com.tw/SalePage/Index/67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