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io 【星巴克】曾經窮到要偷咖啡!星巴克創辦人被拒271次後打造千億咖啡王國
.
近年無論是荷李活巨星或是名媛被偷拍,照片上常常會看到他們手持一杯星巴克咖啡。星巴克在各界名人的加持下已成為一種地位象徵,該品牌的咖啡店 更被視為消磨時間或讀書的最佳選擇地...
立即Follow @businessfocus.io 【星巴克】曾經窮到要偷咖啡!星巴克創辦人被拒271次後打造千億咖啡王國
.
近年無論是荷李活巨星或是名媛被偷拍,照片上常常會看到他們手持一杯星巴克咖啡。星巴克在各界名人的加持下已成為一種地位象徵,該品牌的咖啡店 更被視為消磨時間或讀書的最佳選擇地點。
.
讓人難以想像的是,其創辦人霍華德·舒爾茨(Howard Schultz)年少時期,曾窮到需靠偷竊,才能喝上一杯好咖啡。但是,一封已故父親的信改變了舒爾茨的大半生。為完成父親遺願,他成功籌集100萬美金開拓目前市值超過900億美元,坐擁30,000多家門店的國際咖啡王國——星巴克(Starbucks,美股代號:SBUX)。
.
出身貧民區
.
舒爾茨於1952年,出生在居住於美國紐約市布魯克林區的一個猶太人家庭中。布魯克林區是當地有名的貧民區,「髒、亂、差」的形象,像是舒爾茨出生就自帶的標籤,貧困是外界對於對於布魯克林區居民的刻板印象。
.
舒爾茨的父親雖是普通藍領,但工作十分努力,是舒爾茨自小最欽佩的人。雖然出身低微,但舒爾茨一家未有向命運低頭,並且自小鼓舞孩子:一個人的出生,無法決定他的未來。
.
父親工傷失志,連咖啡都買不起
.
可惜,在舒爾茨7歲那年,他的父親在運送尿布的途中,在雪地上滑倒,摔傷臀部和腳。在那個年代,他父親不但不受勞保保障,還因受傷不能工作而被解僱,家裡頓時失去經濟來源。他父親當時一蹶不振,天天飲酒度日,甚至會打罵孩子。對於原本貧困的家庭,簡直是雪上加霜。
.
某年平安夜,舒爾茨在街上遊蕩時將一包精美的咖啡偷回家,想給父親當聖誕禮物。但後來店主找上門,舒爾茨因此被父親痛打一頓。之後舒爾茨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出人頭地。
.
嘗試多種工作,年薪達7.5萬美元
.
上高中後,舒爾茨以踢足球贏得北密西根大學(Northern Michigan University)體育獎學金。上了大學之後,為了付學費,主修通信的舒爾茨辦了學生貸款並做各種工作賺錢,包含擔任調酒師等,偶爾甚至賣血。後來,舒爾茨不斷做各種散工,在大冬天去皮衣生產商那裡拉拽動物皮、到運動鞋店的蒸汽房處理紗線。
.
1975年他獲得商學學士學位後,便進入施樂的紐約分公司得到一份銷售員的工作。不久,他跳槽到一家主要出售滴濾咖啡壺和其他家居用品的瑞典廚具公司,成為該公司美國分部的副總裁。當時26歲的他被任命為總經理,帶領大約20人的團隊負責全美的銷售,年薪達到了7.5萬美元,前途無可限量。
.
父親過世,立志開咖啡店完成父親心願
.
舒爾茨雖在事業上獲得成功,但與父親關係越來越糟。父親過世後,舒爾茨回家整理父親遺物。當時他意外發現一個生鏽的咖啡罐,裡頭藏著父親留下的一封信。信裡寫道:
.
「我是個失敗的父親,給不了你好環境,無法讓你上大學。但孩子,我有個夢想,希望能擁有一間咖啡館,為你們泡杯咖啡」。
.
舒爾茨因此悲傷不已,後來決定放棄一切完成父親的遺願。1982年,舒爾茨毅然辭去年薪7.5萬美元的職位,加入成立於1971年,專門出售咖啡豆的小型企業星巴克(Starbucks),擔任咖啡店的零售業務和營銷總監,並開始向西雅圖的餐館和咖啡店銷售咖啡豆。但後來因意見不合,舒爾茨於1985年離開了星巴克,在西雅圖和溫哥華開設一些小型的咖啡連鎖店。
.
不甘只賣咖啡豆,集資打造星巴克「咖啡之道」
.
雖然舒爾茨並非星巴克的最初創始人,但他的出現成功賦予星巴克新品牌形象,也靠此將星巴克推向國際。舒爾茨早前曾說道,自己是受外國咖啡廳影響,認為放鬆的氣氛、交誼的空間、心情的轉換,才是咖啡館真正吸引顧客一來再來的精髓。他認為,大家要的不是喝一杯咖啡,而是渴望享受咖啡的時刻。因此他決定創業,將咖啡裝在紙杯中,用2至3美元的價格賣給客人,打造當時罕見的「星巴克喝咖啡體驗」。
.
為創業,舒爾茨見了242位投資者,被拒絕217次後,才募得約170萬美元的資金,讓他買下了星巴克的全部股份。這一年,舒爾茨34歲。他帶著父親的遺願和自己的夢想,開始經營咖啡事業。當年連咖啡都買不起的窮小子,如今靠著杯杯精美的咖啡翻轉命運。在加入、買下、領導星巴克30多年後,他亦在2020年宣布退休。
.
Text by BusinessFocus Editorial
.
#BF成功之道
.
#money #investment #business #finance #life #startup #startups #management #company
咖啡紙杯零售 在 ETtoday分享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連好市多都祭出限購令...(#克萊爾)
咖啡紙杯零售 在 蘋果新聞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新冠疫情導致北美各地的紙張產量大幅下降,衝擊美國零售商😫
🍎新聞大爆炸 《蘋果》什麼都有
【不只「晶片荒」美國也陷「紙荒」!好市多限購衛生紙 咖啡店沒紙杯可用】
https://bit.ly/3uejJ2T
#蘋果國際 #美國 #好市多 #紙荒 #costco
咖啡紙杯零售 在 李忠孝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年第一季,全家獲利、營收、盈餘創新高;但統一反而衰退。
去年有一篇行銷人寫的文章談全家做跨店寄杯是錯的,統一才是對的。【小7或許是對的,全家才應該回頭檢討咖啡寄杯】朋友轉連結給我,一笑置之。
https://www.storm.mg/article/1512572
。。。
當時我是這樣回答的(現在有再稍作潤飾):
全家便利商店的單店年營額是 7-11 的一半不到。(這是2019年當時的資料)
什麼概念?小7可能佔據較多的區域獨佔市場:比方說高鐵沿線車站的便利商店標案,比方說國道高速公路,或是特定道路上/區域裡唯一的便利商店。
.
這是先行者優勢。
.
選點的好壞都會影響平均店年營業額。在選點展店這方面,統一的能力至少是全家的兩倍以上。
.
這真的是先行者優勢,全家只能接受現實。
.
.
但是全家殺APP咖啡寄杯的目的可能是什麼?我認為是搶客源、搶潛在的單。
.
兩年前我們(指的是我和我朋友)都不會走進全家拿咖啡,也不會因此順道帶麵包、茶葉蛋。
.
因此,咖啡寄杯的概念,是帶路雞。重點不是算咖啡本身的毛利,而是算整體的營業額、來客量、均消有沒有提升。
.
再來,寄杯儲值這條帳,一向不是算毛利啊。
.
經濟學裡面都會教到,儲值最大的效益在「預收現金」,你的公司平白無故增加幾億的預收現金,然後平均在未來的兩個月內實現給客戶;假設每個月增加的儲值跟實現的杯數相同,那它的帳戶就是永遠多了幾億的流動現金。
.
這麼多的流動現金多好用!
.
如果持續加大力道,讓更多人預付,讓儲值杯數大於實現杯數,那帳上額外增加的流動現金會持續增加。企業可以運用的籌碼更多,比方說加大對上游的投資、併購、增加非預期的商業模式實驗。
.
最後,要評論全家此舉的價值,應該看過去至今連續幾年的財報有沒有正增長,而不是同年與小7比較。
.
企業的所有行為,都是在跟過去的自己比較,而且是用整體進行比較。整體而言,現在跟過去相較來說有沒有比較好?營業額有沒有提高?毛利有沒有提高?EPS有沒有提高?股價有沒有提高?
.
所以,原文的論述基礎,有根本上的錯誤。
.
.
對全家來說,我認為他們的命題是「如何在 7-11 幾乎壟斷式的壓力下找到長大的空間」。
.
幹這真他媽超難。
.
對全家來說,人家單店營收是兩倍耶!這意味著「人流X平均每單」都大贏全家。假設,平均每單的消費額一致,那 7-11 每間店的平均人流就是全家的兩倍!這個受限於展店選點的現實,全家要突破根本不可能。
.
所以全家才必需繞道,從手機這個入口,用一個APP切入,展開搶人大戰。
.
https://histock.tw/stock/financial.aspx?no=5903&st=4
.
從上面的圖表可以看到,全家每年營業額、毛利、稅後淨利都是逐年提高的。這代表他們的創新策略,可以在 7-11 強大的展店能量下突圍。
.
(以下是今年增加的內容)
.
若拿今年全家2020Q1 與2019Q1同期比較,你會發現營收和毛利都增加!
.
但2020年第一季因為疫情,人們減少外出,到店人流一定是全面大幅下降。因此 便利商店業 顯示巨幅衰退毫不意外,對股東也很好交待(反正大家都很差)。
.
但 全家不減反增,表示之前的零售通路複合電商的轉型策略完全正確。這會給 小7 空前且巨大的壓力。
.
而全家在 2020Q1 的好成績,更顯示出全家用「咖啡寄杯跨店領取」練出來的內功可以發揮的綜合效益有多大。
.
為什麼說這是練內功?以下依問題依我認為的難度列舉:
.
1.克服跨店拆帳問題。
2.培養用戶使用APP習慣。
3.準備串接衍生金融服務:FamiPay支付、零錢包。
4.培養與訓練加盟主及其員工。
5.訓練內部的電商團隊。
。。。
1.克服跨店拆帳問題。
A店買多杯(收費),總部(APP)登記寄杯數量,B店領取(支出)。
登記寄杯的行為,算是預售,會計科目是「預收貨款」屬於負債,在國際會計準則 IFRS 15上,已經被改為「合約負債」,意思是「企業欠客戶咖啡」,只有在交貨後才能認列為收入。
這裡面的三方在會計上的拆帳與認列,我光用想的就頭皮發麻,更不用講APP操作與店面POS機的界面、總部雲端、會計認列的多方同步。
小7一直採用「A店買/A店換」,而且寄杯的憑證是登錄在那張薄薄的銷貨明細上,擺明是不想克服這個複雜的金流,把「欠貨」的責任丟給消費者和加盟主。我個人光是「搞丟明細 + 懶得再回去換」的寄杯明細就不知道平白貢獻幾杯營業額!
.
2.培養用戶使用APP習慣。
便利商店賣的是「#走出門 就能買/付/取」的便利。這個商業模式的利基是建立在「便利/快速的實體消費情境上」。
要把這群「習慣用實體互動的客戶」引導到電商,是極其困難的。它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用戶訓練。
要讓他的客戶習慣新的流程,需要有強大的誘因之外,還需要有量體極大(或是幾乎是剛需)的消費品項。
誘因當然是大量的折扣;但是折扣會損害毛利,因此必需先聚焦毛利高的單一品項。
咖啡自然是首選。
咖啡對於某些人來說是剛需(比如像我,一天不喝會不開心),銷售的量體大(比如像我,一天至少一杯),成本低毛利高(豆子、紙杯、蓋子、咖啡機稼動率越高攤提越低)。
因此從「買大量咖啡」開炲,訓練用戶習慣開APP、習慣用APP預購、習慣開APP兌換,最後達成「提高APP的開啟頻率、拉長APP的開啟時間(找預售商品)」的預期目標。
一個企業讓一個新的APP長期佔據消費者的時間和開啟率,是極困難、也需要時間的門檻。
更不消說,2016年迄今,全家的會員數量已經到達1300萬之譜,人口覆蓋率已經超過 50%。再加上使用習慣的培養,這是非常驚人的成績。
.
3.準備串接衍生金融服務:FamiPay支付、零錢包
電商,真正的金礦在「金流」。FamiPay比較好理解,我想談專注談「零錢包」。
馬雲光是用支付寶的「餘額」就搞了個新的消費者投資理財工具「餘額寶」。原因是消費者透過支付寶的儲值與消費,讓支付寶帳上的「餘額」總值一直是數億人民幣。
以台灣來說,一個會員在全家有10元的餘額,若1300萬會員打對折以700萬帳號計算,就有7000萬元的零錢放在全家!
想像一下,這麼大量的帳上現金(都算是合約負債)、和養成習慣的消費模式,會創造多大的金流?這麼龐大的金流,就像是你創造了一條大河流,光是水流過去的力量就足以發電。
以我個人為例,我每買30杯大美式,一方面為全家固定一個月提供1000元現金;二方面,我帶著杯子兌換的退款3元,儲存在全家零錢包,又再次成為全家的預收貨款,可以透過跨店消費再次促進店家提貨率之外,這些零錢也再次加入全家的金錢之河。
而習慣了APP,習慣了「線上+線下混合消費」的消費者越多,才能啟動這條金錢之河,綜效越大。
.
4.培養與訓練加盟主及其員工。
數位轉型最麻煩的問題是「企業習慣與員工慣性」。
轉型最需要的是 #有感,最具體的做法是縮短「行為改變」與「實現成就」的週期。最好是我一改,今天的營業額就提高了,我就有成就感,明天就能繼續改。
這樣櫃台的員工有信心,加盟主就有信心,才會願意繼續加強改變,後面更多的APP銷售才推得動。金錢之河就會越大、越寬。
.
5.訓練內部的O2O電商團隊。
APP只是工具,重點是用APP做什麼。
全家的APP,除了上述功能,還負責行銷活動,要有文案、圖片設計;還要規劃O2O(app到店面)的促銷活動;整合店面的POS界面、與總部的ERP;要實現即時的全島店面與全APP的金流與銷貨管理…
這些都是極其複雜、成本極高、要每天優化服務流程的硬功夫!!!要蹲馬步、下苦功、花大錢!!!
我拿 iRent 為作為比較。
iRent 是和泰下的漂亮的棋,作為拒絕買車族,我是他們重度用戶。
#但我現在超期待有第二家出來,#用更好的服務把_iRent_幹掉!
和泰到現在還是不肯花大錢強化他們的電商團隊。
頻繁的伺服器故障、車機連線故障、緩慢的連線反應時間、雞肋醜陋的APP介面、低落的APP更新頻率、連不同手機的版本都沒有照顧好……,再再顯示和泰還是沒有意識到 iRent 應該是一間科技公司,完全還是一間「汽車生產商」的傳統思維 。
。。。
相較於 和泰的數位弱智、統一的數位顢憨,全家在數位轉型的投入和努力,力搏大哥的拼勁就顯得非常可貴。
。。。
6/26 後記
有網友補充全家拿到台鐵標案,以此說明全家並非全無選點展店優勢。但我認為這樣讀訊息太片面,我補充新聞消息如下:
2019年6月,全家便利商店發布重大消息,表示已拿下台鐵局開出的標案,從統一超商(7-ELEVEN)手上搶下25個車站、共32個據點的超商經營權。這也是2003年台鐵局釋出商業空間招標以來,首次更換廠商。
#小7佔據台鐵32個超商經營權長達16年
以台鐵這種僵化的組織,他們的標案通常是發給Credit最好的投標廠商,以確保不會出問題被噹。所以當然只會給小7。
但2019年會有所改變,肯定是全家的實力在台鐵來說已經可以跟 7-11 一拼高下。拿下台鐵這是全家長期努力拼搏厚植實力的成果,絕不會只是權利金比較高或是回饋項目寫比較多就能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