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呢喃詩章起點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呢喃詩章起點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呢喃詩章起點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呢喃詩章起點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6,357的網紅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5年前 我用心寫的五月天專輯心得 這裡有五迷嗎? - 五月天 / 第九張作品 〈自傳〉 專輯心得 前言 認識五月天從1999年第一張專輯開始,當年對於資訊不發達的雲林高中生來說,是從他們身上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樂團這件事,原來可以這樣跟朋友玩樂器創作音樂組成團隊表演,對當時青春期熱愛音樂的我而...

呢喃詩章起點 在 HF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5-01 14:19:41

#hfMusicMonday 🎧 Currently playing 備受全世界樂迷注目的印尼民謠組合Stars and Rabbit全新單曲Merry Alone⚡️⁣ ⁣ 本週的Music Monday欄目,Hf邀請連結日本與台灣兩地的音樂廠牌Big Romantic Records大浪漫唱片跟...

  • 呢喃詩章起點 在 Gk爸爸原創故事繪本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22 15:58:44
    有 68 人按讚

    分享5年前 我用心寫的五月天專輯心得

    這裡有五迷嗎?
    -
    五月天 / 第九張作品 〈自傳〉 專輯心得

    前言

    認識五月天從1999年第一張專輯開始,當年對於資訊不發達的雲林高中生來說,是從他們身上讓我第一次意識到樂團這件事,原來可以這樣跟朋友玩樂器創作音樂組成團隊表演,對當時青春期熱愛音樂的我而言是多麼令人興奮嚮往的事,也因此不顧一切的加入吉他社並當上社長進而組樂團當主唱寫歌,一路上到大學經歷過三個樂團分分合合,深刻意識到組樂團最難的部份其實是「團員」,除了音樂默契之外更需要團員互相包容的一顆心,所以五月天能走到現在非常不簡單,雖然他們的音樂也隨著知名度攀升漸漸流行化甚至失去一些東西,這也是讓那些早期追隨的樂迷大量流失的原因,但同時也吸引許多新生的年輕樂迷加入,這麼多年我從高中生到現在三十幾歲的人夫,他們依然保持超高人氣活躍著,其實我從第六張專輯「為愛而生」之後就對他們漸漸冷感,雖然推出新專輯還是會買會聽,但是就抱持著懷疑的心情,後期的音樂似乎少了當初搖滾樂團該有的靈魂,當然以流行音樂專輯來說的話還是有不少佳作甚至獲得金曲獎肯定,不過這次聽完新專輯卻有意外的受到感動。

    / 專輯心得

    這次要推出第九張專輯其實沒有特別關注,在發售日當天才意識到專輯推出然後到唱片行購買,也是跟以往抱持著觀望的心情開始撥放CD 打開歌詞本

    第一首 如果我們不曾相遇
    以貌似《萍聚》的第一句旋律開始,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熟悉感,歌曲跟《萍聚》同樣訴說的是人跟人相遇的緣份,或許是阿信故意取樣類似音律的原因,藉由這樣旋律的連結延伸出這張名為「自傳」的文章抬頭,彷彿是給新舊樂迷們的情書
    「那一天 那一刻 那個場景 你出現在我生命
    從此後 從人生 重新定義 從我故事裡甦醒」
    以五月天的角度去想,如果一路上沒有這些新舊樂迷支持五月天,他們的人生會有怎樣的改變,還會持續組團那麼多年嗎?
    而從我的角度去想,如果高中我沒有認識五月天我會學吉他寫歌組團嗎?
    會因此沉溺於搖滾音樂的美好世界中嗎?
    這首看似八股的旋律中卻隱藏深刻的情愫,加上參與合作的Skot Suyama陶山的精準編曲讓歌曲的中後段層次上升,鼓點跟木吉他的節奏巧妙銜接,在編曲方面堆疊的很精彩。

    第二首 成名在望 (超級賽亞人變身三段)
    開頭是令人懷念的錄音機倒帶轉動聲,按下播放鍵送出懷舊粒子聲的阿信呢喃,彷彿帶我們回到當年學生青澀學吉他的回憶場景
    歌曲來到突破制式歌曲公式的亮點處
    「穿過了
    搖滾或糖霜 昧俗或理想 批判或傳唱 道路上
    只能看遠方 最遠的地方 應許的他方 不停衝撞」
    「看過多少臉龐 飛過多少異鄉
    少年早已蒼茫 回頭望 我在何方」
    「一站又一站的流浪 那旅館和空港 一遍又一遍的採訪 和攻防
    一雙又一雙的目光 像監獄和高牆 牆裡的風光是不是 如當初想像?」
    進入副歌前的這幾段轉調讓歌曲整個檔次不斷往上,就像賽亞人一直變身到第三階段,讓我耳朵為之一亮,五月天好像真的跟以往有所不同,副歌完甚至有多到三段的吉他SOLO夾在各處,越聽越爽快,歌詞也精采唱出他們組樂團從學生到成名的心路歷程片段,非常扎實精彩,也是讓我找回對五月天遺失許久的感動原因之一。

    第三首 好好(想把你寫成一首歌)
    經過剛剛激昂的心情,這首又打回原形類似「知足」的抒情歌,由冠佑跟阿信合作的曲多了身為爸爸的柔和味道,後段弦樂跟木吉他的搭配蠻甜膩的。

    第四首 兄弟 / 第五首 人生有限公司
    來到專輯中另一大亮點,這兩首歌不注意看曲序會以為是同一首歌,「兄弟」的尾巴非常巧妙的跟「人生有限公司」串連在一起,偏日系風味的薩克斯風時而”攻”時而”守”的在兩首歌內來回出招,找來擅長爵士鋼琴演奏的吳智暉老師彈奏,加上周恆毅老師還有可樂的琴音,巧妙的搭配讓歌曲的張力無限放大,更不用說「人生有限公司」中段讓吉他、貝斯、爵士鼓分別竄出的輪流競奏,阿信的key同時也在挑戰高音極限,總之我覺得是專輯中最精彩飽滿的一個段落,也算是華語流行專輯中難得的一項突破。

    第六首 後來的我們
    這首請到日本創作者百田留衣合作編曲,整首歌充滿日系TONE調,剛好怪獸寫的曲都會有一種日系韻味,相輔相成,仔細去看著歌詞聽會有一種濃厚的惆悵感,也可能是阿信在每段詞的拉長尾音,抖音部份特別明顯,有加深整首歌的情緒力道。

    第七首 頑固
    這首曲又出現類似《萍聚》《驪歌》或是80年代國語民謠時期的味道,會讓人覺得好像似曾相識,就是取樣類似那套和弦的走法,合作編曲是曾經做過曲婉婷"我的歌聲裡"的新銳製作人張峽浩,是沒有感覺特別之處,歌曲四平八穩的,屬於傳唱安全牌路線。

    第八首 派對動物
    第一次MV曝光就覺得很像八三么的歌,果真沒錯八三么也參與其中編曲,類似EDM曲風但又沒到那麼電,這種歌就是為演出帶動氣氛而生,個人感覺像「東區東區」的師徒延伸版。

    第九首 最好的一天
    開場很像運動賽事的進場感,加上萬年梗噢噢噢噢,就很五月天式的齊唱歌套路,還有阿信在主歌疑似裝可愛的唱腔,石頭寫的曲總是有著『壯大感』這次也沒例外,又另一首帶動氣氛的歌,沒特別驚豔之處就是….。

    第十首 少年他的奇幻漂流
    這是石頭創作2連發,歌曲主歌有點像「如煙」,充滿詩意的歌詞緩緩呢喃唱著一個少年漂流汪洋中的渺小意境,有一種期待成長壯大的想像,副歌開始像「晚安地球人」「寂寞星球」綜合版,壯麗感從第二次主歌開始堆疊起來,而林依霖若有似無的鋼琴連音瀰漫了整首氣氛,像是星星點綴夜空,隨著氣勢非凡的弦樂演奏讓歌曲畫面感大增。

    第十一首 終於結束的起點
    前奏琴聲彷彿「讓我照顧你」的熟悉感,編曲比較沒太多突破,至於歌詞部份我覺得不一定套用在愛情也能成立,每個人生都有不同的考驗,有時候結束或許是另一個新的開始,重要的是過程中我們學到了什麼,在傷心難過之後要如何堅強起來,以現在的我(正在結束階段性夢想)而言是蠻有感的一首歌。

    第十二首 任意門
    前奏緊密切音跟同樣是陶山製作的謝和弦「你媽沒有告訴你嗎」有異曲同工之妙,陶山算是近期流行音樂中擁有獨特編曲的才子,總是精準的抓到歌曲脈絡進而強化,個人覺得這張專輯中最催淚的一首,輕快的節奏道盡團員們的青春歲月,似乎也訴說著我們的故事,對應著曾經懷抱過音樂夢想的我,而那個夢想也是五月天給我的影響,根本是「成名在望」緬懷人生的兄弟代表作。
    「行天宮後 二樓前座 那個小房間 日夜排練 我們聽著唱片
    唱片來自 那唱片行 叫「搖滾萬歲」 和駐唱小店 都在士林邊緣
    我們都想 離開這邊 追尋另一邊 苗栗孩子 搬到台北求學
    水手之子 重考擠進 信義路校園 和高雄學弟 當時看不順眼」

    第十三首 轉眼
    轉眼間來到這張專輯的最後,跟著五月天回顧著一路走來的風景,彷彿回顧人生起起落落,阿信醒悟式的詞彙寫得非常深刻,或許有望挑戰下一屆最佳作詞人。

    第十四首 What's Your Story(Bonus Track)
    長達19秒的空白無聲,讓聽眾沉澱一下思緒。

    第十五首 你說那C和弦就是...
    就像電影的片尾幕後花絮,彷彿又把畫面拉回吉他社團的教室內,窗外透進刺眼的陽光,一群愛音樂的小夥子們無憂無慮坐在書桌上彈吉他,真的讓我想起好多關於高中吉他社的景象,一定要學的張震嶽「自由」跟「擁抱」和弦,也真的有在吉他社裡暗戀學妹,藉由教吉他拉近距離,甚至午休時間我們最喜歡偷跑到社團教室唱歌彈吉他,試圖吸引隔壁社團的學妹靠近,青春歲月回不去了,曲終,大叔回到現實世界…..。

    結語

    五月天這次以《自傳》為創作概念,整張專輯一氣呵成,阿信算是交出了非常誠意的大量歌詞,幾乎是史詩級大作,也發揮了所謂【勿忘初衷】的最大值,幾首歌在編曲上有些突破以往,不一定會成為經典,不過至少在今年華語流行專輯中堪稱佳作也不為過。

    看完我的心得
    可以再重新聽一次專輯唷

    #五月天 #自傳

    五月天 阿信

  • 呢喃詩章起點 在 楊智傑 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8-02 21:00:30
    有 70 人按讚

    真名
     
     
      
    當時他還不擁有「詞語」這個玩具。
     
    小夜燈的深藍心臟、夏日冰水中的彈珠、生命早期的雨滴……從舊玻璃杯花紋的不同角度,既看到未來,也看得到過去。幾何學中,球體和螺旋並不存在起點或終點,像一個漫長的暑假黃昏,小鎮的理髮院,靜靜旋迴的理容三色棒,周而復始,如環形的無止盡的時光。
     
    還沒有詞語。所以他會記得退燒後,在一陣清涼中的甦醒:是仰躺在黑暗火山底層,從一個只有冥紅和玄黑的世界,被岩漿流送到明亮天光下的一瞬。
     
    蚊子飛翔的聲音,是一枚戒指。
     
    而冬日的冷,是一支綠瑩瑩的浮標,黑暗中輕輕甩出的拋物綫。
     
    還未擁有詞語的時候,世界與自我、意識與現象,更像是沙漏的兩頭,恆常倒轉、濛昧不分。
     
    那是生命前期的逢魔時刻,被一種輕微的舒適與陌生所保護著。但如同黃昏沙灘撿卵石的孩子,即使留戀,也一定要趕在漲潮前離開,否則將獨自被遺留在這片無意義的昏暗之海,永遠浮沉。
     
    於是他穿上鞋子,急忙朝陸地奔去,沿途掉落口袋裡的七色石,被黑暗吞沒,形成一條發光的小徑──
     
    當他回過神來,真正開始認識「字詞」時,這些前語言的生命風景所構成的小路,便被雜草包覆起來;封閉著它們原初的意義,靜靜沉澱在舊背包,有如平安符,守護這個註定要永世不斷在語言中流轉的人。
     
    隱密而溫熱。
     

     
    一生中第一個吐出的單字,聽媽媽說,是「魚」:「魚」的二聲,念的時候最好牙齒要密合,上下唇微敞成對稱的弧形,如此,不須用到喉嚨的力量,發出一個ㄩ的輕音,魚就擺著尾巴,順著微微吐出的氣流而出,展開幼年的整段時空:土地廟旁的水溝、下午的水草、卡在窟窿間的紙屑、肥皂泡、小漩流。
     
    而「燈」這個字,則是一個快睡著的人,半夢半醒間突兀地呢喃出來。蚊帳中她的睫毛變暗。突然,”ㄉ” 的彈舌音,切換了電源開關,進入自己神秘的觸覺層,ㄥ,讓人感到柔和的黃色光,降落在微金的小路、再來是完全的覺醒,光綫進入,測試並毀壞身體某一個櫃子的黑暗,疲憊不堪的人,看到這條光綫。而這種光綫下的動物更像是亮片……
     
    再來是「水」(手掌貼著手掌)、「雨」(耳朵貼耳朵)。
     
    「媽媽」。
      

     
    古代日本人相信光是發出聲音,寫下文字,就會對接受的對象產生精神上與實際上的影響,而五十音裏頭,也含藏不同神祇的名字,所以使用時須特別謹慎,這說的就是所謂「言霊」(ことだま)的存在。
     
    小說家娥蘇拉·勒瑰恩的《地海戰記》裡,許多巫師都有複數個稱呼,但其中一個,必不輕易對陌生人透漏,那就是事物的「真名」;一個人活在塵世,唯有被賦予真名,或者找到自己的真名,才算完整。
      
    類似的例子同樣存在原始文化裡。人類學家李維史陀曾到過一個南美印地安社群,儘管獲得豐盛的款待,族人卻不願透漏任何一名小孩的名字,直到他誘導其中一名小孩說出他同伴的名字後,李維史陀才用同樣的方式,讓那個孩子又說出另一個孩子的名字。最後讓他得知了整個部落小孩的名字。
     
    書寫,尤其是詩歌,是不是也在尋找各種事物的「真名」呢?掌握住「鳥」這個詞彙的客觀操作;了解鳥在分類學、流體力學、符號學上的功能,並不能順利完成寫作。那麼該做的,會不會只是在意義交纏,黑暗的蛛網中,找出那閃爍的什麼呢──在語言與事物間,直接找到兩個房間之間互通的鑰匙。
     
    「蜜蜂飛出電視。比時流更輕的吊扇
    打開海浪
    雨水
    按編號埋進永恆」
     
    在寫《野狗與青空》時,我不斷感受到「真名」的強烈呼喚。當時我剛結束《小寧》這本敘事詩集的集結,真正處於一種可寫、可不寫的自由放鬆的心智狀態。我從台北遷居到了台東,時常在夜裡散步,拜訪處於公園、海濱、計程車行,各色花紋和個性的狗,而站在九點以後的市中心,聽得見三條街外鳥店的鳥鳴聲。
     
    大海也時常召喚我。下午鍍銀的沙灘、吸納著局部宇宙上億次折射的光綫。兩個人寬度,供牛隻走向河床草場的小通道、一張廢棄的沙發床,駐紮了雨水、寄居蟹、雜草與星空。
     
    羊齒蕨睡眠的氣味、墓草掩蓋起來的聲音。
     
    我感覺到事物和語言的重新連繫。要做的只是如實的寫下。或者不寫。
     
    三十八歲逝世的洛爾迦(Federico García Lorca)在最後的創作階段,決然從超現實主義返回吉普賽與西班牙民謠「深歌」的創作形式,而這被他的好友與戀人達利視為背叛。然而,洛爾迦似乎是在尋找某種民族集體記憶的片段,那些原始的聲音。他撥開荒蕪的草堆,找回那些發光的,帶著音樂的七色小石頭。
     
    所以洛爾迦寫「兩個瘋孩子/哭著去掀動屠夫的眼珠」,和「街燈都已熄滅/而蟋蟀使夜色透明。」
     
    已經看見了真名。所以在長槍黨前,在所有的時間、所有的人類歷史前,皆已無所畏懼。
     

      
    我隱隱的感受到,象徵的詩歌,或者說重返詩歌象徵所指向的特殊時空,於我來說更像是一種鄉愁。那是一種對生命的前語言時期,那個「無主體世界」的渴望與回歸。後來,在一篇科普文章裡,我更加確定了這樣的猜測並非毫無依據,而或許是有它的生物學基礎的。
     
    納博可夫(Vladmir Nabokov)曾說他覺得每個字母都帶有「色彩」。他說:「在我七歲的某天,我正用一大堆舊的字母積木塊搭一座塔。我隨口對母親說,這些積木塊的顔色都不對。這時我們發現,她認為一些字母的色彩和我的字母的色彩完全相同。」
     
    世界上有5% 的人擁有尋常感官之外,被稱為「聯覺(Synesthesia)」的這種感知,那說的是一種能夠將感官訊息,直接連結到另一種感官的覺知能力,例如,有人能夠在數字「13」之中看見深黃色,或者在某種花草香中,聽見來自遠處的弦樂聲。
     
    這樣的聯覺並不神秘。人的大腦分為不同皮質區,其中的神經元用以傳遞並詮釋不同的感官訊息,包含視覺、聽覺、觸覺、以及最接近情感中樞海馬迴的──嗅覺區。對於腦部仍在發育的孩子,這些區域神經仍未分工完成,就好像不同感官的遮色片組成萬花筒,一個大千世界,就在這個有限的時空中繽紛地展開。
     
    所以,在那最初的日子裡,可以從蚊子的嗡嗡聲中,抓取出銀戒指的觸覺,可以在冬日的冷冽中,感受浮標拋出的拋物綫。
      
    那時,詞彙還沒有準備好自己工作的房間。最初的詩歌,在一切暫時都沒有意義時,默默安排了一切的秩序。有時候,我們真的就抓取到了那億萬分之一的時空片段,把眼睛,摁進那閃著冥冥暗光的小盒子裡。
      
    那就是我最初的文學。
     
     
    《印刻文學八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