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呂雉怎麼死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呂雉怎麼死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呂雉怎麼死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呂雉怎麼死的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892的網紅賴義鍠,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

  • 呂雉怎麼死的 在 賴義鍠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06 13:40:14
    有 20 人按讚

    「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ㄍ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聽聽故事再看看自己」「做事要方、做人要圓」漢朝的劉邦害怕開國功臣會竊取皇位,整日提心吊膽首先命令宰相蕭何設計斬殺韓信,連呂雉皇后的妹婿樊噲從小一塊長大出生入死也命令宰相陳平追殺。陳平害怕殺掉樊噲事後遭到呂后報復,做事做人外圓內方免遭殺生之禍逃過一劫。特別的是唐朝唐玄宗塑造「盛唐」也毀了「盛唐」這個少年英銳的有為之君。在華清池的溫柔鄉中,成了唐朝中衰的罪魁禍首,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要不是唐玄宗縱容才大意失荊州,成了「天寶時代」的終結者。要不是郭子儀元帥帶領朔方軍,抄了安碌山老巢河北之地。郭子儀、李光弼屢戰屢勝「安史之亂」唐玄宗在「安史之亂」之後、吐蕃三番二次入侵長安,幸好郭子儀多次廷身而出擊敗吐蕃。郭子儀多次遭到宦官魚朝恩和一代奸相盧杞陷害死裏逃生,由於盧杞長相醜陋,而又妒賢嫉能,凡是嘲笑過他的人一律被其痛下殺手絕不留情。不得罪小人是郭子儀的智慧所在。任何時候只要一個人想辦大事,就一定會有小人阻擾小人是除不盡的,要做實事的人一定不能和除不盡的小人糾纏,因縱得賢名也將一事無成。郭子儀對小人忍氣吞聲,換來了大唐的安寧。郭子儀年近八十歲依舊在抵抗吐蕃的前線奮鬥,權傾天下而朝不忌,功蓋一代而主不疑,侈窮人慾而君子不入罪。郭子儀病逝享年85歲,郭子儀的一生完美地詮釋功高震主而能善終的境界名揚天下。再造大唐為人臣子盡忠職守、為人父家族祥和,郭子儀為將、為人、為臣足稱完人。郭子儀行誼可以做為現代政治人物的典範,郭子儀都可以行功立德,現代政治人物更要加倍努力行功立德永留青史。人生在世都是避不開的一道關卡,那就是長大成人在成為獨立的個體時,你是選擇逆流向上還是碌碌無為,全看你自己如何走出來。俗語說:辦事做人,一個人哪怕再聰慧再醒目,能力再無人匹敵,若犯了一下錯誤,不懂做人那麼他再好的前途,再大的奇跡也會大受影響。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面才能讓自己扶摇向上呢?「做事要方、做人要圓」。《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一滴水可方可圓潤澤萬物,一個人能方能圓,方圓相濟便可活的豁達、圓滿。方圓之說源於我國古代的錢幣,外部是圓形、內部是方孔,看似撲實無華,但卻蕴含著人生哲理。做人也應當像這銅錢一般能圓能方,雖未能熠熠生輝,但也有存在的意義。 一、做事要方,方不是執拗,方是一種堅毅一種正直,更是一種做人的根本,亦是做人的氣節和原則。就像腳下的刹車,紅燈時適可而止、綠燈時一路前行,別猶豫徬徨。曾有個攔路搶劫的少年,潛逃到外地隱姓埋名四年,然而他還是被抓獲,不是因為躲避不及,而是一起見義勇為的壯舉讓他暴露了。在那個寒冷的早春他跳下冰冷的湖裏接連救起了兩個落水的兒童,他的義舉也暴露了自己自然就被捕了。記者問他當時怎麼想的,想沒想過那樣做會暴露自己,還是想這是一次將功贖罪的機會。他摇摇頭說:當時什麼也沒想,只想到趕快去救人,雖曾攔路搶劫,但心中有溫度、做事自有底線。人在世間又有誰能盡善盡美,心中有尺行事有度。 二、做人要圓:圓不是圓滑,圓是一種周全、一種寬厚、一種通融,更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蘇軾在63歲窮困潦倒之時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寂寂東坡一病翁、白須蕭散滿霜風、小兒誤喜朱顏在、一笑哪知是酒紅。先說自己衰老,又借小孩之口自嘲,酒後的臉紅被誤認為臉色紅潤,用調侃來排解晚景淒涼的失意。有智慧的人歷經生活艱辛,依然內心向暖。正如蘇軾深諳:沉舟側畔千帆遇、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道理。生活雖然曲折不暢,但仍心胸坦蕩,情趣風生飽經世故,仍能保持方圓做到知世而不世故,明世俗而不受世俗浸染,歷圓滑而瀰天真,這才是對困苦歲月最好的回答。 三、人生至高的境界:在《資治通鑒》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問文武百官你們說我是明君呢?還是昏君呢?大多數的官員都是趨炎附勢的人,紛紛說:大王當然是一代明君了,正當魏王飄飄然時,問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卻說:大王是昏君,魏王被潑了一盆冷水問:為什麼這樣說,任座回答說:大王你獲得了勝利攻下了城池,沒有按功勞分給了你的弟弟,而是分給了你的兒子可見你是昏君啊!魏王大怒馬上下令將任座趕出去聽候發落,接著問下一位臣子。這位大臣說: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問你為什麼這樣說呢?這位大臣說:古人經常說:明君的手下多是些直臣,現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這樣的直臣可見大王是明君,魏王聽後立刻把任座重新請進來赴宴。只圓不方的人、沒有原則、沒有操守、沒有底線屬於世故小人。只方不圓的人說話不看場合讓對方下不了台,又很容易得罪人。唯有像那位大臣內方外圓既不讓人難堪,又給予別人如沐春風的溫暖,實是內方外圓的至高境界。 四、方圓人生:生活中無論守方還守圓常常讓我們左右為難,其實圓在方內除掉虛浮,別太圓滑世故有幾分穩重就好。方在圓中藏起鋒芒不那麼咄咄逼人,有幾分靈動也不失為一種人生智慧。做事不必處處方正,方圓人生也是一種愜意生活。但如手中執筆半緊半鬆最自然,做人不必事事圓滿。但有一事精緻便能扣人心弦,亦如人飲醇酒無需酩酊大醉,半醉半醒最適宜,這輩子方中有圓、圓中有方,方圓並濟做好了做對了,生活才豁達圓滿與朋友互勉!更讓我們一起來推動社會善良風喔!

  • 呂雉怎麼死的 在 張盛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8-01-30 14:30:00
    有 2,067 人按讚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談因材施教的重要】

    你是否常常看小孩的一舉一動,越看越奇怪,嘆道:「唉,搞不懂現在的年輕人,在想什麼?」

      
    是否又常常覺得孩子想得不夠周全,擔心學校或社會不接受他,費盡苦心想要開導,卻只落得一句冷到心坎裡的回答:「不用了!」

      
    俗語說:「龍生九子,各有不同。」上天給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天下父母心,常把子女看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續,以為子女和自己一樣,恨不得把自己承受過的酸甜苦辣,一股腦倒到子女身上;最後,心力交瘁地說:「唉!我小時候怎麼沒有這樣?」

      
    科技紫微網透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了個性未必來自遺傳,每個人都會因出生時間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個性組合,這種組合會影響人的行為模式;歹竹會出好筍,虎父也會生犬子。

      
    如果了解命盤來因材施教,就不會在親子關係中產生許多無力感。而子女若是了解父母的個性,更能夠促進親子關係圓融。

      
    舉個例子,如果媽媽是支援型的巨門,父親是合作型的太陰,女兒是開創型的貪狼。想想看,這個家庭相處起來會有哪些衝突?

      
    由於父母較保守,對開創型女兒喜歡求新求變,很難接受;女兒對於父母的嘮叨保守也容易不耐煩,於是親子關係容易緊張。

      
    但是如果反過來,媽媽是開創型,而兒子是合作型呢?相處的模式是否就會完全不同?歷史上有個著名例子可供大家參考:

      
    漢高祖劉邦的皇后呂雉,開創型的廉貞坐命。她的個性強悍,劉邦即位後大殺功臣,都是由呂后下手。從爭天下的角度來說,不能說她有錯,因為二十四史本來就是一部鬥爭史,你不殺人,人就殺你。但是她與兒子孝惠帝之間卻是一個因為個性不同而產生的悲劇。

      
    孝惠帝是合作型的太陰坐命,個性仁慈柔弱。呂后在孝惠帝即位後,擔心他太軟弱會吃虧,不斷殺死孝惠帝的其它兄弟以保他的王位,還將戚夫人斬斷手足,讓孝惠帝為此難過大哭,對呂后說:「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於是開始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最後病死。

      
    後人猜測呂后逼死親生兒子是否自己想當皇帝?但終其一生,呂后不像武則天一樣稱帝;她雖大封諸呂為王,但仍奉劉姓為帝。所以,這是個性的悲劇。

      
    由於呂后不喜歡兒子的軟弱,想要找各種機會鍛練他,卻沒想到個性決定命運,孝惠帝不但沒有因此成長為她心目中認定的帝王心性,反而更加痛苦,只好選擇逃避,鬱悶而死。可見親子關係如果用不對的教育方法,結果是很可怕的!

      
    為人父母者,豈能不慎?
    ──────
    順著天賦作事 ,逆著個性作人。帶你一起學習紫微斗數、認識自己!
    張盛舒專欄好文分享→http://click108.tw/o3yuG
    今年的事業、感情有哪些發展關鍵?→http://click108.tw/KhS9y
    如何調整個性,讓你更能掌握命運?→http://click108.tw/bulbp

  • 呂雉怎麼死的 在 小小藥罐子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7-08-30 07:57:28
    有 12 人按讚


    〈從劉邦三任閣揆看用藥之道〉

    《史記》在〈高祖本紀〉中提到漢高祖劉邦的晚年生涯,記載了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的最後一段遺言,交代自己萬歲之後的人事任命,安排未來的內閣人選,內容是這樣的:

    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憨,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大意是說:   

    呂后(呂雉)問:「唉呀!相公!待到你百年歸老的時候,如果蕭司長(蕭何)同樣壽終正寢的話,到底應該委任誰,接替蕭司長,繼任政務司司長一職呢?」

    劉邦答道:「曹參可以勝任。」

    呂后再問:「那麼,曹參之後呢?」

    劉邦再答道:「唔……這個,王陵可以勝任,但是,王陵這個人稍微有點憨厚,愚而剛直,為人不懂變通,處事不夠圓滑,功力未夠火候,所以,同時需要任命陳平做副局長,輔佐一下王陵這個新局長。唉……陳平這個人,雖然聰明,但是,無法獨當一面,所以,不能委以重任,不能做局長,只能做副局長。周勃這個人,雖然持重敦厚,但是,不懂說話,而且沒有什麼文化素養,不過,能夠安定我們這一家天下的人,便只有周勃一個人……這時候,便委任他做保安局局長吧!」

    呂后便繼續問:「那麼,如果他們全部都與世長辭的話,這時候,怎麼辦?」

    劉邦便答道:「再以後的事情,你都不會知道了!」

    姑且不論這些績效評核有沒有親疏好惡,同時不論這些人事升遷公不公平、公不公正、公不公開,實際上,呂后死後,「諸呂作亂,欲危社稷,(劉)章與周勃共誅滅之。(《風俗通義.怪神.城陽景王祠》)」所以,誠如劉邦所言,最後,「安劉氏者必勃也」,足以證明「蓋在高祖,其興也有五:……五曰知人善任使。(《漢書.敍傳上》)」所言非虛,劉邦的確具有識人之明。

    好吧!現在,鏡頭一轉,言歸正傳,藥罐子繼續在這裡跟各位看倌分享一下用藥之道吧!

    其實,基本上,用藥的大原則,在相當程度上,同樣是差不多的道理而已。

    這話怎麼解?

    實際上,一般而言,如果一種藥不行的話,常用的對策,如同劉邦三任閣揆一樣,主要離不開以下兩個:

    一、轉藥

    蕭何 ➜ 曹參

    如果一種藥不行的話,其中一個方法,便是嘗試轉用另一種藥,看一看,行不行。

    實際上,一般而言,在用藥上,藥物,往往可能會分為一線藥物、二線藥物兩種,簡單說,就是「首選」、「次選」。

    這是根據藥物的藥性、毒性,歸納、分類,然後,順序排列,針對實際的情況、症狀的變化,採取漸進式用藥,循序漸進,拾級而上,使用適當的藥物,治療適當的病症,有怎麼程度的症狀,便用怎麼等級的藥物,對症下藥。簡單說,就是「門當戶對」,竹門對竹門,木門對木門。

    各位看倌,看到這裡,可能會問:

    「咦,藥罐子,為什麼要刻意分門別類,將藥物分為一線藥物、二線藥物兩種呢?」

    其實,一種藥,到底是一線藥物,還是二線藥物,除了藥效外,副作用同樣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藥效只是其中一個因素,不是唯一一個因素。

    誠然,在醫學上,無論如何,安全第一(First Do No Harm)永遠是排行第一的教條。

    基於這個大前提,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一線藥物,不一定是藥效較大的藥,但是,一定是較安全的藥。

    這就是說,相較一線藥物而言,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二線藥物,藥效未必較差,但是,副作用往往會較多、較大、較廣,較容易會構成深遠的禍害,所以,大多退居二線,作為一條退路,留作備胎,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輕易派上用場,將來便可以多一步棋、多一張牌,作為最後的殺著。

    這就是說,二線藥物,一般會處於「後備」的狀態,以備不時之需,如果一線藥物真的派不上用場的話,才會考慮動用二線藥物,治療相關的病症。

    反過來,如果情況開始失去控制的話,一線藥物往往已經不能有效控制情況,漸漸派不上用場,固然可能需要退下火線,還可能需要拾級而上,動用二線藥物,在相當程度上,便代表情況已經愈來愈差,同時,不難想像,如果連二線藥物都需要上前線的話,自然便會少一種藥,作為備胎,選擇便會愈來愈少,便代表後援只會愈來愈少,自然便代表治療將會愈來愈難。

    所以,有時候,強不代表好,好不需要強,殺雞焉用牛刀,一個人做到的事情,不需要兩個人一同做;左手做到的事情,不需要右手一齊做。同理,一線藥物能夠治到的病症,便不需要二線藥物一起治理。

    這就像蕭何這個例子,如果蕭何不行的話,便找曹參補上;如果曹參不行的話,便找王陵補上,一直栽培接班人,然後,沿著這條梯隊,一個接一個,一代傳一代,簡單說,就是「換人」。

    二、加藥

    曹參 ➜ 王陵( + 陳平 + 周勃)

    有時候,一種藥不行,固然只是代表這種藥不行,不代表其他藥不行,更加不代表兩種藥不行,所以,除了轉藥外,還有一個方法,便是嘗試添加另一種藥,一藥計短,二藥計長,合眾弱以攻一強(《韓非子.五蠹》),合一合縱,試試看,能不能奏效。

    在用藥上,這便是所謂的「聯合治療(Combination Therapy)」。

    所謂「聯合治療」,是指同時使用兩種或以上的藥物,透過不同的作用原理、不同的途徑,多管齊下,多路夾擊,目的在產生協同效應(Synergic Effect),增加藥物的功效,加強藥物的療效,達到相同的效果。

    協同效應,簡單說,就是「1 + 1 > 2」。

    一般而言,協同效應擁有至少以下四種優點:

    第一,可以增加藥物的功效。不難想像,理論上,人多好辦事,多一個人,除了多一雙筷子外,還會多一份力量,透過多種不同的途徑,多管齊下,多路夾擊,產生同一種效果,這樣便會相得益彰,加強治療的效果。

    第二,可以保留其中一種藥的劑量。不難理解,與其增加一種藥的劑量,倒不如直接添加另一種藥,這樣的話,便能夠避免增加這種藥的劑量,從而保留這種藥的劑量額度上限,留作備胎,在用藥上,便會取得更大的轉圜空間,自然便能夠多走幾步棋,多出幾張牌,彈性自然會較大、選項同樣會較多。

    第三,可以減少其中一種藥的毒性,減少出現副作用的機會。不難明白,劑量愈大,毒性愈大,副作用便會愈大。所以,既然不用增加劑量,那麼,自然便可以減少毒性,從而減少出現副作用的風險。

    第四,可以減少出現耐受性(Drug Tolerance)的機會。所謂「耐受性」,是指使用一種藥物一段時間後,藥物的功效便會慢慢減弱,時效便會漸漸縮短,往往需要透過增加藥物的劑量,達到相同的療效。耐受性,一般而言,取決於用藥的時間、劑量。所以,透過盡量避免提高藥物的劑量,從而希望延緩耐受性的發生。

    這就像王陵這個例子,如果王陵不行的話,便找陳平、周勃輔佐一下,一個人做不來,便找外援,兩個人也好,三個人也好,一人計短,二人計長,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簡單說,就是「加人」。

    #劉邦 #陳道明 #楚漢傳奇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