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含糊兩可意思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含糊兩可意思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含糊兩可意思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萬的網紅譚蕙芸,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Just Do it](六之二)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八個字,在首宗國安法審訊中佔了重要席位。八個字的意思是甚麼,誰人可以作解讀?控方早前傳召了專家證人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今日到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作供。專家證人報告乃是她和中大新傳學院院長李立峯一起撰寫,然而今...
含糊兩可意思 在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1-08-02 15:12:48
群居生活社會裡 「對不起」 這三個字是我覺得詞彙之中 數一數二重要的 只要有犯錯的可能 就有道歉存在的必要性 維持健康人際關係中 不可或缺的一環 英文的「I am sorry 」 還可以表示難過的意思 傳達最簡單快速的同理 「不好意思」、「抱歉」、「對不起」 三者有程度上的差別 別小看「道歉」這個行...
含糊兩可意思 在 藍橘子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0-05-03 18:25:15
「我的病怎麼了?」 「沒什麼大礙,但不管怎麼樣,她三年後就會消失。」 靜怡會消失?這叫沒什麼大礙?! 我不能接受這個結果,於是馬上趕回家。 看著與她去旅行的合照,重讀以前跟她互換的情信,哭得不能自控。 靜怡是我最愛的人,她怎麼可能會消失呢? 「記得吧?這裏是我跟妳第一次約...
含糊兩可意思 在 李專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02:23:36
《你沒想過原來曖昧可以那麼長久,而且無從突破》李專 你曾以為,曖昧只是很短暫的過程,就算最終對方的答案是yes or no,它都會很快過去,但你後來發現,原來只要你堅持下去、對方沒有排擠你,曖昧的時間可是沒完沒了,怎樣也無法突破這條界線,讓兩人能夠真正在一起。 有時你真不明白,為何他那麼蠢蠢豬,...
含糊兩可意思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Just Do it](六之二)
「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八個字,在首宗國安法審訊中佔了重要席位。八個字的意思是甚麼,誰人可以作解讀?控方早前傳召了專家證人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今日到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作供。專家證人報告乃是她和中大新傳學院院長李立峯一起撰寫,然而今天只是由李詠怡作供。
李詠怡這一整天的作供,涉及了社會科學不同範疇,有量化統計方法、符號學、文化身份的建構、語言學。但早上,竟然來了一節關於中國歷史的討論,還要是以英語進行。
「李教授,你懂得中國歷史嗎?」辯方大狀劉偉聰,輕輕問到。
和早前劉智鵬作供不同,今天整天審訊,以英語為主,翻譯員只需照顧在犯人欄裡的被告唐英傑。雖然唐戴了耳機,但翻譯先生坐在唐旁邊,兩人只隔了一度欄。
身型瘦削,長髮及肩,穿黑色軟質西裝外套和上衣,下身穿灰色西褲,腳踏圓頭皮鞋,臉容沒化粧,說話嚴肅的李詠怡教授,用英語說着:「我在香港出生及教育,本科也在香港修讀。我在讀書時有修中國歷史。」
劉大狀穿衣講究,條子西褲配了顏色圖案袜子尖頭皮鞋。上庭時,脫下條子西裝外套,套上白色大狀領子,外披黑色大律師袍。銀白色假髮下,他那長及頸項的頭髮向外翹,說英語時,口部張開得特大。
他的手部動作很多,食指和中指之間夾着一支原子筆,當他請李教授慢下來時,會把右手掌竪起,開始新提問時,會用食指指着專家證人李教授方向,靜下來時雙手疊在腰間,緊張起來時上身向前傾,瞪起眼。
劉大狀的身體語言多樣,像個樂團的指揮家。
這天,劉大狀用廣東話朗讀古籍,又有一番古代文人雅士風韻。他從英式紳士風,轉變成古代書生腔口,在高院一庭朗讀着:「《元史:陳祖仁傳》裡,自古人君,不幸遇艱虞多難之時,孰不欲奮發有為,成不世之功,以光復祖宗之業。」快慢起伏有致,像朗誦表演。
劉大狀解釋,陳祖仁乃是元順帝之advisor,因為元順帝要修建皇宮而花費了金錢,陳勸諫皇上。
劉大狀追問,這句中,「光復」二字有沒有推翻政權之意思?李教授回應:「沒有,因為他是皇帝,他不會想推翻自己的皇朝。」此時,坐在律師後的控方專家劉智鵬教授,一度仰頭思考。
劉智鵬早前作供,以歷史脈絡分析八字意思,認為「光時」口號有推翻政權意思;今日辯方專家證人作供,三位法官發問的次數,顯然比早前劉教授作供時更頻密。
劉大狀問,英文Liberate Hong Kong (光復香港之英文翻譯)句子之中, “liberate”意思為何。李詠怡教授指,和中文「光復」意思有差異,「只能抽象地解釋有些事物被控制了,被限制了,希望從控制和限制中重獲自由。」此時,控方證人劉智鵬低頭與旁人細語。
至於「革命」意思又如何?李詠怡教授指,有三個意思,第一,改變國家管治和政治體制,有可能使用暴力;第二,人們做事方式出現重大改變,例如「科技革命」,「科學革命」;第三,天體運轉。顯然,第三個意思被排除。
而李教授認為,考慮到「光復香港」的使用,和2012-2018年頻繁出現的「光復行動」有關,「光復」這詞應放在這些活動脈絡裡理解。
而李詠怡指出,「光復行動」並非旨在推翻政府或政權;而是人們因為社區及日常生活不開心,被內地遊客或水貨客滋擾,想處理關於社區問題,是關於公共空間秩序的恢復。
劉大狀追問,「內地遊客和香港人是不是不同的族群 (ethnic group)?」
李詠怡教授解釋,在社會學有謂「社會建構的身份」(soci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她指出,有人或許會以血緣來理解族群,但社會學亦會看人們主觀如何把自己定義。
劉大狀進一步問:「一個人可不可以屬於多於一個族群?」
李教授說:「可以」。
劉拖慢了節奏,咬字清晰問到:「當一個族群厭惡另一個族群,是否等於要推翻政權?」
李詠怡教授乾脆地答:「不是。」
午飯後,眾人飯氣攻心,昏昏欲睡,幾名押送被告唐英傑的懲教職員坐得有點歪,反而還押一年的唐英傑,穿起藍色西裝,深色襯衣,始終翻閱着律師給他的厚厚文件。
李詠怡教授指出,她理解「時代革命」,要回到梁天琦於2016年的立法會造勢晚會錄影片段,梁天琦曾解說,他先是想「世代革命」,但後來改為「時代革命」,因為認為不應以「世代」差異作為政治主張。
李教授認為,當時梁天琦提出的「光復香港。時代革命」,以她的理解為:「恢復一個已失去的舊秩序,團結喜愛自由的人,為這個重要歷史時刻帶來改變。」
李詠怡教授和其研究伙伴以數據分析過連登討論區的帖子,發現在反修例運動期間,每天有高達4400帖子提及過「光復香港」或「時代革命」。而這個口號在反修例運動中,於2019年7月21日開始被示威者使用,其後使用次數上升。
她分析到,口號自7.21被廣泛使用,原因有兩個:第一,在2019年7月有出現過「光復屯門」「光復上水」等示威活動,「光復」字眼在示威者間再次出現。第二,元朗發生7.21襲擊事件,「此事令公眾感到憤怒,人們需要一些新的東西去表達他們的憤懣。」李詠怡教授解說道。
李教授再指出,反修例運動有一些特色,就是「高度去中心化」,而且「沒有清晰領袖人物」。在此背景下,她和團隊曾訪問40個示威參與者,作焦點小組討論,結果發現,對於口號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意思。」
較特別的是,在數據分析下,「光復香港」或「時代革命」均與「香港獨立」在數據上沒有重要關聯。對比之下,「五大訴求」和「香港獨立」的關聯,和「光時」與「港獨」口號一樣,兩者關聯不強:「而我們知道,五大訴求與香港獨立,並沒有關係。」
此時,李詠怡教授把討論帶往符號學的層次。「人們會主動為符號添加意義,影像或符號像錨,人們會把自己的感受及假設投射在上面。而口號本質上是含糊不清,懷有多種意義,因為口號的設定就是要曖昧、模稜兩可,具開放性,好讓你能添加意義進去。」
此時,法官杜麗冰舉了一個生活化的例子:「就好像運動品牌Nike,它那句口號『Just Do it!』的意思,在不同情況使用,也會有不同的意思。」
而李詠怡教授不認同控方證人嶺大歷史系教授劉智鵬的演釋,「劉教授把古典中國文本,近乎機械式地用作解讀口號,是從脈絡中抽空了。」
李詠怡教授再進一步指出,早前在法庭播放了梁天琦造勢晚會片段,她發現,控方呈上的文件中,連梁天琦說的話都抄寫出錯了,而這個錯,正好顯示抄寫者對文字意義的不理解。
梁天琦曾在晚會上說過:「選票就係子彈,這句是Malcolm X講,我地冇槍冇炮,手上選票就是政治版圖變革改革的一仗。」而當時控方專家劉智鵬指,梁意思是以把選票等同「武器」,欲以暴力推翻政權。
但李詠怡教授說,當她翻閱法庭文件時,發現抄寫者把美國黑人民權領袖Malcolm X誤寫為「Comix」,中文版亦「亂寫一通」(李形容為gibberish)。
李教授指,這裡的典故來自Malcolm X於1964年發表過的演說, “The Ballot or the Bullet”,目的是要號召非洲裔美國人登記做選民及參與投票。李教授指:「這裡是一個比喻,就像我們說『時間就是金錢』。」
作供進行到下午,三位法官不斷發問問題。李詠怡承認,從連登找數據,只能找到「連帶關係」,不是「因果關係」,要找因果的話,則要用另一些工具。法官們亦好奇一些細緻的調查方法,例如為何「光復香港」和「時代革命」兩句要分開去作大數據分析,而不是一併去分析。
法官們翻閱一張又一張圖表,有時候,三位法官有人只有黑白圖表,沒有彩色圖表,律師們又要趕去找彩色圖表。大家翻查完一個又一個bundle,三位法官不斷發問問題。
那邊廂,坐在犯人欄的唐英傑,很仔細地研讀數據,他像個勤力好學的學生,一直跟進庭上的討論。直至下午,唐英傑每看畢一頁文件,會小心地用右手手指夾着紙張,擱在犯人欄寬闊的木欄上。
從早到晚,法庭忽然成為了跨學科的討論場域。元順帝,Malcolm X先後登場。從東方西方,從遠古到近代,人物夠多樣。怎知差不到多到休庭,還有多一個名人登場。
劉大狀提到Edward Leung (梁天琦)說了些甚麼,他卻說了Professor Lau (劉教授)說了甚麼。乾坐了一天的主控官站起來指正劉大狀說錯了。
劉大狀風趣地道:「哎,我說漏了嘴。」然而英語劉大狀說的是,「My Freudian slip」.
全法庭有人爆笑,連奧地利心理分析始祖弗洛伊德的理論也搬了出來,曾說過人皆有「戀母殺父情意結」的奧地利大師,指出我們說錯話,是潛意識想法浮出水面的表現。
然而這位還可以說笑,在庭上風趣幽默的劉大狀,昨午才以被告人身份,出席了西九龍裁判法院的47人國安法審訊過堂,獲得繼續保釋,才能今天披上大狀袍,站在庭上替另一位國安法被告辯護。被告身份與辯護律師身份交替切換,在現今香港,時代寫照也。
***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一):[Regime & Redeem]
7月2日控方專家劉智鵬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10137115741348/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二):[Just Do it]
7月9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29321820489544/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三):[過去與未來]
7月12日辯方專家李詠怡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37523026336090/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四):[知行合一]
7月13日辯方專家李詠怡及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0215429400183/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五):[沒有誰比誰高貴]
7月14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3328702422189/
國安法首審專家證人系列(六之六):[選櫻桃的人]
7月15日辯方專家李立峯作供
https://www.facebook.com/wwviviantam/photos/a.1435553239866430/4245860505502342/
(圖為辯方專家證人之一的港大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離開法庭時攝,星期一她繼續作供)
含糊兩可意思 在 健美女大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何優雅地說不?】
我在前兩篇分享裡面提到,我是如何透過「拒絕了大部分瑣碎又不重要的資訊」,來讓自己快速地累積重要的知識,好讓我可以成為一個更稱職的教練,對症下藥地照顧學員的需求。
🍰把時間花在對的事情上:做得更少,但是更好:https://tinyurl.com/bft8buc9
🍰越重視的事,越要盡量「做得更少但是更好」:https://tinyurl.com/fefvtdc5
不過呢,我在這說得容易,但其實做到超難。想要「拒絕大部分不重要的事」,意味著......我說no的時間要比說yes的時間還要多很多很多。
🔥但這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大概就像是要持續地對擺在眼前的美食說不一樣(這也是為什麼減肥永遠不是容易的事🙃🙃🙃)
在大部分的日常情境裡,說不往往會讓我們在當下「看似」失去的比得到的多。我要承擔許多不舒服與風險,包括:冒犯朋友、覺得自己人怎麼這麼差的自我感覺不良好、揮之不去的虧欠感、以及錯過一堆看起來超棒的機會
幸好,在《少,但是更好》這本書的第十一章,作者分享了許多「如何優雅說不」的觀念,Kelly教練在這裡為你統整,相信對於你我都會相當受用:
1️⃣ 把「決定」跟「關係」區分開
拒絕別人的要求,並不等於拒絕這個人。我們可以透過一次一次的練習,在心裡把這條界線區分清楚
2️⃣ 說「不」不代表要用「不」這個字
要記得我們是「選擇了不」,而不代表一定要「字面上說出不這個字」。比如說「我很想答應你,但是我實在有太多工作要做」
3️⃣ 把重點放在自己「取捨了什麼」,而不是「拒絕了什麼」
只要想想當自己選擇了一件事時,背後失去了什麼或者是用了什麼來交換,就比較能理性的評估全局,而不是被那個說不的「自我感覺不良好」牽著鼻子走
4️⃣ 提醒自己「人人都在推銷」
很多人都說自己討厭業務、直銷與傳教人士,但他們不知道的是,其實所有的人只要活著,都在藉由推銷某種東西(商品、理念、概念、觀點、解決方案)來換取別人的時間。只要有意識到這件事,就可以更冷靜地決定自己要不要接收
5️⃣ 接受一個事實:說「不」的確會失去聲望,但卻會獲得尊重
台灣著名的政治家陳定南先生曾說過:「如果討人喜歡與受人尊敬無法兩全,我寧願受人尊敬」
拒絕別人的確會讓自己在短期內受到影響,因為就真的會惹惱別人、讓別人失望、在別人心中被扣分。然而,等到一開始這些情緒褪去以後,別人會漸漸開始會學會尊重你的時間
6️⃣ 明確地拒絕,會比模稜兩可地地答應還要好
有時候我們覺得自己沒辦法明確推辭,就會用一些說詞來搪塞,例如「我可能可以」、「我考慮看看」、「如果.....可能就有機會」之類的說法。但是有時候,這種說法反而變成我們也沒有尊重對方的時間,傳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我也是這樣含糊其辭或可以被凹的人」,反而會比明確地拒絕還要傷~
對我來說,第3跟第5點收穫最大。因為這兩點都是在提醒我們「看見事情容易被忽略的另一面」,就比較不會在那邊糾結跟猶豫不決半天,結果把所有人都搞得很累
💡 對你來說,哪一點又是你現在最需要的呢?為什麼是這個點?
☄️4月份《Kelly教練讀書會:「少,但是更好」》☄️
🎯 報名連結:https://www.betterfatloss.club/Kread1 🎯
🏅早鳥8折只剩 3 天🏅
含糊兩可意思 在 創業家驚點語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表達,必須要清楚,準確傳達出你想說的意思,從而避免讓別人產生誤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