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吏部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吏部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吏部首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9萬的網紅李怡,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舊作選篇(之41) 世間再無張百熙 不久前,以《世間再無蔡元培》的題目,重刊兩篇講中國教育家蔡元培的舊作。蔡元培不是中國近代最早開創現代教育的教育家,滿清接受西方現代教育思想,並訂立大、中、小學章程,實行「變科舉,建學堂」教育改革的,是清末的官學大臣張百熙。蔡元培也是在張百熙主持京師大學堂時聘用,而...
吏部首 在 Valentine Wu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7:18:14
⭕️第399次專注,持咒經行思惟「弘一大師」,俗名「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又名李岸、李良;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
吏部首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10-07 19:52:45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諺語新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比喻基礎還在,就有將來和希望。出自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故事以唐末為背景,有位郭七郎經商致富,忽然聽說當時可以通過捐錢就能做官,於是就用五千緡錢賄賂官吏,做了橫州刺史。正當他躊躇滿志,拿著任命書回到家鄉是,卻發現家鄉...
吏部首 在 歷史|历史|中國歷史|古人生活|諺語新知|動漫知史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7-08 19:16:28
波斯末代王子流亡唐長安? 知史現場 古代波斯帝國曾經是中亞一帶最強盛的文明,而波斯第三帝國薩珊王朝(Sassanid Empire)是最後一個前伊斯蘭時期的波斯帝國。但是隨著阿拉伯帝國強勢擴張,位於其東方的波斯帝國便遭到了致命打擊。在整個波斯王朝覆滅在即,作為王子的卑路斯不得不遠赴中國,尋求大唐...
吏部首 在 李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舊作選篇(之41)
世間再無張百熙
不久前,以《世間再無蔡元培》的題目,重刊兩篇講中國教育家蔡元培的舊作。蔡元培不是中國近代最早開創現代教育的教育家,滿清接受西方現代教育思想,並訂立大、中、小學章程,實行「變科舉,建學堂」教育改革的,是清末的官學大臣張百熙。蔡元培也是在張百熙主持京師大學堂時聘用,而成為中國大學教育先驅的。我在2018年3月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戊戌男兒》講張百熙,現稍作補充如下。
2018年是農曆戊戌年。中國在漢代開始推行干支紀年,每60年會重新一個輪迴。上一個戊戌年是1958年,大陸在反右運動後開展導致大飢荒的大躍進;再上一個戊戌年是1898年,那年發生「戊戌變法」、百日維新,創立第一間官辦大學——京師大學堂,目的是教授「西文西藝」,它是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的前身。
戊戌變法遭慈禧及守舊勢力反撲致敗,譚嗣同等六君子慘死。1900年,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京師大學堂遭受破壞。1902年清政府委吏部尚書張百熙任管學大臣。
張百熙,生於1847年,1907年逝世。湖南長沙人,他以進士出身入仕,在京為官多年,歷任吏部、戶部等部尚書及管學大臣等職。他思想開明,主張施行新政,是中國教育改革的先驅者,制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由國家頒佈的學制《欽定學堂章程》,時有「大學之父」之譽。
張百熙銳意興學,不遺餘力為學校招攬優秀人才。他提出「應破除積習,不拘成例用人」,選用「才具優長,通達時務」、「明練安詳,學有根底」的人為大學堂教師。為了邀著名學者吳汝綸任大學堂總教習,張百熙穿朝服在不為所動的吳汝綸面前長跪,說:「我為全國求人師,當全國生徒拜請也,先生不出,如中國何!」吳汝綸終把多日準備的謝絕詞變為慨然允諾。他提出首先赴日本考察。儘管汝綸歸國後即病卒,未能視事,張百熙求賢愛才之心卻可見一斑。後又聘辜鴻銘任副總教習,嚴復和林紓分任大學堂譯書局總辦和副總辦。著名學者楊仁山、屠敬山、王瑤舟、蔡元培等,也在不久被張百熙聘用,先後成為中國大學教育的先驅。
1900年八國聯軍期間,沙俄入侵東北。1902年俄國同清政府訂約,規定將侵佔東北俄軍分三期於13個月內全部撤走。1903年,沙俄不僅違約不撤,反而增派軍隊,並向清政府提出了7項無理要求,推行親俄外交的清政府的不作為,激起了青年學生極大憤慨,京師大學堂學生發起了拒俄運動,要求政府「力拒俄約,保全大局,展布新政,以圖自強」。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次學生運動。
拒俄運動同時也引起清政府的恐慌、敵視和鎮壓,指責學生「名為拒俄,實則革命」。當時中國唯一的報紙《蘇報》刊出《嚴拿留學生密諭》。慈禧太后對京師大學堂的學生參加拒俄運動甚是惱怒,認為這是和朝廷分庭抗禮,大逆不道。要求張百熙嚴加管束學生。
張百熙的態度卻出人意表。他在學生的信函中批示道:「該生等忠憤迫切,自與虛驕囂張,妄思干預者有別。至於指陳利害,洞若觀火,具征覘(觀察)國之識,迥非無病之呻。本大臣視諸生如子弟;方愛惜之不暇,何忍阻遏生氣,責為罪言!」他還批示:「嗣後諸生研究國聞,確有見地,可隨時著為論說,呈候本大臣批答,籍可考見學識,示以準繩,不必聚論紛綉,授人指滴!」
張百熙完全不顧慈禧太后「嚴加管束」的旨意。他盡自己的力量保護思想激進學生。這一年年底,張百熙將其中功課優異者送往國外深造,這是中國第一次公派出國留學。這些留學生後來有些成為了政治家和學問家。
比較120年前的滿清時代,現在的大人先生們如何對待「忠憤迫切」的青年學生?
兩個戊戌之後,大陸網上有人貼出以下對聯:「十四億民,都有兩眼作看客;八千萬眾,竟無一人是男兒。」橫額是「戊戌憲變」。「八千萬眾」是指中共黨員人數。十四億人都只是做看客;執政黨的八千萬眾,再沒有一個是120年前的張百熙。
吏部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唐代詩人孟郊:高天厚地一詩囚
歷史春秋網
作者:王開林
眷眷者,慈母之意。拳拳者,遊子之情。《遊子吟》總共三十字,竟無一字不是催淚彈。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十歲前,孟郊喪父,他與兩個弟弟孟酆、孟郢由母親裴氏辛苦養大。在這個單親家庭裡,父恩天高,已摸不著邊際;母愛地厚,才立得住單薄的身體。
孟郊,這位大唐詩人,以詩風矯激而著稱。一千二百年來,無數遊子的淚水都源自他的筆下!我猜想,他寫完那首《遊子吟》後,一定泣不成聲,頃刻間淚濕襟袖。
年輕的孟郊抱負不凡,他揮灑筆墨,徬彿運斤成風,全是顧盼自雄的豪言壯語:「丈夫四方志,女子安可留?」還未見識世路上的風波險惡,還未遭遇命運之神一記小指頭的輕敲,此刻,他胸中跳蕩的是一顆將以有為的少年心。
我願分眾泉,清濁各異渠。
我願分眾巢,梟鸞相遠居。
此志諒難保,此情竟何如?
「情」也好,「志」也罷,日後皆與世事圓枘方鑿,難以吻合。善惡相羼,美醜莫辨,最是人間常景,誰能了了分明?誰又能獨秉公正?濁水遍地橫流,梟鳥盡佔高枝,清泉因此遠避,鸞鳳為之低徊。孟郊是赤子,也是痴子,他對外面的世界抱有極高的期望值,認定「物皆備於我也」,徬彿舉目可見,唾手可得,殊不知,海面雖遼闊,可取飲者無一勺。
現實有時比盛氣凌人的繼母更冷漠,也更苛刻。年逾不惑,孟郊遵從母命,遠赴京師。大唐禮闈的門檻比踵其後塵的任何朝代都要高得多,滿打滿算,單科進士名額不足三十人。李白不肯嘗試,是明智的。杜甫偏不信邪,結果在京師困居十載,飽嘗悲辛,苦無所獲。
孟郊的運氣如何?他一入長安,空手而返;再游西京,鎩羽而歸。似乎命中注定,他面前不會出現一條平坦的仕途。只能放歌詠詩,「劌目鉥心,鉤章棘句」,「神施鬼設,間見層出」,一腔怨氣化作滿紙哀聲:「曉月難為光,愁人難為腸。誰言春物榮,獨見葉上霜。……棄置復棄置,情如刀劍傷!」
忽忽多年,懷才不遇,孟郊對於冷酷的現實有了切膚之痛,「惡詩皆得官,好詩空抱山」。他索性結廬嵩岳,過起了白雲為田、絳雪為飯的隱居生活。衣褐懷寶者,既然得不到當途者的賞識,那就將一腔孤憤訴與群山去聽:「本望文字達,今因文字窮。影孤別離月,衣破道路風。」
在大唐帝國,貧寒書生的出路有限。倘若孟郊的政治前途受阻,就多半會淪為涸轍之鮒,那頂「詩人」的桂冠固然光鮮好看,但它兌現不了現世的安穩。一方面,命運薄待孟郊;另一方面,則給他補償。儘管時乖運蹇,孟郊有志難伸,但他與韓愈結下的深厚友誼不失為高山流水的華彩樂章。
孟郊比韓愈年長十七歲,按理說,這條代溝又寬又深,然而他們一見如故,惺惺相惜,結為了比忘年之交更好的忘形之交。在唐人傳奇《龍城錄》中有一則《韓退之夢吞丹篆》,可謂奇談:「退之常說,少時夢人與丹篆一卷,令強吞之,傍一人撫掌而笑,覺後亦似胸中如物噎,經數日方無恙,尚可記其一兩字筆勢非人間書也。後識孟郊,似與之目熟,思之乃夢中傍笑者,信乎相契如此。」人生如夢?人生如戲?人生如傳奇?命運歸定數,情誼續前緣?信也由你,不信也由你。
韓愈二十五歲登進士第,此後數年,參加過三次吏部考試,均未能通過銓選,他的官運如何?尚在未定之天。孟郊羈旅長安,一介布衣,詩才固然不薄,但要在仕途上軟著陸,找尋到一個可靠的落腳點,殊非易易。韓愈在京師大名鼎鼎,毅然以古文運動的旗手自任。他為孟郊延譽,難度很小。他為孟郊解憂,難度很大。
韓愈的神作《與孟東野書》述及了兩人的知己之情:「與足下別久矣,以吾心之思足下,知足下懸懸於吾也。……吾言之而聽者,誰歟?吾唱之而和者,誰歟?言無聽也,唱無和也,獨行而無徒也,是非無所與同也,足下知吾心樂否也。」若非至交,無此深言。精神吸引,靈魂映照,世俗的計慮盡拋,方有此一番告白。
韓愈賦詩《醉留東野》,其真摯熱烈的情誼於字裡行間呼之慾出:「昔年因讀李白、杜甫詩,長恨二人不相從。吾與東野生並世,如何復躡二子蹤?……我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別無由逢!」
杜甫一生寫過《夢李白》《天末懷李白》等傳世的詩篇,韓愈對其風義景慕不已,但他也扼腕嘆息:李、杜二位前賢未能常相過從,遂成千古憾事。
憂戚傷人,勝過鉛刀割肉。孟郊之憂是謀生,孟郊之戚是落第。莫非長安真就不是他安身立命的福地?沒有上策,只有中策,韓愈送孟郊去謁見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貧寒書生做幕僚可算一條入仕的捷徑,倘若能得到封疆大吏的力薦,袞袞諸公或許會對他另眼相看,頂不濟,生活總歸有個著落。臨別時,韓愈再三慰藉好友,賦詩鼓勵道:「卞和試三獻,期子在秋砧。」卞和獻玉,稀世之寶無人識得,被誣為欺君而慘遭刖足之禍,可說是天下有名的苦人兒,但他最終獲得了楚王的接納,所獻之玉也被視為天下重寶。韓愈用這個典故激勵孟郊,是提醒他:衣褐懷玉者終必有遇。
命運肆虐,禍不單行。孟郊三次得子,一一夭殤。落第之悲尚可轉念,失子之慟如何釋懷?至此,孟郊被逼入了「積怨成疾瘳,積恨成狂痴」的絕境。
總會有否極泰來的那一天,天公鐵石心腸,也有歇手消停的時候。貞元十二年(796),孟郊四十六歲,終於榮登進士第,喜赴瓊林宴,置身在一群志驕意滿的青年人當中,其滿頭華發格外引人注目。這一天,他等待得實在太久了,徬彿等待了整整一百年。孟郊賦詩《登科後》,意氣洋洋,但知情人讀了無不為之泫然淚下。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宋人尤袤的《全唐詩話》評論此詩:「一日之間,花即看盡,何其遽也。」元人辛文房的《唐才子傳》據此而議,更進一層:「識者亦證其氣度窘促。卒漂淪薄宦,詩讖信有之矣!」莫非真的是「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佔盡,聰明不可用盡」?居然連長安城的鮮花也不可一日看盡。李白朗吟「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同樣晚運不佳,這似乎又額外添出了一個強有力的佐證。
一生中,孟郊難得有如此極情盡興的日子,夙願已酬,懸而未決的功名終於到手,真是莫大的慰藉,在老母親裴氏眼裡,這不僅勝過人間的錦衣玉食,而且勝過仙界的靈丹妙藥。
四年後,孟郊出任溧陽尉。城東,古木蓊鬱,孟郊常去林中,棲息在積水旁,飲酒彈琴,徘徊賦詩,終日不倦。他厭煩曹務和案牘,請人代理,將自己那份微薄的薪水分給對方一半,終於窮到辭職。此後,由韓愈舉薦,孟郊追隨尚書留守鄭餘慶,輾轉數地,依舊沈淪下僚,毫無起色。正如韓愈所言,「物不得其平則鳴」,孟郊歷盡坎壈之後,昔日的樂觀悉數歸零。「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男兒久失意,寶劍亦生塵!」他怨恨命運,悵觸西風,終極的解決之道,唯有幡然覺醒。
「願存堅貞節,勿為霜雪欺!」從迷失的地方回到原點,孟郊依舊貧寒,依舊孤苦,但他參透了生之榮枯,心境遂如一泓秋水,波瀾不興。昔年,孟郊憤然絕叫過「我欲橫天無羽翰」,現在想來,皆因心中迷障太多。天穹猶如一張大幕,受苦的靈魂匍匐在蒼茫的原野上,吮吸清露,踐履嚴霜,就算所有的夢想凋落於眼底,只要能找到內心的寧靜,即可瞬間脫困。既然孟郊以鳳鳥自居,以俗世的功利為羅網,他久在羅網中苦苦掙扎,又豈能自由翱翔?
所有滴落的同情之淚都無法逆流到唐朝去,否則,它們將匯成大河,載起一葉又一葉擱淺之舟。孟郊病逝於元和九年(814),韓愈召詩人張籍會哭,出葬前,張籍說:「先生揭德振華,於古有光。賢者故事有易名,況士哉!如曰貞曜先生,則姓名字行有載,不待講說而明。」眾人無異詞,於是朋友們私謚孟郊為「貞曜先生」。孟郊的忘年詩友賈島賦詩《哭孟郊》,頗有兔死狐悲、物傷其類的意思,其中那句「故人相吊後,斜日下寒天」,讀者品咂再四,苦澀無比。
蘇東坡能夠在豪放派與婉約派之間從容來去,衣不沾塵,鞋不沾土,這門絕技罕有傳人。他瞧得起隱逸派,迷戀陶淵明的詩歌,無以復加,但他不喜歡苦吟派,對於孟郊的詩歌不無微詞,「初如食小魚,所得不償勞。又如食蟚蟹,竟日嚼空螯」。誠然,依照美食家的標準來欣賞孟郊的詩歌,不免大失所望,他的詩歌太苦澀,太生冷,能供人大快朵頤的「魚肉」、「蟹肉」少得可憐。孟郊的詩歌更像是毫不起眼的芥末,待它把你辣得倒吸一口涼氣,淚水奪眶而出,頓時忘記了盤中的魚和蟹,才會覺得它真強,認為它極好,微量品嚐才是王道。
金朝詩人元好問作《論詩絕句》三十首,其中一首針對孟郊:「東野窮愁死不休,高天厚地一詩囚。江山萬古潮陽筆,合臥元龍百尺樓。」有人說,這是對孟郊的貶低。也有人說,孟郊就是詩囚,評價恰如其分。其實,做詩聖、詩仙、詩魔也好,做詩囚、詩丐、詩癲也罷,匆匆都是一生。千古愁也得放下,萬古悲也得放下。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歷史 #中國歷史 #孟郊
吏部首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諺語新知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比喻基礎還在,就有將來和希望。出自明代白話短篇小說《拍案驚奇》卷二十二。
故事以唐末為背景,有位郭七郎經商致富,忽然聽說當時可以通過捐錢就能做官,於是就用五千緡錢賄賂官吏,做了橫州刺史。正當他躊躇滿志,拿著任命書回到家鄉是,卻發現家鄉人煙稀少,一片敗宇頹垣。原來是王仙芝帶軍經過,郭七郎的弟妹被害,只剩下母親。但是郭七郎覺得畢竟已經買到官職,要翻身自然指日可待。於是就帶上母親出發去橫州。但是沒想到途中忽遇狂風暴雨襲擊,搭乘的船沉沒,母親去世,所有的財物都付諸東流。他用錢買來的任命書也丟失了。官做不成,眾人都十分冷落他。為尋衣覓食,他只好到船上當艄公度日,受盡磨難。作者在文中將郭七郎的形象刻劃得栩栩如生,由郭七郎捐官後, 「氣色驕傲」, 「旁若無人」,到了失勢後浪跡江湖,無人理睬,受雇當艄,忍氣吞聲,都描寫得相當深刻。
本篇是明代話本小說中較為有名的一篇諷刺作品,描寫商人郭七郎由富變貧的破產過程,諷刺出了那些妄圖不勞而求巨富的人。文中有不少地方存在暗示官場黑暗,如小說寫到有人勸郭七郎納錢捐官時說:「如今朝廷昏濁,正正經經納錢就是得官,也只有數,不能夠十分大的。若把這數百萬錢,拿去私下買囑了主爵的官人,好歹也有個刺史做。」而背後正正是諷刺明代的鬻官制度。
其實鬻官制度歷來已久,東漢靈帝時,宦官張讓、趙忠慫恿靈帝賣官鬻爵,時任九卿的崔烈以500萬錢買了司徒之位。而在明朝這般現象更為嚴重、普遍。明英宗時的宦官王振權傾天下,凡是想當官者,一律「攫金進見」。明世宗時專權亂政的嚴嵩,既以買官得以升遷,又以賣官聚斂錢財。史載,嚴嵩曾以「千輛資財,用以遺貴近」,終於當上了內閣首輔。其賣官,「官無大小,皆有定價」,如文官州判300兩,吏部官售價最高,郎中、主事開價3000兩,後又猛增至1.3萬兩。如此一來,朝廷中都是無能之輩,國中再無賢才。青山都被挖空了,明朝又怎能不亡呢?
#知史 #諺語新知 #諺語 #明朝 #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