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回合經濟談
〔#什麼是利率?〕
還記得#搞懂景氣循環 系列中,提到央行利用調整基準利率來影響一國景氣,而「利率」到底是什麼?跟我們日常生活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錢放在銀行一段時間能得到的回報吧!但在新聞中聽到的「利率」好像又不只有這個概念,利率到底披著什麼神秘的面紗呢?!
根據維基百科...
#八百回合經濟談
〔#什麼是利率?〕
還記得#搞懂景氣循環 系列中,提到央行利用調整基準利率來影響一國景氣,而「利率」到底是什麼?跟我們日常生活最相關的大概就是:錢放在銀行一段時間能得到的回報吧!但在新聞中聽到的「利率」好像又不只有這個概念,利率到底披著什麼神秘的面紗呢?!
根據維基百科的定義:利率是借款人因為「借用金錢」所付的代價,也是給放款人「延遲消費」獲得的回報。那為什麼晚一點花錢可以得到回報呢?
❶ 首先是大家對「通貨膨脹的預期」,也就是今天的 100 塊錢會比明天的 100 塊錢買更多東西,所以如果要放棄今天消費的權利,就必須給放款人一些補償。
❷另一點是「代替性投資」,放款人把錢借出來,等於放棄了其他投資的可能回報,也就是機會成本,借款人需要多給一些甜頭來競爭這筆資金。就是因為這些原因,使相同的一塊錢在不同的時間有不同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貨幣的時間價值」。
------------------------------
『利率應該是多少呢?』
我們可以試著把資金想成是商品,而利息就是商品的價格,這時候就能根據熟悉的資金或貨幣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利率的均衡水準。
想知道利率為多少,還需要考慮購買力層面的問題,因此利率還可以細分成「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
#名目利率 指的是名義上或表面上可以得到的利率。
#實質利率 指的就是名目利率扣掉通貨膨脹率之後的數字。
為什麼名目利率要扣掉掉通貨膨漲呢?
舉例來說,一台 iPhone 是 10,000 元,你想到媽媽叫你要理財,於是把錢放到銀行的 10% 存款戶頭中,一年後你很開心地領回 11,000 ( 10,000 + 10,000 * 10%) ,卻發現 iPhone 也漲到了 11,000 元。雖然你很開心的能獲得 10% 的利息,但考量了通貨膨脹以後,購買力(用同一筆錢能買到的東西)卻沒有提升。這就是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的差別!
------------------------------
『各式各樣的利率』
對於投資人來說,利率也是相當重要的觀察指標,就像前面提到利率是商品價格,不同產品也會有不同價格,市場上也會有各式各樣的利,在這裡一定要提到的就是貨幣政策瞄準的基準利率!
各國政府通常是調整銀行間的「#拆款利率」,也就是銀行之間相互借款的成本,進而影響市場上的其他利率。
為什麽會相互影響呢?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是同一台 iPhone ,在 A 店賣 12,000 , B 店賣 10,000 ,你還會去 A 店買嗎?因此,市場上各種利率會因為彼此間的不同而不斷調整,以維持競爭力。此時就要理解市場有什麼機制去調整各種利率,像是各國央行降息(時事星期五資訊不落伍 有提到過喔!)、調整銀行的存款準備率,還有中國為了讓資金順利流向實體經濟的 #定向降準 政策等等。
這些措施都是為了讓「借貸成本下降」,以及「資金放在銀行的回報下降」,促使資金回流到資本市場,以刺激經濟的作法,這也是為什麼每次央行的利率會議總是讓投資人引頸期盼。除此之外,債券的殖利率、股票的股息收益率等各種「利率」,也在金融市場扮演極重要的角色。
想必大家一定聽過「負利率」吧。是不是很難想像什麼是負利率,難我把錢存到銀行戶頭還要付銀行錢?
實務上,銀行通常不會將負利率的負擔直接轉嫁給存款人,頂多降到零利率而已。但近期隨著各國央行不斷降息,以及資金大量流入長天期公債導致價格攀升,有些國家像是德國,甚至連政府公債不論長、短天期,全面都為負的情況!
所以現在包括瑞銀、瑞士信貸等提供財富管理的機構,還有日本的商業銀行,都要開始向存款人收費了。這樣負利率遍佈的情形,已經讓各國,尤其是歐洲的金融業苦不堪言。
聽到這裡,是不是心裡想著為什麼要買負利率的債券?而目前全世界又為甚麼會充斥負利率的商品呢?在這裡政經八百先賣個關子,債券基本介紹將在接下來的系列中隆重登場!從下週的#八百回合經濟談 開始,將為各位帶來一系列的金融市場介紹,敬請期待ㄛ!
#經濟 #景氣 #景氣循環 #利率 #負利率 #殖利率 #央行 #拆款利率 #經濟學 #臺灣 #GDP #科普 #科普經濟學 #利率 #政經八百
名目gdp定義 在 報導者 The Reporter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最新【新增10例,8例境外移入、2例本土;行政院加碼紓困特別預算1,500億;明起入境有症狀旅客須集中檢疫等待結果;各醫院禁止探病,陪病維持1人】
台灣今(2日)新增10例COVID-19(又稱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病例,其中8例為境外移入、2例為本土個案。現全台已確診339人,包含5人死亡、50人解隔離。此外,行政院今日上午召開臨時院會,拍板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草案」,將加碼特別預算1500億,紓困規模達1兆500億元。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宣布,為了加強邊境檢疫,明(3日)開始,自機場入境的民眾,如果有發燒或呼吸道等症狀,必須集中檢疫,若採檢陰性、症狀舒緩,才能回家檢疫。
■1新增本土個案為社區保全;境外移入又1奧捷旅遊團員確診
今日確診的個案,主要為求學、探親或工作,年齡介於10多歲到60多歲,入境日在3月14日至31日、發病日在14日至30日之間。
2例新增本土個案中,一名為北部50多歲女性社區保全(案336),近期無出國史。3月17日出現喉嚨痛、流鼻水,26日、30日因發燒兩度到診所就醫都未改善,30日當天再至醫院診斷出肺炎,隨即住院採檢。指揮中心指揮官、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目前已展開疫調,分成三部分:告知社區主任委員通知住戶,匡列接觸者同時先要求住戶自主健康管理;對社區整體消毒;調閱社區錄影帶了解接觸狀況。
另一名為北部50多歲男性(案335)。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該案3月20日與自印尼返國確診者案291喝咖啡1小時,23日起出現腹瀉,以為是腸胃炎,分別於23日、27日二度去診所就醫都無改善。29日得知案291確診,31日持續腹瀉前往醫院,告知為確診者接觸者,立即住院採檢。
其餘8名境外移入個案中,一名60多歲男性(案331)2月27日至3月22日參加南美旅遊團,該團已有1人確診(案259),居家隔離期間出現全身倦怠、喉嚨乾,因此就醫採檢。
一名60多歲女性(案333)1月14至3月14日與丈夫(已確診,案155)前往丹麥探親,於3月15日出現喉嚨痛等症狀,但20日採檢為陰性。因症狀持續,29日發燒、30日再次採檢確診。
另外,此次境外移入案例中,也有兩起4人以上的群聚感染。一是一名30多歲女性(案334),1月前往加拿大就學,3月7日至19日前往美國自助旅遊,該團10人中,加上此案已有4人確診(案182、303、304)。
而另一起群聚為一名60多歲男性(案338),是奧地利、捷克團團員,與案61、72、104、108(已死亡)同團。此案14日回國返家即出現腹瀉症狀,但未就醫,居家隔離期間亦未告知身體不適,於30日才就醫採檢。由於此團先前確診4人中3人重症,比例相當高。指揮中心諮詢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案338目前有肺炎現象,症狀仍算輕微,不過接下來幾天仍須密切追蹤。
另外,3月30日晚間抵台的第二架滯留湖北台人「類包機」,214位民眾雖採檢全為陰性,但今日有1位民眾發燒,莊人祥表示,該民眾昨晚發燒就醫,住院後到晚間11點多就退燒,已採檢,正等待結果。
■行政院通過特別條例修正案:加碼1,500億,紓困預算達1兆500億
在蔡英文總統昨日宣示後,行政院今日上午加開臨時院會,通過「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修正草案」,加碼特別預算1,500億,總紓困預算達1兆500億元。行政院長蘇貞昌表示,之前推動第一波的紓困措施時,疫情還僅出現在中國;如今擴展到全球190多個國家、每天5、6萬人確診,疫情險峻,因此勢必得增加預算,希望達到「企業不能倒、就業不能失、物流不能停、金流不能斷」的目標。
行政院主計長朱澤民表示,第二階段的擴大紓困振興方案,財源分成三類。特別預算部分,原預算600億,此次再追加1,500億元,達2,100億元;移緩濟急部分,原規劃400億,現加碼到1,400億元,將提供公務預算與非營業基金移緩濟急、公營事業及非營業基金增加投資採購;最後則是貸款協助,從3,500億增加到7,000億,主要針對央行、郵政儲金及銀行等融資協助。總計1兆500億,占109年名目GDP約5.4%。
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表示,此次紓困方案最重要的是針對就業提供補助,包括經濟部將協助服務業、製造業66萬人;交通部觀光部分協助14萬人、計程車、遊覽車自營商12萬人、自營業者100萬人,交通部長林佳龍補充,針對計程車、遊覽車、自營業者,未來皆會以每個月補助1萬元、補助3個月方式執行。此次紓困將協助192萬人、約占就業人數16.67%。此外,為確保金流,龔明鑫說,將提供勞工、中小企業、中型企業、大型企業共7,000億貸款額度。
而2,100億元的特別預算,主要分配給四大部會:經濟部975億、勞動部622億、交通部472億、衛福部365億。
經濟部包括薪資、企業營運補貼、也加碼振興抵用券、消費優惠達180億、水電折扣;交通部主要針對陸海空運提供紓困貸款、補助防疫旅館,一間一天1,000元;衛福部除了增加防疫經費,也針對弱勢者如老人、兒童、身障提供津貼,預計編列40億、有87萬人受益;勞動部則主要新編列自營工作者補助,並增加勞工紓困貸款的利息補貼。
陳時中補充,衛福部的經費將會多數用於補充防疫物資,備足防護衣、隔離衣、N95口罩;另外,由於居家檢疫者愈來愈多,也會增加相關的補償費用編列;最後是針對醫院,對有風險者、直接涉入風險者提供津貼。
其他部會如文化部輔導的電影、表演藝術等藝文產業,也因疫情而受到嚴重衝擊,預算從15億增加到45.2億。文化部長鄭麗君表示,文化部是等同文化產業歇業的狀況加強紓困,將加強薪資、營運資金,以及紓困貸款利息補貼等。教育部亦在此次加碼20億補助運動事業、體育團體;科技部也將有10億,進行科學研發,如疫苗、病毒檢測等。
針對2.0紓困內容,民眾該如何申請、真正拿到補助的細節,蘇貞昌說,接下來每個部會首長會直接宣布相關辦法、懶人包QA,之後每天都會在記者會中宣布。
■加強邊境防疫,明(3日)起入境有症狀旅客需集中檢疫
指揮中心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陳宗彥表示,雖然入境人數逐日下降,一天約1,500多位民眾入境,但每日平均約100多位旅客,在入境時就有身體不適的症狀。為了確實做好防疫,自明(3日)開始,入境旅客在14天內有發燒或呼吸道症狀等,除了在機場配合採檢之外,也需搭乘防疫車隊至指定地點進行集中檢疫、等待採檢結果,居住期間不收費。如採檢結果陰性,將請其回家居家檢疫或住防疫旅館。陽性則送醫院進行隔離治療。症狀改善後,才能返回社區。
陳宗彥表示,目前旅客入境是由三個機場松山、桃園、小港機場入境。指定檢疫的場所會以現有規劃的集中檢疫所為主,也會就近尋找離機場較近的適當場所。而檢疫所都會配置醫院副院長等級的指揮官,由專家、醫護人員評估後,才會同意民眾返家檢疫。
■加強醫院防疫,陳時中:已發文各醫院禁止民眾探病
陳時中表示,為了減少零星的社區感染,可能進到醫院引發感染,將禁止民眾到醫院探病,請民眾改以視訊方式探病。若有緊急狀況,需要家屬到場則不算在規範內,特殊狀況的細節將會研議後再公布。目前已發文給各醫療院所與機構即刻執行。
莊人祥也於會後表示,疾病管制署於3月3日公告的「醫療機構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陪病及探病管理原則」中,原本規定為病房探視時段(如早、午、晚時段), 每次以 1 小時為限,且同時段訪客至多2人、長期陪病者1人。此規定將再行修改,改為禁止探病,但陪病者依然維持1人。
■腹瀉症狀暫不納入通報定義;確診個案中近1成有味、嗅覺喪失症狀
今日確診的10名個案中,有3名出現腹瀉症狀。張上淳表示,過去確診的個案中本來就會有少部分有腹瀉症狀,剛好今日的確診個案較多,不過一般只出現腹瀉症狀的患者相對較少,目前還需要更多資料,才會考慮將腹瀉症狀納入通報條件。
張上淳並表示,在今日之前,已有28例確診個案有喪失味、嗅覺的症狀。加上今日後已達32位,比例近乎確診個案中的1成。由於味、嗅覺已納入擴大篩檢條件,分成兩部分,一是有旅遊史且味、嗅覺喪失者,通報採檢後需留在醫院等待結果;若沒有接觸史、旅遊史,僅出現味、嗅覺喪失,則採檢後可返家進行居家檢疫,等待結果。(文/陳潔;圖/楊子磊、余志偉、王容慧)
#延伸閱讀
【疫情下的陪病風暴/1天2千6仍找嘸看護,陳時中鬆口:全責照護擬納健保】https://bit.ly/2ybtR3p
【MIT快篩大突破/工研院最迷你手持PCR,中研院、國衛院單株抗體將展開招商】https://bit.ly/2WTyeKH
【COVID-19三大希望之藥,台灣全數備戰到位/「法匹拉韋」台製藥原料啟動,東南亞多國都想要】https://bit.ly/3aAYFZv
★紀錄關鍵時刻,看見事實重要,#贊助報導者:http://bit.ly/2Ef3Xfh
★關注最新疫情,即時接收推播,立刻追蹤 #報導者推特: http://bit.ly/2YeHAOP
#武漢肺炎 #COVID19 #新型冠狀病毒 #報導者 #探病 #疫情 #紓困
名目gdp定義 在 M觀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灣薪資成長停滯不前的主要原因有二
1. 如本文所說的供給與需求的狀況
2. 這幾年政府在勞工政策部分,讓企業負擔多了不少費用,所以企業的用人成本是增加的,只是沒有反映到薪資上而已。
【為什麼薪資不漲】
黃國昌一直是我蠻欣賞的立委。最近開始看他的「台灣的下一步」演講系列,目前看了第一集華山場,當中一小段剛好可以當作引子。
影片的12:22剛好提到央行的貨幣政策,指出央行從2000年後,資產額膨脹成四倍,「哪一個國家的央行這麼厲害」?嗯,我想想,有耶,有英國,美國,歐洲,日本,….
連結:黃國昌的「台灣的下一步」第一場: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NlSr4xebs&t=742s
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的經濟研究(Economic Research)部落格今年六月有篇短文,以數字呈現各國央行決策的連動關係。其中就有主要國家央行近年來的資產額變化。從該文所提供的圖表可以看出,光是2008-2018的十年間,美國與日本的央行資產就增加為五倍左右,歐洲為3.5倍,英國到2015年的時候約4.5倍。
連結: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短文:
https://fredblog.stlouisfed.org/…/comovements-in-monetary-…/
其實,若是與黃國昌的統計範圍一致,從2000年一月起算到2018年12月,歐洲央行ECB的資產總額膨脹成六倍,英國央行資產額至少膨脹八倍,美國與日本也都在五六倍以上….所以黃委員的幕僚應該好好補足一下功課,比起許多主要國家,台灣的央行資產膨脹率還不是最高的。(資料來源:FRED與Bank of England)
不過也不怪黃委員,台灣有不少財經媒體甚至學者對央行似乎有種「執念」,想把大部分的經濟問題都推給央行的貨幣政策。為什麼說是執念呢?因為有些經濟議題硬要歸咎央行的貨幣政策,我實在感受不到什麼說服力。
「實質薪水不漲」就是其中之一。
連結:中研院研究介紹:為什麼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
http://research.sinica.edu.tw/taiwan-economic-salary-yang-…/
去年中研院有一篇頗受注目的研究,探討為何實質薪資與實質 GDP成長的數據脫勾,進而呈現「經濟成長、薪資卻停滯」的現象。對我來說,這篇研究最大的貢獻是告訴大家:不同定義下的「實質」,會帶來統計上的差異,進而誤導了我們對統計數字的解讀。我們的「實質」GDP成長,基準是國內生產的數量;「實質」薪資的基準卻是薪資的購買力。事實上,如果我們採用一致的「實質」標準,比如說GDP與薪資都以購買力當基準:
「若 GDP 改以 CPI 調整物價,藉此反映 GDP 的購買力,可以發現如同實質薪資,早已停止成長。」
也就是說,「脫勾」本身是數字上的虛幻,「停滯」才是真實。但由於數字脫勾的現象討論已久,早已深入許多人的心中,「把虛幻當真實」的前提下,就會繼續解讀該研究:脫勾與來自貿易條件(Terms of Trade)惡化,貿易條件惡化又與匯率相關,所以央行就是躲在幕後的大魔王,吧啦吧啦吧啦….
該研究部分陳述也容易產生誤導。比如說該研究發現,「我們發現近15 年來產出和消費之相對價格的衰退,應與我國進口物價上漲,但出口物價價下跌(貿易條件惡化) 有關。」你看你看,還說跟匯率沒關係,進口物價上漲耶!貿易條件惡化耶!
事實上,同一時期韓國的進口物價上漲率,也就是輸入平減指數的成長率,比台灣還高(2.74 vs 2.23)。但為何韓國的進口物價,沒有貢獻到GDP平減指數與CPI比值的差異,進而擴大脫勾現象?因為韓國在該研究期間內,國內CPI增幅就高達2.82(台灣只有1.25),比進口物價漲幅還高。換句話說,如果台灣有韓國的CPI漲幅,應該就會產生與該研究完全相反的結果:進口物價的上漲,對脫勾現象沒有解釋能力。不但沒有擴大脫勾現象,反而抑制脫勾現象,就如同韓國一樣。
我前面的文章曾經指出,目前一般國家的央行,多將通膨目標設在2%上下,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通膨率會有高估的現象(因為忽略替代效果)。台灣1%左右的通膨率,就算不是已經實際通縮,也相當接近通縮了。如果我們還專注於「物價吃掉薪資」進而歸咎「低匯率導致物價上漲」,真的是放錯焦點。1%的通膨也能吃掉名目薪資成長,這名目薪資成長本身就有問題。
連結:美國聖路易聯邦儲備銀行:為何要把通膨目標設為2%?
https://www.stlouisfed.org/…/january/fed-inflation-target-2…
那,名目薪資成長為何停滯?一個直接的理由就是失業率上漲。簡單地說,失業率高,市場上都是人求事,縱使經濟成長老闆賺錢,也沒有多少薪資上漲的空間。
談到名目薪資與失業率,就無可避免要提到現代央行貨幣操作的最主要理論依據,也就是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和它的衍生理論。菲力普曲線的最初模型,描繪的就是「名目工資增幅」與「失業率」的負向抵換關係:失業率高,薪資就增加的慢,失業率低,薪資就增加的快。近60年來,菲力普曲線衍生出許多模型與理論,從工資增幅與通膨的連結,到預期通膨與產出缺口觀念的加入,逐漸形塑現代央行貨幣決策的理論依據。
如果我們觀察近三十多年來每個月台灣的失業率與通膨率,會看到台灣的經濟,在2001年前後,發生了劇烈的變化:2001年以前,台灣失業率很少超過3.5。但從2001年二月以後,台灣的失業率,就再也回不去了。以台灣歷史高點的失業率,與趴在地上的通膨率,都暗示台灣離觸發通膨的自然失業率還有段不小的距離。若從飛利浦曲線的邏輯去解釋,顯著的薪資的增長幅度就不容易看到。
從失業率的角度去解釋薪資停滯,會比匯率更遠離事實,更不可思議嗎?
「台灣經濟的種種問題,都是因為央行壓低匯率」這類說法,雖然頗為流行,但我目前看到的證據都頗為薄弱。央行買匯累積外匯存底其實不是新鮮事,台灣的對手國都在買,大家心照不宣而已。比如說從2010年迄今,韓國的外匯存底累積速度就比台灣還快。所以重點不是有沒有買匯,而應該是買匯的動機與效果。
名目gdp定義 在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金融業低GDP占比 不等於低競爭力 - 近年我國金融業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不高,甚至還倒退。但金融業獲利卻創新高,看似矛盾。金融業占GDP的比率如何計算?如何評價金融業的競爭力?
首先論產值,金融業主計總處的正式名稱是金融保險業,計算方式係以其三大功能產業的產值為基準,將「金融中介業」、「保險業」及「證券期貨及其他金融業」數據加總為「名目」生產總額,經平減指數調整後為「實質」生產總額計算GDP占比。這套做法是符合聯合國推行之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的國民所得統計編算規定。
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計算GDP從支出面、所得面或生產面都可以,且三個面向是等價的。然而整個國家支出面好衡量,行業歸屬拆解不容易。而所得面的四項要素土地、資本、勞動、企業才能的報酬地租、利息、薪資、利潤及折舊、間接稅的組成,因為其中的利潤指「企業主報酬」與財報上稅前盈餘觀念不同,實務上很難定義。因此主計總處未採取所得面及支出 ... 詳全文:http://www.npf.org.tw/post/1/14049 http://ow.ly/2MtA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