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合勤控基本資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合勤控基本資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合勤控基本資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合勤控基本資料產品中有1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以為很多人猜到第一波會是什麼好物, 限動調查才知道原來很多人還不知道😆 比較常跟大家聊育兒,好像很少聊到我自己的故事。 / 我高中的時候唸的是平面設計,當時很喜歡一部漫畫『天國之吻』(有人看過嗎?她也是Nana的作者),很嚮往服裝設計師的工作,於是在畢業展時,什麼都不懂的跑去永樂市場買布,靠著...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BRIDGESTONE在2016年推出S21街胎的時候,選擇了阿布扎比F1賽車場舉辦全球發佈會。相隔三年後,BRIDGESTONE選擇西班牙Jerez賽車場發佈全新S22,而這個賽車場是MotoGP分站之一,編者也把握今次機會體驗幾款高性能跑車及S22街胎的性能。 這次S22的發佈會十分豪華,給了...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PanSci 泛科學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3-13 16:32:37

#promo 「嗡嗡嗡~嗡嗡嗡~大家一起勤做工~」說到蜜蜂,很多人腦中浮現的都是牠們勤勞又忠心耿耿守衛家園的身影。 但、是!人生就是有很多「但是」,蜜蜂的世界中,忠心可不是唯一指標,牠們有時候也會群起「叛變」呢! _ 什麼?為什麼蜜蜂要殺死自己的女王? 因為牠......生的小孩太討人厭了(...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HK Foodies?and Always More❣窮遊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4-28 10:48:44

12月27日新聞概要📃 ——————————————————— 【一批學生參與「沙田和理溫書」有義教導師到場協助】 有網民發起名為「沙田和理溫書」的活動,下午2時半左右,約30人在沙田新城市廣場中庭聚集。大部分人戴上口罩,他們帶同筆記及書本溫習坐在地上溫習,氣氛平靜,商場外圍有數名防暴警察戒備。發起...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HK Foodies?and Always More❣窮遊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4-28 08:45:44

10月4日新聞概要📃 ——————————————————— 【政府宣布訂立《禁蒙面法》】 林鄭月娥表示,壓制違法行為、支持警隊執法,是特區政府一貫立場和管治目標,因應香港已出現危害公眾安全的情況,政府不能任由暴力升級,宣布行政會議通過引用《緊急法》訂立《禁蒙面法》,法例在十月五日開始實施。 . 【...

  •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3 22:14:37
    有 1,320 人按讚

    以為很多人猜到第一波會是什麼好物,
    限動調查才知道原來很多人還不知道😆

    比較常跟大家聊育兒,好像很少聊到我自己的故事。

    /

    我高中的時候唸的是平面設計,當時很喜歡一部漫畫『天國之吻』(有人看過嗎?她也是Nana的作者),很嚮往服裝設計師的工作,於是在畢業展時,什麼都不懂的跑去永樂市場買布,靠著自己摸索打版、一針一線的做出人生的第一件禮服。

    後來因為沒有考上我想要的大學的服設系(泣),當時兩條路,一個是重考、一個是就去念已經上的大學商系。

    同學都上大學了,我不上嗎?
    我想了又想,內心有個聲音告訴我,如果硬著頭皮去唸了4年後,那也不是我想做的事情...

    當時也不知道哪來的勇氣,我決定不重考,直接往我的夢想踏出第一步💪🏻

    我沒有任何的服裝設計背景,僅有的只是畫畫的能力與熱情,想一想真的是跟天借來的膽子,因為我當時還瞄準目標在“台灣非常知名的服裝設計師品牌”,雖然要去之前我就有聽聞非常操(ㄒㄧㄝV)勞(ㄏㄢ\),陣亡的助理不計其數,但我想著,既然要花時間邊工作邊學,就要在頂尖的設計師身邊學習。

    真的很幸運也很順利的成為了知名服裝設計師其中之一的設計助理,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每天都戰戰兢兢,拍攝服裝目錄前一週忙到幾乎都住在公司,還曾經在樣板房打壓釦打到突然斷電昏睡不自知(笑)。

    當時每天從家裡走到基隆車站,再等車坐車到台北上班,光是通勤時間就要花3-4小時,加班更是天天地常態,能睡覺的時間好少(現在這麼能熬夜都是練來的啊)。

    一邊加班工作,一邊去實踐服設部進修,雖然我不是本科系,但當時有前輩告訴我:「或許因為你不是本科系,所以你設計的角度會有所不同,這也會成為你的風格。」

    現在回憶起來,那段日子雖然辛苦到打了牙肚裡嚥,卻也讓我成長快速,更為服裝設計深深著迷,決心成為服裝設計師而努力!

    我的同學已經都上大學了,既然我選擇了另一條路,
    那我也必須要很努力很努力,再多的苦我都吞、再睡不飽我也都可以撐下去,直到達到自己的夢想為止!

    /

    從小助理畢業之後,順利的成為了服裝設計師,曾主導兩個百貨專櫃的少女品牌,包辦品牌的企劃、風格、設計、成本控管、陳列、公關合作,是每天都加班到晚上10-11點才回家的那種工作狂。

    也曾經辦過品牌發表會、服裝走秀,每件事情我都全力以赴,只希望做到最好,此生無憾的程度。

    曾經被當時的老闆說過:「你比我兒子還認真。」
    (兒子是他的接班人,然後兒子有追蹤我,很大機率被他看到這一段😆)

    在結婚前是當了10年的服裝設計師,後來因為懷孕,內心深愛著這個寶寶,工作狂居然有想要放下工作的一天!我跟人夫謙商量,我想要在家裡育兒一年,這個決定曾經跌破一整排我身邊人的眼鏡。

    第一個寶寶屁寶出生後,也很幸運被挖角去開創+設計童裝品牌(在貴婦百貨BellaVita有設櫃),當時我還是以育兒為主,所以平常在家裡畫設計圖,一週去試穿開會一次。因為品牌生意越來越好,當時的老闆希望我能更多一點時間進公司,但我想要多點時間陪孩子,於是毅然決然捨棄了那份工作,轉而選擇成為正職部落客而努力。

    一邊寫文的同時,服設魂一邊隱隱作祟著,直到有一個事件讓我心灰意冷,決定自己衝韓國買!

    /

    當時很多童裝社團,茜茜也很愛跟團買,於是跟了好幾個社團買衣服給屁寶,但他們多用的是廠商給的官方照,沒有實品照,所以一次次地打開包裹,就是一次次地失望😭😭😭(又踩雷了,荷包痛啊)

    直到有一次,我滿心期待的童裝,收到以後布料就像紙糊的一樣,也沒有任何版型可言,跟照片上可愛寶寶穿起來差太多了...我著實心灰意冷,決定自己衝韓國買!

    因為已經開始寫文&經營粉絲團,當時有不少媽咪說喜歡我幫孩子挑的衣服,於是我去買的時候,就開了社團讓大家也一起+1,因此開啟了 #韓國連線 之路,現在很多老粉,都是在那時候就跟著我一起買買買的呢!

    茜茜曾經是百貨品牌的服裝設計師,對於品質和細節非常在意,於是當時我做了幾個創舉:

    ✔️每次都親自飛韓國好幾天熬夜逛街,一天睡不到3小時,腳走到快斷,堅持我要親眼看到親手摸到才要給大家買+1
    ✔️所有的照片都不用官方照,而是帶回台灣給屁寶實穿和實拍,這樣看到就是買到的實品,不會有落差
    ✔️買回來的童裝大貨,我每一件都親自剪線頭、仔細品檢,就是要給大家的寶寶們質感好衣
    ✔️每一件都回台灣整燙、折好後再重新包裝

    每天不分日夜都在包貨,假日還要請親戚和好友來打工,他們其實不缺這些時薪,就是很挺我、很幫我,至今仍然深深感謝有他們陪我渡過那段時間。

    幾乎沒有人會這樣做,
    因為太不符合成本效益了啊❗️❗️❗️

    當時就已經使用付費系統(讓大家方便使用)、開發票(誠實納稅),還完全沒把自己的人力工錢算進成本,但我仍然做得很開心、很熱血!

    或許是冥冥之中老天爺給我有這樣的經歷和磨練,還有我始終放不掉的設計師魂,所以有機會成立品牌goomoo實踐理想時,我第一個想做的產品就是 #親子裝

    你猜對了嗎😆💕

    /

    韓國連線時最常被敲碗的就是“親子裝”,常常無功而返的也是親子裝,因為大部分的親子裝可能只有媽媽+小孩,少了包屁衣或爸爸,沒辦法全家都買;或是太素,素到沒特色(要百搭但也要有小巧思呀)

    既然要做親子裝,就是要全家都有,爸爸媽媽寶寶一個都不能捨棄,而且要大家穿起來都好看,材質與細節更是我最在意的,我這雙服裝設計師的手,累積了10多年的經驗,一摸就秒知道布料的成份是什麼❓布料好不好❓

    因此在選布時就花了好多時間,不斷地打掉又重找、再打掉再重找,布料越找越貴,終於找到我覺得很滿意,很適合台灣氣候的絲柔棉,那觸感只要摸過的人都說讚!跟大家對網購棉T的印象感很不同唷。(真的好想要讓你們都摸過一輪啊)

    親子裝是goomoo的第一步,但不侷限於服裝,而是所有生活中想要更好的,都會成為goomoo自己開發設計的好物,包括大家想要的親子美食、媽x包、xx袋...

    噓🤫
    我不能再說更多了

    /

    在打這篇文的同時,goomoo官網的註冊會員人數已經逼近5000人了😱😱😱

    我聽到很開心,也很驚喜,很謝謝你們用行動著支持做對的事情‼️

    茜茜從服裝設計師變成部落客的這6年來都是用真心在交陪,未來的每一個6年,我一樣是你最值得信任的育兒好朋友。

    只要在開站9/26 23:59前登入官網註冊會員,就能一起衝人數,獲得以下解鎖好康:
    🔒目前已解鎖,50元折價卷(獲得🎉)

    接下來要挑戰~
    🔒滿6000人,加碼9/27開站當日全館免運
    🔒滿10000人,再加碼2021年常溫免運券

    #註冊超快好輕鬆
    ✅ goomoo官網註冊去:https://ababa.tw/4d8iE/bf219232
    ✅註冊方式:(留言處有圖解)
    ❶ 進入官網後,請點右上的“人頭圖案”
    ❷ 再點註冊會員,輸入少少的基本資料 or 連動FB登入,按“立即加入”就完成,超快!

    #照片故事
    是我在當服裝設計師才20多歲,真是青春無敵啊!那時的我一定沒想過,我會變成三個孩子的媽😂

  •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8-29 17:00:39
    有 45 人按讚

    工作、職業與辦事能力,這些與性別差異有什麼連結?當我們自詡為進步且開放的社會,已經能夠以開放的態度接受多元成家,已經選出女性元首的情況下,性別的不平等還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嗎?在職場與校園環境中提供哺乳室、生理假、育嬰假與產假等措施,就是性別平等的表徵了嗎?實際上,工作與職業的生涯規劃,以及能力被重視等面向,也就是真正的有著職業生涯發展的條件下,女性與男性的能力評估、升遷甚至是薪水登記是否平等,是否是依照真正的能力去評估,還是說評估的時候仍然會不自覺的帶入了性別差異的觀點呢?人類學的研究中,也有部分的研究在描述某些社會的現象,從我們眼光看來是十分「性別平等」的,但實際上深層的文化價值上,仍舊會讓女性感受到不自由或被壓迫的感覺。例如喜馬拉雅地區藏人的一妻多夫,看起來是由妻子掌控了家中的資源,甚至能夠決定哪一位丈夫可以同床共眠,但實際上,由於這個多夫的婚姻制度是父系的,所以多半是兄弟(有時是父子)共妻。當兄弟的年齡差距太大時,年紀小的弟弟可能會另外娶妻,在不分家的前提下,新娶的妻子也是要共妻的。所以,從女性的角度來看,表面上看來對女性較有利的一妻多夫,實際上並沒有男性一夫多妻那麼具有優勢,反而搭配上深層的文化價值來看,反而有可能成為女性被束縛的一種機制。或是中國西南的拉祜族,以要求丈夫必須參與妻子待產、生產到育嬰的每個步驟,在家務與勞動上也要求男女平等而聞名。看似平等的社會機制與文化價值,卻讓女性少了自由選擇婚配對象或不同生活規劃的彈性。從這些不同社會的規範與文化價值面對性別時的民族誌資料來看,對於性別與職業生涯發展的話題裡,最為核心的「男性適合工作,女性適合照顧家裡」,與過去的「男主外,女主內」有著怎樣的文化邏輯關係呢?這些性別與職涯的文化價值差異是否只針對女性,是不是也有處理男性與工作倫理態度上的論述呢?

    小編今天要分享的文章,就是由研究職場性別不平等的學者所調查、撰寫的內容。同時,我們「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團隊,也即將於9月初舉辦一系列關於女性、人類學以及職涯的講座活動喔!尤其是今天推薦的關於女性職場平等以及女性職涯規劃與性別議題的內容,將會邀請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林宛瑩來進行講座,千萬不要錯過喔!系列講座的訊息請參考貼文最下方。

    ——————————————
    我們是研究職場性別不平等的學者,企業通常會請我們調查,為什麼他們難以讓女性留任,並晉升到高階職位。這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在1970和1980年代,女性在晉升到位高權重職務方面,有顯著進展,但這個進展在1990年代明顯減緩,到了本世紀就完全停滯不前了。
    如果你問人們,為何女性擔任高階職位的比率如此低,你會聽到絕大多數人哀嘆這情況,大致說法是這樣的(這是不幸但避免不了的「真相」):高階職位需要極長時間工作,而女性必須照顧家庭,因此無法在工作上投入那麼多時間,結果就是職涯受到損害。我們稱這種解釋是「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說法。2012年,一項針對各行各業超過6,500名哈佛商學院校友進行的調查發現,有73%的男性和85%的女性採用這種說法,來解釋女性晉升受阻的情況。然而,相信這種解釋並不代表它是真實的,而且我們的研究嚴重質疑這個說法。

    企業文化阻礙女性員工發展
    幾年前,我們從一家全球性顧問公司那裡聽到這個解釋,這家公司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於是尋求我們的協助,以了解文化可能會如何阻礙女性員工。該公司從頂尖的大學和企管碩士班招募人才,在頗負聲望的顧問公司名單上名列前茅,但和大多數其他專業服務公司一樣,它的女性合夥人很少。
    我們和那家公司合作了18個月,其間我們訪談107名顧問,包括男性和女性,也包括合夥人和資淺顧問。幾乎每個人都採用某種版本的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說法,來解釋缺少女性合夥人的現象。但正如我們去年和同事艾琳.里德(Erin Reid)一起提出的報告那樣,我們和該公司的人員共事的時間愈長,就愈發現他們的解釋與數據資料不符。女性升遷受阻,並不是因為難以兼顧工作與家庭的需求;男性也有難以兼顧這兩者的問題困擾,但仍舊能夠升遷。和男性不同的是,女性升遷受阻,是因為她們被鼓勵要配合調整職務,而男性則不必,她們做出的調整包括改為兼職工作,以及轉為內勤人員,這些都妨礙了她們的職涯發展。真正的罪魁禍首,是企業普遍的「工作過度」文化,這種文化不但同時傷害到男性和女性,也造成性別不平等的情況根深柢固。

    人們告訴我們的故事,和資料顯示的實況大不相同
    在好幾個層面上,該公司的資料所透露的現實情況,和員工告訴我們(以及告訴他們自己)的故事截然不同。我們觀察到這些不一致的情況,因而質疑為何這種故事有如此強大的掌控力;即使該公司的資料導向型分析師,理應看得出這是虛構的故事,卻仍受到這類故事的掌控。

    來看看留任情形。雖然這家公司來找我們的動機之一,是希望協助處理「女性流動率較高」的問題,但我們仔細檢視他們之前三年的資料之後,發現女性和男性的流動率幾乎沒有差異。另一個不一致情形是,雖然公司成員把工作與家庭衝突的苦惱,大多歸諸於女性,但我們發現,許多男性也有樣的困擾。一位男士告訴我們:「我一星期出差三天,每週只有一、兩次能在孩子上床睡覺之前看到他們,每次45分鐘。」他回憶起一個特別痛苦的星期六,告訴兒子無法去看他的足球比賽。「他放聲大哭,當時我真想立刻辭職,」這位男士說。我們訪談已為人父的資淺顧問,其中有三分之二提到這種工作與家庭衝突的情況,但只有一個人接受調整職務的做法,以緩和這種衝突。

    職務調整,是該公司說法和資料不一致的另一個領域。接受職務調整的員工幾乎都是女性,而她們被「汙名化」,並發現自己的職涯受到阻礙。在個人層次,結果是女性犧牲了權力、地位和收入;在集體層次,這意味高層職位是男性專利的模式延續不變。這結果是事與願違,該公司原本試圖解決女性晉升受阻的問題,卻使問題更加根深柢固。

    我們還發現,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的說法本身,也有不一致之處。就以這名男性總結問題的方式來看:「女性會想要生孩子而不想工作;或是她們想要生孩子也想要工作,但不想每週出差和一週工作六、七十小時,而這些正是顧問的生活方式。」他堅信女性的個人偏好,是她們成功的障礙,但他無法解釋無子女的女性這種特殊現象:她們的晉升紀錄,並不比為人母的女性更好。在他的推測中,所有的女性都是母親,而像這樣硬是把兩者結合起來的情況,在我們的訪談中很常見。人們回覆的內容,並未提及無子女的女性,或許是因為她們與難以兼顧工作和家庭的說法相牴觸。

    在最後一種不一致情況中,我們訪談的許多人都會提到的一種經歷,令人質疑工作與家庭難以兼顧說法的基本前提: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的全天候工作安排,是不可避免的。他們談到要花費大量時間,去做一些既昂貴又不必要的事情,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過度銷售(overselling)和超值服務(overdelivering)。我們聽到許多合夥人的故事,正如一位資淺顧問說的,他們「承諾客戶做到不可能的任務」,卻沒有考慮到,履行這些承諾要耗費多少時間和精力。他解釋,他們的訴求方式如下:「我們將做X、Y和Z,而且只要花你以為所需要時間的一半,就能全部完成。」他告訴我們,結果客戶喜出望外,迫不及待要簽約。

    資淺顧問覺得有壓力,必須要按照那些要求而加班工作,因為他們想在高素質的同事中脫穎而出,成為明星。「我們花好多小時工作,做出這些瘋狂的幻燈片。」一位人士說:「這種態度是:我要用一百張幻燈片征服這個客戶。但其實那個客戶用不到那麼多!」另一個資淺顧問懊惱地敘述,她每個週末的時間都花在這類任務上。「我真的非常非常努力工作,」她告訴我們:「犧牲家庭事務,犧牲我的健康,最後當我回顧這一切時卻會想,『嗯,我們真的必須這樣做嗎?也許不必。』」

    “公司若要解決性別問題,就必須解決員工長時間工作的問題;並且要從停止過度銷售和超值服務著手。”

    (以上引用自網頁原文)
    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9484.html

    ---------------------------------------
    百工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起 #先加入展覽再聽演講
    #線上活動開放全世界讀者加入 #機會難得 #呼朋引伴來參加

    【展覽資訊】展出現代女人的模樣|跨世代女「人」線上互動展
    🌟線上互動展覽:https://padlet.com/r09325002/anthrodo

    【講座資訊】跨世代女「人」交流系列講座
    📍廖雲章・獨立評論在天下總監・9/3(五) 19:00-21:00
    📍劉雨涵May・健身頻道May fit創辦人・9/5(日) 13:00-15:00
    📍林宛瑩・奧沃市場顧問創辦人・9/8(三) 19:00-21:00

    🌟報名資訊放置於展覽內
    🌟講座採用webex視訊軟體進行線上講座
    🌟搶先看百工粉專,不錯漏任何資訊

    #歡迎大家按讚分享留言

  •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23 08:10:48
    有 236 人按讚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部落格文末抽獎贈書 2 本
    你知道現在職場上最關鍵的隱藏技能是什麼嗎?你知道可以不說一句話就讓合作機會找上門嗎?你知道如何在充滿雜訊和紛擾的年代脫穎而出嗎?答案就是,學會寫作。寫作一直都是關鍵的技能,只是它的重要性在時代的演變之下只會變得愈來愈重要。你或許會問,為什麼要寫作?如何寫作?寫些什麼?我想透過這篇文章回答你。
    部落格文章 https://readingoutpost.com/writing-as-weapon/
    Podcast 用聽的 https://readingoutpost.soci.vip/
    .
    【這本書在說什麼?】
    《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作者是中國知名的寫作教育培訓教練師北宸,曾任鳳凰網科技頻道前主編和中國 LinkedIn 公關部門,現為《紐約時報》中文版專欄作家。他將在線下寫作課面對無數學員的教學經驗,搭配眾多的寫作案例,彙整成這本談寫作的書。

    這本書裡面談的重點偏重於寫作的「心態」和「心法」,強調從建立內心的基本功先做起,先理解寫作會帶來的好處,然後認識一個好的寫作者需要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最後才是如何寫作的「技巧」和作者本身的經驗分享。

    所以,如果你期待的是一本充滿了「寫作技巧」的操作手冊,這本書或許不適合你。如果你從來不曾覺得寫作很重要、想要了解寫作真正能帶來的好處、想知道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那麼這本書是初次接觸「寫作」的你很好的起點。在這篇文章裡,我試著用容易理解的方式總結這本書的一些重點跟你分享。
    .
    【為什麼要寫作?】
    #無形之間行銷自己
    作者認為,把自己「行銷」出去,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在求職履歷上做自我介紹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職場能力。在向上級提案做預算企劃時,是在行銷自己的策劃能力。在寫給隔壁部門的會議結論和待辦任務時,是在行銷自己的跨部門合作能力。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行銷自己。

    矽谷創業公司 37 signal 的創辦人傑生.佛里德(Jason Fried)曾經分享他如何挑選一個職位的最適合人選,他說:「要招募就招那個寫作最厲害的」。因為一個優秀的寫作者會有很清晰的思路,而且他們懂得表達和溝通,他們讓事情更容易被理解,也會站在別人的立場想事情。

    無論對管理階層、行銷人、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寫作技巧都非常重要,一個優秀寫作者的特質,也是雇主想在任何求職者身上看到的特質。透過寫作,我們可以培養和精進自己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內心的想法有組織、有脈絡地付諸文字之上,讓別人從文章裡進一步認識你這個人。
    .
    #內向者的社交利器
    我曾經聽過一個說法,身為一個內向者所能擁有最好的武器,就是寫作。作者在這本書裡面用這句話傳達總結了這個觀念:「好文章自己會走路。對於內向的人來說,這是最好不過的社交方式。」對於不擅長在社交場合中侃侃而談的內向者而言,寫作是一個非常值得建立的技能。

    作者進一步說明:「內向的人很容易被人認為是以自我為中心,孤僻而不愛交際的。事實上,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更能聚焦於內在世界,有更強的感受和反思能力,這反而能幫助內向的人更好地理解外部世界。」內向者在旁人看來孤僻不善社交的缺點,反而在寫作的時候得以發揮優勢。

    在另一本寫給內向者的《安靜,就是力量》書中有一段是這麼說的:「內向者聽得多講得少,並且比較容易從寫作、而不是從對話中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不喜歡衝突。他們很討厭閒談瞎扯,但是喜歡有意義的討論。」好的文章不但會自己走路,還會幫你說話。
    .
    #自我精進的武器
    你身處的環境決定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開始寫作,可以讓你沉浸在一個持續精進的環境裡面。作者他舉自己為例,一開始他的英文特別差,但是他試著把自己浸泡在《紐約時報》和《紐約客》的高品質英文媒體環境裡,也訂閱了上百家科技媒體的文章大量閱讀。

    此後,他一篇又一篇的翻譯優質的文章,不但提升了英文能力,也打下了撰寫科技文章的深厚基礎,造就他後來踏上媒體主編和寫作教練的道路。他調侃道自己開始寫作的時候就像是「群體裡面最差的人」,從寫作新手開始出發的他,等於無時無刻都要向更優秀的寫作者學習,讓自已沉浸在比自己的知識和視野更高的環境,才能不斷進步、寫出更好的文章。

    我認為,高品質的文章本身就是一個「資訊含量充沛」而且容易「重複閱讀和賞味」的資訊載體,而且你很容易可以「照著寫寫看」。不同於影音之類的媒體,你要照著做的成本和門檻相對比較高。從高手的文章模仿寫作,挑選框架來給自己用,相對而言都是更簡單可上手的方式。學習寫作同時也會帶來自我精進,讓自己沉浸在好文章的環境之下,是一個跟高手的思維不斷靠近的過程。
    .
    【該如何寫作?】
    #善用萬能的框架
    在這本書裡,作者沒有教你一百種寫作技巧,而是只教你「一個」寫作技巧,那就是「萬能寫作法」。這是一個無論在什麼情境都可以運用的框架,簡單、易懂、好執行。無論是單一模組使用,或者是擴大成更大的框架,甚至是大框架包小框架,都可以有各種運用的方式。

    萬能寫作法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個是「觀點」,指的是有價值導向的主觀論點,或描述的客觀事實。第二個是「案例」,引用軼聞趣事、實驗案例、研究數據來輔助說明你的觀點。第三個是「總結」,回顧主題,用一句話、一個段落,總結核心觀點。

    以下引用一個我自己的寫作範例給你參考。我在分享《與成功有約》這本書的讀書心得時,分別說明了書中提到的七個高效人士習慣,其中第一個習慣「主動積極」的說明我是這麼寫的:

    前半段是「觀點」:第一個是「主動積極」,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行為歸咎環境或他人;待人接物是根據本身原則與價值觀,做出有意識的選擇。

    中段則是「案例」:史蒂芬引述《活出意義來》 作者法蘭柯的說法:「刺激與回應之間始終有段距離,而成長和幸福的關鍵,就在於如何利用這段距離。」法蘭柯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經歷過所有身外之物、僅有的尊嚴和身體自由完全被剝奪,身旁盡是絕望與痛苦的氛圍。

    後半段是「總結」:他體悟到儘管外在環境再怎樣無法忍受、不受自己控制,人的內心卻仍可保有「人類終極的自由」,也就是選擇如何回應生命意義的自由。積極,是一種選擇。

    善用這種萬能寫作法的框架,你就可以把任何想要表達的觀點,用你想要引用的案例來說明,最後再透過總結來加深讀者的記憶。你可以把這樣一個段落當成是一個「模組」,一篇文章就是好幾個模組的組合。如同作者所說:「寫作之道,大道至簡」,掌握這個寫法,你可以應用在無限種不同的場景裡面。
    .
    #閱讀高品質資訊
    要練就一身好的寫作本領就要注意自己吸收的資訊品質。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你,就是你吃進去的東西。」意思是你如果常吃高油、高鹽、高糖的食物,就會養成不健康的身體。嚮往健康的人們很在乎自己攝取的卡路里是否超標,也傾向選擇健康的食物。可是,我們對大腦「吃進去的食物」是否也有同樣程度的關注?

    我們要去買新鮮和頂級的食材,需要付出相對高昂的成本;但是閱讀頂級的精神糧食,卻不一定要付出多麼高昂的代價。你攝取的資訊,決定了你將成為什麼樣的人。如同《深度數位大掃除》這本書中提倡要攝取「慢媒體」的原因是「 吸收少量優質的東西,通常比吸收大量劣質的東西更好」,我自己很推薦從《華爾街日報》之類的優質新聞來源去吸收資訊,這通常會比看八卦小報和農場新聞的文章來得更好。

    就很像做數據分析的科學家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垃圾進、垃圾出」,如果一個人總是吸收劣質和低廉的資訊來源,那些資訊就會影響他下筆寫出來的東西。因此,我們要慎選資訊來源,為自己營造出一個高品質的資訊環境。一個寫作者首先要有好的輸入,才可能有更好的輸出。
    .
    #寫作時必須誠實
    在這本書中,有這麼一句話深深觸動了我的心,作者他說:「讀者不需要你完美,但他們需要你誠實。」起初我在練習寫作,並且鼓起勇氣公發表的時候,時常會在乎自己寫出來的東西,會不會被人嘲笑太淺、太無聊。有時候想著想著,乾脆就不寫了,至今回想起來,也錯失了暢談許多主題的機會。那些自己還未臻成熟的想法、還不夠完美的表現,時常會在害怕和自我質疑的時候偷偷藏起來。

    作者認為,人們之所以「不敢誠實」有一個主要原因,害怕別人看到自己的缺點後,看不起、看不上自己。但是這種「害怕」,其實是對別人的不信任。一個作者如果不敢誠實,等於是不信任自己的讀者。真正支持你的讀者,會理解和體諒你,並且和你站在一起。如果一個作者不敢信任讀者,那麼讀者也難以信任作者。如果要寫出更好的文章,必須對自己的不完美更誠實,而且不要害怕公開自己的誠實。
    .
    【可以寫些什麼?】
    #總是勤做筆記
    在這本書中讓我很有收穫的,是作者提到他在寫作訓練營裡面,總結給學員們的最重要的經驗:第一,找到你這個行業最好的資料並努力深挖。第二,一定要做筆記,把你看到的、聽到的、讀到的、想到的、有價值的內容通通記下來。如果要讓寫下的文章自己會走路,就公開分享出來。

    作者提到他寫筆記的方式是從紙本筆記,轉變成電子筆記,再變成電子和紙本,到最後全部轉為紙本筆記。只要是對他有幫助的、他感興趣的、未來寫作主題可能會用到的,他一定毫不猶豫全部記錄下來。只是很可惜的是,書中說了很多他寫筆記的原因,但是對寫筆記具體的「方法」卻著墨甚少。

    我在閱讀的時候也不斷懷疑,純紙本筆記真的比較好嗎?因為我本身習慣用數位的 Notion 筆記 App 和紙本的子彈筆記,數位筆記利於搜尋,紙本筆記利於激發思考。稍做比較之後,我還沒有作者這般把「所有」所見所聞都記錄下來的習慣,這點倒是值得每個寫作者持續探究的主題。
    .
    #寫日記週記總結
    除了作筆記之外,我們還能寫些什麼?作者提供了三個很有意思的寫作練習方法,很適合每個想學習寫作的人開始提筆。分別是每天寫日記,每週寫複盤週記,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

    首先,每天寫日記。作者認為最好的寫日記時段,是每天醒來的第一個小時。如同我在《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寫下:「早晨醒來的時候,精神品質和心情都處在清空的最佳狀態」,在起床後開始寫點東西,是最好的起床儀式之一。寫日記可以帶來五個好處:

    1. 計畫性:可以做好一天的準備。
    2. 忠實性:可以準確寫出昨天發生的事情。
    3. 中立性:冷靜思考前一天的事情,可以中立地看待事情。
    4. 持續性:對於大部分午餐和晚餐都奉獻給工作的上班族來說,早上是自己最自由自在的時間,不會讓寫日記的習慣被中斷。
    5. 活用性:可以將過去的寶貴經驗運用在當天。

    寫日記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承諾和一致性」。《影響力》這本書的作者曾經說過人類有一種天性:「人們一旦對自己的行為或選擇做出承諾,就會努力保持言行一致。」善用這種天性,利用日記來驅策自己完成每天早上對自己做出的承諾。

    其次,每週寫複盤週記。作者認為定期整理筆記可以帶來去蕪存菁的效果,他每週會重新對筆記大掃除,把無意義和不重要的扔掉,留下那些可以強化現在和未來的有意義的筆記。複盤的時候,他也會思考自己當週哪裡做得不好,並思考改善的方式。用寫作的方法來複盤,可以讓你更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也方便日後回顧自己的轉變歷程。

    最後,嘗試對事情做出總結。作者舉工作為例,有些工作出現的頻率只佔 2%,卻可能影響你 90% 的工作績效,這件工作就是成果總結。所以平常期間,我們就要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和完成的事情,透過有主題性、系列性的方式做出總結。總結是屬於平時練習的少,可是卻很重要的工作。
    .
    #持續寫任何東西都好
    很多人會以為寫作的時候,要有很多的「靈感」才寫得出來。但這是對寫作的根本誤解。作者提醒,無論是寫什麼,寫就對了。就像知名的高產出作家村上村樹和史蒂芬.金(Stephen King)都是以持續且規律的方式在寫作。

    我很喜歡美國畫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曾經說過的這句話:「靈感是給業餘人士用的,我們其他的人就只是每天出現並投入工作。如果你等著烏雲散去,或等著一道閃電擊中你的大腦,你就不會做出很多工作。所有最好的想法都來自於過程;它們來自於工作本身。」

    因此,不要相信靈感,不要期待一個不會天天憑空出現的東西。寫作這個行為的本身,一定要養成習慣。你可以參考《彈性習慣》這本書提到的核心觀念,你想養成的習慣不能太困難,必須要可以在你狀況最差的那一天照樣能夠執行。重點不是去拼靈感爆發,而是建立能維持規律寫作的方式。
    .
    【後記:寫作永不嫌遲】
    從《讓寫作成為自我精進的武器》的閱讀過程之中,令我收穫最豐富的就是「讀者要看的不是你的文筆,他們要的是真實的你」這個觀念。作者希望我們擺脫寫作就是要文筆優美的老舊觀念,而更強調寫作對生活和職涯可以帶來的具體好處,以及如何建立正確的寫作心態。

    這本書有點像是學習寫作的心靈雞湯,而不是技巧工具箱。如果你想學習除了「萬能寫作法」框架之外的技巧,我很推薦《高產出的本事》這本有著豐富寫作框架和步驟的書,其作者劉奕酉對使用框架是這麼評論的:「使用框架是為了跳脫框架,發展出自我的思考脈絡。」說得真好。

    我也很慶幸自己曾經紀錄下來當初學習寫作的一些心路歷程,現在回味起來真的別有一番滋味。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我在《學得更好》這篇讀後感分享過的六種學習寫作步驟,以及我在《心流》這篇讀後感分享透過寫作進入心流的方法。我透過這種書寫練習找到了自己寫作的意義。

    最後,寫作真的會「讓機會自動找上你」。最近「生鮮時書」就找上瓦基一起合作,即將要開一堂「化輸入為輸出」的線上課程(早鳥問卷調查和優惠),我會淬鍊自己經營部落格兩年多來的經驗,分享有效輸入、高效輸出的實戰本領,教你如何在資訊紛擾的時代靠優質的文章內容脫穎而出。

    寫作可以幫你達成自我行銷、提升職場形象、加深社交品質的功效,寫作也是最好的自我成長和精進的方式。或許,你也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動作開啟自己的寫作練習,不妨在留言寫下你讀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想法上的改變和收穫吧。開始寫作,永不嫌遲。
    .
    瓦基的第一堂線上課程「化輸入為輸出」早鳥問券和優惠進行中
    https://user134068.psee.io/3jdfxx
    .
    Kobo 購書連結:https://bit.ly/3mcN0ZK
    Kobo 電子書7折代碼:WAKIWRITE
    使用期限:8/22~8/29
    .
    感謝 新樂園出版 與你悅讀 提供抽獎贈書

  • 合勤控基本資料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4-12 15:00:39

    BRIDGESTONE在2016年推出S21街胎的時候,選擇了阿布扎比F1賽車場舉辦全球發佈會。相隔三年後,BRIDGESTONE選擇西班牙Jerez賽車場發佈全新S22,而這個賽車場是MotoGP分站之一,編者也把握今次機會體驗幾款高性能跑車及S22街胎的性能。

    這次S22的發佈會十分豪華,給了媒體及各地代理大驚喜,這些花絮留待另一專題報導,今次主要集中介紹S22的體驗感。

    今次編者出席S22發佈會的原因,是因為BRIDGESTONE香港代理知道我的舊款R6使用S21,所以叫我比較一下。老實講,認識編者既朋友都知道我的大車經驗很少,落場經驗更少,所以今次一下子跳上1000cc的超電,的確有點壓力,還有心中有個疑問,究竟這些街胎可否抵受200匹超電的壓力!

    現在市場上有兩類輪胎,供高性能NK車及高性能跑車使用,分別是賽車場專用輪胎,這些輪胎有少量胎紋,當然也有不少街道騎士使用。另一種是強調兼顧濕地及乾地的街胎,例如S21及新款S22。

    那麼賽車胎與街胎有甚麼分別?的而且確賽車胎有超強咬地力,給車手在賽道大傾角壓彎的時候,大油門轟出彎道都輕易打滑,用來爭取一分一秒,可是這類輪胎的損耗速度十分驚人,玩起來好像燒銀紙。

    另外,賽車胎要求極高的工作溫度,在賽道上凍車的時候,工作人員使用胎毡保溫80度以上,即使街道騎士在炎熱的天氣不斷駕駛,車速是無法產生足夠磨擦力加熱輪胎,胎溫最高只有40-50度左右,換句話輪胎長期在工作溫度以下,再加上賽車輪胎冷卻速度很快,要是在冬天使用,騎士駕駛了一段時間後座下聊天,然後再駕駛,如果不小心大油門加速,輪胎打滑好多時候就在這個時候發生。

    還有賽車輪胎變質速度快,就算沒多大耗損,使用後擺放兩三個月,再經過日曬雨淋,冷縮熱脹,咬地性能出現明顯下跌,還有賽車輪胎的排水性能欠奉,路面稍稍濕很容易導致打滑,對一般騎士來講不適合使用。當然啦,對一些資深及因損耗而勤換輪胎的騎士來說,是可以掌握賽車輪胎的特性,但對一般騎,例如編者這類偶然才駕駛,又無需爭取一分一秒的騎士來說,街胎是比較適合。

    因為街胎比較耐用,變質速度慢,工作溫度下跌速度慢,最重要工作溫度要求遠低於賽車胎,又有很好的排水性能,所以這類輪不僅適合返工放工,偶然放縱一下都可以。

    新款S22採用非對稱設計,與S21相同,前胎有三段膠質,尾胎為五段,中間膠質較硬,目的是耐磨,因為胎中央是常用位置,愈近胎邊緣的膠質越軟,目的是讓輪胎盡快達到工作溫度,提升過彎咬地力及騎士安全。至於S22有甚麼改良?本誌已翻譯廠方提供的介紹,讀者可以細閱。

    介紹了大量S22的資料後,是時候出去MotoGP場體驗一下S22,由於試駕人數比較多,所以廠方把我們劃分A、B、C組,全日每人有六節試駕,每節15分鐘,早上、中午各三節,時間非常充足。第一節有專人帶領,而帶領我們是獲得2000年及2002年WSBK世界冠軍艾華仕(Colin Edwards),還有英國BSB超電冠軍JOSH BROKE。可以跟著他們的車尾,編者的心情極度興奮。

    駕駛當天早上,溫度只有9度,中午上升至16度,所以早上低溫對輪胎有一定的考驗,但由於這是街胎,所以廠方不會使用胎毡加熱,否則破懷街胎的理念。然而賽車場的速度較街道高,又沒有塞車,大直路及出彎後可以大油門加速,基本上不用一圈便可以讓S22達到工作溫度,再者編者的車速不算高,所以S22對我來說綽綽有餘。

    畢竟編者落場經驗少,對Jerez賽車場的彎道不熟識,因此第一及第二節開得很保守,盡量提早縮油入彎,出彎後讓車子動直才大油門加速,順道向其他歐洲媒體試車員偷師,留意他們的線位及煞車點,因為他們真的好快,傾角又低又遲煞車,還以為他們使用賽車輪胎。

    其實Jerez賽車場不算高速賽道,大部份彎道是2及3檔彎,對我這種超喜歡嘆彎的騎士來說,這裡簡直是嘆彎樂園。而我自已的最快直路車速只有240km/h左右,可是最快的試車手達到270-280km/h。

    說了那麼久,好像沒有提及S22的性能。沒錯,其實玩了一整天,很多時候已經忘掉正在使用街胎,又或者說自己的技術及車速沒有必要用賽車輪胎,另外一個原因是信心來自朝早第一節,通過最後一個彎道,這是從4檔拖至2檔的彎道,是這個賽車場最慢速度及最大過彎傾角的彎道,出彎後加速可升到5檔,去到直路煞車點自己的最高車速只有大概220km/h,快的試車手達到260km/h。

    可是在這個嘆彎及加速過程中,就算天氣只有大概9度,前、後胎沒有怪異行為,壓低車子及大油門加速,輪胎都沒有打滑,這或多或少是因為車子的TC(循跡系統)協助控制油門;另外還有一個上坡的大左彎及大右盲彎,呢兩個彎可以加速及磨包j轟上山,感覺超爽,而條胎是咬住入彎,所以給我愈開愈快的信心。

    那麼S21與S22在性能上有甚麼分別?老實說,對我來說要比較有點困難,首先自己的舊款R6與S21開了不超過10次,車速不高,再者用不著輪胎邊緣過彎,因此S21對我來說是足夠有餘,只是今次體驗S22後,的確已經決定換胎。此外,感覺S22的前胎轉向反應較S21靈活,這可能跟新車的性能跟自己的舊款R6有關,然而尾胎的轉向反應分別不大。編者也曾經在街道大雨下使用S21,排水效能給我莫大信心,雖然今次無緣在賽道體驗S22的濕地性能,但按照廠方的說法,理論上較S21佳。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