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右冠狀動脈鈣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右冠狀動脈鈣化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右冠狀動脈鈣化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右冠狀動脈鈣化產品中有6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4萬的網紅江守山醫師,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劇烈運動可能會損傷心臟 https://www.ttv.com.tw/news/view/10912280027900L/573 心血管的傷害首先是因為血管內皮受損及失能,原因包括: 1 高濃度糖 2 慢性發炎:吸引發炎細胞如牙周病、幽門桿菌、乾癬、、 3 重金屬:鋁、鉛、鎘、砷、銅、鐵 4 氧化的...

  • 右冠狀動脈鈣化 在 江守山醫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2-30 22:20:53
    有 245 人按讚

    劇烈運動可能會損傷心臟
    https://www.ttv.com.tw/news/view/10912280027900L/573
    心血管的傷害首先是因為血管內皮受損及失能,原因包括:
    1 高濃度糖
    2 慢性發炎:吸引發炎細胞如牙周病、幽門桿菌、乾癬、、
    3 重金屬:鋁、鉛、鎘、砷、銅、鐵
    4 氧化的脂肪、膽固醇
    5 毒素:戴奧辛、多氯聯苯、塑化劑、香菸
    6 高血壓
    7劇烈的運動或情緒波動

    根據2020出版的Textbook of Sports and Exercise Cardiology pp 617-631:
    最近的報導為劇烈運動本身也可能誘發或加速非生理性心臟損傷的假說提供了證據。多項研究表明,劇烈運動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鈣化程度出乎意料。在一項研究中,與非運動員佇列相比,運動員的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包括血管重建)與非運動員佇列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相似,即使冠狀動脈死亡風險很低。
    此外,在劇烈運動員中,心肌纖維化的發病率出乎意料地高。心肌纖維化與訓練年限和完成的比賽次數有很大的關係,這說明心肌纖維化不僅僅是與運動無關的疾病如心肌炎或冠狀動脈疾病的結果,也可能是由反復的劇烈運動引起的。右心室插入到室間隔的區域("鉸鏈點")可能特別容易發生心肌纖維化。它的存在也與運動比賽期間肌鈣蛋白升高和未來冠狀動脈事件發生率有關,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 右冠狀動脈鈣化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2-11 19:30:00
    有 23 人按讚

    #熱騰騰的新刊登論文來囉
    #恭喜詹雅婷醫師
     
    ▌ 文章介紹
     
    抽菸已經被確認是病理性冠狀動脈硬化的預測因子,胸主動脈鈣化程度也是,而且與不良的心血管疾病預後有關。詹雅婷醫師團隊,預計探勘香菸使用量與胸主動脈鈣化之間,是否存在劑量反應關係。
     
    收入 3109 患者後,將其分為不抽菸者、前抽菸者與現抽菸者三組,並記錄其香菸使用量、使用時間,計算 pack-years 數。結果發現,現仍抽菸者的胸主動脈鈣化程度最高,不抽菸者最低,前抽菸者介於其間。
     
    校正各種因子後發現,香菸使用量與胸主動脈鈣化程度有劑量反應關係,特別是在高使用量(每天超過 10 支)與較長時間(超過三年)的吸菸者。而且不吸菸者與已戒煙者,對胸主動脈鈣化,有部分的保護效應。
     
    本研究以影像證據顯示,長時間與高劑量的香菸使用,有潛在不良預後的可能。用手邊的影像工具,加上簡單的病史詢問,並使用統計方式探勘,能得知許多生活習慣與身體變化的關係,是很有意思的研究!
     
    ▌ 期刊介紹
     
    PLOS ONE 是創刊於 2006 年的知名 open access 期刊,對傳統學術期刊營運模式所產生的衝擊,是這幾年學術界的討論焦點之一,譬如蔡校長部落格文章:「2016 年 impact factor 公布,那些大家關心的期刊,現在怎麼了?」
     
    PLOS ONE 特性為網路原生、跨領域且全開放,對論文的 ethics 相當重視、對刊登品質亦有堅持。2018 年的 impact factor 為 2.776,在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s 領域為 Q2(24/69) 期刊。
     
    整體來說,是名氣好、網頁介面佳、科學社群經營積極的知名 OA 品牌。不過審閱期普遍偏長,中位數約在 80 天左右。
     
    ▌ 期刊這麼多,怎樣投才正確?擬定期刊選擇策略。
     
    真正多產的人是怎麼做的?為什麼他們好像都知道自己的「被接受率」大概是多少?而且對學術社群與期刊喜好總能侃侃而談?
     
    你該做哪些功課,才能更增加自己被接受的機會、在國際社群被看到的機會、以及減少文章在外流浪的時間?
     
    要選擇傳統期刊還是 open access?傳統期刊要怎麼挑?要選擇跨領域雜誌、專科雜誌,還是次專科雜誌?Open access 有哪些可以選,哪些名聲不錯,哪些其實快爛掉了?
     
    這堂課一次告訴你,講師現場讓你問,問到滿意為止!
     
     
    🚩 立即預約突飛猛進的成長,全新梯次,開放報名!
    ➠ 2020 / 5 / 9(六)醫學論文與寫作工作坊
    https://mepa2014.innovarad.tw/event/
    ➠ 將寫作到投稿的各項雜症,一次解決到位。

  • 右冠狀動脈鈣化 在 Mona's Running Lab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6-04 19:30:00
    有 135 人按讚

    “運動:怎樣的強度最好?運動多少才夠?有可能運動太多嗎?”

    ACSM 2019 annual meeting
    5/29 1:00pm

    主題:B-06 Exercise is Medicine® - Symposium - What Dose, Type and Intensity of Exercise is the Best Medicine?

    講者:共四位

    Esmee Bakker
    Radboud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Duck-chul Lee
    Iowa State University

    Barry Franklin
    William Beaumont Hospital

    Paul Thompson
    Hartford Hospital

    這個 session 的四個主題非常明快,還滿好奇講者想講啥的。

    四個主題分別是:
    🔎促進健康所需的最少劑量運動是啥?
    🔎有氧運動還是肌力運動比較好?
    🔎運動訓練的最好的強度是啥?
    🔎有可能會做“太多”運動嗎?

    👉前兩位講者重點摘要與心得:

    1️⃣這四個講者的出發點都是以促進“健康”,延長壽命,減少死亡率為出發點,不是運動表現喔!

    2️⃣維持健康所需的最小劑量,這部分其實就是Mona去年做成懶人包的身體活動指南(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這部分的內容是我少數九成九以上都非常熟的。這邊強調的幾個重點都在懶人包裡面了,不再贅述XD。

    3️⃣比較意外的是,關於“運動多少可以帶來健康”,至少
    提到兩個大型研究,是來自台灣的研究!

    4️⃣既然已經有建議的身體活動指南了,實際上(美國)有多少人達標呢?答案:男性是兩成,女性更少,約一成左右而已!

    5️⃣有氧好還是重訓好?心肺功能優秀v.s.肌力強,哪個對於”健康“的效益比較強?對於改善總死亡率/高血壓/代謝症候群/肥胖的狀況來我說喔,都是“兩個都做”比只做其中一種還要好。這很合理,因為不同形式運動調節疾病危險因子的機制有所不同,有所偏廢本來就很可能無法顧及全局。

    6️⃣上面那些研究結果只有一個問題:兩種運動都做的那些人,運動的總時間比只做一種的人還要長。所以目前已經完成收案的一個研究,就是要讓各組受試者的運動總時間都一樣(為期一年的研究)。

    👉後兩位講者重點摘要與心得:

    1️⃣基本上幾乎都是高強度運動比中強度運動有健康效益。

    2️⃣做健康諮詢時的一個應用重點:建議先走再跑,循序漸進,而不要本來生活型態是完全靜止,一動也不動,然後一整年只做一次強度運動。

    3️⃣“心肺功能”(整體體能)比"心臟功能"(心室收縮能力)更能預測一個人的死亡率!

    4️⃣有個很漂亮的圖表是:不管你是體重正常,過重,還是肥胖,體能(心肺功能)好,跟同樣體重範圍的人比較起來(體重正常跟體重正常比,體重過重跟體重過重比),體能優異都能降低死亡風險約四倍!白話的方式來說:即使你BMI>30,如果你體能好,你的各式死亡率風險,還是會比同樣體重的人少很多!!

    5️⃣關於極度高量運動,已知跟未知的事情:

    💡極高量運動,心房顫動,冠狀動脈鈣化,心臟纖維化,會比一般人高。另外右心室比左心室更容易受到影響。

    💡臨床意義?!不明?!

    💡亦有研究顯示,雖然極端高量運動的人,鈣化程度高,可是死亡率"沒有"比較高。而且這些人的血管管徑,跟一般人"一樣"。

    💡機制目前不明,亦有人覺得也許這其實是一種保護作用(不穩定的血管斑塊,蓋上鈣,讓它變得穩定?跟降血脂藥物對心臟的保護作用是否類似?!) 以及是否與賀爾蒙的變化有關?!

    💡重點:須整體看一個人,不是看單一數值。運動員亦存在某些生理”現象“,一般人身上具有不健康的意義,但運動員卻沒有那些負面效果。心血管的這些”現象“也是。

    💡講者認為,的確有些人,可能會因為基因的關係,更容易受到影響。不過重點是:”極度高量的運動量“絕對不是一個國家問題(national problem)。意思是:大部分人都不需要擔心這件事XD

    #ACSM19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