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長期照護學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長期照護學會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長期照護學會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產品中有17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整形外科 張舜程醫師來到空中,跟大家聊聊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以及治療方式。 在種種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中,足部傷口癒合不良是最常見的情況,台灣目前有2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約有7萬名以上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因嚴重傷口惡化導致截肢,造成家庭經濟...

 同時也有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介紹 訪問作者:胡文龍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或過動,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白血病, 正規現代醫療+營養功能醫學! 孩子...

  •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9-14 09:10:38
    有 54 人按讚

    今天的醫療保健單元,邀請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整形外科 張舜程醫師來到空中,跟大家聊聊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以及治療方式。

    在種種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中,足部傷口癒合不良是最常見的情況,台灣目前有2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約有7萬名以上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因嚴重傷口惡化導致截肢,造成家庭經濟重擔及健保重大醫療支出為,而且對糖尿病友的自我照顧能力更是一大威脅,一旦傷口癒合不良,許多事情都需依賴照顧者幫忙,被列為糖尿病患致死致殘之嚴重併發症之一。

    📻聽重播按這裡!https://youtu.be/7tTbk-9o4uk

    ▶ 飛碟聯播網 YouTube《飛碟早餐》頻道 http://bit.ly/2QVQsFh
    ▶ 網路線上收聽 http://www.uforadio.com.tw/stream/stream.html
    ▶ 飛碟APP,讓你收聽零距離
    Android:https://reurl.cc/j78ZKm
    iOS:https://reurl.cc/ZOG3LA
    ▶ 飛碟Podcast
    SoundOn : https://bit.ly/30Ia8Ti
    Apple Podcasts : https://apple.co/3jFpP6x
    Spotify : https://spoti.fi/2CPzneD
    Google 播客:https://bit.ly/3gCTb3G
    KKBOX:https://reurl.cc/MZR0K4

    ◎節目介紹:
    在種種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中,足部傷口癒合不良是最常見的情況,根據國際糖尿病協會統計,2019年全球糖尿病人為4.63億人,2045年將成長到7億人,台灣目前有220萬名糖尿病患,其中約有7萬名以上糖尿病足潰瘍患者,平均每10人就有1人因嚴重傷口惡化導致截肢,而截肢後五年存活率低於60%,造成家庭經濟重擔及健保重大醫療支出為,而且對糖尿病友的自我照顧能力更是一大威脅,一旦傷口癒合不良,許多事情都需依賴照顧者幫忙,被列為糖尿病患致死致殘之嚴重併發症之一。

    糖尿病足部潰瘍肇因於長期血糖控制不佳,所引起之下肢病變。糖尿病的病人會在足部的任何地方,產生不同嚴重程度的傷口狀況。糖尿病足的成因,一般而言來自於三大類:第一大類是神經病變、第二大類是血管阻塞、第三大類是嚴重傷口感染,所以我們在臨床上都會特別提醒糖尿病患者須要特別留意足部是否有出現傷口,千萬別輕忽。

    過去像我們在臨床上治療糖足傷口,會先評估傷口的狀況,評估進行傷口清創、負壓治療、人工敷料的合併治療方式,近年來,隨著藥物研究日益發展,從植物中萃取成分療效的相關研究日益茁壯,傷口照護的研究發展也從巨觀傷口床環境發展至微觀的傷口相關細胞訊號,發展出使用複合性植物萃取物調控免疫系統、加速癒合的藥物,透過調節巨噬細胞的極化反應,使傷口內的發炎細胞激素平衡、脫離慢性發炎循環,逆轉傷口惡化至常規傷口癒合,在多國多中心的三期臨床試驗研究資料顯示,新藥物的整體潰瘍傷口癒合率高達60.7%,外用的軟膏劑型對病人的方便性,且方便居家使用更安全,大幅減少病患就醫奔波的辛勞,也減少家庭對於醫療的支出,且在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減少病人暴露於額外風險為當務之急,新藥物治療的出現實乃一大福音。

    ◎來賓介紹:張舜程
    學歷:
    •國防醫學院 醫學士
    經歷:
    •整形外科、美容、燒燙傷、手外科、重症加護、高壓氧 專科醫師
    •中華民國海底暨高壓氧醫學會理事
    •教育部定助理教授
    •美國夏威夷州大皇后醫學中心 高壓氧潛水醫學 臨床研究員
    •美國南加大聖地牙哥分校醫學中心 高壓氧治療 臨床研究員
    •三軍總醫院 整形外科 主治醫師 病房主任

  •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0 20:59:46
    有 312 人按讚

    【後遺症照護資源到位,範圍再擴大】

    七月底我與 苗博雅 MiaoPoya 議員一起舉辦Covid-19後遺症線上論壇,喚起更多人對Covid-19後遺症患者的關注。我們也要求台北市應該要成立專門為確診患者服務的門診,在市府及衛生局、聯合醫院的努力之下,從八月開始,北市聯醫中興院區成立跨科別特別門診,讓確診者及家屬不再求助無門。

    我始終希望能提供完善的資源、清楚的資訊,給解隔離後仍有長期症狀的患者。只要有一位確診,就可能有一位後遺症的病人。因此後遺症的照護資源,需要確保能長期供應,資源要到位且範圍要擴大。

    感謝 賴品妤 委員舉辦「武漢肺炎癒後追蹤及後遺症因應計畫座談會」,邀請我及 林昶佐 Freddy Lim 委員一起針對患者在後遺症期間的身心照護做更進一步的討論,更邀集台灣兒科醫學會、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台灣神經醫學會等醫界人士一起討論後遺症的症狀及照護問題、具體需要哪些資源,並邀請 衛生福利部 石崇良次長與會。

    會中我再次強調,如何讓長期症狀的病患可以就近求診、讓治療中的病患知道可能面臨長期症狀、讓更多醫院願意加入照護後遺症的行列,是後遺症照護的目標。石次長也帶來好消息,衛福部正在研擬將Covid-19後遺症納入「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PAC)的範疇,期待能盡快看見後遺症資源到位,照顧到更多後遺症患者。

    #longcovid
    #後遺症

  •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3 07:30:22
    有 196 人按讚

    【肌少型肥胖症】:肌少成疾 —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住在隔壁已邁入68歲的楊婆婆自從有糖尿病後,這 10 多年來,飲食都吃的很清淡,因為牙齒不好,所以肉都不太吃,四肢很瘦,走路蹣跚緩慢,年紀大了,也不敢到處跟家人朋友去旅遊,因為走一小段路,腳就會酸,更別說走有樓梯的步道了。
     
    最近走路越來越緩慢,回診時聽醫師講解,才知道自己患了肌少症,因為肌肉量太少,才會導致走不動。為了不要跟楊婆婆一樣,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肌少症和學習如何預防吧!
     
    ■獨立自主的第二人生,從練肌力開始
    其實生活中有太多機會需要舉超過兩公斤的重量,例如週末去菜市場買一週的菜並提回家,或是腳一拐卻能平衡回來沒有摔倒,這些都需要肌力。
     
    肌力還能幫助你保持自主獨立,能夠上市場買菜,能到社區花園和老鄰居聊天,能抱起朝你衝來的孫子,這是每個人活到生命最終,都不想失去的生命品質。
     
    相反地,萬一肌力退化,連上下樓梯、上廁所、穿衣等日常生活都變成考驗,活動能力退化造成生活處處不便,甚至危險,萬一跌倒,陷入失能臥床,需要花一筆錢找照護,從此人生變黑白。
     
    更糟的是,許多人肌力愈來愈弱,並不是去運動強化肌力,而是逐漸減少活動或尋求省力的方式,例如二樓就不爬了,遠一點的地方也懶得去了,形成惡性循環[1]。
     
    ■肌少成疾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3,280位65歲以上老人中,約每6人,就有1位在一年內有跌倒的經驗(占15.5%)[2],也就是說,每六個老人就有一人有跌倒經驗,同一份調查中更顯示,在他們跌倒後,竟然有六成的老人不採取任何的措施來防止下一次的跌倒。
     
    對於青年或是壯年人口來說,跌倒對於他們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與傷害,重新站起來,拍一拍灰塵就能繼續往前走下去,就算發現身體有異狀,我們也能迅速發現並且迅速就醫。但是對於65歲以上的老人就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嚴重跌到可能會造成老人長期臥床甚至死亡,或出現骨折、頭部受傷等情形,而且曾經跌倒的長者可能會因為害怕再度跌倒而更加依賴家人,家庭往往也會需要花費更多的心力與時間陪伴他們。
     
    試想,如果這樣的情形不斷發生,在少子與高齡化趨勢難以逆轉的台灣,如何對抗衰老,讓家中的年長者遠離「失能」,是我們將會面臨的難關與挑戰。
     
    ■什麼是肌少症?與跌倒有何關聯?
    肌少症是一種老化的現象。隨著年齡增加,各項生理器官功能都會逐漸降低,而肌肉的質量更是如此,當肌肉量與其強度、功能都呈現衰退,就是所謂的「肌少症」。
     
    如果你有以下的症狀,就必須多加注意,例如:相較於過去,走路時是否比較不穩,容易腿軟無力?從椅子上起身是否變得吃力,需要依靠手的幫助?無法一口氣走樓梯上樓?
     
    醫師表示,老人家常常說跌到骨頭斷掉是因為骨質疏鬆,其實原因常常是肌肉不夠,他沒有辦法平衡自己。人之所以能活動,是依靠著肌肉、骨骼與關節,而肌肉是帶動關節及骨骼的關鍵,如果肌肉強健有力,便能走得穩,也能夠減少骨骼、關節的負擔。所以「肌少症」的確牽動著年長者是否會跌倒的主因之一。
     
    老年人如果同時擁有肥胖以及肌肉量不足時,稱為「肌少型肥胖症」。對於年長者健康的影響,比單純肥胖症或是肌少症更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症狀,接著可能會讓老年人的面臨失能的困境,死亡率也會上升[3]。
     
    ■肌少型肥胖
    肥胖會影響健康已是社會大眾普遍知道的常識。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愈高,罹患肥胖相關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甚至癌症等的機率也就愈高。
     
    近年來,骨骼肌肉量對健康的影響逐漸意識抬頭。骨骼肌肉質與量的下降,若合併肌肉強度或功能的衰退則為肌少症(sarcopenia),會增加身體失能、罹病率與死亡率。
     
    特別是在老人族群,自然老化過程身體組成會逐漸改變,肌肉質量減少伴隨脂肪組織增加。肌少症被認為是老年病症候群(geriatric syndrome)的表現,若同時併有肥胖則為肌少性肥胖(sarcopenic obesity, SO),對健康更是有加成負面的影響。老年人肌少性肥胖為近年重視及討論度高的議題。
     
    同時符合肥胖及肌少症定義者,為肌少性肥胖患者。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共識,最常使用的標準為使用身體質量指數及身高或體重校正的四肢骨骼肌肉量(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body height squared in meters,
    ASM/ht2 或appendicular skeletal muscle mass divided by weight, ASM/wt) [4]。
     
    ■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型肥胖症,屬於老年症候群的一種,隨著人口老化,盛行率也逐漸提升,增加疾病與失能風險。
     
    當肌少症 (sarcopenia) 與肥胖症(obesity)同時存在時,便稱為SO。目前尚無SO的統一診斷標準。
     
    肥胖指的是身體脂肪過多,常用指標包括身體質量指數(body mass index, BMI)、腰圍、脂肪質量(fat mass)百分比。WHO將肥胖定義為BMI>30,老人因為身高減少,BMI會高估老人肥胖的情形,特別是≧85歲的女性。老人可能同時有體脂肪比例增加及肌肉減少,但BMI無變化的情形[5]。
     
    ■研究顯示,肌少症造成老人健康之影響可分為三方面:
    (1)肌少症對功能障礙和身體失能的影響:肌肉力量減少,下肢功能變差,因此較易跌倒、增加失能風險。
     
    (2)因肌肉與身體的新陳代謝例如人體蛋白質的儲存、調整血糖的代謝等有關,故肌少症與糖尿病、代謝症候群等有相關性。
     
    (3)老年人若同時存在肥胖與肌肉不足時,稱之為肌少型肥胖症,其對健康之不利影響比單一存在的肥胖症或肌少症更易引發心血管相關疾病、代謝症候群、骨質密度減少等,使老人的失能增加、死亡率上升[6]。
     
    ■肌少型肥胖四項自我檢測
    日本國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院長荒井秀典在日本NHK健康頻道上提出若有以下徵兆,提高警覺:
    •走路比別人慢
    •曾經有過無法在交通號誌轉變前過馬路
    •曾經無法打開寶特瓶
    •無法單腳穿襪子[7]
     
    ■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
    銀髮族罹患肌少症 (sarcopenia)者,外觀上體弱多病、步履蹣跚、齒危髮禿、行動遲緩、搖晃不穩等,這些外觀常被認為是年老後的必然後果,一般人認為年邁體衰只是想當然而的老年無奈,對於肌肉無力的抱怨,常常給予平淡的回應,令病患徒呼負負;近年來許多專家期望從多方面改善銀髮族的體適能和生理機能,以防治肌少症。
     
    臨床上除檢測肌肉量及肌力、步行速度外,目前並無明確的生化檢查指標可供評估肌少症,肌肉量檢測可用雙能量X光吸收儀(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XA)、生物電阻抗分析儀(bioele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 BIA),肌力測定可採用手握力 (男性<26kg;女性<18kg),身體機能可評估行走速度(<0.8m/s)或起立速度,用以評量病患的肌少症程度;但各團隊定義肌少症程度的標準不同,且前述檢測項目未能完全反應出療效,因此治療難有共識,唯有及早預防保健,落實保健養生觀念,才是根本防治之道。
     
    原則上防治須增加病患的活動量和改善營養,但應考量個別病患的最佳劑量需求;防治上需同時注意針對潛在病因和併發症的防治。最好諮詢相關醫事人員和營養師,共同從增加身體活動量、攝取適量蛋白質和營養著手。
     
    可是高齡病患較難安全地完成足量運動,且其代謝和消化系統已較退化,平日食量較小,食慾減退,如果為了要提高肌肉量而要求他們去攝取大量蛋白質,是否會使老年人的腎臟超載,都是很大的挑戰。近年來雖然有些特殊營養品或藥物被開發出來,但在驗證療效的實證醫學得到證實之前,仍應先諮詢,才能安全[8]。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大人社團 - 與你一起實踐美好生活)「從走路痛到穿高跟鞋參加健美!76歲阿嬤4招打敗肌少症、練出好肌力」:https://club.commonhealth.com.tw/article/3168
    [2]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五」功秘笈學起來 防跌大師就是你!: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4141&pid=13090
    [3] (小世界新聞)「肌少成疾 肌少症與重訓迷思」:https://bit.ly/3CCIzgG
    [4]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 第三十五卷 第九期)「肌少性肥胖診斷及治療建議」: https://www.tafm.org.tw/ehc-tafm/s/viewDocument?documentId=324cce8c973e4834b8c519d52e769cd2
    [5] (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老人的肌少型肥胖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第三十二卷第二期):https://bit.ly/37tDTeH
    [6] (長庚醫訊-第四十二卷第八期 110年8月1日發刊)「肌少症」:
    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3012
    [7] (天下雜誌)比肥胖還恐怖的「肌少型肥胖」:40歲後身體充滿霜降牛肉油花:https://www.cw.com.tw/article/5101453
    [8] (健康遠見 - 對身體好!)「肌少性肥胖症的臨床挑戰」:https://health.gvm.com.tw/article/74778
      
    ➤➤照片
    (台北榮民總醫院Taipei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高齡醫學中心)「失能及衰弱之預防」-黃安君醫師 An-chun Hwang M.D.:https://www.slideshare.net/tchang101/201708-0819-for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衛生福利部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國民健康署
    #肌少型肥胖症 #肌少症 #失能 #老年症候群
     
    衛生福利部 / 國民健康署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1-07-19 23:32:00

    本集主題:「兒科好醫師最新營養功能醫學:預防、治療、照護:兒童異位性皮膚炎、過動、自閉、尿床、身材矮小、體重過輕、糖尿病、白血病」介紹

    訪問作者:胡文龍 醫師

    內容簡介:
    孩子長不高、瘦巴巴、尿床、自閉或過動,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白血病,
    正規現代醫療+營養功能醫學!

      孩子長不高、乾巴巴,只好花大錢買轉骨或開脾胃配方、……;孩子過動、自閉而難教養,網路爬文後卻相信錯誤資訊,耽擱最佳治療黃金期……;心疼孩子奇癢無比抓到體無完膚,父母自責遺傳到自己的過敏體質……;生氣孩子尿床多年,原來是生病了……;甚至,還有少數孩子必須終身施打胰島素、面對死亡威脅如癌症等重大疾病……,在現代社會變得越來越多了。

      治好孩子的關鍵,父母的影響力遠遠超越醫師。這是寫給父母親的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實用書,種種案例與見證都是胡文龍醫師的小病人與病魔奮戰的真實故事,相信能夠讓有健康意識的父母,以及有相同境遇的大小朋友,從作者提供的這些兒童常見疾病的病情分析、診斷方式、整體療法建議等掌握到核心健康知識,最棒的是書中還整理分享了醫學實證過的不用藥對症營養素,幫助為人父母在生活和飲食上懂得聰明地趨吉避凶……。

      ▌撼動兒科醫生的父母提問,20年後終於可以回答了!
      ▌正規醫療之外,兒童營養功能醫學可以助一臂之力

      「我應該給小孩特別吃什麼,才會對他的病情有幫助呢?」20年前那一晚病童母親揪心的提問,一時之間把兒科醫師胡文龍給難倒了,只能含糊其詞地回答:「正常吃就好……。」現在,胡文龍醫師終於可以自信滿滿地告訴那位母親答案了。

      2千5百年前,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過:疾病不是天譴或超自然力量所導致,居住環境、生活習慣及飲食營養才是造成疾病的主因,但現代醫學卻慢慢忘了初衷……。所幸1993年的美籍傑佛瑞‧布蘭德(Jeffery Bland)博士觀察到當前現代醫學的偏剖,於是首創功能醫學的觀念,指出疾病源頭是現代人種種不當行為造成……。

      這本書是醫者父母心對於病童深厚關愛之作,作者胡文龍醫師將兒科專業與營養功能醫學兩者優點結合,並將看診時苦口婆心分享日常生活等衛教注意事項化為文字,教會家長幫助孩子做自己健康的主人,他知道唯有化解父母種種情緒上的衝擊、給予心理上的支持、教導生活上的典範轉移,才可以幫助孩子大病不復發、難病順利治癒、小病輕鬆化無……。

      ▌長不高或養不胖、尿床、自閉或過動…,問題可大可小
      ▌難治的異位性皮膚炎、兒童糖尿病及兒癌…,永不再復發

      氣餒孩子體重瘦小總養不胖、苦惱孩子為什麼長不高?……如果不慎吃到含性激素的轉骨成分,容易因性早熟跡象造成骨齡提早成熟,導致生長板提前關閉,將使得長高停滯。

      注射生長激素並非孩子長高的唯一選擇,書中許多案例都從生活和飲食型態改善做起,長高變壯的成果斐然。例如當改善偏食毛病,多運動且留意飲食內容……;補充孩子缺乏的營養素也很重要,補足鎂離子讓晚上睡得好,有助於身體自產生長激素每晚出現四、五次,當然容易長得高;又例如醫學證實,補充鋅可使瘦小兒童增加身高和體重等等……。

      孩子皮膚乾粗紅癢的異位性皮膚炎,很容易會因為特定食物、吸入過敏原、溫濕度改變、感染,甚至心理壓力,造成急性發病……,父母看得難受又心疼,真不該如何是好?

      異位性皮膚炎已確定是由於患者被環境或食物的過敏原激活導致。因此,治療目標在於減緩發癢不適、防止急性發作及減少藥物治療風險,尤其皮膚止癢、保濕、穿著親膚衣物等照護更重要。長期宜並行減少過敏原與加強必要營養素,補充益生菌、魚油、維生素D、維生素C、β-胡蘿蔔素等都有助於改善,達到逐漸減少用藥頻率,甚至不復發。

      孩子的過動、恍神、迷糊,父母常被氣到飽……,千萬不能置之不理。作者在十年前診斷一位過動兒,但他錯失最佳治療期,事後得知長大後偷錢、說謊、翹家……,甚至吸毒。

      其實,過動症就是一種慢性疾病,積極治療與否對往後的人生影響很大。初始症狀越嚴重的孩子,早期介入並給予有效的治療,將使症狀持續到成年期的可能性降低。建議要採取共病治療,例如同時治療鼻過敏,並且要增加運動量、嚴格控管3C使用時間,還要排除體內毒素(雙酚A等塑化劑),補充鐵、鎂、維生素D及鋅等體內偏低的營養素。

      ▌孩子健康與否不是天註定,逆轉疾病自己做主!
      ▌不生病的生活實踐術,就藏在點點滴滴細節中

      疾病不是天註定,但健康也不會平白無故得來!這本寫給孩子的不生病生活實踐術,細數居住環境、生活習慣、飲食營養等不生病實踐術,一一點出看似老生常談之外的健康醫學新知,新進許多醫學研究已經證實吃對住對用對,能對病患產生不亞於現代醫學的治療效果。這樣的最新醫治走向,是許多疾病在正規治療之外,強而有力的輔助治療工具!

      【不生病健康術的健康基本功】
      要多到恰到好處:睡得飽、曬太陽、常運動、多喝水、多蔬果、多吃優質蛋白……。

      要能減少要避免:少糖少油、拒冰品及咖啡因、遠離三毒素(過敏原、環境荷爾蒙、長時間使用3C)……,甚至減少孩子的心理壓力。


    作者簡介:胡文龍
    現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神經科主任
    澄清醫院中港院區小兒科主治醫師
    科博特診所主治醫師

    經歷 :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
    台北榮總住院總醫師
    臨床研究醫師
    小兒專科醫師
    小兒神經專科醫師
    台北榮總兒童腦瘤及癌症治療小組成員
    小兒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小兒過敏氣喘學會會員
    神經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會員
    嬰兒與母親雜誌多次票選為全國小兒科好醫師

    專長 :
    癌症疾病:癌症營養輔助療程、靜脈營養注射
    營養醫學整合: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策略、精準醫療
    排毒功能異常:肝臟排毒、重金屬及塑化劑檢測與排毒、
    免疫異常:自體免疫、過敏、氣喘、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免疫力失調、急慢性過敏原檢測
    睡眠障礙:睡眠呼吸中止症診斷及治療
    神經精神科學:頭痛、失眠、自閉症
    兒童營養功能醫學:注意力不集中及過動症、妥瑞氏症、體重過輕過重、癲癇、身高不足

    作者粉絲頁: 胡文龍醫師之基因營養功能醫學專頁

    出版社粉絲頁:新自然主義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0-07-28 19:15:00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手機電磁波 #電磁波是致癌物嗎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2:24 電磁波是什麼?
    03:51 哪一種電磁波最危險?
    05:08 手機跟微波爐會傷身嗎?
    06:09 長期暴露有害嗎?
    07:41 手機電磁波是致癌物嗎?
    09:12 我們的觀點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范范、歆雅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民眾誤信5G傳播病毒謠言 英國基地台被燒毀 - 中央社:https://bit.ly/32Y9gN6
    →歐洲「去他的5G」?繼英國之後 荷蘭基地台也遭燒毀 - 新頭殼 :https://bit.ly/3hxSlFg
    →5G基地台散播病毒「謠言」燒到美國 基地台頻遭縱火 - 新頭殼:https://bit.ly/39CfmEj
    → 誤信「病毒靠電磁波傳播」英國 5G 基地台遭縱火,逼得官方出面闢謠 - 科技新報:https://bit.ly/3f3JDNe
    →氣象雷達蓋不蓋 - 泛科學:https://bit.ly/39sJPES
    →電磁輻射與健康 - 維基百科:https://bit.ly/3g88HEk
    →行動電話被列入「潛在致癌名單」 - 泛科學:https://bit.ly/2P4AOYZ
    →別輕忽電磁波的危害,學會4招保證從此遠離它 - Heho健康:https://bit.ly/2P0SB3v
    →那些對電子產品和 Wi-Fi 過敏的人,整個人生被「隔離」 - 科技新報:https://bit.ly/2CPoYzC
    →微波爐加熱食物會產生危害嗎? - 泛科學:https://bit.ly/32Z2F5o
    →會致癌?有輻射?各種微波爐謠言一次破解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9tRaUJ
    →手機電磁波會影響健康嗎?你可以這樣做 - 照護線上:https://bit.ly/3g3z2mN
    →百萬人被唬爛了!?電磁波尚未被證實對人體致癌 - 泛科學:https://bit.ly/30OmglY
    →《電磁波健康效應之評估報告》 - 國家環境毒物研究中心:https://bit.ly/30SpTr5
    →電磁波會造成癌症嗎 - 台灣癌症防治網:https://bit.ly/39xQu0g
    →國民健康署-電磁波宣導專區(WHO文件):https://bit.ly/3hwsZHY
    →國民健康署-電磁波宣導專區(國外機構立場聲明):https://bit.ly/3f3sp2D
    →射頻電磁波是否可能致癌? - 解讀 IARC 的評估報告 by 台大電機系教授 吳瑞北:https://bit.ly/2WVv3Bd
    →化學殘留、疑似致癌物讓人心惶惶?劑量才是關鍵!—食安基本功(上) - 泛科學:https://bit.ly/2OWiUrl
    →這個致癌、那個也致癌 食品致癌物質誰說了算? - 食力:https://bit.ly/2DccGRv
    →如果手機訊號安全,為甚麼會被列作「可能致癌」?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9sKZAe
    →IARC 2011年電磁波列入2B級致癌物 新聞稿:https://bit.ly/3f2NcU7
    →IARC 2016年咖啡、熱水調整致癌物分級 新聞稿:https://bit.ly/3g5c1jp
    →抗議基地台「被斷訊」後悔了!十年前台東有先例 網嘆諷刺 - 三立新聞網:https://bit.ly/2WUPbna
    →水上鄉民抗議基地台手機沒訊號崩潰 蔡易餘協調將恢復:https://bit.ly/39sKCpi
    →水上鄉民3個月前抗議基地台 現在手機沒訊號又喊崩潰:https://bit.ly/2EmPXD8
    →抗議基地台後悔了!網憶「當年台東新化村」慘例...嘆台灣2大奇景:很諷刺:https://bit.ly/2EqirMp

    【 延伸閱讀 】

    →家用電器的電磁輻射有多強,WHO告訴你 - 泛科學:https://bit.ly/3jHJrqy
    →晚上睡覺手機放床頭?輻射無傷但可能有其他危害 - 元氣網:https://bit.ly/2WZOnNV
    →用Line打電話小心電磁波?立委實測飆500倍 環團:最高50萬倍:https://bit.ly/2CPRvoJ
    →基地台恐大增 學者籲訂電磁波長期暴露標準 - 自由電子報:https://bit.ly/303DMmQ
    →燒毀基地台防堵新冠疫情?科學素養當道下的省思 - 科學月刊:https://bit.ly/2WYayEg
    →行動電話基地臺電磁波 問答集(Q&A) -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https://bit.ly/2EjUpCt
    →電磁波知多少 - 國民健康署衛教摺頁:
    https://www.google.com/url?sa=t&rct=j&q=&esrc=s&source=web&cd=&ved=2ahUKEwih1Or0qs3qAhWMBKYKHZSsAbIQFjADegQIBhAB&url=https%3A%2F%2Fwww.hpa.gov.tw%2FPages%2Fashx%2FFile.ashx%3FFilePath%3D~%2FFile%2FAttach%2F296%2FFile_256.pdf&usg=AOvVaw3BwcCZwR3OgWG9ka-rBx5i
    →手機電磁波致癌!?專家教你如何降低3C危害保護家人健康! - MedPartner :https://bit.ly/2WZOsBd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 台灣長期照護學會 在 蔡英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10-14 19:00:04

    小英總統9月29日出席「2020蔡英文總統連任全國護理師後援會成立大會」,與24縣市護理師一同將象徵「照護全民 守護台灣」的貼紙,貼在台灣地圖上,希望這次選舉,大家拿出包容的心,不論是台灣派、中華民國派,都一起團結、保護台灣。

    小英總統說,護理師是一股非常溫暖堅定的支持力量,對病人以及親屬來說,最需要的服務來自護理師,她代表全台灣受過照顧的人,向護理師表達感謝。小英總統也提到,政府正積極改善護理師的執業環境,長期爭取的「護病比」入法,今年五月已經正式上路,同時也建立職場匿名吹哨通報制度,希望保障護理師的尊嚴和權益。

    ► 訂閱蔡英文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ingwen831?sub_confirmation=1

    -------------------------------------------------------
    想看更多小英總統的影片嗎?

    ►【 小英做什麼 EP6 】新南向美食大集合!台泰混血美女帶您一探究竟! ft.千千
    https://youtu.be/9P2-EDzT2wo

    ►【 台菜與它們的產地 EP2 】台南玉井凱特芒果搭配鮮蝦酪梨生菜,淋上檸檬汁就是一道清爽鮮甜的台產自製沙拉囉!
    https://youtu.be/TESlvElh6MM

    ►【 英文英文 EP3 】民俗英文大團圓!中秋節關鍵字一次學會!
    https://youtu.be/JxgDU5CIMSo

    ►【總統做什麼 EP12 】小英總統參訪民視!與美鳳有約尬廚藝、看大時代老街佈景好驚豔!
    https://youtu.be/mzs7grTFUGY

    ►【 辣台派開講 EP4 】台灣命運自己決定!握有主權,經濟最自由、外交民生辣到最有感!
    https://youtu.be/yqhCoP-sbzg

    ►【 小英做什麼 EP5 】台灣生活自由方便,全世界都說讚?土耳其朋友講給你聽!ft.圖佳
    https://youtu.be/4nCdF6o89Hk

    ►【 小英去哪裡 EP13 】參訪KKBOX總部,關心音樂娛樂產業,推薦寫博士論文時期歌曲
    https://youtu.be/-LQKa1PyNDk

    -------------------------------------------------------

    ► 加入小英Line好友:
    https://page.line.me/iing

    ► 蔡英文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tsai_ingwen/

    ► 蔡英文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tsaiingwen/

    ► 蔡英文Twitter:
    https://twitter.com/iingwen

    -------------------------------------------------------

    2020台灣要贏,我們要贏!
    小英總統需要你的支持!歡迎大家至以下連結小額捐款:

    🔗 小額捐款連結:https://tinyurl.com/yyu5xqlz

    聯絡電話:(02)2396-0559
    聯絡時間:週一至週五 09:30 - 12:30,13:30 - 18:00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