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近代建築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近代建築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近代建築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近代建築產品中有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線上開幕🏛🏛 「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特展於7月8日至10月3日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展出,為截至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台灣近代建築...

 同時也有1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日本大正浪漫代言人與形塑日系美學的「夢二式藝術」介紹 訪問作者:王文萱 內容簡介: 風靡日本至今百餘年,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即便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也一定看過他的設計! 從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眼美人、到封面、插畫,圖案、廣告刊物與生活雜貨設計 化大正...

台灣近代建築 在 ⠀⠀⠀⠀⠀⠀⠀⠀⠀ Toshi TanTei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16 10:38:56

呂阿玉絕對能稱得上台灣近代建築地域性代表最絕妙的建築師之一 身為中工大學長的他雖然沒有建築師執照,但因在台東縣政府建設科的機緣下在台東留下了許多極富個人特色的作品 立面善於採用大面積的※字空心磚跟交錯的水平格柵,透過自學並創造出這種個人風格強烈的設計,兼顧了實用跟美觀室內外也產生非常趣味的光影變...

  • 台灣近代建築 在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7-12 15:15:08
    有 0 人按讚

    🎊🎊#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線上開幕🏛🏛

    「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特展於7月8日至10月3日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展出,為截至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台灣近代建築文化展。因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的防疫措施,7日的開幕式以線上方式舉辦,並播放 #文化部長李永得、#新竹市長林志堅、#基隆市長林右昌,以及參與展覽的多位台灣建築師等貴賓事前錄製的致賀影片,表達對展覽的重視與祝福。

    MyGoNews不動產網路新聞粉絲團

  • 台灣近代建築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3-13 18:49:13
    有 883 人按讚

    2021年3月13日,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141號(建國北路口),台北市立中山女高校門。(張哲生 攝)

    中山女高的前身為1897年設立的「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女子中學,歷經多次更名,於1922年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簡稱三高女)的台北市中山女高前身,在1937年遷至今址時,所新建的三層樓校舍(今逸仙樓),在當時被認為是最新穎的建築。

    1936年動工興建、坐落在校門旁的逸仙樓竣工於1937年;1997年2月20日,被公告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第三級古蹟)。目前其一樓為行政辦公室、校長室、簡報室、教官室、與教師辦公室,二樓、三樓為一年級教室。

    1930年代,台北市的幾座中學校舍,如一女高(今北一女)及第三中學(今師大附中),都採L形平面,轉角處外部設置主要入口,內側則多出一座低矮小屋作為廁所,而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即是這種典型的平面。

    這個作品在形式上可以接上包浩斯(Bauhaus)的傳統(注重建築造型與實用機能合而為一),幾個方體作高低大小不同之組合,得到一種不對稱平衡的美感;再者,它在立面上的開窗,兩個一組,很有節奏地排列,立面的秩序達到高度的嚴謹性,在台灣近代建築中,尚無出其右者。

    中山女高的校名沿革如下:

    1897年,台灣總督府國(日)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女子分教場成立。

    1902年,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

    1905年,將「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的「本科」改為培育以台籍女小學教員為主。

    1909年,學校遷校至「艋舺公學校」(今老松國小)。

    1910年,改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附屬女學校」。

    1915年,遷校於艋舺(台北廳大加蚋堡艋舺後菜園街),即今天內江街台北護理學校城區部。

    1919年,改為「台灣公立台北女子高等普通學校」。

    1922年,改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三高等女學校」,「改正台灣教育令」發佈,實施台、日共學制,簡稱「三高女」。

    1937年,遷至朱厝崙與上埤頭交界一帶(今長安東路現址),原艋舺木造本館「榮光樓」亦一併搬遷至新校區,原址改設「台北第四高女」。

    1945年,二戰結束後,改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二女子中學」。

    1955年,汐止分部(今新北市立秀峰高級中學國中部)設立,並於1964年脫離。

    1958年,與北一女中、建國中學、師大附中、成功中學等高中合辦台北五省中聯招。在聯招實施初期,台北高中之志願序尚未成形。

    1967年,因臺北市改制為直轄市,遂將校名冠上所在地之區名,更名為「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簡稱中山女高或中山女中。

    《中山女高校歌》

    詞:梁寒操
    曲:蕭而化

    我們是中華的好女郎
    (後來改成:我們是國家的好青年)
    新時代的任務在擔當

    建設自由的國家和大同的世界 養成科學的頭腦和仁愛的心腸

    窮搜乎學術之淵藪 偕行乎道義之康莊

    我們的第二家庭 就是這臺北中山女高 幾年師生的生活 永遠不會遺忘

    我們歡呼 我們高唱 要團結努力 把中山女高 發出閃閃的豪光

  • 台灣近代建築 在 阿全的世界拼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7-31 23:46:18
    有 47 人按讚

    《#假日旅遊提案》
    要到了週末囉!,假日可以去那裡走走呢?
    這個禮拜的旅遊提案跟 #國父紀念館 的設計師有關係!

    旅遊提案是以 #北美館 (#台北市立美術館)為中心,這次的重點是 #王大閎 先生的《#王大閎建築劇場 》以及《#王大閎書軒 》。

    王大閎先生就是國父紀念館的建築設計師,他是台灣近代建築中非常重要的翹楚,也是大師 #貝聿銘的同學。從看他的簡約設計,融入了中西合璧的精神,也見證了台灣近代建築史。
    旁邊的 #王大閎書軒 展示他的書籍作品,也可以吃到一些歐式簡餐另外還可以喝到好咖啡。

    周邊還有很多的綠地就是之前的 #花博公園 ,還可以延伸到河濱公園,
    還有 #林安泰古厝 ,這裡是一個交通很方便的地方,開車、搭捷運都可以來。

    #王大閎書軒
    #王大閎建築劇場
    #北美館
    #花博公園
    #林安泰古厝
    #捷運圓山站
    #阿全的世界拼圖

  • 台灣近代建築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21-09-12 13:15:15

    本集主題: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日本大正浪漫代言人與形塑日系美學的「夢二式藝術」介紹

    訪問作者:王文萱

    內容簡介:
    風靡日本至今百餘年,超越時空、歷久彌新
    即便你沒聽過這個名字,也一定看過他的設計!
    從令人印象深刻的大眼美人、到封面、插畫,圖案、廣告刊物與生活雜貨設計
    化大正浪漫為永恆,走進竹久夢二的藝術世界

    「所謂的藝術家已經很多了。我認為世間需要的是能以人的身分,理解人的悲傷的畫家。」——竹久夢二

    浪漫復古、唯美摩登,令人目不暇給的設計靈感
    成就「夢二式」美學的創作人生與藝術精神
    竹久夢二(Takehisa Yumeji,1884—1934)出生於日本岡山縣,本名竹久茂次郎。20世紀初期的畫家、詩人兼平面設計家,以「夢二式美人」風靡一時,有「大正浪漫代言人」之稱,也是啟發日本少女漫畫的先驅者。此外亦涉足插畫、裝幀、圖案設計、詩文等領域,在各方面都展現令人驚豔的才華。他的一生橫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代,此時日本廣納西洋文化,並紛紛體現在建築、時尚、飲食習慣之上,形成和洋文化薈萃的「大正浪漫」風潮。受到此般風氣的薰陶,夢二以獨樹一格的畫風與感性風靡一時,在短短三十年的創作生涯中留下許多歷久彌新的作品,不僅深深影響日本近代藝術設計的發展,也為人們生活帶來美的滋潤,至今依然伴隨在你我的身邊,永垂不朽。相較於其它明治、大正時期的知名畫家如今基本上都不再受到關注,一個不屬於任何流派的野生畫家卻依然欣欣向榮,毫無褪色的跡象,實屬罕見。在日本相關人士與台灣藏家的大力協助之下,本書將透過夢二戲劇性的一生與才華滿溢的多元作品,帶領讀者認識這位傳奇藝術先驅,以及他得以超越時空與國界,令人愛不釋手的迷人魅力。

    作者簡介:王文萱
    以研究竹久夢二取得日本京都大學博士學位。譯作二十餘本,並主持日本傳統文化推廣組織「MIYABI日本傳統文化」。自2019年起受NPO法人日本茶指導協会任命為台灣地區日本茶大使。擁有和服、禮法、日本箏、真多呂人形等日本傳統文化指導資格。目前從事寫作、日本文化教學、演講、主持、活動企劃及策展。著有《京都爛漫》(一起來出版社,2013)、合著《喜歡讀書寫字的京都旅樂》(聯經出版,2017)、《日本歷史名人》(EZ JAPAN,2020)等書。

    作者粉絲頁: 竹久夢二 Takehisa Yumeji

    出版社粉絲頁: 積木生活實驗室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 台灣近代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21 14:17:57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因為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 台灣近代建築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20-07-21 14:09:10

    雖然「新竹動物園」在2019年底早已風光開幕,也成為IG熱門的打卡聖地,但因為開幕初期的人山人海與後來武漢肺炎爆發等因素,便沒去實地訪查。新竹動物園的空間可以說是現存原址「#台灣最早的動物園」,整體規劃可追溯到日治時期,這次終於有機會去體驗觀察一下這個特別的空間。我們今天就以 #影片實境走訪的方式,來感受、觀察、探索、分析新竹動物園,從城市政策、動物園文化史、空間與建築變遷面向,來認真逛玩動物園。
    .
    ▓ #新竹之森的政策論述
    .
    從2017年開始,新竹市政府開始提出他們的城市願景,以「#新竹之森」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軸論述,展開一系列圍繞著「水」與「森」的都市規劃,試著從啓蒙市府與市民美感的思維力,推動美感教育,讓新竹市邁向更雋永的城市,創造城市品牌。可以見到「美感」是「新竹之森」論述所強調的關鍵面向。而這個視覺性、感受性便實踐推展於各種的實際規劃上,新竹動物園當然也是。
    .
    ▓ #日治時代的新竹兒童遊園地
    .
    重整了三年,新竹動物園於2019年底重新開園,因令人驚艷的美學設計,吸引大量參觀人潮。新竹市立動物園,是目前臺灣原址現存最老的動物園,1935年,為慶祝新竹街改為新竹市五週年,由市民捐款興建「#新竹市兒童遊園地」。1936年8月,日治時期新竹州新竹公園內的兒童遊園地正式開園,園內附設動物園區。對照今昔園區規畫,基本格局與範圍變化不大,遊逛園區可以清楚體驗到時間流變下的空間更迭。
    .
    ▓ #近代動物園的發生
    .
    要談動物園之前,要先稍微認識一下日本「遊園地」的發生。研究者若生謙二(1984)羅列了日本動物園的發展史:
    .
    1. 見世物園地時代(江戶時期中末)
    2. 山下町博物館時代(明治6年頃~明15年)
    3. 上野動物園開設與展開時代(明15年~明治42年頃)
    4. 京都、大阪、名古屋動物園開設時代(明治30年代~大正末期)
    5. 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初年~昭和17年頃)
    6. 戰時體制時代(昭和18年~昭和22年)
    7. 地方自治體動物園開設時代(昭和23年~昭和30年頃)
    8. 昭和30年代以降的動物園
    .
    最初的動物園,起於江戶時代賞玩「見世物」的奇觀娛樂,有點像是台灣觀光區會出現的「搜奇博物館」,讓人觀看一些稀有的(動)物,例如「大阪孔雀茶屋」(中藤保則,1984)。這樣的遊園地展開,興於日本大眾城市發展初期,提供都市娛樂空間。這股風潮在「電鐵資本遊園地型動物園」時期最為高漲,也是日本近代動物園典型,北海道知名的旭山動物園是代表之一,強調「休閒」與「娛樂」,讓大眾可以「#愉快地觀賞動物」。(若生謙二,2010)
    .
    ▓ #動物與戰爭
    .
    台灣的動物園始於日治時代,如圓山動物園、新竹動物園等。除前述電鐵公司出資建立的動物園,所帶著的大眾娛樂功能,動物園的設置,也說明著日本強化民族國家與殖民治理的特質,透過動物展示、自然知識的掌握,展演與宣傳國家權力。新竹兒童遊園地裡的附設動物園,在戰爭時期,被遷移到台北圓山動物園寄養。
    .
    新竹兒童遊園地一方面顯示了日治時代末期專業化、大型化樂園休閒機制的誕生,園區內以「#散步」、「#觀賞」、「#參與」的空間設計與裝置,形成了台灣民眾現代休閒生活的經驗與方式。但也還是可見到日治政府將公共休閒視為社會教育的一種方式,官方制定的休閒娛樂和公共設施,成為執政者推行其教養和教化工作的工具(徐聖凱,2019)。而被遷移到圓山動物園的動物們,也化身為提升戰爭道德(war moral)的代言人,以「大象」為例,大象同時被作為是「觀賞動物」與「戰場駝獸」,連結了後方與前線的戰爭心靈(鄭麗榕,2013)。
    .
    直至戰後才又重新開放,逐步成為後來的新竹動物園。因此我們可以在新竹動物園裡,看見舊大門、噴水池、黃魚鴞欄舍、石燈籠、狛犬等歷史建築,其保有日治時期到現在的空間軌跡。
    .
    ▓ #沒有籠子的動物園
    .
    跟著動物園的發展觀點一路走來,可以鮮明地感受到這類「園區」對大眾集體休閒生活的形構。同樣地,在「新竹之森」的美感論述下,建築師邱文傑延續新竹城市願景,打造了一個設計感、美感十足的動物園空間。建築師強調,新竹動物園是一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以「動物」為中心的園區設計,讓大眾可以更親近地參與到動物的生活中。
    .
    新竹動物園的空間設計十分有層次感,在視野上,創造了一個具體而微,又開闊流暢的空間,從大門進入開始,高起的平台俯視動物園整體,旋即進入的地底親近動物的生活,小河水岸不時出現在散步的路線上,樹木與丘陵所構成的層次感讓規模不大的園區有豐富的身體參與。各時代的舊有建築物有意識、有意義地被保存下來,例如日治時代的豪華大門、戰後的大象綾子的故事屋、開放給人類使用的大鳥籠,整體而言,對人類的美感而言,是很好的「公園裡的動物園」。
    .
    ▓ #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
    .
    對於動物而言,棲息空間或許還是稍嫌狹小或規畫不妥,這方面我並非專家,可見《沒有籠子的動物園,圓了誰的夢?從改建後的新竹動物園談起》(https://wuo-wuo.com/report/57-comment/1106-hsinchu-zoo-opinion)。不過,在遊歷新竹動物園時,可以明顯地感受到動物與人的距離被拉近成一種參與關係,像是走進公園碰見動物,這與現代動物園科普式的知識展示不太一樣。究竟「#動物裡的公園」或是「#公園裡的動物園」哪一個更好呢?值得大家去動物園拜訪時感受一下、思考一下。
    .
    🗂 #參考文獻
    .
    1. 若生謙二(1982)。近代日本における動物園の発展過程に関する研究。造園雑誌,46(1),1-12。
    2. 若生謙二(2010)。動物園革命。岩波書店。
    3. 中藤保則(1984)。遊園地の文化史。自由現代社。
    4. 鄭麗榕(2013)。戰爭與動物: 臺北圓山動物園的社會文化史。師大台灣史學報。
    5. 徐聖凱。(2019)。日治時期臺灣的公共休閒與休閒近代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