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農業統計年報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農業統計年報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農業統計年報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農業統計年報產品中有15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2萬的網紅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鬆綁有機農業 夜郎自大後的胡搞 吳文希/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 (圖為示意圖。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將設立在花蓮壽豐鄉。本報系資料照)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以下簡稱聯盟),成立於一九七二年,是現今全球專注於教育、推廣、學識技術交流、制訂國際統一規章及領導有機農業,最主要的國際組織;聯...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補充一下學姊的介紹(因為聲音太小聲把她剪掉了) 林念蓁學姊,現在是台大國際三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學程的碩一學生,正在日本筑波大學上課。目前是台灣公衛學生聯合會的理事長,也是聯合會的發起人之一。過去有擔任過服務隊的執行祕書和系學會會長,算是一個很投入在公共衛生的人;去年曾透過募資的方式,在馬拉威待過十...

  • 台灣農業統計年報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1-09 14:00:52
    有 44 人按讚

    鬆綁有機農業 夜郎自大後的胡搞
    吳文希/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台北市)

    (圖為示意圖。有機農業研究中心將設立在花蓮壽豐鄉。本報系資料照)

    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IFOAM,以下簡稱聯盟),成立於一九七二年,是現今全球專注於教育、推廣、學識技術交流、制訂國際統一規章及領導有機農業,最主要的國際組織;聯盟如今擁有七七九個來自一一○國的團體或組織,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也有九所民間團體及學校,是聯盟中正式具投票資格之六○九位會員中之一部分。如今全球有一八六國,包含會員國或地區,提供相關有機農業的統計資料,供聯盟每年出版全球有機農業的年報之用;聯盟已成為現今聯合國在農業方面非常重要的諮詢對象。

    近得知農委會於二○一八年時,修正「有機農產品及有機農業加工品驗證管理辦法」之相關規定,放寬了對有機農業生產應有的嚴謹規範。

    惟聯盟對有機農業早認定,在生產有機農產品的場所及產品上,絕對不得使用農業化學物質(主要即化學肥料及農藥)、基因轉植生物、生物固體(biosolid,即汙水,汙泥及人的排泄物等)、及以放射線處理食品等。為保障投入有機農業事業人士,可以生產名副其實的有機農產品,所以聯盟訂有轉型期之規範,意即在慣行農地必須持續實施有機耕養三年後,耕養所得始能成為有機農產品,此為先決條件;然後申請驗證 ,驗證單位必須前往申請者現場視察並採樣,樣品包括土壤、灌溉用水、農產品及其包裝質材及機具等,各項樣品經既定之標準分析合格後,始得發給符合有機農業條件之合格證明。

    今政府將標準放寬,並將無國際規範的「友善農業」納入「有機農業」範疇內;農田回填廢棄物,也可當作是非汙染控制場址,等同只要是可耕作的農田,就是有機農地一般。此等做法所得到的數據,聯盟若知曉其內情後,不知將如何看待我國的會員及政府?

    蓋實施有機農業的原則中,最重要的就是誠信,誠信有缺失,所產生的「結果」必定有缺陷。令消費者食的安心,不是單憑有機農業驗證的標章及條碼,而是消費者在意有機農業實質對健康及生態環境安全的維護影響。聯盟對有機農業已有各項明確統一的國際規範,不是任何國家政府可以隨心所欲更動者,否則就應經由會員提案,在每三年召開一次的大會中討論表決方是。如今民進黨政府將國內囂張跋扈的作為,間接地搬到國際舞台上,如此必將成為爾後國際鄙視恥笑的對象,執政者豈可不慎!

  • 台灣農業統計年報 在 鄭麗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10-08 15:10:59
    有 1,730 人按讚

    糧食自給不足,成潛藏的國安危機

    農委會最新糧食供需年報在九月底出爐,
    108年糧食自給率重挫2.4%,黃豆、小麥、玉米進口量暴增,合計衝破900萬公噸大關,
    肉類進口創史上新高,逼近55萬公噸。
    國人食肉量超過主食量,國人食米量下跌到45.4公斤。
    儘管農委會鼓勵國人多吃米飯,但越宣傳反而還比前年少吃了100公克。

    從統計顯示國人米、麵食量連2年持續下降,
    但是穀類、肉類進口量持續增加。
    "黃小玉"進口量大,主要是因為「國際價格低」及飼料需求。
    肉類進口量達到史上新高54.9萬公噸,進口占比達25.8%。

    多年來,台灣有將近6成糧食仰賴進口,
    受到國民消費飲食習慣改變、農友高齡化及農地面積減少影響,
    疫情後更該思考如何提升糧食自給率,再加上今年水情不樂觀,
    明年恐有許多連續性的反應。

    請問陳吉仲主委,
    台灣外貿依存度超過95%、糧食自給率不到35%,
    主委要怎麼提升糧食自給率?
    日本農林水産省今年3月公佈了五年一度的農政指針《糧食、農業、農村基本計劃》,目標提升糧食自給率到2030年45%,
    主委您的目標是多少?

    #糧食自給率
    #大舉入侵
    #農產品
    #農業農民

  • 台灣農業統計年報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09-30 13:26:52
    有 22 人按讚

    當綠能遇上濕地:衝突中協商,「環社檢核」的倡議哲學(09/29/2020 聯合報、當代思潮)

    文:吳宗蓉,動物當代思潮特約記者。

    本文改寫自「台灣動保青年論壇——2020動保政策分析及倡議策略營」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之「政策分析的社會倡議應用」講座。

    近年來光電衝突愈來愈浮上檯面,雖然光電是國家發展綠色能源的重要政策,但各開發案卻屢屢遭受民間批評破壞生態與影響農漁業生存。生態保護與綠能政策都追求永續發展,理應同一陣線,為何卻持續產生衝突?而在綠色衝突下,台灣又為何非得繼續推動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背負期待

    台灣目前的發電來源中,以佔比約81%的火力發電為主,其次是佔比近12%的核能發電[1]。然而火力發電造成空氣汙染,國際早有共識減碳,我國也訂下2030年台灣溫室氣體減量50%的目標[2];而老舊核電廠2025年全部屆齡除役,核四是否運轉也尚在未定之天[3]。在用電需求與火力核能都須退場的雙重壓力下,再生能源背負著社會各界的期待。

    此外,台灣目前主要的能源燃料,包含石油、煤、天然氣、鈾等,都依賴國外進口,國內自產能源比例僅2%,這個潛在隱憂也迫使台灣須積極發展自有再生能源[4]。蔡英文總統執政後,訂下2025年再生能源自6%增至20%的目標[5],其中風力發電目標可望順利完成,屋頂型光電也提前達標,唯獨地面型光電屢遭抗爭阻力[6]。

    光電與生態兩難的解方——布袋鹽田案例

    地面型光電發展以來,引發許多民間反對的聲浪,例如抗議光電衝擊生態環境、造成農漁地租金高漲、影響居民生計、造成環境汙染等,其中嘉義布袋廢鹽田的開發計畫,正是光電與生態衝突的著名案例。

    2018年經濟部能源局規劃在布袋鹽場施作374公頃的光電示範區,該地點雖然不是禁止或限制開發區域,但卻包含國際鳥盟指定的「重要野鳥棲地」,鳥類生態豐富性更勝國家重要濕地,因此引發環團與鳥類保育團體的反彈。

    在抗爭與協商的過程中,政府、保育團體、地方居民、業者一起參與討論,最後依據長期記錄的科學佐證資料,排除了國家級重要濕地、生態敏感區域、野鳥熱區,將開發面積由原本的374公頃縮減至102公頃[7]。業者更承諾,在102公頃的面積中只開發70%,另外30%將保留作生態保育區,提供水鳥利用及作為生態棲地復育濕地,並在前20年的營運期間持續進行生態調查,定期監測與揭露資訊。

    在中央與地方政府協力下,當地人士與民間團體也共組「布袋鹽田濕地保育工作平台」,並與國產署簽下合約,認養91公頃的布袋鹽田濕地,進行保育工作。能源局則承諾提撥五年的保育經費,投注於棲地維護,以補償光電發展造成的棲地減損,降低對生態的衝擊。

    深入參與布袋案例的綠色公民基金會主任李翰林博士認為,「布袋模式」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帶來重要啟示:光電開發必須在選址階段就考量生態因素,並納入在地居民與民間團體的智慧與經驗。但如何讓布袋模式能擴大適用於其他案場?關鍵是必須透過法制化,建構出可操作的環境生態檢核與社會參與機制。

    解開爭議的新嘗試——環社檢核機制

    李翰林分析,光電衝突有兩個主因,一是缺乏選址機制,政府只規範法定保護區不可設置,其他地點卻缺乏評判標準,業者靠叢林法則自行競爭發展,只要簽到土地就可開發。第二個原因則是光電設置地點若非國家重要濕地,就不需要經過環境評估程序。然而資訊公開、區位選擇、民眾參與等制度都架構在環境評估上,如未進行環評,也就避開了這些重要過程,自然容易引發後續執行時的對立抗爭。

    為解決光電開發與生態保育間不斷發生的衝突,地球公民基金會從布袋案例中吸取經驗,並參考國內相關機制及既有研究後,結合綠色公民行動聯盟、中華鳥會等13個環境與生態保育團體,共同倡議推動「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在今年2月提出「環境與社會檢核之委員會及程序、審查要件」及「環境與社會檢核草案」,供政府參考。

    在民間團體的倡議推動下,今年7月「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已有重大進展,包括經濟部能源局公告「漁電共生推動策略」,納入環社檢核機制;農委會修改「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使環社檢核成為審查先行程序;經濟部也在7月13日的太陽光電公聽會上宣示,今年至少會挑選一到兩個南部縣市的漁電共生專區,開始示範執行環社檢核機制[8]。

    「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中,主要包括「民眾參與和資訊公開」、「環境衝擊檢核」、「社會影響檢核」三大面向。業者在申請開發前,必須依據環社檢核的要求,先檢視案場的物種與棲地情形、對周邊可能造成的潛在生態衝擊,以及對地方產業結構、工作權益、鄰近文化景觀的影響等,並納入民眾參與的過程[9]。藉此檢核過程可篩選出適當的設置地點,減少對環境的衝擊,也符合社區居民的期待。

    環社檢核雖然不是真正的環評,但可幫助業者在進行開發前,先以類似快篩的方式避開爭議區位,並透過前端的評估及討論,讓各個立場不同的利害關係人,在科學資訊基礎上進行對話,便可避免業者在投入成本執行後,才發生民間抗爭的極端對立處境。

    不只是反對——抗爭與建設並行的倡議哲學

    「建設比反對難!我以前常覺得倡議團體反對很簡單,但這幾年真的要去創造一個制度,才知道真的很麻煩!」

    李翰林分享這幾年參與倡議環社檢核機制的心得。他認為「倡議」不只是反對行動,更重要的是如何促成衝突的各方協商合作,以及提出具體可行的解決方式。過程中除了凝聚立場相近的民間團體間的共識及共同行動外,更必須與角色對立的利害關係人溝通,設想對方的資源與目的,才有辦法思索應對策略,找出對方也能接受的方案。

    以公部門為例,李翰林指出,各機關由於權責劃分細瑣,加上業務量沉重,因此在政策研究方面的反應速度較慢。如果倡議團體能先自己做足功課,深入研究核心議題和實務運作的困難點,並提出具體可行的政策方案給公部門參考,那麼機關就愈容易採用,未來出爐的政策也就會和倡議團體所提出的制度愈像。

    環社檢核機制今年即將上路,李翰林提醒,環社檢核就像是健康檢查,健檢發現可能的問題後,仍需由政府、企業、社會共同討論應採取的醫療行為。「環社檢核實施後也可能發現新的問題,只能在下一個場域再繼續解決了!」

    環社檢核能否成功,尚待執行試驗及後續的檢討修改;而確定的是,未來必然還會發生新的困難。如何在嘗試與衝突的過程中持續溝通協商,找到出路,才是倡議行動的最終目標,也才能讓台灣的能源轉型政策繼續前行。

    附註:
    [1] -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9年統計年報,2019年台灣發電結構中,主要發電來源為火力發電佔比81.47%(燃煤46.13%、燃油2.08%、燃氣33.26%),其次為核能發電佔11.79%、再生能源佔5.56%、抽蓄水力1.17%。

    [2] - 2019年聯合國氣候行動峰會中,66國領袖承諾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二氧化碳淨零排放,即碳的釋放量與吸收回地球量達到平衡)。台灣方面,依照我國經濟及人口現況預估,203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4.28億公噸,而溫室氣體減量「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tended 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 INDC)目標則設定為減半至2.14億公噸,也就是必須減量50%。

    [3] - 核能發電廠執照期限均為40年,核一廠已於2019年7月15日到期,目前正在除役過程中;核二廠及核三廠分別在2023年3月14日及2025年5月17日到期,因此2025年老舊核電廠將全部面臨屆齡除役的處境。核四目前處於封存狀態,未來是否要重啟使用,將於2021年8月28日舉辦公投(此案為2021年第17案全國性公民投票案)。

    [4] -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2019年統計年報——能源供需概況分析報告,若從2019台灣能源供給結構來看,台灣97.94%的能源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氣、鈾等化石燃料)均依賴國外進口,僅2.06%為台灣自產能源。

    [5] - 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為:燃煤減少19%(46降至27)、核能減少11%(12降至1)、燃氣增加17%(33增至50)、再生能源增加14%(6增至20)。其中再生能源的2025年設置目標為:風力發電達6.2GW(離岸風力5.5GW、陸域風力1.2GW),光電需達20GW(屋頂型3GW、地面型17GW)。由於屋頂型已於2019年提前達標,因此目標調整為屋頂型6GW、地面型14GW。

    [6] - 為推動太陽光電,經濟部能源局於2016年9月公告之太陽光電2年推動計畫中,盤點鹽業用地、掩埋場及已受汙染土地、 嚴重地層下陷區域、水域空間等,2017年行政院公布太陽光電地面型用地盤點情形,共盤點25,124公頃可用土地。但實際執行裝設時,卻遭受地方及民間團體抗爭,造成地面型裝置量遠低於目標。

    [7] - 傳統的布袋鹽場依管理需要分為十區。五到十區位在南布袋,六、七區已被納入國家重要濕地,五、八、九、十區雖非重要濕地,但卻是國際鳥盟(Bird Life International)指定的「重要野鳥棲地(IBA, Important Bird Area)」。經過民間、政府、業者間的衝突與協調後,最後選出八區80公頃及九區南側22公頃,合計102公頃,作為濕地光電示範區。

    [8]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20年7月31日公告修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養殖漁業經營結合綠能設施專案計畫審查作業要點」,在附件可行性評估表中,將環境及社會檢核機制納入評估項目中。經濟部次長曾文生7月13日,也在立法院舉辦的太陽光電推動爭議檢討改善公聽會中,承諾今年一定會啟動試辦環社檢核機制。

    [9] - 經濟部能源局今年7月1日公告之「漁電共生推動策略」中,將環社檢核機制納入業者申請前的必要程序,並具體規範環社檢核項目。凡設置規模達2MWp以上之太陽光電開發均須依環社檢核自評表辦理檢核,並由經濟部邀請地方政府共同參與成立環社檢核委員會,聚焦審查環社檢核結果及因應對策。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11870/4897692

  • 台灣農業統計年報 在 一葉草的白袍手札 - 帶你貼近醫學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9-26 21:01:30

    補充一下學姊的介紹(因為聲音太小聲把她剪掉了)
    林念蓁學姊,現在是台大國際三校農業生技與健康醫療學程的碩一學生,正在日本筑波大學上課。目前是台灣公衛學生聯合會的理事長,也是聯合會的發起人之一。過去有擔任過服務隊的執行祕書和系學會會長,算是一個很投入在公共衛生的人;去年曾透過募資的方式,在馬拉威待過十週,擔任實習生,個人很想再回到那裡XD所以未來希望可以進入NGO工作。
    夢想是環遊世界,然後選一個最喜歡的地方,做公衛推廣服務,家裡養一隻大狗和一隻小狗,自己種菜自己吃,把家裡當成民宿經營XD

    註:
    1.公共衛生到底是什麼?
    如果用一段話來形容公共衛生,我會說是「一切與大眾健康有關的,不論政治、環境、經濟、社會福利等,只要能影響群眾健康,就該被考慮在公共衛生內。」
    但如果要以專業領域來分類,公共衛生基本上有五項核心:
    生物統計、流行病學、衛生行政管理、環境職業衛生、社會行為科學

    生物統計和流行病學是一種基本工具,如何計算,如何解讀數據,各項指標的重要性等等,例如每年發布的癌症登記年報,就利用生物統計與流行病學的概念,來告訴大家今年十大死因是什麼,這樣的數據可以轉換成每多少分鐘就有多少人死於該疾病。

    而衛生行政管理、環境職業衛生、社會行為科學就會有比較明顯的分別,所以一般公衛訓練的學生,都會選擇其中一個方向走,像我自己是偏向社會行為科學,但希望朝國際衛生導向的。

    衛生行政管理:政策導向,政策規劃-戴安全帽、健康食品認證、電子菸
    環境職業衛生:環境、職業傷害問題導向-空氣汙染(PM2.5)、RCA案、烏腳病
    社會行為科學:健康促進、疾病防治的實施-2003年SARS案例、女性平均餘命高於男性的原因?

    2.畢業的工作內容
    以舉例的方式來敘述:分為公職、私人企業、NGO三大類
    公職:職安士衛生師、廢水處理專責人員、醫務管理師、衛生行政高普考、食藥屬、疾管屬、環保署
    私人企業:空品檢測儀器、資料分析師(流行病學類)、藥廠(業務或研究員)
    NGO:就是非政府組織執行計畫,如WASH Program

    不好意思在聲音處理的問題上還是不成熟,但是還是希望有幫到大家

    現在就訂閱一葉草的白袍手札: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_kvHd1vPPgZizo8gmE3oGQ

    哈囉~大家好~我是一葉草
    是個喜歡拍影片的實習醫生
    在這裡跟大家聊聊生活中的醫學新知,帶你更貼近醫學
    讓你走進醫院時,心中不在對於那艱深醫學感到徬徨不安

    FB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negrassmednote/
    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negrassmednote/
    Twitter:https://twitter.com/onegrassmednote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