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台灣話文與鄉土文學論戰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灣話文與鄉土文學論戰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xiechun (singiong)看板TW-language標題台灣民報時間Sun May 1...
蔣渭水辦的台灣民報,使用的文字毋是文言漢文,嘛毋是台語漢文,是官話漢文。文言漢
文佮民眾的口語脫節,所以應該揚棄。毋過日本時代一般民眾並无學習官話的機會,大部
分農工階級漢字嘛捌无儕,所以上適合啟迪民眾的文字應該是蔡培火提倡的白話字,可惜
當時台灣的智識分子欣羨的是中國的白話文,毋是台灣的白話文。
--
1895年,台灣進入日治時代,台灣總督府開始以國語傳習所與公學校等官方教育機構推廣
日語與日文。以漳泉閩語為主的台灣話在遭到可能被新語言所取代的危機外,在文字方面
,也再度面對比漢文書寫台灣母語更為「言文不一致」情況。在兩相權衡下,促使台灣文
學界自覺而欲將台灣人民的生活語付諸書面語,因而產生以漢文建構台灣話文的主張。
1924年,連溫卿發表〈言語之社會的性質〉一文;1929年,《台灣民報》先後刊載連雅堂
〈台語整理之頭緒〉、〈台語教理之責任〉二篇文章,他們兩個人的論點都已經論及了台
灣本土語言的重要性。不過仍沒有提出解決的方法,也未從普羅使用者角度著眼,因此該
數篇文章可視為台灣日治時期新舊文學論戰的後續發展,另外也可看成,在新舊文學論戰
中趨於弱勢的舊文學代表,從台語漢文化的新領域中,重新思考古典文學的價值與地位。
1930年,左派團體新文協中常委黃石輝於該團體的外事媒體《伍人報》上,發表《怎樣不
提倡鄉土文學》,強調「用台灣話做文,用台灣話做詩,用台灣話做小說,用台灣話做歌
謠,描寫台灣的事物」。翌年,他再於《臺灣新聞》發表《再談鄉土文學》。此兩篇作品
皆明白表示台灣文人應該用臺灣話描寫臺灣事物,另外,也主張用漢字表記臺灣話的言文
一致運動。
黃石輝這兩篇文章的明白揭示主張,立即引起了全島的注目,有人贊成,也有人反對,因
而展開了繼「新舊文學論爭」之後的另一場「鄉土文學論爭」大論戰(侯俊榮)。而該鄉
土文學論戰雖在立場角度上有所小差異,不過與台灣話文論戰息息相關且不可分割。
1931年,黃石輝的台灣話文提議,在《台灣新聞》上獲得郭秋生為文支持。郭秋生以兩萬
餘字《建設台灣白話文一提案》的這篇文章,明白主張以漢字為主架構,於日本文學和北
京話白話文學之外,將台灣話文字化。郭秋生強調此舉不但可啟蒙無產大眾,並可凝聚台
灣民族意識。另外在此篇文章中,也具體指出,若漢文無法周延顯示多音節的台灣話,則
應該在有音無字情況下另造新字,除此,他還主張改造台灣話文,言文一致,統一讀音等
等實行方法。
黃郭兩人接連以不同角度發起台灣話文的新看法之後,在台灣文壇引發支持與反對兩種聲
音。支持陣營中,以賴和、莊遂性與李獻璋最為知名。該陣營認為台灣話文為特殊區域,
應在台灣現實情況下,建設新的台灣話文。
不過該台灣話文主張除了支持外,也引來廖毓文的《給黃石輝先生鄉土文學的吟味》
(刊登於《昭和時報》)、林克夫《鄉土文學的檢討》(《台灣新民報》)及朱點人《檢
一檢鄉土文學》等反擊。反對陣營的論點,則認為台灣話粗俗雜沓,無法成為文學語言。
他們除了強調單純漢文之外,也強調讓基層族群文化提昇的方法,則應從普及中國白話文
著手。
1932年,該論戰因無法獲得交集而落幕。之後,郭秋生創辦《南音》,並在雜誌內開闢專
欄,以漢文直譯書寫台灣歌謠的嘗試,來實踐台灣話文字化的努力。不過,隨後因為台灣
總督府實行皇民化政策、中日戰爭爆發、官方禁絕漢文等因素,該台語文運動被迫停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5.141.55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W-language/M.1431231611.A.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