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市役所 廳舍
以下資料來自於《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臺中市役所興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為仿歐式建築,至今矗立已超過#百年 ,為#臺中 第一棟鐵筋混凝土的建築。日治時期原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後來作為臺中市役所,為臺中市的行政官署。
📌戰後曾為臺中市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及中國國...
#台中市役所 廳舍
以下資料來自於《臺中市文化資產處》
📌臺中市役所興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為仿歐式建築,至今矗立已超過#百年 ,為#臺中 第一棟鐵筋混凝土的建築。日治時期原為臺中廳公共埤圳聯合會事務所,後來作為臺中市役所,為臺中市的行政官署。
📌戰後曾為臺中市228事件處理委員會及中國國民黨臺中市黨部。臺中市政府收回後曾作為臺中市政資料館與新聞室、交通局辦公室等。於2002.07登錄為#歷史建築 。
📌主體建築為L字型平面3層樓建築,建築風格融合日本明治維新時代以降,日式官署建築常見的「辰野式」與「古典主義」風格,辰野式為日本第一代建築師「 #辰野金吾 」的風格,他所設計的#建築 中,紅磚與灰白色系飾帶為獨樹一幟的特色,辰野金吾留學英國後,任教於東京帝大建築系,他的學生來臺發展者相當多,辰野式建築風格對於臺灣#日治時期 建築影響至深。
📌形式為#仿巴洛克 風格,開口部位特別強調造型表現,各種門窗多變,裝飾相當講究。入口的聳柱式及以八組木屋架組合而成的華麗圓頂,除造形搶眼,亦是臺灣同時期少見的木構造圓頂。建築採用包括磚構造、木構造、鐵筋混凝土構造及鋼構等組合而成,可說是日治時期建築構造技術具體展現的經典案例。屬大型近代官署建築,地上3層,磚牆及混合構造(外承重牆,內柱樑),轉角主要入口為挑高2層柱列式門廊,有山牆加勳章飾、古典式圓頂,內有小室周開圓窗。立面為灰泥飾面,有Ionic柱式(愛奧尼柱式)、拱心石及山牆飾。
📌臺中市役所於102至104年展開第二期修復工程,為提升文化資產保存及活化再利用,修復期間即依〈促參法〉積極同步籌畫委外OT招商經營事宜。以OT委外方式由「古典玫瑰園團隊」經營管理至110.01.20止,結合餐飲及文創,打造別具特色之文化基地。
📌現階段刻正由臺中市文化資產處辦理重新委外招商前置作業程序,110.03開放展覽供民眾參觀,5月底前上網招商公告。
➖➖➖
👉1/10:1928vs2020
#beforeandafter #windowtothepast
#street #streetphotography
#對比#對比圖#對比照
#對照#對照圖
#今昔對比#今昔對照
👉2/10: 1928
◾下載自:國家文化資料庫
◾摘要:日據大正9(1920)年10月台灣地方官制改正,原台中廳及南投廳合併成立台中州,台中施行市制。大正10(1921)年9月台中市役所廳舍落成。照片為昭和初期1928年左右所攝。
◾資料提供:楊建章
👉3/10:原本是2020.08漫無目的的探訪時,無意間路過,當時接近下午5點不確定能不能上樓參觀,後來在12月聖誕節前就預訂了裡面的餐廳,吃飽後慢悠悠地參觀了整棟建築。
👉4/10:室外精緻的柱子
👉5/10: 當天裡面的工作人員有點忙不過來,因為要準備餐點又要準備外送的飲料。
👉6/10:餐點中規中矩。
👉7/10:在走廊拍照時,聽到備餐員工罵罵咧咧的聲音,用三字經譙客人幹嘛要點有珍珠的飲料(我就是本來要點珍珠的客人啊...抖,但後來改喝抹茶,對不愛苦味的人而言,算好喝👍),因為他們沒備到珍珠,現煮也要再等20分鐘,外面還有很多外送員在等飲料,大概是壓力山大吧....
👉8/10、9/10:細節處的裝飾
👉10/10: #老照片 拍攝時間:1921
◾下載自: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貢獻者:楊永智
◾出版者:台中市政府文化局
➖➖➖
話說我妹有個奇異的功能(?)
一旦她說哪家店很好吃,過沒多久那間店就會關門大吉(倒閉),真的是屢試不爽
先是一間拉麵店,再來是一間她學校附近的簡餐,還有一些小點心的餐車或小攤販。
真不曉得是她自帶詛咒功能
(可是明明是稱讚好吃啊),
還是我們家喜好的口味與眾不同?
這間市役所裡面的餐廳
在我吃完沒多久,就傳出不幹了的消息
莫非是我也具有我妹的那個能力?
但我完全沒有評價它好不好吃啊!
怎麼會中招呢?
➖➖➖
#写真撮ってる人と繋がりたい
#写真好きな人と繋がりたい
#architecture
#taiwan #taichung #日治時代
#enlee111620210329
台灣老照片圖庫 在 郭鴻儀-議員日常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地儀熊讚
#二空眷村瑰寶
鄉親ㄟ~鴻儀以大宅聖天宮土庫擔水餅共同提案者身分參與『仁德區公所藝起想想同學會』走訪和愛社區(108年度精彩提案-二空老屋又見春天),探訪二空天主堂、眷村美食與巷弄漫遊,再次為二空眷村文化的美感到驚艷,與二空鄉親們一起玩童玩、做巧果、擀蔥油餅,穿梭時隧道,回味光陰的故事。
#光陰的故事 文化的痕跡
台灣是族群共融的國度,經過世代傳承讓我們有著共同的歷史記憶,二空眷村光陰的故事,也是當時台灣的生活縮影,但眷村特有的文化特色,至今依然耀眼奪目,早期物資匱乏的年代,『巧果』、『蔥油餅』絕對是大家共同回憶中的最佳零嘴代表,也是二空人家傳的手藝,每家都有獨到的秘方,從和麵比例、調料、擀壓、煎炸處處都是學問,這一次鴻儀也偷學了不少。鄉親用國旗與老照片,打造屬於二空的時光隧道,回憶過往的種種,彷彿就在眼前,照片裡很多是鴻儀認識的故人,特別懷念與感傷。
#巷弄中的天堂 二空天主堂
二空天主堂的由來,最遠追溯到,1952年美籍天主教遣使會華克施神父(Father Fox)抵台南,於南寧街創立「聖若瑟天主堂」後,開始在二空空軍眷區教友家中講道,陸續派黃漢、高方濟兩位神父到二空服務教友。1957 8月15日聖母升天節日,正式在二空建臨時聖堂,係用竹架、竹壁、水泥瓦建成。直到1960年4月30日二空聖母升天堂新堂落成,由華克施神父首祭。除教堂外1984年,德雷莎修女創辦之仁愛傳教修女會於台南市仁德區二空創辦『德蘭園老人安養中心』,亦設址於此,園內免費收容政府機關無法補助或照顧的老年阿嬤。
#聖母安眠壁畫 全世界僅兩幅
2010年12月12日是台南二空天主堂的大日子,全世界第二幅Kiko Arguello【聖母安眠】壁畫,終於在當天下午3:30由台南教區林吉男主教主持祝聖,展現在二空教堂祭台正前方一堵新砌弧型的牆面上,這幅偉大的作品,全世界只有兩幅,一幅在西班牙馬德里 EI Transito(聖母安眠)教堂;另一幅就是台南的二空天主堂。來自義大利極富藝術涵養、並擅長建築工藝的主任司鐸賜和平神父,保留了原先教堂牆上的一幅聖母升天圖畫,在牆的前方40-50公分的距離,另砌起一片弧形磚牆繪製壁畫,並漆邊框如原木般顏色,壁畫左右長度7.86公尺;上下寬度2.81公尺。
台灣老照片圖庫 在 微笑台灣319鄉+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微笑台灣 ✕ #開放博物館 合作策展】#全台老車站的前世今生 #這題對鐵路迷來說是膝跳反應
▌猜:台灣現今唯一留存下來,有扇形車庫的車站是?
▌提示:車站位於山海交匯處,第一代是木構造的小型車站,照片中為大正時代改造後的樣貌,入口雨庇是日式唐破風,裡頭月台採西班牙式佈局,在當時是很先進的設計。1922年時建造扇形車庫,是 #台灣現今唯一留存下來的扇形車庫,相當珍貴。如今該地以鋼筋水泥、幾何圖形為主要呈現的車站,是1958年國民黨政府籌建。
👉你猜對了嗎?答案是:https://bit.ly/3wwmnRd
📷五月車站老照片募集:https://bit.ly/3ui1Y1F
—
照片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數位物件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
(CC BY 3.0 TW)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Academia Sinica Center for Digital Cultures
#打開368鄉鎮 #微笑台灣20週年
台灣老照片圖庫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報時光的出處-聯合知識庫新聞圖庫】#老照片新世界 #為台灣尋記憶
文、圖︱聯合知識庫
華文媒體界最大的數位化新聞照片資料庫「聯合知識庫新聞圖庫」(下稱「新聞圖庫」),庫藏圖片已突破1100萬張,是資料庫自2004年上線時的5倍多,並仍不斷擴增中。「新聞圖庫」此次新增的照片,主要來自1981-2003年間新收錄的318餘萬張底片,這些歷史照片進一步強化了原有的豐富資源,使「新聞圖庫」在持續滿足廣告、公關、傳播、出版、設計等從業人員引用與設計需求的同時,也為臺灣社會保留跨時代的珍貴影像。
「新聞圖庫」前身為「聯合知識庫」旗下的新聞影像圖庫,於2004年2月正式推出。資料庫上線時即擁有200萬張新聞照片,囊括聯合報、聯合晚報、經濟日報、民生報、星報等聯合報系資源,成為臺灣最具規模的新聞照片資料庫。為將報系自1950年代迄今累積的豐厚資源與大眾分享,「新聞圖庫」自上線後即不斷更新,至今已擁有約1130萬張庫藏圖片,並藉由便捷的檢索與授權途徑,為不同領域的客戶打造一站式的服務。
除了見報圖片,「新聞圖庫」的庫藏特點在於豐富的未見報圖片,使用者可針對同一新聞事件,選擇不同角度的影像瀏覽、取用。圖庫提供關鍵字檢索,只要輸入事件、記者名、新聞人名等關鍵字,即可快速找圖。此外,圖庫資源也依性質分類為「新聞照片」、「素材照片」、「檔案照片」等,使用者可依需求點選分類標籤,進入預先整理好的各式影像專題,一次瀏覽相關主題並覓得所需圖片。在瀏覽過程中,還可建立個人化的追蹤清單,為自行選入的圖片建立分類標籤,以便後續管理。
為建立使用者順暢的取圖管道,「新聞圖庫」提供線上搜尋瀏覽、要求授權、付款到下載的高效率服務。針對有特殊需求的使用者或單位,也提供客製化專案,以滿足各種平面及數位的出版需求。
#報時光UDNtime
圖片日期:1958/9/14
攝影:陳明輝
來源:聯合報
圖說:台北西門町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