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義務教育年紀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義務教育年紀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產品中有3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19歲慘淪疫苗孤兒!BNT、高端都沒份 網怒:19歲的命不是命?」 . 「18到20歲疫苗荒 綠委也搖頭」 . 「『18到20歲也應同步先打』 英系11立委幫19歲請命」 . 「搶打莫德納還要BNT?李艷秋怒批:第二類怎麼老是打不夠」 . 「18、9歲被放生成疫苗孤兒 低能卡大學生不忍了:蔡英文出...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 在 Coach Kevin | 台北自由教練??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15:12:39
關於研究所這回事 - 從創專頁以來就不時會收到類似的問題↓ 我要不要讀研究所?讀研究所對當教練有沒有幫助? 對非本科系或是剛接觸健身產業的人來說,這是一個值得煩惱很久的問題,畢竟研究所不是一兩天的研習課,沒有個兩三年是沒辦法畢業的。 _ 我個人會選擇讀研究所有幾個原因 ⬇️ ① 了解研究從何而來 ...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14:33:11
《#雖然店長少根筋》|#早見和真|#尖端出版 這本近期讀過內容最輕鬆的《雖然店長少根筋》,是以書店發生的日常瑣事進行書寫的小說。故事舞台是一家規模介於連鎖與獨立間的地區型書店。以匯集在地居民維持營運基礎的經營型態,就本身從事同類型書店店員角度來看,免不了構成共同文化生活圈的職責。具體來說,擁有可以...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 在 蛇龜小姐的過期書報攤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7-11 09:09:19
《旅記:世界裂痕處等你》關於那些必然會經過的騷動不適,與不全然能夠理解的自由與真實。 放下 @nerowriter 作品的那一刻,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已經完全脫離青春這個階段了,而且我並不害怕。 在這裡的青春,我指的不是年紀或外在,也不是社會身分或家族身分,而是內在的心理狀態。 青春的內在,對我...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19歲慘淪疫苗孤兒!BNT、高端都沒份 網怒:19歲的命不是命?」
.
「18到20歲疫苗荒 綠委也搖頭」
.
「『18到20歲也應同步先打』 英系11立委幫19歲請命」
.
「搶打莫德納還要BNT?李艷秋怒批:第二類怎麼老是打不夠」
.
「18、9歲被放生成疫苗孤兒 低能卡大學生不忍了:蔡英文出來面對」
.
「12~18歲優先打BNT 家長急死灌爆臉書為『這群人』請命」
.
「一直給一到十類人,一堆人青壯年第一劑還沒打到,不是說要先普及第一劑的比例嗎?」、「不是說從高齡開始往下打,結果一堆人莫名其妙就可以優先施打,19~36歲要等到什麼時候」、「7、8年級生真的很邊緣欸」,「之前疫苗缺貨我忍了,整天罵雙北我也忍,3+11還忍得住,現在疫苗沒得打我忍不了,我們是被拋棄就對了」、「投票我們投,稅我們繳,然後被12到18歲插隊?」
.
辛苦了,指揮中心.
.
這次不只民也刁,統媒亂,甚至連一票綠委,也在耍白癡.
.
19歲打不到疫苗,是疫苗孤兒,完全就是假議題.
.
19歲是不可能成為疫苗孤兒的,何解?首先,全世界都是依著年齡排序向下打,如果19歲是疫苗孤兒,那全世界四處都是疫苗孤兒,依照年齡向下打的科學根據是,年紀越高者,越容易受到感染,年紀輕的,免疫力越強,重症率低,所以,按著年齡順序向下施打,這是專業取向.
.
除了高端,AZ、莫德納,18歲以上都有開放勾選,甚至BNT剩餘80萬劑,也能選,無論你是哪個年齡層,遲早都會打到,不會淪為疫苗孤兒.
.
再者,恐怕已經有不少19歲的人施打疫苗了,如你屬於第九類,是高風險疾病患者,你可能早就排到了,在過去,有22歲女大生因氣喘而打到疫苗的例子.
.
既然有打到疫苗,未來也會排到,並沒有不讓你勾選,那「疫苗孤兒」這種說法,根本不成立.
.
台灣屬於12年國民教育,國小到高中階段,是強迫入學的(當然根據憲法義務教育應是6年),換言之,並不是人人都會上大學,19歲,也未必都是學生.
.
今天因為BNT依據研究,可以打到12歲,如果是以學生作為需求,那麼,強迫入學的階段,打疫苗的必要性較高,相較於大學,義務教育階段的校園是較為封閉的,就學時段,你幾乎不可能離開學校,就等於關在裡面,無論是中午吃便當,還是早自修,午睡,晚自習,乃或是社團活動,你都得在學校裡,他等於是一個小型的社會,更遑論翹課還是選修.校園圈封閉,長時間群聚,換言之,一個人感染可能全部人都中標.
.
相反大學生活圈則較廣闊,我們不會把一間大學跟一間小學相比,說他們有相同的感染率,光校地面積就不成正比,或將一個小學生跟大學生相比,他們防疫知識和防護自己的能力是一樣的.在BNT研究兒童年齡層的結果出來以前,他們才是真正的疫苗孤兒,直到現在,他們一劑都沒打到,我只看見,當小孩子終於可以被打疫苗的時候,一群人突然自稱自己是疫苗孤兒,實在令人忍俊不禁.
.
19歲就算了,有多少人假裝自己是19歲,在那邊炒糖吃?因為自己還沒打到,所以借題發揮?看到小孩子,應該保護的族群,好不容易可以打到疫苗,一群人突然變成井上喜久子,每個都在喊我19歲,不公平,我也要打.
.
這應該是泛年齡層的退化.
.
所謂相對剝奪感,就是尋求公平的假象,如果你仔細拆解他們的說法,發現每個邏輯都是矛盾的,而若要滿足每個人的需求,會發現那才是真正的不公正.一張嘴有人說要往東,有人說要往西,都想著自己的利益為優先,其實走的目的地根本不相同,甚至是互相矛盾的,不過看起來一樣的東西,就是我反對.
.
反對、抱怨、杯葛,讓他們看起來很一致,所以「19歲」看起來就像他們共同的訴求,其實仔細看,多少人是在自我打臉,互相講屁話.
.
一群人罵,指揮中心為何不照年齡施打,為何要讓其他人插隊?另一群人則說,為何我26歲登記了到現在還打不到?然後是英系立委(自稱)聲明,主張應該讓18歲到20歲的年輕朋友也能同步優先預約接種,講白了,這些就是在插隊,爭取「優先」,當你一個年齡層搶先了以後,就會動搖到其他年齡層,照年齡層排序的原意就喪失了,今天讓19歲、20歲也「優先」好了,就會動搖到30歲人的權益,不是把7、8年級都炒成一盤孤兒,問題就解決了,70年次到80年次,就是30歲~40歲,加上20歲要先打,等於橫跨20年齡層的間距,大家都優先,就等於大家都沒優先,這些年齡層的權益,也根本是互相牴觸的.
.
換言之,19歲優先,7、8年級的順序就會被排擠,更難打到疫苗,我不知道這些人是在喊什麼燒?為啥要一邊喊和自己訴求相反的東西?7、8年級是19歲嗎?
.
「不是說從高齡開始往下打,結果一堆人莫名其妙就可以優先施打,19~36歲要等到什麼時候」
.
這個網友意見就更奇妙了,可以說是一種悖論的總和,我相信這人應該是36歲,硬要把自己跟19歲掛在一起,大家一起上車.高齡往下打,就是19~36歲照排序輪流等,12~18歲優先打不是莫名其妙,而是一開始根本沒有他們打疫苗的份,連選都沒得選,現在有單獨適合他們的疫苗,還有家長的需求,更重要的,她們未成年,是更需要保護的對象,我不知道「他們可以我也要」,這種前運思期的邏輯是怎麼來的,如果因為這種理由,所以優先施打,這才是莫名其妙.
.
19歲納入12~18歲打BNT疫苗,也無不可,但要注意這也是「學生防疫需求」的延伸,不是什麼「疫苗孤兒」,前者是合理的,後者叫做政治炒作,所以才會一堆打不到的也以為自己是孤兒,以為自己19歲.在這邊還要界定的是,大學教育,相較於半強迫的義務教育,是較有彈性的,而且並非必要性,所以很多大學可以自己延遲開學,而國小國中多半統一跟隨國家政策,兩者以教育的急迫性而言,也不可相比擬,教育方法也完全不同,大學遠距教學,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寫論文報告,甚至沒有老師,也可以獨力完成.小學生則必須要有老師帶領,疫情期間,大學生遠距教學,自主學習較為容易,小學生遠距教學,進度和老師監督,制訂作業等等,較為不容易,不如問問,大學生見到自己導師一個禮拜有幾次?小學生可是天天要跟導師打小報告的.
.
以學習急迫性來講,70幾歲還可以讀大學,小六年齡多幾歲,便算晚學了,他們的語言/數理,都在發展階段的關鍵期間,錯過關鍵期間學習就困難了,甚至成為發展性學習障礙,沒讀大學,還可找到工作,小學沒畢業,根本不能在社會上立足,甚至家長還會被告的.
.
以瑞典來說,在疫情期間,他們關閉大學/高中,小學生/國中生卻一定要入學,原因在此,真的不要哪壺不開提哪壺.
.
而19歲早就有人選擇工作了,而不是上大學,這就要以一般社會人士視之.
.
至於某些綠委,不管你是英系(自稱)還是正國會,老話一句,沒有政策辯護能力,也不用火上加油,別人都要蔡英文出來面對了,你英系還在為19歲請命,這英系不知道怎麼當的.請正確的分析民意,而不是像個草枝擺,與其在那邊跟國民黨炒作19歲,不如試著理解國民黨一流在幹些什麼-李艷秋說「好不容易扣除學生之後,還有剩下80萬劑BNT疫苗,卻又是從一、二、三類開始施打....第二類人就已優先施打過了,麻煩指揮中心公布這批人到底是誰?怎麼老打不夠?這次又要膨脹多少人來跟老百姓搶BNT?」
.
我不知道這秋是怎麼乘著19歲的浪潮在那邊胡亂質疑的,不過他講到一個重點,19歲如果納入,80萬BNT一般人恐怕就沒得打了,如果你真的那麼想讓年輕人優先,或許先想想如何抵制老屁股在放屁,到時80萬BNT學生打光了,這群人的矛頭又會指向誰呢?
.
現在在那邊跟著搖旗吶喊,只會讓人想到,別人在忙著維護防疫的信度,而你們自己卻在忙著選舉,別人在救火,你在騙選票.
.
在想著自己之前,麻煩考慮到公眾利益,每個人都只想拿走自己的部分,然後反對的代價由別人承擔,你多拿了必然有人減少,你搶先了必然會使其他人落後,沒有那種大家一起贏,大家一起先,這種直覺式的思考,恐怕連小孩都不如.
.
談論公共議題,不是這樣談的,若真想爭取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試著說服其他人,被削弱福祉的人怎麼辦?被破壞的規則又如何?今天說的是12-18歲優先,而不是你們不能打,而他們優先,有十足的正當性和理由,他們這個族群,打過疫苗的人一個都沒有,說白了,19歲以上者,依舊可以登記,但他們不想照順序排,認為不公平.
.
今天因為12-18歲優先,才會產生所謂相對剝奪感,原本順序的平衡,好像傾斜了,人人勾起了自己也想打的慾望,想到了自己還打不到的窘境,藉由19歲的議題進行宣洩,那麼,把12-18歲取消,這樣問題就解決了嗎?恐怕18歲以下永遠等不到可以打疫苗,唯一可以打得又照排序被前面的大人打完了,他們變成真正的最後一名,然後他們都未成年,這,才是真正的不公平.
.
有人說大學生活動力最強、社交活動最多,容易跨縣市,這也挺有趣的,真要說的話,小學生、國中生,都還沒獨立自主,每個人上完學都得回家,不更容易造成家戶感染嗎?現在台灣疫情情況,究竟是家戶感染嚴重,還是所謂跨縣市感染嚴重?一個一般成年人,四處去旅遊,享受暑假自我解封的快感,這沒有跨縣市和活動力最強的危險性嗎?獅子王不是年輕人,他的社交活動又如何呢?超級傳播者的年齡分布又是怎樣?死亡率最高是哪個年齡層?
.
而那些喊著19歲是疫苗孤兒,又痛罵12~18歲的人插隊,當真是在為年輕人著想嗎?
.
要我說的話,神父會這麼說,不用急,照著順序排,大家一定都打得到,BROTHER.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傳說,有個六年級生的民意代表,說年輕人比較沒有國際觀,雖然他否認,但從那個英文翻譯來看………………………我是不覺得直接酸跟間接諷刺,差在哪裡。
總之,這代表即便是六年級生,也有超級無敵嚴重的誤解,這篇我來解釋一下,為何年輕人沒有國際觀是嚴重的誤解,事實上是年輕人總體而言比較有國際觀。
以下所有數據,都在中華民國統計年鑑可以查到,我只附個大概數字。
首先,九年國教實施前,台灣現在70歲世代的老人,要讀到世界史只有念初中以上,這個人口比例在民國50年左右大約3%左右,換算人口數為15萬人。你要跟我說,其他幾百萬人都會自修看國際媒體,在那白色恐怖年代別鬧了吧。
所以,普遍會學到世界史,是要九年國教實施後,然後請各位記得,我們小時候念的世界史,究竟是教你思辨,還是從頭背到尾?就先不管,當你有讀過就算有點國際觀,至少看新聞知道他在講什麼。
數據如下
1968、民國五十七年開始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僅計算該年度入學,之前學制的忽略不計。換算年紀,九年國教第一批現在年紀65歲。從畢業年份反推,
1960年代的國中畢業比例,到了1970、1980、1990年代,從3.5%上升到5%,10%、12%。
用人口數反推大約是32萬 -> 68萬 -> 172萬 -> 228萬
增加數36萬、104萬、56萬
年齡層為60代、50代、40代
換言之,真正會碰到世界史,至少要念到國中,依照90年代的資料抓個平均,國中、高中、大專以上的畢業人口比例為約4成,人口數約750萬上下。
九年國教,沒有經歷教改的早一代,世界史的教育要到高中文組才會比較硬,我們就先不管這個,當作通通有讀過好了,那麼又會得到幾個數字。
九年國教第一批,在數年後有高中畢業的比例為3.7,約為39萬,是現在廣義的四年級生。往後每10年的數字為8.3% -> 15% -> 17%,數量為120萬 -> 267萬 -> 343萬,增加數為81萬->147萬->76萬。
也就是理論上讀過高中世界史,不是國中稍微碰一點點的,在90年代後的人口比例大約佔了27%,約為540萬。
但是呢,教改後的世界史才比較脫離大中國心態,可以較為平實的敘述狀況,也是2000年以後的事情,此時高中畢業跟大專以上畢業生的比例,扣掉90年代的數值大約是7.8%、14.8%,換當年代的人口總數可得到146萬、278萬。
簡單說,就是以高中大學以上的狀況論,現在40歲以上有讀過世界史的,人口數量大約是540萬人佔了4成,1968-1998花了30年,平均每年增加16萬人。然後從90到2020年代,20年間每年增加了約14萬人。
看來沒啥差?別忘了喔,90年代以前,平均一年出生人口是40萬,千禧年後是20萬,換言之除以出生人口數…
年輕人讀過世界史的增加率,是90年代以前的兩倍。而且是教改後,比較會教你思考跟討論世界史,不是我們以前死背標準答案去考的國立編譯館版本。
白話文說,就是現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讀過比較活潑不死背,老師還會教你思考,上課會有小討論,每年增加的比例,是過去背到死、不求甚解的世代兩倍。
結論,年輕人(30以下)比之前的世代(40以上),讀比較多有意義的世界史。
至於怎樣叫做有國際觀?或許可以從觀看文茜小妹大的年齡比例,對照得知怎麼回事。
#所有數字都是抓統計資料的前幾個然後大略平均
#想寫論文的麻煩自己找原始資料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跟教育部統計
台灣義務教育年紀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剛好有網友問到,想到之前也有一些朋友對奧地利音樂教育有類似的疑問,索性介紹一下我工作的機構與奧地利音樂教育的基礎結構。
我任職的這個州立音樂院(Johann-Joseph-Fux Konservatorium),位於奧地利東南部Steiermark州的奧國第二大城Graz市中心。
我於2017年5月應徵這個當時有超過50位同行競爭的職位,通過演奏、現場教學、教學法論文、教學法論述答辯與心理學家詰問幾個關口,考入前三名候選名單。
等了二年,在資格快要過期前,因資深同事請長期病假,才有機會於2019年以代課鐘點入職。(候選資格過期後,一切作廢,之後有職位缺的話,還要再過一次五關,重新再來)
第一關是演奏。這一關基本上像鋼琴比賽,彈完後,最終選出5位,數日後再進入其他評比。在第一關就被刷下來的話,不管教學經驗有多豐富出色,也沒有展現的機會。
除了主審如院長、鋼琴部主任和學務主任全程在場之外,第一關與之後口試關卡的評審是不同的二批人。口試現場除了5到6位鋼琴同行之外,還加入其他人員。
為求公平與不壟斷專業視野,另有一位非鋼琴的器樂同行在場。
因為是州政府公職,依法還有一位政府教育局官員在場監督。
而公家教育機構以嚴謹為本,加上上級機關是州政府,教育領域的公務員選拔更為嚴格,這樣的終生職,不容許不適任的人員進入,所以另有一位專業心理師在場,從口試開始,全程盯場,仔細觀察應試者的言行舉止。
而應試者結束所有音樂相關項目如演奏、教學、論述答辯之後,最後一關是回答心理師的詰問。過程中,心理師一邊詢問與端詳聆聽,一邊不斷在手邊的本子上紀錄。這份報告,在徵選分數上佔了很大的分數比例。
有許多前幾關名列前矛的應徵者,在最後心理師詰問這關,被一句「不適任本教職」而打了回票,前功盡棄。
因此,曾被問到,我是否「因為另一半也在州立音樂院任職,才能更容易被選上」時,內心只能搖頭苦笑。如果在這樣一層層且許多各方勢力在場的關卡選拔,還能靠裙帶關係脫穎而出的話,我的他,不就有一手遮天呼風喚雨的地位了嗎?
事實上,連院長都無能為力。
因為配偶已在其中任職,所有在場者對此議題更為小心避嫌,甚至加倍審慎嚴格,深怕落人口舌。
而我的他更是從不徇私的端正行事風格,多年來連一句好話都未曾對任何相關人士提起。
唯一為我大打宣傳的,是與我合作音樂劇的好友。在應徵之前,她就已連續數年無私地在眾人面前大力稱讚推薦我,並推動音樂劇專任伴奏職位的生成,希望音樂院延攬我進來。也因為與她的合作,有機會入了院長與學務主任的眼。
與學務主任這位高權重的資深鋼琴部大姊之交情,和她對我的支持欣賞,是我自己那些年來一場一場音樂會彈出來的口碑評價。這些人脈,與另一半完全無關。
可以自豪不知羞地說,考入音樂院,完全是靠自己的實力、付出與努力。
底氣與事實,自會隨著時間讓一切蜚語流言隱沒。
奧地利有三種公立的音樂學習機構:藝術大學、音樂院、音樂學校。
1. 國立藝術大學有三間,就是很多人熟知的,位在維也納、格拉茲、薩爾茲堡的三所大學。培養的是以音樂與相關音樂藝術為主的專業音樂家/藝術家。
2.奧地利有9個州,每個州都只一間州政府直接成立管轄的音樂教學機構。這就是「州立音樂院」。州立音樂院有基礎音樂/樂器教育,也有專業音樂學習課程培訓(如幼教、合唱指揮),考過可拿文憑。
州立音樂院也可考器樂最高級結業文憑。
有幾間州立音樂院的等級跟藝術大學差不多,繼而升等成私立藝術大學。
3.奧地利有點規模的城鎮,也有設市立或鎮立的公立音樂學校,以基礎音樂/樂器教育為主。
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其他私立音樂學校與學院,這部分水準較良莠不齊。有水準與公立名校能比肩的,也有報名就能教學、付費就能入學,完全不挑老師與學生的。
台灣目前沒有這樣的學制與獨立出來的音樂院機構。
州立音樂院是獨立在義務教育之外的音樂學習機構,所以沒有年齡限制。理念是提升民眾整體音樂素養與培養音樂種子。
若是音樂幼教課,來的就是3、4歲的大寶寶,若是修合唱指揮,那就是以大學生或在職人士為主(比方小學或幼稚園老師),因此要看修的是什麼課。
就樂器學習來說,小孩和青少年居多,加上少數成人。
只是某些熱門樂器幾乎不收成人初學者,等著入學的學生太多了,以年紀小的優先。比方我所在的鋼琴部,是兵家必爭之地,雖有30多位教師,但仍供不應求,候補名單有時甚至排到一至二年後。考過入學考,一般來說要等上半年到一年,才會順著入學考成績依序入學,不是考過了就能馬上進來。
但其他器樂就沒有這個人滿為患的狀況,因此也收成年學生。
還在上小學中學的學生們,都是放學了才會來音樂院上課。而大學生或成人的上課時間就有彈性,上午和晚上都行。
入學後,每學期要選修樂理聽寫等音樂專業科目之外,每三年有一次晉級大考,沒過,就掰掰了。
與本城音樂高中有教學合作, 支援音樂高中的術科項目,因為音樂高中本身並無術科專業老師。
也與藝術大學有教學合作,為藝術大學培養要考國家教師文憑的大學生。
我門下這學期有12個學生要考晉級大考、天才班資格選拔、結業考與音樂高中術科考等等。對每個同事來說,都是決定來年學務的年度大事。
對我這才入職二年的新人來說,更是戰戰兢兢的事務。
學生即是門面,一般學校裡,學生成績不好,他人與家長會說孩子資質不好/不用功念書,而在音樂領域裡,學生表現不佳,大多數人會覺得是「老師教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