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下定決心要製作EP51,其實是因為吃了 #雞肉飯配越南河粉 的緣故? 🤣(以下宵夜文警告XD)
由於父母搬回老家嘉義海線定居,這幾年回台灣時,我在南部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因此有更多機會享受在地美食。既然是回嘉義,雞肉飯當然是不可少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招牌上寫著「雞肉飯」的店家裡,雞肉飯...
之所以會下定決心要製作EP51,其實是因為吃了 #雞肉飯配越南河粉 的緣故? 🤣(以下宵夜文警告XD)
由於父母搬回老家嘉義海線定居,這幾年回台灣時,我在南部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因此有更多機會享受在地美食。既然是回嘉義,雞肉飯當然是不可少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招牌上寫著「雞肉飯」的店家裡,雞肉飯其實只是拼圖的其中一塊,一定要配上滷白菜、油豆腐、桂竹筍等小菜,以及蚵仔湯、酸菜豬血湯等湯品,整個畫面才算完整。
然而,隨著台灣族群版圖的改變,雞肉飯的搭配似乎也出現了新的可能——
在我每次回去必吃的朴子第一市場永豐潤餅附近,近年就出現了一家兼賣傳統嘉義雞肉飯與越南河粉的小吃店,推測應該是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在家族的事業版圖裡加入新的色彩。越南河粉和雞肉飯,雖然在店內不同的區塊料理,卻出現在同一張菜單上,而我也不止一次嘗試過「雞肉飯+越南河粉」這樣的組合,老實說還蠻搭的呢!
雖然這種複合經營的模式不多見,越南新住民正改變著台灣的飲食地景,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我騎著腳踏車在聚落之間穿梭,發現即使再怎麼小的鄉鎮村落,都有很高機率可以看到「越南小吃」甚至「越南咖啡」的招牌。我一方面著迷於這種文化交融的景色,另一方面卻也好奇:在資源相對缺乏、觀念相對傳統的這裡,新住民們會不會面臨比大都市裡更嚴峻的挑戰?
就在我想要探索這個議題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電視台前往麥寮高中「認識東南亞」課程的專訪,以及Lena在粉專上面的文章,腦袋中也就浮現了這集的「越南工作+旅遊+新住民現況」三合一企劃,也就是現在大家聽到的EP51。
相信大家也有感覺到,其實這集旅行的部分真的沒有講很多(如果有人是因為想聽旅行進來、覺得被騙的話真的抱歉了,我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把這塊補上😭 😭 ),畢竟我當初做這集的初心,就是想好好了解今天的越南與台灣如何連結。
而且我也相信,不能自由出國的此時,如果我們能先從身邊開始好好認識越南,等到國門再次敞開的那天,我們的越南旅行一定會因此更加豐富且深入!
至於來自越南的移工與新住民究竟有多少人?他們生活在哪些地方?不妨利用這幾張圖稍微瞭解一下吧!
移工地圖顯示比例為「越南移工佔全體移工之比例」,由淺至深分別為0-20%、20-40%、40%以上。
新住民地圖顯示比例為「越南新住民佔全體新住民之比例」,由淺至深分別為0-20%、20-30%、30%以上。
移工人口數據來源:勞動部勞動資料查詢網——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
https://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I4y9dcIi
新住民人口數據來源: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外籍配偶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
台灣總人口數據來源: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以上皆為2021年3月底之數據)
----
【EP51 前進越南,就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從選修外語失敗的大學生,到縱橫27省的越南達人 ft. 越南女神 Lena @cchahalena 】
🔈 收聽節目:
ltsoj.com/podcast-ep051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 本集重點:
(00:01:02) 為何會變成朋友口中的「越南女神」
(00:02:27) 開始學習越南語,其實完全就是誤打誤撞?學習的挑戰是什麼?
(00:06:33) 去越南之前,學習越南語為你帶來了什麼改變?
(00:08:04) 如何找到越南外派工作?決定前往越南時,身邊的人怎麼看?
(00:13:22) 越南人對與台灣的印象是?和其他國家的外派人士有什麼不同?
(00:15:08) 外派越南,最有挑戰的地方是?最有趣的地方又是?
(00:18:05) 什麼樣的人適合去越南工作?
(00:20:45) 下班後還有另一份事業,每個越南人都是斜槓大師?
(00:22:22) 在胡志明市勇闖民宿市場,失敗卻珍貴的經歷
(00:28:39) 意外的為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牽起台灣與越南青年之間的線?
(00:34:02) 開始在越南自助旅行,又是因為一個意外?
(00:38:50) 跟著光鮮時髦的同事從胡志明市回老家,沒想到看到的竟然是⋯⋯
(00:43:38) 第一次去越南的旅行推薦——為什麼說南越最適合越南自助初心者?
(00:49:36) 因為疫情回台,但斜槓人生仍然沒有因此停滯!
(00:52:22) 前往雲林麥寮高中演講,發現偏鄉移工、新住民與新二代的現況
(00:59:04) 結語
(節目總長 1:00:42)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亞洲 #東南亞 #越南 #胡志明市 #外派 #海外工作 #自助旅行 #越南旅遊 #越戰 #語言學習 �#越南語 #移工 #新住民 #新二代
台灣總人口數2021 在 旅行熱炒店Podcas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之所以會下定決心要製作EP51,其實是因為吃了 #雞肉飯配越南河粉 的緣故? 🤣(以下宵夜文警告XD)
由於父母搬回老家嘉義海線定居,這幾年回台灣時,我在南部停留的時間越來越長,也因此有更多機會享受在地美食。既然是回嘉義,雞肉飯當然是不可少的!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招牌上寫著「雞肉飯」的店家裡,雞肉飯其實只是拼圖的其中一塊,一定要配上滷白菜、油豆腐、桂竹筍等小菜,以及蚵仔湯、酸菜豬血湯等湯品,整個畫面才算完整。
然而,隨著台灣族群版圖的改變,雞肉飯的搭配似乎也出現了新的可能——
在我每次回去必吃的朴子第一市場永豐潤餅附近,近年就出現了一家兼賣傳統嘉義雞肉飯與越南河粉的小吃店,推測應該是嫁到台灣的新住民,在家族的事業版圖裡加入新的色彩。越南河粉和雞肉飯,雖然在店內不同的區塊料理,卻出現在同一張菜單上,而我也不止一次嘗試過「雞肉飯+越南河粉」這樣的組合,老實說還蠻搭的呢!
雖然這種複合經營的模式不多見,越南新住民正改變著台灣的飲食地景,卻是不爭的事實。當我騎著腳踏車在聚落之間穿梭,發現即使再怎麼小的鄉鎮村落,都有很高機率可以看到「越南小吃」甚至「越南咖啡」的招牌。我一方面著迷於這種文化交融的景色,另一方面卻也好奇:在資源相對缺乏、觀念相對傳統的這裡,新住民們會不會面臨比大都市裡更嚴峻的挑戰?
就在我想要探索這個議題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電視台前往麥寮高中「認識東南亞」課程的專訪,以及Lena在粉專上面的文章,腦袋中也就浮現了這集的「越南工作+旅遊+新住民現況」三合一企劃,也就是現在大家聽到的EP51。
相信大家也有感覺到,其實這集旅行的部分真的沒有講很多(如果有人是因為想聽旅行進來、覺得被騙的話真的抱歉了,我也希望未來有機會能把這塊補上😭 😭 ),畢竟我當初做這集的初心,就是想好好了解今天的越南與台灣如何連結。
而且我也相信,不能自由出國的此時,如果我們能先從身邊開始好好認識越南,等到國門再次敞開的那天,我們的越南旅行一定會因此更加豐富且深入!
至於來自越南的移工與新住民究竟有多少人?他們生活在哪些地方?不妨利用這幾張圖稍微瞭解一下吧!
移工人口數據來源:勞動部勞動資料查詢網——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
https://statdb.mol.gov.tw/evta/jspProxy.aspx?sys=100&kind=10&type=1&funid=wqrymenu2&cparm1=wq14&rdm=I4y9dcIi
新住民人口數據來源:內政部移民署——統計資料:外籍配偶
https://www.immigration.gov.tw/5382/5385/7344/7350/8887/
台灣總人口數據來源:內政部戶政司——人口統計資料
https://www.ris.gov.tw/app/portal/346
(以上皆為2021年3月底之數據)
----
【EP51 前進越南,就從關心身邊的人開始!——從選修外語失敗的大學生,到縱橫27省的越南達人 ft. 說走就走去找越南女神 Lena】
🔈 收聽節目:
ltsoj.com/podcast-ep051
Spotify Apple Google SoundOn Firstory Baabao KKBox
✅ 本集重點:
(00:01:02) 為何會變成朋友口中的「越南女神」
(00:02:27) 開始學習越南語,其實完全就是誤打誤撞?學習的挑戰是什麼?
(00:06:33) 去越南之前,學習越南語為你帶來了什麼改變?
(00:08:04) 如何找到越南外派工作?決定前往越南時,身邊的人怎麼看?
(00:13:22) 越南人對與台灣的印象是?和其他國家的外派人士有什麼不同?
(00:15:08) 外派越南,最有挑戰的地方是?最有趣的地方又是?
(00:18:05) 什麼樣的人適合去越南工作?
(00:20:45) 下班後還有另一份事業,每個越南人都是斜槓大師?
(00:22:22) 在胡志明市勇闖民宿市場,失敗卻珍貴的經歷
(00:28:39) 意外的為台灣數位外交協會牽起台灣與越南青年之間的線?
(00:34:02) 開始在越南自助旅行,又是因為一個意外?
(00:38:50) 跟著光鮮時髦的同事從胡志明市回老家,沒想到看到的竟然是⋯⋯
(00:43:38) 第一次去越南的旅行推薦——為什麼說南越最適合越南自助初心者?
(00:49:36) 因為疫情回台,但斜槓人生仍然沒有因此停滯!
(00:52:22) 前往雲林麥寮高中演講,發現偏鄉移工、新住民與新二代的現況
(00:59:04) 結語
(節目總長 1:00:42)
#podcast #travel #播客 #音頻 #自助旅行 #中文podcast #台灣podcast #亞洲 #東南亞 #越南 #胡志明市 #外派 #海外工作 #自助旅行 #越南旅遊 #越戰 #語言學習 #越南語 #移工 #新住民 #新二代
台灣總人口數2021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請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6ebRQXZfOLrKALxwUh84Sg 並開啟🔔
1.不是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21世紀的氣候變遷已取代戰爭,無論冰山或火山,大自然都對人類發動了猛烈的回擊。且自2009年暖化墜入了失速列車,大自然與人類展開了新一輪搏鬥,全球即將消失的一百個地方,正從絕美成為絕景。
2.2009是這場氣候戰爭一個重要的起點,那年在北歐丹麥哥本哈根舉辦的氣候峰會COP15亟欲在京都議定書之後,替人類找尋減排的具體作法,因為全球遭逢了一連串氣候災難,包括暴雨洪水野火,不只工業革命發源地的歐洲,就連台灣也因莫拉克風災在大自然的搏鬥中倒了下來。
3.正負二度C紀錄片也因這個關鍵的時間點在隔年誕生,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試圖用科學數據向台灣民眾發出預警,也就在同一時間,畢生致力於抗暖化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史耐德於奔波途中在飛機上心臟病發辭世,享年65歲。他所任教的史丹佛大學整理他生平重要談話,迄今聽來仍如暮鼓晨鐘。
{內文}
我們曾經以為只有戰亂,才會導致生離死別;只有外族侵略,才會國破家亡。其實當人類走入21世紀,氣候變遷已經取代戰爭,來自極地的冰川,來自沉默地底的火山地震帶,都正在對人類肆無忌憚的掠奪攫取,發動一波波猛烈的回擊。
像是位於印度西部的馬爾地夫,這串上帝灑落在印度洋上的珍珠,由22個環礁1200個熱帶島嶼組成,因為海平面上升,最早被宣告100年內不再適合人居,多數島嶼可能在本世紀末沉入海中消失;位於加拿大的西哈德遜灣,暖化加速導致冰層破裂時間,足足比北極圈早了三個星期,也正危及食物鏈頂端北極熊的生存;而跨越非洲西南部的納米比亞沙漠,號稱全球最古老沙漠,由於平均氣溫預估將在未來80年間上升攝氏3.5度,粗估氣溫只要拉高攝氏2.1度,就會讓當地四到五成獨特的野生動植物了無生機。
「全球即將消失的100個地方」,這是2009辦在北歐哥本哈根對全球最重要的一場氣候峰會COP15場外最受矚目的照片展。從清真寺到消失的葡萄園,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率先提出報告,然後委由當時國際頂尖攝影師拍攝照片,希望能喚醒世人對環境的重視,卻沒想到絕景成了絕響,全球暖化自此墜入了失速列車,整整十年一路狂飆,釀成2019年7月,成為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月,歷史上最熱的五個年份,全出現在距離我們最近的五年裡,而也是從那一年2009開始,地球與人類展開了新一輪的搏鬥。
那年6月的北京,暴雨使正午的白晝如黑夜,其後整個中國22省下起了大豪雨,不只四川、湖南、湖北淹大水,連廣東、廣西、江西、貴州,過去鮮少出現大水患的長江以南地區,降雨量及降雨強度都超越了歷史極值;同年11月,澳洲驚傳70年來規模最大也最嚴重的沙塵暴,粗估4千萬噸的沙塵讓雪梨宛若火星,知名地標雪梨大橋及歌劇院,也淹沒在漫天風塵裡。
台灣也在那場大自然的搏鬥中倒了下來,同年8月8日莫拉克風災,許多人的家園就在眼前被整座沖走,大片村落也瞬間被土石流掩蓋徹底消失,搜救罹難者的義消,甚至在攝影機前被洪水活活滅頂,全是因為颱風來襲時,全球暖化所導致史無前例的瞬間暴雨。
同一時間,地球另一端陷入嚴重乾旱,那年聯合國估計東非之角,至少有相當台灣總人口數的2300萬饑民無水無糧,其受難人數及慘況,遠超越過去任何一場非洲戰爭。
而那年的森林野火,也從南半球的澳洲,一路燒向美國、希臘等每一片乾旱土地;年底的寒冬,地球向工業革命起源地發出重大警訊,多地氣溫直逼攝氏零下22度,宛若一片南極大地,直到這個相信人必可戰勝大自然的標誌地,也在大自然面前認輸倒下。那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在哥本哈根,號稱史上最多全球元首出席,卻未能達成挽救人類的氣候協議,彷彿宗教家的末日預言,宣告了人類未來10年20年氣候戰爭的節節敗退。
正負2度C紀錄片內容:「八月八號傍晚,這邊就淹水了....土石流我會害怕啊..... 」
「我非常關心氣候變遷,因為我不希望我們的子孫後來質疑我們,就像我今天需要對採取更具體的行動應對氣候變遷所提出的質疑一樣。」
文茜的世界周報主持人陳文茜,2010年率領團隊製作正負二度C紀錄片,以科學數據向台灣民眾提出預警,自1750年工業革命之後,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都快速飆升,但在兩次大戰期間,還勉強被控制在大自然可接受的範圍內,其後一直到1980年代,溫室氣體與地球生態展開拉鋸戰,也就在這段期間,科學家開始辯論暖化是否真正存在。1980年後,全球氣溫一路飆升,人為影響力超越了自然,直到今天。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史耐德教授:「海平面上升伴隨颱風加劇,仍將是人類未來第一及第二大威脅,還有大火在半乾燥地區,長期乾旱加上溫度升高都會增加野火的可能性。我非常擔心未來兩到四世紀,海平面會上升2到5公尺,一旦這個過程開始啟動,我們稱之為臨界點,你恐怕就無法再回頭。」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同時也是史丹佛大學教授史耐德,畢生致力於氣候變遷研究。早在尼克森時期擔任總統顧問的他,盡一切力量遏制全球暖化。2007年,他以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之共同撰寫人,與前副總統高爾共同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卻不料晚年罹患血癌,仍馬不停蹄地為氣候變遷議題奔走。直到2010年7月,在倫敦飛往斯德哥爾摩的機上心臟病發辭世,享年65歲。史丹佛大學在他過世後,整理出他生平幾段重要談話,迄今聽來仍如暮鼓晨鐘。
已故美國家科學院院士 史耐德教授:「這已經是科學界的一大共識,二氧化碳累積會成為一個潛在問題,但關於在10年或20年內,它將產生多大影響,且氣候在哪些地區會變得更好,哪些地區會變得更糟,這部分才是爭議所在。我們也知道,你們必須停止讓大氣環境像一個毫無標價的汙水管線任意傾倒,讓諸如煙囪、汽機車廢氣或土地變更使用任意汙染,這些都是大家所知道的,不是僅限於數百人左派小圈圈腦袋才知道。我們向國會聽證,跟官員部長交談,還有在國內外會議討論裡,早就有了。特殊利益者往往會抓住有利於他們意識形態或立場的東西,結果就是出現雜音,通常是他人斷章取義,變成是世界末日對上對你有益的事,我坦承我有偏見,世界末日和對你有益這兩種結果是可能性最低的。我們研究的是多層面的潛在結果,系統科學家所做的,就是嘗試找出多種結果間的相對可能性。所以如果嘗試當是非題來解決,拿出200份科學報告,諸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之類的科學家報告,通常得歷經三年撰寫,通過兩輪審查,每個章節都有1000條評論。然後,對於石油地質學家來說,你會知道他們的特殊利益就是尋找石油,拿你知道的石油公司的錢,只因為他們擁有博士學位,就能在電視上大放厥詞,你知道我們會對此感到有點憤怒,我們說那是扭曲言論。他們說不,那是平衡報導,這才不是什麼平衡報導,完全是扭曲言論,因為他們沒有相對可信度及呈現多方立場,這意味著他們要把它交付公眾和政治領域自行解決。他們明明有能力(持平論述),但他們卻幾乎不這樣做。」
整整12年,人類在這場與大自然的搏鬥中載浮載沉,2021疫情下的地球日,讓我們想起了2009年那個悲傷的開始。在美國領導下,人類似乎試圖重新扭轉局勢,只是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回到初始、最美麗的起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pjgwg3gLLQ
台灣總人口數2021 在 Yahoo奇摩股市理財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跟COSTCO合作之後,國泰就開始急起直追啦💪
#信用卡 #發卡王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