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產品中有117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鰹のタタキ】(本日動態回顧) 我非常愛吃「鰹のタタキ」,這是坂本龍馬故鄉土佐的鄉土料理。タタキ的漢字寫做叩き、或是敲き,中文多翻做鰹魚半敲燒,因為它的做法是用乾的稻草烤了表面之後再拌以蔥、蒜片、茗荷等佐料再予以拍打。有人以為用稻草烤過的料理就叫鰹のタタキ,甚至有人直接管它叫鰹魚稻草燒(カツオの...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派蒂·三多羅Patty Santoro,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我的家鄉烏拉圭都是平原,連最高的山都不到600公尺高,因為緯度不夠高的關係,自我有印象以來,從來就沒有下過雪~ 很高幸這次可以在美麗的台灣看到雪~ 太平山真的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感覺是一個就算沒有雪也很適合來踏青的好地方,下次一定要搭到這次沒有機會搭到的小火車!! 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人太多了~從臺...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6185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20:03:29

👏 「對許多國外的賞鳥人來說,比起東南亞的森林,台灣是全世界最容易見到黑冠麻鷺的地方」 ⠀⠀⠀⠀⠀⠀⠀⠀⠀⠀⠀⠀ 「澳洲叢塚雉會把蛋埋在成堆的沙子和落葉中,利用落葉腐化時產生的熱來孵蛋。」 ⠀⠀⠀⠀⠀⠀⠀⠀⠀⠀⠀⠀ 「小嘴烏鴉想出更好的辦法,牠們把胡桃扔在緩行車輛的車輪之間,待車行經過後,再撿取可食...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Linchze?林蓁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03 15:07:43

#小琉球三天兩夜旅遊攻略 船票住宿行李運送租摩托車 都是交給 #輪廓莊園 下船後先去吃泰式餐廳🍴#穀泰小琉球泰式餐飲 疫情期間有隔板安心用餐 不踩雷喜歡吃辣很推薦喔👍🏻 第一天的住宿是另外找的 #漁村觀海villa 房間乾淨整潔也很好拍 樓下有游泳池跟海接在一起可以拍大片 晚餐吃燒肉可以內用...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日本男子的日式家庭料理 TASTY NOTE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1-09-03 17:42:29

【夏里亞賓牛排醬 シャリアピンステーキ|和牛團購倒數2天】 日本牛排店的定番醬汁,不是黑胡椒醬也不是蘑菇醬,而是「夏里亞賓牛排醬」。 這道料理有個很有趣的歷史故事,有興趣的話可以上wiki查查看。 這道醬汁的特色是用洋蔥末煸炒,清爽的風味融合口味濃郁的牛排,特別好吃。 和洋的風相當美味,推薦你試...

  •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04 14:52:28
    有 182 人按讚

    【鰹のタタキ】(本日動態回顧)
    我非常愛吃「鰹のタタキ」,這是坂本龍馬故鄉土佐的鄉土料理。タタキ的漢字寫做叩き、或是敲き,中文多翻做鰹魚半敲燒,因為它的做法是用乾的稻草烤了表面之後再拌以蔥、蒜片、茗荷等佐料再予以拍打。有人以為用稻草烤過的料理就叫鰹のタタキ,甚至有人直接管它叫鰹魚稻草燒(カツオのワラ焼き)。
    高知縣是日本鰹魚消費量最高的地方。在以前鹽和醬汁都還很缺乏的年代,土佐漁夫家的奶奶就用自己的手把鹽和醬汁的味道拍進去魚的身體裡,用這種方式讓味道融為一體。這是在調味料不足的時代衍生出的智慧。
    至於表面要烤過的原因,則是因為烤過的話,原本較硬的魚皮就會變軟而容易食用,而且還可以消除魚腥味。至於會使用稻草而不用炭火和木材來烤,是由於稻草本身帶著少許的油份,因此燒起來火力很大,能夠迅速烤好鰹魚的表皮,使外層在烤過的情況下,內部還是維持生的狀態,這種狀態就非常適合拍打入味了。了而且稻草的香氣不但會沾染上鰹魚,烤過之後還可以除去多餘的水份,讓味道更加地凝縮。
    鰹のタタキ還有一個起源,是土佐第一代藩主山内一豊為了防止食物中毒而禁止吃鰹魚刺身而改良的。自此之後多稱做「鰹の塩辛」,直到第12代藩主の山内豊資才正式被稱為鰹のタタキ。
    不過已故日本美食家北大路魯山人非常看不起這道鄉土料理。他曾經在自己的書中寫道:「土佐的炙燒鰹魚片只不過是當地人不知大城市美味的人們胡亂當作名產來宣揚的東西罷了,在我看來,很令人不舒服而粗糙,剛烤好又生又熱的,只讓我感到一陣腥。不過土佐這般連皮快速烤過,帶皮一起食用的作法,應該是有其意義的。」
    在這裡我很意外北大路魯山人沒有調查過土佐鄉土料理的相關文獻,不過在土佐出身的深夜食堂作者安倍夜郎在他的文字書裡抗議過:『佐料太多,鰹魚本來的味道會 . . . 』這種美食家式的說法我才不管呢!宴會後,鰹魚全部吃光後,用筷子夾著餐盤上浸著醬汁的青蔥、洋蔥等剩下的配料當小菜吃,一面聊天一面喝酒,這才是土佐酒鬼正確的作風。
    到高知除了去坂本龍馬的故居探訪之外,最開心的就是終於吃到最正統的鰹のタタキ了。不過雖說高知市到處都有賣,但在高知縣民心中排行第一的還是這間漁師料理 明神丸 ひろめ市場店。鹽味的尤其好吃。表皮的焦香,充滿脂肪與鮮味的紅色魚身,再加上粗粒的鹽,一定要切得厚一點,再夾蔥蒜末一起大口放進嘴裡,再配一口酒,太完美了。
    雖然明神丸要去高知才吃得到,不過另外一家當地名店「黑尊」在東京得銀座有分店。還有一間連鎖店祢保希(ねぼけ)則在東京很多地方都有分店,連高知著名的皿鉢料理(さわちりょうり)也有賣。
    以前的江戶人愛吃「初鰹」(春天到夏天在日本近海北上的鰹魚,到秋天油脂飽滿後南下的則為「歸鰹」),愛到有「把老婆拿去當了也要吃」的說法。對此北大路魯山人也提出過他的看法:「此處引人深思的,是所謂的江戶人大約是什麼身份的人?大概不是富人,也不是貴族吧。既然還得為了吃鰹魚而典當物品,應該是身份低的人吧。對這些人來說好吃得令人雀躍,這番話必須考量到說話者的程度。」北大路魯山人的說法雖然刻薄了點,但也不無道理。以當時的物價,一尾初鰹約相當於現在的十五萬日圓,而且初進貨的必須先進貢給將軍,流通到市場上的所剩無幾,而且還有富商和高級料亭搶著買,平民老百姓想買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北大路魯山人說的,講得直接點就是:「他們說的話能聽嗎?」但是江戶有句「吃了初物,壽命就能延長七十五天」的俗語,所以對吃初物這件事江戶人真的是有非同小可的執著。不過其實遠古時代的日本人是不太吃鰹魚的,一直到了武士的時代,因為鰹魚的日文發音和勝男一樣,才開始受到大家的青睞。
    此外,鰹魚在壽司世界裡,又因為很容易腐壞,會希望能在進貨當天就能賣完,因此被稱為「忙碌的壽司料」。
    鰹魚會在低緯度的太平洋水域產卵,孵化後在北緯二十度以南的海域長大,再以南北螺旋狀方式迴游往東移動,然後在四月五月時從沖繩北上到鹿兒島,最後在六月到達日本的房總海域。接著,鰹魚群會繼續北上,在七月抵達日本東北海域,這裡黑潮與親潮交會,對鰹魚而言是個菜色豐富的吃到飽餐廳。在這裡吃的鰹魚會一直大吃大喝到九月變成大胖子再往南游。這時的鰹魚充滿了肥美的油脂,特別適合做成生魚片。而鰹魚又可分為以下的:
    正鰹,俗名卓鯤。日文為カツオ(鰹、堅魚、堅木魚、勝魚)。英文名Striped tuna,學名,Katsuwonus pelamis。條紋在腹部,紅肉。日本主產地在宮城縣氣仙沼和千葉縣勝浦。
    巴鰹,花煙,三點仔。日文名,スマ(縞鰹、須満、須万)。日文別名有すまがつお、やいとがつお(灸鰹)、ほしがつお(星鰹)、モンガツオ(モンカツオ 紋鰹)等。英文名有Kawa kawa, Eastern little tuna, Little tunny, Wavyback skipjack。學名:Euthynnus affinis。條紋在背上,斜條,魚肚上有三個小黑點,紅肉。台灣主要產於東部、東北部與南部海域。日本主產地有鹿兒島縣、三重縣、和歌山縣、神奈川縣。
    叫煙仔的花鰹,日文是ソウダガツオ(宗太鰹、騒多鰹),學名為Auxis Cuvier。又分為圓舵鰹、圓花鰹。日文マルソウダ(丸宗太鰹、丸騒多鰹),英文Bullet tuna,學名Auxis rochei。產於日本房總半島以南、屋久島、琉球列島、小笠原諸島。朝鮮半島南岸・東岸與濟州島。扁花鰹或平花鰹的日文是ヒラソウダ(平騒多鰹、平宗太鰹),英文Frigate tuna,學名Auxis thazard。產於日本屋久島、琉球列島、小笠原諸島。
    齒鰆,別名煙仔虎、土魠串。日本叫はがつお/歯鰹,別名為キツネガツオ(狐鰹),關東又叫「トウサン」「トウザン」。英文名:Striped bonito,學名:Sarda orientalis 條紋在背上,直條牙齒銳利,白肉。台灣四周海域均有出現,以東部、東北部及南部為多。静岡縣以西,尤以三重縣到高知縣、宮﨑縣、鹿児島為多。味道介於鰹魚和土魠之間,
    最後,根據日本大學農獸醫學系博士成瀨宇平教授的研究,鰹魚是與日本酒最合的魚。鰹魚容易被細菌分解出產生魚腥味的鹼性三甲胺剛好可以被酸性日本酒的有著美味成份的胺基酸中和掉,也難怪高知人特別會喝酒了。

    #鰹のタタキ

  •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8-18 07:30:11
    有 29 人按讚

    【科學研究示警!氣候變遷可能加速傳染病擴散】
    —蚊子越來越不怕冷!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的報告,20世紀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增加約攝氏0.6度,而中高緯度地區的增溫幅度尤其明顯,且冬季增溫明顯高於夏季。
     
    根據IPCC 氣候模式預估,2100年時,這些地區地表平均增溫可高達攝氏3∼5度。這一全球地表平均增溫現象,對每一個地區的天氣系統都有一定程度的影響,而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全球的暖化已足以引起許多地區氣候系統的混亂、對生態系統的衝擊,並危及人類的生存環境。
     
    試想如果熱帶雨林消失,其連鎖反應的最終結果可能是什麼?首先,最具代表性的是導致當地氣候更趨乾與暖,而土壤的乾燥與有機結構流失的結果,會使當地在大雨時易氾濫成災,進而造成洪水、水污染、農作物受損與病媒傳染病傳播途徑的改變,危及人體健康。同時,森林的消失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上升,間接導致全球氣候變遷,並對人體健康產生影響。
     
    隨著人類對環境的衝擊程度增加,維持地球生命的系統正產生大規模的改變。世界各國除了積極宣示對全球性溫室氣體排放予以管制,擬定並簽署公約外,也從生活及產業著手,研擬降低排放溫室氣體的管制策略,並在環境衝擊、生態衝擊及公共衛生衝擊上研擬因應對策。在氣候變遷對世界各國公共衛生議題的衝擊方面,目前舞少包括 4 個主要面向,即「熱效應」、「極端事件」、「空氣污染」與「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
    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動力學及生態學極為複雜,不同疾病在不同地方的表現經常十分獨特。某些傳染性疾病的傳播方式是人直接傳染給人,有些則透過一個中間病媒(例如蚊子、跳蚤、蜱等)傳播,也可能藉由感染其他物種(尤其是哺乳動物及鳥類)而發生。
     
    動物性傳染病的傳染周期自然存在於動物族群中,當人類侵犯到這個生態圈或環境遭逢破壞與瓦解時,疾病則會伺機傳播到人類身上。舉例來說,各種齧齒動物會依據環境條件及食物可利用性,來決定其族群的大小及行為。1991∼1992年聖嬰現象的豪大雨過後,老鼠族群的大量繁殖被認為與美國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的第1次爆發流行相關。
     
    由蚊蟲傳播的疾病,常在大自然受到某些因素干擾後流行,包括氣象變化、森林砍伐、人口密度改變、蚊蟲結構改變、脊椎動物宿主結構改變,以及遺傳上的變異。氣候變遷也對人類或獸類地域性的流行病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結果經常取決於疾病本身的特性。[1]
     
    ■還以為春夏兩季才會有登革熱嗎?
    氣候變遷造成的暖化現象,已經讓病媒蚊不分季節、無時無刻都在蠢蠢欲動,台灣每年4月到11月是登革熱高風險期間,大雨後1週為防治登革熱黃金期,在雨過天晴後的高溫天氣,易形成積水使大量蚊子孳生並產卵,約1週後就能羽化,將導致登革熱流行的機會大增,威脅民眾健康安全。
     
    美國一項研究便警告,50年之內,登革熱和茲卡病毒威脅的人口數將增至10億。美國喬治城大學生物學家卡爾森(Colin Carlson)憂心忡忡地提出警告:「全球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最大的威脅,來自於氣候變遷。蚊子只是其中一部份;以後還會有什麼疾病,沒人知道。」
     
    ■病媒斑蚊活動範圍擴大,連溫帶都傳出病例
    這項刊登在PLOS期刊的研究,針對兩種最常見的病媒蚊-埃及斑蚊和白線斑蚊-移動路徑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隨著氣溫上升,蚊子的活動範圍已經擴大到南北半球的溫帶地區,甚至遠及地勢較高的丘陵地。過去只威脅熱帶居民的疾病,未來將蔓延到這些「冷地帶」。
     
    「由蚊子引起的疾病,過去多侷限在熱帶地區,但目前在溫度舒適的溫帶區域,都有病例傳出。」另一名參與此項研究的佛州大學醫學地理學教授雷恩(Sadie J. Ryan)說,拜交通運輸科技之賜,人們的移動更加便利,也助長病媒昆蟲和病原體在全球趴趴走。
     
    ■登革熱、茲卡病毒傳染症,和屈公病
    蚊子傳播的疾病包括:登革熱、茲卡病毒、西尼羅病毒、瘧疾、黃熱病、屈公病、拉克羅斯腦炎、日本腦炎、裂谷熱等。
     
    其中登革熱、茲卡病毒傳染症,和屈公病,三種傳染病多半會引起發燒、紅疹、和嚴重的肌肉痠痛等症狀。2014年肆虐巴西的茲卡病毒,甚至危害到孕婦病患;母嬰垂直傳染的結果,導致病毒侵襲好幾千名未出生胎兒的腦部神經,進而變成小頭畸形症[2]。
     
    ■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
    登革熱,臺灣目前最主要的蟲媒傳染病,透過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人類而傳播。由於蚊子是變溫動物,其生長、發育與繁殖受溫度的影響很大,因此氣候變遷下的暖化,可能會使得原來不適合病媒蚊生存的較冷地區轉變成溫暖適合的地區,進而擴大登革熱的傳播。
     
    除此之外,降雨造成的積水讓病媒蚊得以產卵,特別是間歇性降雨有利於病媒蚊孳生,由於氣候變遷造成的降雨型態改變,可能會使病媒蚊適合棲地產生改變。根據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與資訊平台(TCCIP)提供的《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2017》,百餘年來(1900-2012年)的全臺均溫上升了約 1.3℃,南部山區在2000年後豪雨與大豪雨的發生次數增加,顯示臺灣的氣溫與降雨型態正逐漸改變成更適合登革熱病媒蚊孳生的環境。
     
    在臺灣,登革熱病媒蚊主要有兩種:分布於北回歸線以南且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區的「埃及斑蚊」,以及廣布於全臺1500公尺以下平地區的「白線斑蚊」。跟「白線斑蚊」相比,「埃及斑蚊」具備較高的傳播力,使得歷年來臺灣的登革熱疫情主要集中在台南、高雄、屏東地區。
     
    「埃及斑蚊」分布與登革熱現況風險的關係如貼文附圖1所示,根據疾病管制署的資料,左圖的黃色區塊為埃及斑蚊的現況分布,右圖的紅色區塊由淺到深分別表示由低到高的登革熱現況風險,可以看出深紅色的高風險區與橘紅色的中風險地區幾乎與埃及斑蚊分布的地區重合,顯示出臺灣登革熱的風險高低與埃及斑蚊的分布與否有密切關係。因此,在探討氣候變遷對臺灣登革熱疫情的影響之前,應先考慮氣候變遷對臺灣埃及斑蚊分布的影響。
     
    臺灣未來的埃及斑蚊分布推估則是使用TCCIP提供的高解析度(5km x 5km)統計降尺度網格化氣象日資料,該筆資料來自於IPCC AR5 全球模式。考慮暖化最劇無減碳之氣候變遷情境(RCP 8.5),全球氣候模式只取基期降雨特徵與臺灣接近的英國HadGEM2-CC、法國IPSL-CM5A-MR、德國MPI-ESM-LR、中國BCC-CSM1.1與挪威NorESM1-M等五個模式。將上述氣象推估資料引入先前建立的埃及斑蚊分布指標後,就可以得到未來的埃及斑蚊分布。
     
    RCP 8.5情境下相對於基期,近未來、世紀中與世紀末將五種全球氣候模式的埃及斑蚊推估分布整合成如貼文附圖2所示。圖中的黃、橘黃、橘、橘紅、紅點分別代表累計有1到5個模式估計該網格點有埃及斑蚊分布。
     
    可以看出近未來(2016-2035年)埃及斑蚊可能會渡過北回歸線的可能性不高;但於世紀中(2046-2065年),則有4個模式估計埃及斑蚊會渡過北回歸線到達嘉義與花蓮地區,並遍布外島澎湖;於世紀末(2081-2100年),埃及斑蚊於西部會往北延伸到臺中地區,東部則會沿著花東縱谷往北延伸到花蓮與少數宜蘭地區。
     
    從埃及斑蚊的北移趨勢可以推測未來臺灣登革熱的中、高度風險區會隨之增加,但同時也表示如能事先針對未來中、高度風險區進行氣候變遷調適,例如: 分配防疫資源、進行地方公共衛生教育,以及社區動員方式徹底進行孳生源清除讓登革熱病媒蚊無適合的棲地。
     
    同時,政府亦朝向減少登革熱對人體的衝擊,積極研發登革熱疫苗、培養蘇力菌血清型H-14與沃爾巴克氏菌達到生物防治效果。期望在有限防疫資源下有效降低全國登革熱的罹患風險,以因應未來氣候變遷造成人類健康在登革熱方面的衝擊,提供臺灣未來登革熱防疫的實證基礎[3]。
     
    ■「新冠病毒」疫情已經夠可怕,但是氣候變遷更致命—《如何避免氣候災難》
    你也許以為地球升溫 1.5 度或 2 度沒什麼差別,但從氣候科學家模擬的結果看來,情況卻很不妙。在很多方面,溫度升高 2 度的情況,不是只比升高 1.5 度糟糕 33%,而是倍增的,例如難以取得乾淨用水的人口會多一倍,熱帶地區的玉米產量衰減也會多一倍。
     
    氣候變遷造成的效應,單單一項就夠慘了,但你不會只遇到炎熱天氣,或只遭受洪災。氣候變遷的效應是環環相扣的。
     
    以新冠病毒來做對比,這樣所有正在經歷這場大流行病的我們會更容易理解。想了解氣候變遷的破壞有多大,看看新冠病毒疫情,再想像一下同樣痛苦程度持續更長的時間。如果不把全球碳排放量減到零,這場疫情造成的人命損失和經濟苦難,將是日後經常會發生的狀況。
     
    ■比起新冠病毒,氣候變遷是否會造成更多人死亡?
    我們用 1918 年西班牙流感和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數據,估算出的結果是全球平均每年每十萬人口中約有 14 人因大流行病而死。
     
    比起氣候變遷,哪個死亡率較高?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全球氣溫升高導致的全球死亡率增幅和大流行病一樣,也就是每年每十萬人中約有 14 人因此致死。而到本世紀末,要是排放量仍然持續增加,氣候變遷將導致每十萬人中約有 75 人因此致死。
     
    換句話說,到本世紀中葉,氣候變遷的致命程度可能就和新冠病毒一模一樣,到了 2100 年,氣候變遷要比新冠病毒致命五倍[4]。
     
    ■公衛的巨大挑戰: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
    發表於全球最權威之一的生科期刊《細胞》(Cell)的研究如此指出[5]。該報告由美國知名的防疫專家佛奇(Dr. Anthony Fauci),以及流行病學家摩爾斯( Dr. David Morens)共同撰寫,他們都任職於美國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Aller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s, NIAID),這份研究描繪出未來流行病將變得更多的情境。
     
    為什麼?在這份佛奇的研究之外,還有其他諸多的公衛、醫學研究,都將接下來流行病時代的成因指向氣候變遷,真正的元兇,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
     
    從全球來看,氣溫變化比過去預測的更快,影響了動物棲地以及病毒與人類的分布範圍。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Lancet)的2018年報告[6]早已指出:「氣候變遷是21世紀全球最大的健康威脅。」
     
    終生致力於黑猩猩研究與環境教育的珍.古德(Dr. Jane Goodall),在「2020年第四屆的唐獎永續獎」的得獎感言中,對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後疫情時代如何走向永續的未來,感性地喊話:「此次疫情是人類自己所造成,而這正是對大自然不尊重的結果,許多研究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科學家早已預測到這個情況的發生,如何邁向一個更永續的未來?必須不再把短期利益和經濟發展,置於環境保護之上,如果我們持續破壞環境,氣候變遷只會愈來愈糟,人們需要團結起來,找到一個邁向綠色經濟的方式,我們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我們會找到方法的,我們一定不能放棄。」[7]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高雄醫學大學)科學籸展 2008年1月籸421期-氣候變遷對公共衛生的衝擊:http://ir.lib.kmu.edu.tw/retrieve/9893/945021-1.pdf
    [2](康健)「蚊子越來越不怕冷!地球升溫的下場,登革熱、茲卡病毒進攻溫帶區」: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79266
    [3](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newsletter_one.aspx?nid=20200807141614
    [4](PanSci 科學新聞網)疫情已經夠可怕,但是氣候變遷更致命——《如何避免氣候災難》:https://pansci.asia/archives/315674
    [5]
    Morens DM, Fauci AS. Emerging Pandemic Diseases: How We Got to COVID-19. Cell. 2020 Sep 3;182(5):1077-1092. doi: 10.1016/j.cell.2020.08.021. Epub 2020 Aug 15. Erratum in: Cell. 2020 Oct 29;183(3):837. PMID: 32846157; PMCID: PMC7428724.
    [6]
    The 2018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shaping the health of nations for centuries to come.
    Watts N Amann M Arnell N et al.
    Lancet. 2018; 392: 2479-2514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18)32594-7/fulltext
    [7](報導者)「地球愈暖化、流行病愈多?氣候緊急時代,COVID-19只是開端」:https://www.twreporter.org/a/climate-change-pandemic
     
    ➤➤照片
    ∎(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氣候變遷下未來臺灣埃及斑蚊分布變化趨勢」:https://tccip.ncdr.nat.gov.tw/km_newsletter_one.aspx?nid=20200807141614
    圖1-圖說:
    臺灣登革熱之埃及斑蚊的現況分布圖(左)與風險分級地圖(右)。埃及斑蚊現況分布圖是以黃色區塊的臺灣2003-2011年埃及斑蚊鄉鎮分布且海拔低於1000公尺區域來表示。埃及斑蚊風險分級地圖則是以2008-2017年疾病管制署的登革熱病例發生感染地資料為基礎,得到共3580筆鄉鎮年別之人次資料,從曾有病例的鄉鎮年別人次資料,分成1、2、3級(粉紅、橘紅、深紅)。以第40及第80百分位為分界,若該鄉鎮年別無登革熱病例數則歸類為0級(白),每個鄉鎮取10年來最大風險分級得到的現況風險分級。
     
    圖2-圖說:
    RCP 8.5情境下埃及斑蚊未來推估可信度分布圖
     
    ∎[2]
    圖說:全球暖化的下場,過去被視為熱帶傳染病的登革熱、茲卡病毒,也出現在溫帶區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氣候變遷 #傳染病 #蚊子 #登革熱 #茲卡病毒 #屈公病 #埃及斑蚊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疾病管制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高雄醫學大學 / 康健雜誌
    科技部 - 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 /
    PanSci 科學新聞網 / 報導者 The Reporter

  •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六便士攝影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1-08-11 21:00:02
    有 65 人按讚

    出門六六這次邀請到「逆光攝影師」-劉晴天
    跟我們一起聊聊各種拍出屬於自己的的婚紗
    內有極多世界各地的美照
    請準備好筆記本註記起來~
    本集重點提示
    -台灣最能近距離拍攝的瀑布
    -在大家都會去的地方拍出不一樣的氛圍
    -北海道的美瑛富良野是向詠第二個家
    -挪威峽灣向詠大推
    -要拍土耳其熱氣球很看人品
    -紐西蘭是安全又漂亮的國家
    -美國有五十幾個國家公園都很美
    -很具美西代表性的大堤頓公園
    -可以自己取名的待發掘峽谷
    -如何拍出特色婚紗?挑選跟自己有高度連結的地方
    -向詠未來最想去的神秘島嶼
    -到高緯度國家可以拍到時間較長的逆光
    -如何拍出特色婚紗?從興趣或交往歷程來規劃

  •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派蒂·三多羅Patty Santoro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21-01-22 20:00:16

    我的家鄉烏拉圭都是平原,連最高的山都不到600公尺高,因為緯度不夠高的關係,自我有印象以來,從來就沒有下過雪~
    很高幸這次可以在美麗的台灣看到雪~
    太平山真的是一個很美很美的地方,感覺是一個就算沒有雪也很適合來踏青的好地方,下次一定要搭到這次沒有機會搭到的小火車!!
    美中不足的部分就是人太多了~從臺北過來花了大約五個小時,路上也是人擠人~真的是累死了~
    但我還是很滿足!
    最後的溫泉洗刷了最近的疲累,真的是這趟旅程最完美的句點!
    希望大家喜歡這次的小旅行~

    💓追蹤我的YouTube、instagram還有FB粉絲專頁!!
    🎬派蒂的YouTube:https://pros.is/NE7B4
    🎬派蒂的instagram:https://pros.is/RNM5K
    🎬派蒂的FB粉絲專頁:https://pros.is/P8LRB


    #看雪 #太平山 #溫泉 #派蒂 #烏拉圭 #台北 #西班牙文 #鳩之澤溫泉

  • 台灣緯度最高的地方 在 YOYOTV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8-04-14 10:00:04

    跟柳丁哥哥探索大自然!看更多【好好玩自然】►►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M5nuSRzV5AX6HOdrb6fxN
    主持:柳丁哥哥、崇瑋老師

    這次來到的是座落於南勢溪流域上游的福山部落。因為夾在插天山系、太平山系、雪山山系之間,周圍的山峰平均標高多為一千公尺以上高山。地勢陡峭,溪谷縱橫,生物因緯度的因素呈北降現象,使得自然生態環境龐雜度極高。從前泰雅族稱福山部落為:哈盆,意為「河流交匯的地方」,也有「胃」的意思。

    1.河烏:河烏身長約22公分,全身大致為暗褐色的溪澗鳥,在台灣鳥友謔稱牠為「巧克力」,其體型圓胖,體態豐滿,雙翼與尾為短,羽毛為不透水,鼻孔上有一可活動的蓋,具有白色透明的瞬膜,這些構造都是用來適應於半水棲生活。

    2.拉氏清溪蟹:拉氏清溪蟹一般生活在清澈的溪流裡,以夜行性為主,不過在人為干擾較少的地方,也常可看到在白天活動的情形,算是一種水陸兩棲的動物。食性屬雜食性,甚麼東西都吃,水裡的藻類、水生昆蟲、魚類、蝦都是牠們愛吃的食物,除此之外,牠們也會捕食陸地上的蚯蚓及各種昆蟲,以及蛙類與螃蟹,甚至包括同種類的較小個體。

    3.巴西野牡丹:原產於巴西,後被引進台灣做為園藝植物。別名又叫南美野牡丹、紫牡丹。喜歡溫暖,不耐寒,生長適溫約20~30 ℃,需要在排水日照良好的地方。花為紫紅色,頂生總狀或圓錐花序,有絨毛,花瓣 5 枚,花朵綻放於枝梢。

    4.四紋象鼻蟲:因為身上身上有四個黑黑紋路的,所以稱牠為四紋象鼻蟲。分布於台灣低海拔山區,春夏二季最常見。四紋象鼻蟲的嘴是咀嚼式口器,看起來細細長長的、很像鼻子的構造其實是牠的嘴巴。

    5.莫氏樹蛙:莫氏樹蛙是台灣淺山地區最常見的綠色樹蛙,分布也最廣泛,成體的大小約4-5公分。別名台灣樹蛙,是台灣特有物種。公的莫氏樹蛙喜歡躲在水管或是地洞中發出鳴叫,藉由聲音讓空氣中的空氣分子產生共振效果,讓聲音的範圍擴大,以此吸引母的莫氏樹蛙。

    6.帶紋紺蠊:帶紋紺蠊體長約30~35mm,頭部、前胸背板和翅膀前半段為有光澤的暗綠色,翅膀中間有一條橙色橫紋,翅尾端為黑色。分布於台灣中海拔以下山區,棲息在樹皮或落葉層中,會吸花蜜當作其主食。

    ★★寶貝學習推薦★★
    YOYO熱門唱跳專區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0cB0juF4WI5P00JvTKmKCC
    YOYO最新唱跳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fdrM6k3Rrhl7nKwtFiao
    YOYO點點名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1_y1faazG7_6paODoAHwxZ
    碰碰狐MV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2L-H5_Qw7QoIoYm8YfKuEn
    超級總動員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cbvjX60EZ0y3aTkcYpbIe3m3kDCKlsuh
    YOYO卡通綜合包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o_HY74ov2N3JHRxCf93QGb3svALfuirk

    【訂閱YOYOTV】►►https://www.youtube.com/user/yoyotvebc?sub_confirmation=1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