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省英文縮寫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省英文縮寫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省英文縮寫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省英文縮寫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李姓中壢選民,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有台獨意識者最怕別人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在台灣進行「去中國化」成為首要工作。民進黨政府將中國史改列入東南亞史,修改課綱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最近又有人建議將護照封面國名改為台灣、華航名稱捨棄China字樣等事件。目的就是要把台灣與中國完全切割。 外交部秉持此項思維,也處心積慮進行去中...

  • 台灣省英文縮寫 在 李姓中壢選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0-07-13 21:30:49
    有 68 人按讚

    <有這種違憲+自動自我降級成省級「地方政府」的「這個國家」「外交部」!對岸的老共高興的要死了吧!>

    有台獨意識者最怕別人說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因此,在台灣進行「去中國化」成為首要工作。民進黨政府將中國史改列入東南亞史,修改課綱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最近又有人建議將護照封面國名改為台灣、華航名稱捨棄China字樣等事件。目的就是要把台灣與中國完全切割。

    外交部秉持此項思維,也處心積慮進行去中國化。日前與非洲索馬利蘭達成協議相互設處,在雙方簽署的協議書中有中華民國字樣,但是代表處名稱,卻捨棄中華民國,而以「台灣代表處」為名。其用意顯然在凸顯台灣意識,盡力去中國化。

    日前外交部又修改臉書原有的大頭貼,將原來外圈的「中華民國外交部」以及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字樣完全刪除。中央位置的英文寫成MOFA TAIWAN。刻意捨棄Republic of China,只註明台灣,其用意不言而喻,也是想要「去中國化」。

    根據《中華民國憲法》,我國領土包括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2條明定:「台灣地區:指台灣、澎湖、金門、馬祖及政府統治權所及之其他地區。大陸地區:指台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因此,台灣是地名,不是國名。台灣不等於中華民國,中華民國也不僅僅限於台灣。從法理上解讀,「台灣」只是中華民國所轄的一個地區。「中華民國外交部」不可稱作「台灣外交部」。MOFA是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的縮寫,其後必須冠上正式國名,才算莊重完整。如今外交部在MOFA之後僅僅註記「台灣」,顯得不倫不類。

    國際間有一項共識,就是「台灣」是中國的一省。原因是在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出版的3166標準中,將台灣註記為Taiwan ( Province of China)。而ISO對於台灣的註記方式則是根據聯合國的用法。此一用法也廣為其他國家相關機構沿用。

    中央社7月6日報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BC)在年度招生報告中,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省。以此看來,外交部處心積慮捨棄中華民國字樣,改用台灣的結果,使在索馬利蘭的「台灣代表處」,忽然間變成「中國台灣省」的代表處,成為省級「地方政府」的辦事處,真是情何以堪。

    徐勉生》偷偷摸摸的「台灣外交部」
    https://www.chinatimes.com/opinion/20200713004178-262105

  • 台灣省英文縮寫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6-04-12 22:01:35
    有 665 人按讚

    在「張哲生」專頁即將達到10萬人說讚之際,我特地剪輯製作了這段長達25分鐘,回顧台北北門(承恩門)半世紀歷史影像的紀錄片,與各位分享。

    《關於北門》

    清末,隨著北台灣茶葉生產和貿易興起,清政府在大稻埕和艋舺之間興建台北城,其正門「承恩門」在1884年竣工,由於此城門位在台北城的北側,而俗稱北門。當時在大稻埕上岸的商旅,大都從北門進入台北城。

    清光緒10年(1884年)中法戰爭之際,從基隆進軍北台灣的法軍,在進軍至暖暖一帶即被清軍擊退。為抵禦外敵而於1884年趕工完成的台北城,幸運地在此戰裡免受戰火試煉。不過在11年後(1895年)發生的台民抗日乙未戰爭中,台北城卻也沒發揮原本應有的防禦功能,便被侵台日軍「兵不血刃」地輕易入城。

    1895年6月7日,由辜顯榮為前導的日本侵台軍到達台北城北門之外,城內老婦人陳法與家眷冒著城內動亂之險,登上北城城牆,放下竹梯打開城門,日軍於是輕易進了台北城。同月17日,日軍舉行「始政式」,象徵日本正式統治台灣。

    日軍進入台北城後,日本殖民政府對於原來設計中帶有防備日本性質的台北城之存在價值,初始也曾有過不同議論;後來在1897年成立的「台北市區計畫委員會」裡,開始研議拆除台北城之城牆。之後,在1899年公告的第一次市區改正計畫之中,台灣總督府以街地整理與貫通道路為由,將台北城的部份城牆連同城內原有清朝時代的建築物,如文廟、武廟等,一同予以拆除。

    1900年,台灣歷史上的首次正式實施的都市計劃當中,台灣總督府的「台北城內市區計畫」所進行的市區改正,不但將台北城的所有護城河填平,並將城垣至護城壕間的空地規劃為公園,更以增闢九個城門為由,開始小規模拆除妨礙道路貫通的城牆,而西門(寶成門)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遭到拆除。

    真正開始大規模地拆除台北城的城牆,是在1901年公告「第二次市區改正計畫」之際,該計畫的重點乃是加快原本已在進行中的拆除城牆工事;於該計畫中,台北城的所有城門本應該全數拆除,不過因為拆除西門後的民間反彈壓力,致使台灣總督府改變原計畫,留下了尚未拆除的北門(承恩門)、東門(景福門)、南門(麗正門),以及小南門(重熙門)。

    1904年底,除了刻意留存的四座城門之外,台灣總督府幾乎已將台北城的所有城牆拆光,而拆除城牆時所卸下的石材則大多運往東門附近,用以建造台北刑務所(今日之臺北監獄遺跡)與兵營區(後來曾成為陸軍總部之所在,然後該地改建為中正紀念堂)。

    北門、東門與南門這三座城門原本是中國南方閩式建築的紅瓦城樓,然而,臺北市政府於1966年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風格迥異的北方式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原貌盡失。北門原本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已經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高架道路,並且將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預定直接拆除北門(1976年高架道路開工後,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讓高架道路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所以北門便逃過了此劫,成為世界僅存的閩南式碉堡城門。

    目前,台北城僅存的四座城門已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名稱為台北府城之北門、東門、南門、小南門。

    《關於北門圓環高架橋》

    圍繞著台北北門(承恩門)興建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亦稱北門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或是簡稱北門橋),於1976年2月10日動工興建、1978年9月16日竣工(10月10日通車),其建造目的乃為了方便車輛跨越鐵路以改善交通狀況。而在1982年5月1日忠孝橋通車之後,這座高架橋因銜接忠孝橋台北端,所以也被台北市政府稱作忠孝橋引橋(引道)。

    在台北市區的鐵路地下化之後,北門高架橋已不再被需要,加上為了重塑北門及忠孝西路景觀之需要,台北市政府遂於2008年開始評估北門高架橋之拆除,最終在2013年決定於2016春節期間進行拆除工程。於是,北門高架橋拆除工程自2016年2月7日凌晨動工,並於6天後(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

    1966年,台北市政府以「整頓市容以符合觀光需要」為由,將東門、南門和小南門全面改建為中國大陸北方宮殿式建築,導致原貌盡失。原本北門也在改建之列,不過由於當時政府已計畫在忠孝西路上興建跨越鐵路的高架橋(並連結忠孝橋通往三重),而高架橋將會通過北門所在位置,因此決定不改建北門,而是直接拆除它。

    1976年,跨越鐵路的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開工,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將高架橋改以彎道繞過北門所在位置,車輛可可從忠孝西路往西(重慶北路口)、忠孝西路往東(西寧南路口)與塔城街往南等三處上橋,並可從忠孝西路往東(重慶南路口)、忠孝西路往西(西寧北路口)、延平北路往北,與延平南路往南等四處下橋。

    1976年3月,時任台北市長張豐緒指示工務局,應考慮北門高架道路竣工後,連接忠孝橋的可能性,可以使西寧南北路、環河南路一帶立體交叉,已改進該地區的交通秩序。當時公佈的北門高架道路工程內容如下:

    主橋沿著忠孝西路,自重慶南路口以西起坡,興建四車道跨越北門圓環後,下至西寧北路口,另從該高架橋北側於北門城樓附近接一座八公尺寬匝道,沿延平北路跨越鐵路後,下至鄭州路附近。在塔城街口附近沿北門公園西側並建二車道之上坡引橋,漸轉向忠孝西路,便與延平北路之北向下坡道,形成南北交通之單向行車系統,工程預算包括北平路在內約為三億三千餘萬元,第一期工程以高架道路為主,從1976年2月8日開始打築鋼管樁基礎,並預計在1977年底以前完成。(不過後來實際的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

    北門圓環高架道路的開工日期為1976年2月10日,完工日期為1978年9月16日,其效益為「跨越鐵道,便利忠孝西路東西方向及延平北路、中華路南北方向交通」。當時北門一帶的工程,除了這座跨越鐵路的高架道路外,還有其他配合為忠孝橋通車所興建的道路(北平路)、人行地下道(博愛路至延平南路至中華路、通過忠孝西路地下、公園路北平路口)、人行陸橋(中華路東側跨越鐵道至洛陽街口)與停車場(公路東站前廣場)等多項公共設施。

    1978年9月16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正式完工,主橋長530公尺、寬15公尺,接著再進行與忠孝橋銜接之引道橋工程。引道橋由忠孝橋主橋銜接北門圓環高架道路之西寧北路口,中間引道橋寬8公尺,由忠孝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後,岔成寬5.5公尺之兩單線道高架橋,與原北門高架道路橋面銜接,長220.5公尺。兩側自橋台上下主橋引道,引橋至西寧南北路口,均為長162公尺,寬10.5公尺之兩線道。至於引道橋跨越環河南路高架橋時,增高為4.3公尺。

    連接三重地區與台北市的忠孝橋由國際知名的橋樑結構工程師林同棪(音炎)設計,外型呈上T(橋樑)下Y(橋墩),主橋長1,145公尺,寬31.5公尺,往返各有3個快車道、1個機車道、1個人行道。1978年,由台北市政府開始動工興建台北市端的626公尺路段。1979年,由台灣省公路局開始動工興建台北縣三重市端的519公尺路段。1982年5月1日,忠孝橋全線完工通車。

    忠孝橋之上構為每跨11支的預力混凝土T型樑,下構在牆式墩柱兩端向四角斜伸出四支柱子呈Y型,末端串以短樑構成框架,延長跨距以減少落墩數。忠孝橋的上構為T型梁,下構為Y型柱,設計師林同棪巧妙地將自己名字的英文縮寫 T. Y. 融入設計之中。

    在北門圓環高架道路(北門高架橋)完工後的十幾年間,北門被高架橋主線和延平南路匝道緊密包夾,且橋身逐漸擠壓到北門,所幸整體原貌終未受太大破壞。

    1989年,華山至萬華間的鐵路地下化之後,當初為了讓車輛能迅速跨越鐵路而建的匝道之使用率便大幅下降。因此,首先,延平北路的下行匝道在1993年進行拆除。

    再來,延平南路的下行匝道則於1995年於8月26日進行拆除,此舉解除了北門被延平南路匝道靠在身上的危境,不過忠孝西路上的忠孝橋引橋主線對於北門仍然繼續造成北面視覺上的遮蔽至今。

    2000年1月1日,塔城街上行匝道亦被拆除。

    隨著機場捷運及捷運二期路網將在未來幾年內陸續通車,台北車站周邊交通需求也將大增,台北市政府確定拆除銜接忠孝橋台北端之北門高架橋,並排定在2016年2月的過年期間進行拆除,屆時,被困縛在高架橋下的國家一級古蹟北門便可重見天日。

    台北市交工處表示,將以拆除北門高架橋、移除所有槽化設施、放大北門周邊空間,並將鄰近「忠孝西-中華路(塔城街)」與「忠孝西-延平北」所有車行動線拉直,讓道路維持接近垂直正交,為拆除引道後之最佳方案。新方案上路後,將能解決北門周遭動線複雜問題,行人經忠孝西路穿越中華路也不用再繞道開封街。另外,北門南側車道北移、集中後,也將擴大北門周邊腹地,有利未來古蹟廣場整體景觀規畫。

    750公尺長的北門高架橋,於2016年2月7日(除夕)凌晨開拆,原預計8天拆完,最後提前在2月13日上午8點完工通車,僅花了6天多的時間便完成拆除工程,其動用之人數與機具數量,以及拆除範圍的長度,皆為歷年之最。而為了保護道路與附近的古蹟,北市府則祭出號稱「金鐘罩、鐵布衫」之措施,並設置高架平台「北門觀」,讓民眾見證歷史。

    北門高架橋距離古蹟北門的最近處僅有90公分的空間,周邊還有北門郵局、三井倉庫等古蹟,為了保護道路與古蹟,北市工務局決定祭出「金鐘罩」與「鐵布衫」兩項法寶。

    在高架橋緊鄰北門的區段將採用鐵柵欄圍成「金鐘罩」,並以機械切割工法,避免碎石飛濺而傷及北門;並在周邊的古蹟與歷史建築一帶,設置十個建物傾斜計與十四處沉陷觀測點,以隨時監測。

    北市工務局副局長黃治峯表示,北門高架橋的地下層就是捷運、高鐵、台鐵站,為避免施工影響交通安全,拆除工法將避免就地打鑿,而是採單元分割再吊移拆除。

    而所謂的「鐵布衫」就是在北門周圍的廣場,鋪上2.2萬平方公尺的鋼板,其面積相當於52座籃球場,以保護廣場地表設施,這是北市歷年來拆橋工程中鋪設鋼板數量最多的一次。

    黃治峯說,北門高架橋的拆除工程分為三階段,2016年1月6日至2月6日期間,完成測量放樣、圍籬設置、臨時支撐架設等「第一階段」前置作業。

    「第二階段」是拆除橋身,北市府選在春節期間(2月7日至14日)施工,以期能將交通影響降到最低;在8天施工期間;施工期間每天動員工程人員與義交多達900餘人,日夜輪班作業,並出動700公噸的吊車、破碎機與高空作業車等機具。

    「第三階段」乃路型調整與引道拓寬,工期為2016年2月15日至11月30日。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