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現代詩人有誰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現代詩人有誰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現代詩人有誰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現代詩人有誰產品中有4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4萬的網紅每天為你讀一首詩,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不再是新聲 ◎洪崇德 重啟的時刻,很榮幸擔任第一期的主編。 在嚴謹一點的討論上,「七年級」這種只看出生年的定義並不是個好定義。但以相鄰的「六年級」、「八年級」相比,卻可以聚焦出特定的群象。 規劃以七年級(1981-1990年生)詩人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期待在社群上有所影響,這對我是充滿特...

  • 台灣現代詩人有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9-03-01 18:00:01
    有 602 人按讚

    不再是新聲 ◎洪崇德
     
    重啟的時刻,很榮幸擔任第一期的主編。
     
    在嚴謹一點的討論上,「七年級」這種只看出生年的定義並不是個好定義。但以相鄰的「六年級」、「八年級」相比,卻可以聚焦出特定的群象。
     
    規劃以七年級(1981-1990年生)詩人為主題的一系列作品,期待在社群上有所影響,這對我是充滿特殊意義的。我是七年級尾巴出生的,曾經歷過ptt、奇摩家族、Pchome新聞台、無名小站⋯⋯以及facebook剛進入臺灣,人人都在偷菜的年代。我們跟六年級後段班同樣在自媒體時代開疆闢土,比前行輩更容易被新世代讀者注意,卻也因為過量的網路資訊,導致被注意(或進一步說,「被在意」)的程度變得有限。
      
    七年級詩人現在大約是27到37歲。在成長的過程,就不斷接受網路的洗禮,習於往校外去尋找最好的夥伴或對手。我們曾經歷大學詩社骨牌般的倒閉,也躬逢其盛的目睹新的大學詩社、跨校詩社、讀詩會雨後春筍般成立。現代詩與網路關係的討論並不是從七年級開始,但我們成長於網路普及的年代,習慣於在不同網路空間與人討論詩的生活,慢慢不再像我們是台灣現代詩進入網路發展以後,開出繁花盛景的一代。
     
    3/2-3/3,我們討論「沒有出詩集的七年級詩人」。以此為本月的開始,我想的是會不會有一天,我還記得的那些名字(例如出書不久的蔣闊宇)都已經不再沒沒無聞,或終於離開我的記憶了?「沒出詩集」的七年級詩人算不上很少,卻同樣說不上很多。或許,這是我記住一些人的方式。3/4-3/10,主題是「那些想讓你敲碗第二本的七年級詩人」。有一些創作者還沒出版第二本著作,他們是被生活消磨以致掉隊了嗎?我其實沒辦法肯定。但肯定很希望看到他們有更多作品。從還沒有第一本到還沒有第二本詩集,或許說明了詩集的出版並非如今日印象中簡單,有一部分詩人非常審慎地看待創作結集這件事。
     
    3/11-3/17是七年級女詩人的愛情想像,這是一個容易被批評標籤化的主題。但是一聽到七年級女詩人你會想起誰呢?他們的愛情想像又是什麼模樣的?我想這本身就很值得做看看。3/18-3/24,主題是七年級詩人的末日書寫。生活或時代帶給詩人的某些破洞,我們可以試著看看。在這個月的最後,3/25-3/31,我們討論「七年級的社會意識」。當我們年紀輕,我們被譏為草莓族;當我們積極的醞釀野草莓運動、白衫軍運動與太陽花運動,或許某些長輩應該重新考慮對七年級的印象。詩人作為情人,他給你愛情;詩人作為常眼望未來的人,末日難免要使其憂慮;詩人作為一個社會運動者,他在現場當抗爭的一份子,在現場以外,用文字繼續運動。
     
    隨著八年級詩人陸續出道,七年級不再是新生代了。告別文藝青年的青澀與浪漫,我們期待看到更多好作品。
     

     
    圖:靖涵

  • 台灣現代詩人有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7-08-12 18:00:00
    有 331 人按讚

    海葬 ◎#邱剛健
     
    不是這個人
    是這座墳墓
    躺在浪與浪之間
    搖幌的島
     
    不是這個島
    是這座墳墓
    躺在浪與浪之間
    搖幌的城市
     
    不是這個城市
    是這座墳墓
    躺在浪與浪之間
    搖幌的大陸
     
    不是這個大陸
    是這座墳墓
    躺在浪與浪之間
    搖幌的人
     
    --
     
    ◎作者簡介
     
    邱剛健(1940─2013)
     
    電影編劇、導演、策劃、詩人。生於福建鼓浪嶼,1949年隨家人移居台灣。早年創辦《劇場》雜誌,聚合莊靈、黃華成等友朋,大量譯介西方現當代影劇作品與理論,並曾導演與劉大任合譯之《等待果陀》。1966年赴港,以戴安平、邱戴安平、秋水長安等筆名開展編劇生涯,率續與張徹、楚原、譚家明、許鞍華、區丁平、關錦鵬等導演合作,主筆語和編劇本無數,嘗言:「《去年在馬倫巴》是我的老師。」重要作品包含《愛奴》(1972)、《投奔怒海》(1982)、《烈火青春》(1982)、《唐朝豪放女》(1984)、《地下情》(1986)、《胭脂扣》(1988)、《人在紐約》(1990)、《阮玲玉》(1992)等;返台指導的《唐朝綺麗男》(1993)與《阿嬰》(1993),用風格化的影像語言為華語電影備增異色。後移居紐約、北京,往返兩岸,在不同城市間持續創作,晚年更加醉心於寫作現代詩,著有詩集《亡妻,Z,和雜念》(赤粒藝術,2011)、《在淫蕩出發的時候》(蜃樓出版,2014)。
     
    --
     
    美術設計:清蒸紅燒魚
    攝影來源:清蒸紅燒魚
     
    --
      
    ◎小編囗囗賞析
     
    〈海葬〉是一首空間感相當遼闊的詩,類似的句構與意象群、題目及身體性有著緊密的關聯,語言相當清晰而行文自然又不失意義的展延性。
     
    海葬將死者的骨灰灑諸海面,除去容器的限制,海成為死去的人的主體,詩中以四次否定的過程慢慢認定墳墓所在的位置,一面描述躺在浪上對於身體的搖晃,一方面也利用了搖晃的島/城市/大陸/人的層層的遞進,將一個人精神意志的投射逐漸放大,最終回到人的自身,每個投奔海的亡靈都合流成一個搖晃的人,類似集體潛意識的合而為一的隱喻,也影響這首詩的意義定位。
     
    在詩中埋葬的人是誰不再是重要的議題,而是重複在浪與浪之間擺盪的墳墓,這樣的形容有偌大的空隙,人與人之間也許就是浪與浪的往復關係,選擇誰的意識前往了一個島嶼/大陸/城市/人,何嘗不也是某些活著的人的生命目的。
     
    邱剛健導演生前可能也懷著如此漂泊的心情,往來各個城市透過戲劇、透過詩表達著他的意識留存,可能他也因為兩岸三地的國族認同的落差與他人有過齟齬或思考的限制,但在生死交關之際,那些價值也不一定代表著這個人生命功過、圓滿與否的判準,面對著每個複雜的命題,各位讀者不妨也以這首詩為引子,思考一下自己從哪來,要往哪裡去吧。
     
    ◎關於不成文詩社
     
    「不成文的都成詩」,詩是心志與生命狀態的展示,是世界的發明,也是發明世界的方式。
     
    不成文詩社生於元智大學,遭逢時間的魔幻、空間的轉瞬,成員逐漸離散世界各地,懷抱著詩的盾牌,我們彼此都嘗試著用自己的方式抵抗來自內外的侵蝕。目前固定聚會時間多落於禮拜一或禮拜四,公開活動會公布於同名粉專,參與不限資格。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8/20170812.html

  • 台灣現代詩人有誰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5-09-30 18:00:01
    有 199 人按讚

    阿富羅底之死 ◎#紀弦
     
    把希臘女神Aphrodite塞進一具殺牛機裡去
     
      切成
      塊狀
     
    把那些「美」的要素
    抽出來
    製成標本:然後
           一小瓶
           一小瓶
    分門別類地陳列在古物博覽會裡,以供民眾觀賞
    並且受一種教育
     
    這就是二十世紀:我們的
     
     
    ※譯註:阿弗洛狄忒(希)。即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愛神。執意不肯接受宙斯的求愛,宙斯便將她婚配給自己醜陋殘廢的兒子。她對丈夫不忠,與戰神阿瑞斯和安基塞斯私通。後來,因愛戀美少年阿多尼斯,離開奧林匹斯山。以「美貌之神」、「愛情之母」、「歡笑女王」、「美麗而歡快的情婦」、「公妓的守護神」而著名。
     
    --
      
    ◎作者簡介
     
    紀弦,本名路逾。1929年開始寫詩,1953年成立《現代詩》季刊,1956年組「現代派」,主張「橫的移植」,掀起台灣現代詩運動。著有《在飛揚的時代》、《摘星的少年》、《飲者詩抄》、《半島之歌》、《第十詩集》、《宇宙詩抄》等。
     
    --
     
    攝影提供:宸碩
    美術設計:宸碩
     
    --
     
    ◎小編R Shu賞析
     
    這首詩以美之女神被絞殺成肉塊,抨擊現代美學教育的片面、單一、異化。
    這樣的經驗並不陌生,尤其在我們熟知的國民教育場所:國中小的美術課被拿來上其他正課,屬於正課的國文、英文卻又不教你如何賞析詩詞文,而是要大家熟背註解、單字。當美感被制約,人們無法再用心感受生活,不懂得試著與藝術作品共感時,美感真的就會成為只能陳列在「古物」博物館、了無生氣的「標本」,成為歷史,無法再被創造。
    這首詩立意雖然簡單,卻仍有幾個地方值得細究。
     
    意象方面,這首詩用了美之女神「Aphrodite」作為意象,比起使用「美感」一詞,更貼近美的精神:當讀者看到Aphrodite一詞,腦中可能出現姿勢妖嬌的純白女神石膏像、可能出現神話故事書中柔髮飄搖、身姿豐腴柔軟的維納斯插圖、甚至可能搬演起大家耳熟能詳的星座故事。如果讀者的腦中能出現這樣靈動的腦補,那麼「Aphrodite」這一詞便成功了,它成功的詮釋了「美感神聖不可侵犯」、「美感出自於人性」、「美感人人皆有」等「美感」的特質。
    相較於「Aphrodite」一詞,「殺牛機」點出了美感被扼殺後的生活的特性。殺牛機,無疑是工業社會異化後的人造產物,加上牛色彩黯淡、笨重、沒有靈氣的形象,令人瞬間從「Aphrodite」的彩色幻想,掉進黑白的、無趣的、死的「無美感的經驗」。
     
    除了意象,詩體排版的格式也值得討論。「切成/塊狀」與「一小瓶/一小瓶」兩部分,可以說是詩人有意以圖像體現詩意,「切成/塊狀」圖示出被支解的肉塊的樣子,「一小瓶/一小瓶」的圖像則需把詩排版成直行來看,只要直行排版,就能看出小瓶罐的羅列的圖像。
    另外,最結尾在未完的「我們的」三個字,也是別出心裁的倒裝。這三個字可以有各種解讀方法,小編自己覺得,這句話完整的意思應該是「這就是我們的二十世紀」,而特別加上冒號、別把「我們的」調到最後,是為了在結尾增加警世的意味,是給予讀者一種「自作孽不可活」的警惕,意即「我們一旦允許這種美感崩壞的教育,就會得到這樣毫無美感的一個世紀,活在這個世紀、默許這樣教育的我們,誰都不能免責。」
     
    另外這首詩的用字,生冷、精簡、扼要。如果拿這首詩的用字跟紀弦的名作〈狼之獨步〉「我乃曠野裡獨來獨往的一匹狼......」相比,就能感受到,這首詩的用字像極了死板的說明書,正符合詩中「美感被扼殺」的生冷感、僵硬感。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5/09/20150930.html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