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篇台灣特有文化習俗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特有文化習俗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產品中有51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5萬的網紅火星童書地圖,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一早起來就一直看到各種月餅排隊新聞,我只收到一盒出版社送的鳳梨酥,但我不喜歡吃鳳梨酥,我比較想吃綠豆碰QQ 等等我要去7-11看看有沒有單顆的綠豆碰可以買。 月餅的繪本沒辦法靠日本救援了,因為人家日本吃月見糰子不吃月餅。台灣真的好奇怪,明明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食物宗教民俗很少人做,公部門超愛做一堆沒...
同時也有1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的推薦目錄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Tomo 加賀美 智久????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海豚男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Tomo 加賀美 智久????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Tomo 加賀美 智久???? Instagram 的精選貼文
2020-05-09 14:08:26
大家好,我是Tomo。一位住在台灣生活20多年的日本人,同時也在這裡發現許多台灣獨特有趣的文化。 加賀美智久、トモです。台湾で20年生活する日本人がその間に台湾独特の面白い文化を見つけました。 #國興衛視 #電視節目 #テレビ番組 #絕對台灣 #ぜったい台湾 #毎週二晚上9點 #毎週火曜夜9時 #台...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海豚男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10 21:17:21
罐頭塔算是台灣特有的 喪禮文化產物之一吧 臺灣的罐頭塔文化擺飾 有的華麗到已經昇華到算是一種藝術了 #國語日報#連載#罐頭塔#喪禮#台灣#漫畫#插畫#台灣習俗#罐頭#海豚男...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Tomo 加賀美 智久????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5-09 14:12:02
昨天的絕對台灣第24集,介紹三峽山上的魚王跟茶王 山上養的鱒龍魚肉質有剛剛好的彈性跟嫩度,而且台灣製造的魚子醬,我以為魚子醬是俄羅斯特有的… 然後另外一位茶王哪裡厲害? 他也不會理茶園的蚊子(開玩笑的) 茶王的茶,真的一點都不苦,帶清爽的香氣,第一次喝到回甘的茶 9/11(三)會有重播,想知道台灣冠...
-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2019-09-30 23:25:26本集主題: #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介紹
這次要帶著聽眾朋友認識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由館方 #林威成主任,來為大家介紹,此館共分為四大展區。
一樓、「人與自然環境」展示區
綜合介紹台灣原住民概況及族群之分佈,展現原住民人文風貌。
本樓層為台灣原住民族各族文化特徵的簡介,大廳右側運用各族群圖版及文字使參觀者瞭解台灣原住民的傳統服飾、風俗習慣、及特有祭典等等。展場後側以排灣族石板雕刻代表「山」、達悟族漁舟代表「海」,藉著山與海的悠遠宏闊,呈現台灣原住民族對環境的適應。觀眾並可透過展場中央的台灣地圖模型與觸控按鈕,了解台灣原住民族目前分佈區域、聚落範圍以及台灣各重要都市與山川河流。
二樓、「生活與器具」展示區
展示各族工藝用品及住屋模型,表現日常生活與社會之關係。
展出達悟族宗柱及住屋模型、鄒族男子集會所、原住民農耕用品、阿美族火塘、排灣族石板屋、陶器、樂器、編容器、雕刻與紋飾、狩獵與漁撈、飲酒文化等各種器物,為原住民因應自然的生活型態做了最佳的詮釋,也表現出日常生活器物與文化脈絡的關係。展場並有相關影片分別介紹排灣族現代製陶與豐濱阿美族的傳統製陶、北排灣大社村藝師製作佩刀及南排灣佳興村藝師雕刻、鄒族男子會所“Kuba”的修整、製酒過程以及達悟族的現代生活影像。
三樓、「衣飾與文化」展示區
展示原住民紡織、服飾之美,呈現其社會文化意義。
台灣原住民族的服裝配飾材料相當廣泛,所呈現的圖飾花樣也各具特色,展場呈現了多族的典型服飾、刺繡技術、紡織過程、裝飾物等,讓我們感受其獨特的生活方式與價值觀。現場並播放太魯閣族傳統的製麻紡織過程及原住民傳統歌舞祭典的動態影像。
B1、「信仰與祭儀」展示區
藉禮器文物,闡釋原住民信仰文化。
對於原住民的泛靈信仰、祖靈崇拜、獵首習俗及各族群祭儀用品都有詳盡的介紹,本樓層並以圖表、文字、歷史照片,輔助說明台灣地區史前遺址的時空架構、原住民相關的史前文化以及台灣原住民的文化變遷。 -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2019-08-14 18:48:18農曆六月廿九日至七月廿九日(國曆7月31日至8月29日),依循古禮舉辦「中元盂蘭盆勝會」各項活動
「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是台北市文獻會經文資普查主動提報,法會傳承了傳統習俗,融合儒、釋、道思想,並依佛教的儀軌與經典,營造深富民間文化特色的中元普渡祭典,祭祀內容結合歷史事件,諸如祭拜「樹蘭花腳」、「五泉廟」、「車藏 腳媽」等,深具在地性、歷史性和文化性意義,也彰顯北台灣早期移民開發奮鬥史。
龍山寺表示,拜「樹蘭花腳」、「五泉廟」是寺裡特有的傳統,因當年漳泉械鬥就發生在龍山寺附近,血衣就埋在寺內的蘭花樹下,所以才有拜「樹蘭花腳」,寺廟現址當時也蓋了五泉廟,以祭拜械鬥死去的人,後來要建龍山寺時,寺方答應每年都會祭拜五泉廟,便有了這傳統。
艋舺龍山寺年度祭典除了寺內所供奉佛神聖誕的祝聖儀式外,亦配合時令節日舉行祭祀活動,其中以農曆七月「中元盂蘭盆勝會」最為隆重,為萬華區之祭典盛事,簡稱盂蘭祭或慶讚中元。清人唐贊袞於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所撰《臺陽見聞錄》中提及:「臺俗盛行普度,門貼紅箋,大書慶讚中元。……自七月初起,至月盡止。又明治三十二年(西元1899年)《臺灣日日新報》載有:「陰曆七月慶讚中元,近城市街分為三大廟門,高豎燈旛普濟無依孤鬼。其十一二兩天為大龍峒保安宮結緣之日,凡屬同安原籍者與焉;十三四兩天為艋舺龍山寺結緣之日,凡屬晉南惠原籍者與焉;十九二十兩天為艋舺祖師廟結緣之日,凡屬安溪原籍者與焉。」
五、依文獻紀錄,慶讚中元活動於艋舺地區已行之有年,原則上依原鄉祖籍劃分祭祀群體,於七月中旬舉辦祭典。舊時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由三邑人士之黃林吳三姓輪祀,按例進行起鼓、放燈、普施、搶孤等活動。光緒十四年(西元1888年)巡撫劉銘傳令行禁止搶孤之風,遂改為設筵饗祭,祭品則由艋舺三邑人為首的武榮、螺陽、晉水及金紙商金晉興等四個祭祀團體籌備置辦,號為「四大柱」。大正十年(西元1921年)改為三姓合辦,或與大稻埕三邑人士輪辦。至昭和十三年(西元1938年)後,「中元盂蘭盆勝會」回歸龍山寺主辦。
六、艋舺龍山寺「中元盂蘭盆勝會」自農曆六月末日地藏王廟發表開始,至七月末日龍山寺謝燈篙而告一段落,每年均有眾多民眾參與「贊普」及放水燈遊行,為萬華區之一大盛事。
六月二十九日 地藏王廟發表
七月一日 豎燈篙 (布幡、紙幡、七星燈)
七月十二日 發表連放榜 (為紙糊神祇開光結壇)
七月十三日 拜樹蘭花腳 (奠祭清朝來台墾民械鬥戰亡人士)
七月十四日 放水燈 (招請水上孤魂)
七月十五日 普度 (設孤棚、孤飯、供品;施食)
七月三十日 謝燈篙 (普度結束) -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風傳媒 The Storm Media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2019-06-04 14:25:39端午節跟粽子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粽子其實不是華人特有的文化,在巴西、墨西哥、希臘還有亞洲其他國家,也都有製作方式或長相類似的食物。
泰國除了有自己傳統的甜粽之外,因為華人移民帶來的文化習俗影響,他們也開始過端午節。這次在曼谷工作的台灣人哲哲,要介紹大家泰國粽子跟台灣粽子的差異,雖然原料跟食材都很類似,但「餡料」卻有明顯差異。
影片授權:哲哲 เจ๋อเจ๋อ(https://bit.ly/2WHlM12)
✓ 點我加入《風傳媒》Line 好友(ID:@dyp8323m) http://bit.ly/2hETgWE
✓ 點我訂閱《風傳媒》YouTube 頻道 http://bit.ly/2grkAJ6
【Facebook粉絲團】
風傳媒►► https://www.facebook.com/stormmedia
風生活►► https://www.facebook.com/SMediaLife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火星童書地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早起來就一直看到各種月餅排隊新聞,我只收到一盒出版社送的鳳梨酥,但我不喜歡吃鳳梨酥,我比較想吃綠豆碰QQ 等等我要去7-11看看有沒有單顆的綠豆碰可以買。
月餅的繪本沒辦法靠日本救援了,因為人家日本吃月見糰子不吃月餅。台灣真的好奇怪,明明日常生活中很常見的食物宗教民俗很少人做,公部門超愛做一堆沒人有興趣然後大多又做得很無聊,不過目前我手邊留著唯一一本現代的中秋月餅繪本就是金門文化局出的《中秋搏狀元餅》,這是金門特有的習俗哦
因為沒日本繪本救援,所以我就找了各家月餅設計,這是我收集兩個月的成果哈哈哈,第一張是玉珍齋+半隻羊合作的月餅立體書組合,我差點要買,但想想算起來至少一顆要兩百(還不含運費)實在太貴只好放棄,想改買幾米設計的喜憨兒月餅,或唐寶寶的城堡盒的月餅,結果都賣光光...
分析一下我喜歡的月餅設計,大多都是簡約風(暗色為主),另一種是科幻太空風,少數金紅喜氣風,而且不約而同地大量運用了折扇當攝影道具,你們喜歡哪一個?來按讚投個票吧XD 也來分享一下你們喜歡的月餅!!(今年好像很少聽到威脅民眾月餅熱量很高的新聞了哈哈)
更新:剛剛重看一次發文才發現,居然有一張偽裝成月餅的醫美廣告!!做的完成度也太高了,所以刪掉改放在留言囉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中秋烤肉是台灣特有的活動,但日前Delta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為了防堵疫情,許多縣市禁止在戶外烤肉,眾人「聯烤」的盛況今年無法再見。除了烤肉,中秋節還能吃什麼應景呢?
其實,亞洲有不少國家都有過中秋的習俗,也會享用特殊的過節食物,快跟著小編一起來看,有哪些中秋吃食的新提案!
圖片來源:中央社
#中秋節 #烤肉 #月餅 #異國文化 #月見糰子 #松餅 #榴槤月餅 #防疫 #YIG
台灣特有文化習俗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平埔族媽祖信仰:
台灣民俗文化是大量的台灣居民,長期久遠生活於台灣島嶼,由於人與自然、他人、團體,還有自己的適應、調適的過程中,所形成台灣人或台灣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
「三月瘋媽祖」是台灣重要的民間信仰活動。信仰與習俗是一個民族或地區住民,因應自然、地理及人文環境,歷經常久的時間適應與調整,所形成的文化心理結構與生活行為模式。媽祖遶境、進香活動不僅是一項單純的宗教活動(神與神之間的聯誼),也是信徒聯誼活動,藉此鞏固交流庄社的情誼,更是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情誼。承載著無數信徒的苦難,藉由宗教的力量安撫心靈、淨化人心,激發人性的光輝,讓每一個焦慮不安以及無助的心靈得到撫慰。
近代台灣的殖民強權不斷對台灣人民實施同化政策,以馴服台灣人民,宗教可說是強勢殖民文化馴服弱勢文化的利器。400年來的台灣社會面臨殖民者的不斷交替,信仰習俗由古昔單純的祖靈信仰,歷經荷治的基督教文化、清治的多神文化(根據文化部調查,奉祀的神明多達247種)、日治的皇民神道化,再逐漸融合本土文化成為有台灣特色的宗教文化。按平埔族社民在經過了明鄭及大清帝國久年
的文化融合後,也開始接受起漢人的土地公、媽祖、王爺等神明信仰,信仰力量是相當深遠的,它使不同族群快速的融合。
例如彰化北斗鎮東螺媽舊稱「番社媽」、「番仔媽」、甚至還有「番婆媽」的稱呼,這在台灣媽祖信仰文化上是非常獨特的。據乾隆二十六年(1761)「重修東螺舊社天后聖母廟祠祀功德牌記』中亦有這樣一段之記載:「昔時庒社民丁,…諸番漢民並集」。道光十九年(1839)的一紙地契《清代台灣大租調東書》(第三冊)頁517~518中提及:「同立開墾字人東螺西堡眉裡社番巴難胡,水生大怡得意,雪加成等眾番,有曠埔地一所,坐落土名在茄苳腳莊西勢車路漧…今己成田,同眾番約自道光十九年起,帶納番租二元,抽出一元以為天上聖母,又一元以為福德爺演戲費用」。又道光二十一年(1841)…東螺祖廟內一長生祿位牌文中謂:「東螺西保眉裡社業主巫留大夷,巴難秀,水生大夷,咖蚋巫士,眉順未說等眾合有本社界內水田埔地壹所,座落土名在茄苳腳三抱竹圍溪墘圳厝,今喜捨施落東螺祖廟天后聖母晉福德老番老太祖座前公香永為奉祀香燈緣田」,這是台灣媽祖文化史上的首尊「平埔仔媽」,至今東螺媽前供奉一尊罕見的「番太祖」(如下圖),供品桌上依然可看見信徒拿著檳榔、香煙、米酒、芋頭、油飯、雞冠花、圓仔花…等平埔族公廨敬奉供品,前來祭祀東螺媽的特殊景象。南投埔里鎮籃城里東螺社平埔後裔,依然年年回到他們口中的東螺太祖廟(東螺祖廟天后宫),謁祖進香,追本溯源。
又鎮瀾宮根據正史「淡水廳志」(1871)記載:「乾隆35年(1770)林對丹捐建」,祀於祿位者有,巧化龍、淡眉他灣、郡乃蓋厘、蒲本步等。這些從名字上就可看出他們是平埔族,屬於鎮瀾宮所在的大甲西社的道卡斯族,不願漢化而仍用本名。而「林對丹」這個漢人姓名應是漢化的平埔族。因為,根據乾隆29年(1764)的「台灣府志」,大甲社已集體漢化,接受乾隆賜漢姓、漢名、賜祖,把族譜接到中國血統上去,而且大甲社也改成大甲庄。可見,大甲鎮瀾宮是平埔族蓋的,不是河佬人,香客當然是平埔族。
平埔族蓋媽祖廟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北台首座媽祖廟關渡宮,鳩眾建廟的賴科是當時主管北臺灣「大雞籠社」(基隆及北臺灣沿海地區)原住民的通事,他的職權是代表清政府向原住民收取餉稅及指揮原住民從事勞役,故得以調度原住民從事關渡宮的創建工程。媽祖廟創建後,關渡由番社迅速轉變為漢庄。又新北市貢寮區新社慈仁宮一帶是昔日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三貂社的居地。慈仁宮是平埔族與漢人合建的一間媽祖廟。根據「諸羅縣志」,「康熙51年(1712)建廟,以祀天妃。落成之日,諸番並集」;又如「台中縣寺廟大觀」記載神岡萬興宮謂:「雍正9年12月(1731)大甲西社首魁聯合數社倡亂時,張達京統領社勇(屬巴宰平埔族)敉平有功,受清廷獎賞,於是引進香火歸台至此(巴宰族首領潘敦仔遣十二名社丁遠赴湄洲迎回媽祖神像)」。這段歷史點出大甲社人和巴宰族被清廷分化的悲慘過去,但也都被清廷用媽祖馴化了。
由大甲鎮瀾宮媽祖文化祭的路線來看,從大甲、清水、沙鹿、彰化、西螺、北港或新港(北港朝天宮與鎮瀾宮,雙方執事者爭議是割火或謁祖或遶境進香,因此1988年起鎮瀾宮取消往北港進香改往新港遶境進香)。細究這一條路線早昔就是集體漢化的平埔族原居地而不自知。
據「台灣府志」記載,彰化於康熙34年(1695)以前就集體漢化變成河佬人了;清水、沙鹿、西螺、北港、新港則是乾隆6年(1741)以前也漢化了。可見沿途香客都是漢化平埔族,當初這些繞境、刈火、謁祖進香活動路線乃是庶民間的交誼活動,也是漢化平埔族各社庄間的互訪聯誼。
下圖係東螺天后宮有一尊番太祖立於媽祖神像前。(自由時報記者顏宏駿攝)撰文/陳有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