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清朝版圖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台灣清朝版圖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灣清朝版圖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Formu1a0ne (F-1)看板Cross_Life標題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教科書看不到的歷史...

台灣清朝版圖 在 南方家園出版 Homeward Publishing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8-03 08:18:34

十九世紀爆發的鴉片戰爭,讓中國歐洲的海戰實力無所遁形。儘管中國在沿岸新建砲台,加強防禦工事,仍然不敵工業革命後的歐洲諸國。 不到半世紀後爆發清法戰爭,雙方在現在的越南僵持不下,法軍將戰線延伸至臺灣海峽,企圖佔領臺灣作為補給地。沒想到,無端捲入戰場的臺灣竟然在滬尾(今日淡水)重挫法軍,這場滬尾之役也...




◎ 李筱峰

一六八三年八月清帝國把台灣的東寧政權滅了,卻躊躇了八個月才決定將台灣併入版圖。
原來清廷內部還在考慮台灣要不要併入版圖,而有台灣「棄留之爭」。如果台灣自古即為
中國領土,應該立刻「光復國土」才是,其實不然。原先主張棄台的康熙皇帝認為:「台
灣屬海外地方,無甚關係;因從未響(向)化,…」「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
得無所損。」「海外丸泥,不足為中國之廣。」(見《清聖祖實錄選輯》)康熙替我們證
明,台灣自古就不是中國領土。


「台灣地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清‧雍正皇帝,一七二三年

經過八個月的觀望考慮,清帝國康熙皇帝才決定併吞台灣,時間在一六八四年,在此之前
,台灣不曾經是中國任何政權管轄下的領土。無怪乎康熙的兒子雍正皇帝才說:「台灣地
方自古不屬中國,我皇考聖略神威,取入版圖。」(見《清世宗實錄選輯》)用白話說,
就是︰台灣這個地方自古以來不屬中國,我父親(康熙皇帝)深具謀略威望,把台灣納入
版圖。
現在的中國中共政權經常對外誑稱「台灣自古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份」,雍正皇帝可以證
明他們胡扯!


鄭成功心目中的台灣,是「海外」的「不服之區」。

一六六二年據守廈門、金門的鄭成功,準備攻佔台灣,驅逐荷蘭人。行前他發表文告說:
「本藩矢志恢復,切念中興,恐孤島(指的是廈門、金門等島)之難居,故冒波濤,欲闢
不服之區,暫寄軍旅,養晦待時,非為貪戀海外,茍延安樂。」可見在鄭成功心目中,台
灣是一個沒有接受中國政權統轄的「不服之區」,是屬「海外」,不是中國的領土。


十七世紀,明帝國不許荷蘭人佔領澎湖,但對於荷蘭人佔領台灣則無異議,因為台灣不是
其心目中的領土。

一六二三年荷蘭人第二度佔領已隸屬明帝國的澎湖,引發明荷之戰,不分勝負,最後雙方
議和。在和約中,明帝國表示荷蘭人退出澎湖後,去佔領大員(今台南安平),明政府沒
有異議。荷蘭人因此於一六二四年退出澎湖,進入今天台南的安平,建立台灣史上第一個
統治政權。可見此時的明帝國,並沒有認為台灣是其領土的一部分。則所謂「台灣自古即
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之說,純屬無稽。


《隋書》記載隋朝曾入侵台灣,擄人掠貨而回,之後就斷絕了。若是台灣屬中國,何須侵
略?又怎會斷絕?

國共兩黨學者喜歡以中國隋煬帝曾派兵來台,證明中國早已「侵略台灣」。此事在《隋書
》〈東夷列傳〉中,確有記載,時間在第七世紀初。有趣的是,中國學者企圖以此事證明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卻適得其反。因為原文不僅記載「流求(指台灣)不從,拒逆官軍」
(流求國不服從,拒絕迎接隋朝官兵),而且還記載「掠一人而返」「取其布甲而還」「
(隋軍)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而還」等侵略行徑。
試想,台灣若屬中國,中國何必派兵入侵?最有意思的,原文記載這些侵略行為之後,不
僅言明隋軍「返還」,而且說「自爾遂絕」,意即「從此就斷絕了」。既然從此斷絕,怎
麼會是你中國的領土?此話只有中國學者的邏輯和臉皮,才說得出口!


台灣舊稱之一的「雞籠山」,被清朝所修的《明史》列在「外國列傳」中。

在清帝國所纂修的《明史》中的「外國列傳」裡面,列有﹤雞籠山﹥一條,其中這樣記載
:「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又名東番,去泉州甚邇。…」這個「雞籠山」,指
的就是台灣,與朝鮮、安南(越南)、日本、琉球、呂宋等,同被列在「外國列傳」中,
可見它不是中國的領土。


一六○三年明帝國的沈有容將軍出兵台灣剿倭寇,當時台灣被稱為東番。有人就問沈有容
,「賊往東番,非我版圖」,何必進剿?隨軍的連江縣人陳第在〈舟師客問〉一文中幫沈
有容這樣回答:「賊之所據,誠非版圖。如必局守信地而以遠洋藉口,則賊亦終無殄滅之
期」(見《閩海贈言》)。意思是說,倭寇所盤據的台灣確實不是中國領土,但若受此侷
限,以遠洋為藉口而不出兵進剿,則倭寇永遠無消滅之時。這些話,還不夠證明「台灣自
古不屬中國」嗎?


「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陳學伊‧〈題東番記後


前已述及,明朝沈有容為了剿滅倭寇,出兵來到「非其版圖」的東番(這是他們對台灣的
稱呼)。跟隨而來的陳第,曾停泊在大員(台南安平),回去之後寫了一篇〈東番記〉,
這是早期記述台灣的一篇報導文學。當時一位泉州人陳學伊隨後寫了一篇〈題東番記後〉
,其中說:「假令不有沈將軍今日之巨功,吾泉人猶未知有所謂東番也。」(見《閩海贈
言》) 陳學伊說得這麼明白,假設沒有沈有容出兵追剿海盜來到台灣,我們泉州人還不
知道有台灣這個地方。那麼台灣怎麼會自古屬於中國?


「臺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以攷信。」─黃叔璥《臺
海使槎錄》自序

朱一貴事件後,清帝國派首任巡台御史黃叔璥於一七二二年六月來台,巡視過程觸目所及
多是平埔聚落,於是引發他將原住民風俗文化分區記錄於《臺海使槎錄》的動機。此部旅
遊書寫的〈自序〉提到︰「臺灣自康熙癸亥始入版圖,重洋絕島,職方不紀,初無文獻足
以攷信。」意思是說,台灣自一六八三年(正式統領是一六八四)始納入清帝國版圖,長
久以來因海洋千里阻隔,掌地理輿圖等職務的官員未曾細加記錄,致使清治初期缺乏信實
的文獻足以參考。此話不僅透露古來以漢字詳述台灣的文獻寥寥可數,更證明了台灣自古
不屬中國。(林淑慧執筆)


「建國東寧,別立乾坤」「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 鄭經

鄭成功的兒子鄭經於一六六四年退入台灣,建立獨立自主的東寧王國。這位自稱「東寧國
主」的鄭經,於一六六七年在回應滿清的招撫時說:「東寧遠在海外,非居版圖之中,王
侯之貴,吾自所有,衣冠之盛,不輸中土…」(覆滿清官員孔元彰函);又於一六六九年
謂「建國東寧,別立乾坤」(覆滿清官員率泰函,見川口長孺《台灣鄭氏紀事》)。這個
東寧王國,是台灣史上漢人建立的第一個獨立政權。所以到了此時的台灣,都還未被納入
中國的版圖之中。


「臺灣遠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 ─郁永河《裨海紀遊》

一六九七年郁永河來台灣採硫磺,路程從台南到北投。他回去之後,將他在台灣所觀察到
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以流暢的文筆寫成《裨海紀遊》。天生喜好奇旅的他說道:「臺灣遠
在東海外,自洪荒迄今,未聞與中國通一譯之貢者。」意思是說,台灣遠在東海之外,從
原始的太古時代到現在,沒聽說透過通譯,派遣使者來中國朝貢的。這部十七世紀末最具
代表性的台灣遊記,清楚告訴世人,台灣自古不屬中國。(林淑慧執筆)


施琅明言:台灣「自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

一六八三年鄭成功叛降施琅攻下澎湖,鄭克塽主政的東寧王國降清,清康熙皇帝對原就未
統治過的台灣持棄留未決的態度,施琅居於家族之利與向康熙表功,乃上〈恭陳台灣棄留
疏〉,影響康熙決定將台灣併入清帝國的版圖,在疏文中言及:「台灣一地,原屬化外,
土番雜處,未入版圖…」。台灣編入版圖後施琅在〈壤地初闢疏〉中亦提及:「…此地自
天地開闢以來,未入版圖;今人民既歸天朝,均屬赤子。」見施琅之《靖海紀事》。那些
主張「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言說者,還是先去請教一下被你們尊崇為「統一台
灣大功臣的施琅」罷?(戴寶村執筆)


台灣乃海洋島嶼,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

一六八四年清帝國將台灣編入版圖,歸福建省管轄,下置台灣府,清朝官員為奉承康熙皇
帝,曾上書請康熙增加尊號以紀念其「威德之盛」,康熙以三藩之亂初定,已頒過詔赦而
未應允,官員之上奏諭文提及:「台灣乃海洋島嶼,今雖蕩平,與閩省版圖原無關涉,…
」。施琅之前的福建水師提督也曾說:「台灣乃外國荒遠之區。」出自清內閣檔案《清代
官書記明台灣鄭氏亡事》(原書名《評定海寇方略》)。(戴寶村執筆)


台灣本海外島夷,不賓中國。

清帝國治台中期曾有姚瑩(一七八五─一八五二)三度來台任官,最後之官職為台灣最高
行政官的「道」,留有《東槎紀略》史料文集。在〈平定許、楊二逆〉(一八二四年的許
尚、楊良斌反清事件)一文中敘明:「台灣入籍一百四十年,…」剛好是一六八四年清帝
國併台設治後的一百四十年。另在〈埔里社紀略〉一文中亦言及。「…台灣本海外島夷,
不賓中國。自鄭氏驅逐狉獉始闢,入籍時止三縣;半線以北,康熙之末,猶番土也」。這
兩段話呈現清康熙時才併台治台的史實,也反映到十九世紀初期清帝國真正治理的也只有
台灣西部彰化以南地區而已。詳見《東槎紀略》一書。(戴寶村執筆)


「台灣本非中國版籍…」─清國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

鄭經在台建立東寧政權,滿清帝國曾數度和他們談判。一六七九(康熙十八)年清國向鄭
經提出最後和談條件,清國代表致書鄭經說:「自海上用兵以來,朝廷屢下招撫之令,而
議終不成,皆由封疆諸臣執泥削髮登岸,彼此齟齬。台灣本非中國版籍,足下父子自闢荊
榛…」(平南將軍貝子賴答致鄭經諭文)。意思是說:「自從你們父子在台灣舉兵以來,
朝廷數次向你們招撫,都無結果,這都是由於地方官員執意要你們薙髮結辮、登岸請降,
結果都談不攏。台灣本來就不是中國領土,你們父子自行前往開闢…」話說到此,已夠明
白,時間已到十八世紀下葉了,清帝國承認台灣還不是中國的領土。


流亡台灣廿年的寧靖王,自殺前的絕命詩仍視台灣為「海外」。

鄭經來台建立東寧政權時,明朝的貴族寧靖王(朱術桂)也跟著來到台灣。鄭氏政權到了
第三代鄭克塽時投降清國。寧靖王傷心自殺,死前留下這樣的絕命詩:「艱辛避海外,總
為數莖髮。於今事已畢,祖宗應容納。」這首詩雖然無啥文采,但它具有高度史料意義,
讓我們知道,流亡到台灣廿年的明朝遺胄,到死之前還把台灣看成「海外」。


「東北,朝鮮國。正東偏北,日本國。正南偏東,大琉球國、小琉球國」 ─朱元璋

一三六八年,明太祖朱元璋登基,頒發聖旨,指出台灣是一個島國,叫做小琉球國,位在
中國東南方,與朝鮮國、日本國、大琉球國都不屬於中國統治的國家。這是記載台灣與中
國關係的第一份文獻。
一九四一年中國國民黨在中國興起帝國主義,隔一年首倡「台灣自古屬於中國」的謬論,
一九四九年該黨逃難到台灣,繼續以這個謬論誆騙台灣人,而一丘之貉的中國共產黨則持
續騙中國人。六百多年前的這道聖旨,無情地拆穿了這對兄弟黨共同構築的歷史大騙局。
(賴福順執筆)


「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將不征諸夷國名開列於後:…小
琉球國」
「海外夷國,…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用兵。古人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窮乃易變之
原』」 ─朱元璋

一三六八年明朝開國,朱元璋頒下聖旨,告誡後代子孫,不要以為可以在歷史上留名,就
可以依賴中國富強,貪圖戰功,隨意討伐,這些周遭十五個國家永遠不可入侵,其中包括
台灣,當時稱呼小琉球國;一三七一年,朱元璋又再頒發諭旨,云海外這些包括台灣在內
的島國,如果不危害中國,不可動輒用兵,古人說:土地廣闊不是長治久安之計,人民窮
苦勞累才是滋生變亂的源頭。於是立下這道永久遵守的告示,朱元璋的告誡也應適用於今
天中國領導人,不再藉口台灣自古為其所有,率意侵略。 (賴福順執筆)


「臺灣自古不入版圖。」—趙慎畛.《榆巢雜識》
「臺灣自古不通中國。」—昭璉.《嘯亭雜錄》

嘉慶、道光年間以「為官不在多言,當官務持大體」見稱的閩浙總督趙慎畛,在〈平定臺
灣〉一文中說:「臺灣自古不入版圖。聖祖仁皇帝(康熙)命靖海侯施琅等俘鄭克塽,而
郡縣其地。…」(見趙慎畛《榆巢雜識》)
清朝皇族中相當著名的一位學者禮親王昭璉,也在〈臺灣之役〉一文中說:「臺灣自古不
通中國。…」(見昭璉著《嘯亭雜錄》)
併吞台灣的清帝國的官員學者,都稱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國共兩黨的學者怎麼好意思扭曲
歷史?


「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汪大淵.《島夷誌略》

完成於一三四九年的《島夷誌略》一書,是中國元朝南昌人汪大淵出海遊歷「越數十國」
的見聞錄。書中有〈琉球〉條,指的是台灣。汪大淵在敘述〈琉球〉的文字中,除了有大
約兩、三百字的敘述之外,在最後以這句話結尾─「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意思是說,
海外的各國,是由台灣開始起算。可見此時的台灣,並不屬於中國。


「台灣自古不隸中國。」─趙翼.〈平定台灣述略〉

一七八六(清乾隆五十一)年,台灣發生震驚清廷的林爽文抗清事件。閩浙總督李侍堯邀
請曾任廣州知府、貴西兵備道的趙翼研商對策。趙翼就是寫《廿二史劄記》出名的史學大
師。林爽文事件歷時一年兩個月才被清帝國鎮壓下來。事件後,趙翼撰寫〈平定台灣述略
〉一文,除簡述台灣歷史,並敘述林案始末之外,對本專欄主題最有參考價值的,就是文
章開頭的第一句話:「台灣自古不隸中國。」史家的證言,簡潔有力,不容國共兩黨御用
學者耍賴!


「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王留求邇閩境,未曾歸附」─《元史》〈王留求傳〉

中國元代稱台灣為「王留求」。明朝所修撰的《元史》,將「王留求」列在「外夷傳」。
在「王留求傳」中,有這樣的敘述:「王留求在外夷…漢唐以來,史所不載;近代諸蕃市
舶不聞至其國。」又記載元朝至元廿八(西元一二九一)年有楊祥請求領兵前往王留求招
降一事,其詔書中說「海外諸蕃,罔不臣屬,惟王留求邇閩境,未曾歸附」,意思是說,
海外各國都向中國納貢稱臣,唯獨這個靠近福建的台灣,不曾來歸附。此次招降台灣最後
沒有成功,但正好證明台灣自古不屬中國。


台灣先民拒向明朝太監奉獻,被侮辱為「狗國」

明帝國初期稱台灣為「東番」,即東方番民之意。在《明史》〈外國傳〉「雞籠山」條中
有一段這樣的記載:「永樂時鄭和遍歷東西洋,靡不獻琛恐後,獨東番遠避不至,和惡之
,家貽一銅鈴,俾挂諸項,蓋擬之狗國也。」意思是說,明朝永樂皇帝時,鄭和下南洋,
所到之處各國都爭先恐後向他奉獻金銀珠寶,只有台灣避而不來奉獻,鄭和很生氣,就送
給台灣的住民每家一個銅鈴,讓他們掛在脖子上,把他們比擬為狗國。這段記載是否屬實
,有待查考。但這段中國太監侮辱我們先民的記載,正好又說明,明帝國的領土並不包括
台灣,台灣自古不屬中國,又得一例證。


「毗舍耶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琉球國……商賈不通」宋‧趙汝适‧《諸蕃志》

中國宋朝有一位趙汝适,在出任福建泉州市舶司提舉時,對外商進行查訪,於一二二五年
寫成《諸蕃志》。書中有<琉球>、<毗舍耶>等篇。關於<毗舍耶>,他說:「毗舍耶
語言不通,商販不及。…泉有海島,曰彭湖,隸晉江縣(泉州府),與其國密邇,煙火相
望,時至寇掠,其來不測」,意思是說,這個叫做「毗舍耶」的地方距離澎湖很近,經常
到澎湖劫掠,出沒無常。有些學者推斷,毗舍耶指的應該是台灣,如果屬實,則以上記載
又證明這個「語言不通,商販不及」的台灣,當然自古不屬中國。
至於「琉球國」被認定為台灣,更無疑義。趙汝适對<琉球>的敘述說:「琉球國……無
他奇貨,尤好剽掠,故商賈不通。」內容與前面近似,同樣證明當時台灣不屬中國。


「台灣自古不通中國」─《皇清職貢圖》

一七五二年謝遂繪製的《皇清職貢圖》,是中國清代描繪「外藩」民族的畫冊,其中包括
有描繪十八世紀台灣原住民的圖像,是了解台灣南島民族極重要的史料。《皇清職貢圖》
(卷三)有這樣的記載:「台灣自古不通中國,本朝始入版圖」(見《文淵閣四庫全書》
史部,頁二十四)。「台灣自古不通中國」一語,立刻拆穿國共兩黨的御用學者所謂「台
灣自古即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的謊言!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49.221
violetchi:都沒有人認為這部份的討論很政治文嗎? 210.69.124.39 08/06 19:30
lkcs:這個版也開始進入書法家時代了 183.5.11.232 08/06 20:28
amazer:對現在而言,清朝就是古代了 124.115.2.21 08/06 20:30
amazer:從清朝起,臺灣就進入中國版圖 124.115.2.21 08/06 20:31
amazer:割讓臺灣主權的馬關條約隨著二戰勝利而廢除 124.115.2.21 08/06 20:32
Pherous:呵呵,這些很多都是事實,但不能說明什麼 220.229.55.225 08/07 10:54
Pherous:因為清朝並沒有完全統治台灣。 220.229.55.225 08/07 10:54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