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流氓學校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流氓學校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流氓學校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流氓學校產品中有10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7萬的網紅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分享Lion Lee網友發文 因為親戚看到了臉書上我發的兩篇有關於我來自眷村身世的文章,對我非常的不諒解,揚言要我刪文,否則不要代表他們說話。 我說:「我是說我自己的故事,難道我不能代表屬於個別的我自己?」 他們才安靜下來,但提醒我:「你耗子尾汁。」 今天我要簡單的說:「為什麼我們眷村第二代如...

 同時也有15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數學老師張旭,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摘要】 2020/8/21 我舉辦了酒精微積分大賽,Bump 受邀來參加比賽,最後獲得冠軍,後來 Bump 把參賽過程剪成影片以後,不少人對比賽過程有所疑惑,因此我拍了這部影片來說明比賽當天的規則和題目 【加入會員】 歡迎加入張旭老師頻道會員 付費定閱支持張旭老師,讓張旭老師能夠拍更多的教學影片...

台灣流氓學校 在 黃浩詠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9-03 18:18:29

2021/8/28(晚) #用跩個屁的好用來示意這份整理好的戲劇人生紀錄 #本來寫很多別的字但IG說字太多只好刪掉剩下履歷 黃浩詠 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導演系 現為全職表演者,並在電視、電影擔任戲劇指導 歌唱師事於魏世芬老師。 影像作品:《最佳利益2》《未來媽媽》《姊姊向前衝》《你好我是誰》...

台灣流氓學校 在 南聲生生難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7-11 09:52:23

《#世界距離民主只有五天》|#寇延丁|#衛城出版 ⠀⠀⠀⠀⠀⠀⠀⠀⠀⠀⠀⠀ 在這本書裡出現的#民主 比我們所理解的民主實踐地還要透徹。經由十名年約國高中生年紀的中國學生在一次的援建學校活動中,以人人皆能平等發言的形式進行討論,書的重點不是活動本身,而是如何開會。 ⠀⠀⠀⠀⠀⠀⠀⠀⠀⠀⠀⠀ 故事的開端...

台灣流氓學校 在 Harry Lu Instagram 的最讚貼文

2020-06-18 17:32:54

I know this could be controversial but still, I want to discuss about it. I will not doing any hash tag things because for me, this is not a right or...

  • 台灣流氓學校 在 我是台灣人.台灣是咱的國家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27 12:11:47
    有 3,085 人按讚

    分享Lion Lee網友發文

    因為親戚看到了臉書上我發的兩篇有關於我來自眷村身世的文章,對我非常的不諒解,揚言要我刪文,否則不要代表他們說話。

    我說:「我是說我自己的故事,難道我不能代表屬於個別的我自己?」
    他們才安靜下來,但提醒我:「你耗子尾汁。」

    今天我要簡單的說:「為什麼我們眷村第二代如此的緬懷蔣故總統經國先生?」
    事實上1970年代軍公教的薪水少得可憐,所以很多人退休之後,退俸都一次領光,這對政府是一種非常不信任的舉動,有些人說:「非常懷念1970年代」這句話根本有毛病,因為那個年代中美斷交( 美國與中共建交,老蔣自己翻臉的,拒絕更改國名為「台灣」,而且退出聯合國,導致台灣後來長期的外交窘境 )、台灣民心不安、民主運動萌芽,警總四處抓人,眷村裡面也有不少人被警總帶走,就沒再回來了。

    蔣經國先生為了穩定民心,尤其是「自己人」,49年撤退逃難來台灣的這些江東父老們,頒布了一條沒有法源依據的「陸海空軍退伍除役官兵退除給與及保險退伍給付優惠儲蓄存款辦法」,也就是所謂的18%優惠定存,因此,我們的叔叔伯伯們不再一次領走退休俸,而是反而把錢存進戶頭內,慢慢生利息,也因此幫助了蔣經國先生穩定了民心,其實,是我們有功於蔣家政權,而非蔣家有恩於我們外省人,蔣家太對不起我們外省人了。

    然而多數軍人書是讀很少,甚至完全不識字的,18%政策之後20年,大家都越來越富裕,人人有房有地了,因此對於蔣故總統經國先生的「恩典」感謝異常到奴化的地步。

    過去,蔣家安排給眷村子弟的工作遍及軍公教與國營事業,再差也可以在學校、公家單位、台糖、台電擔任工友,工友也是有18%的,而且有的外省工友權力還比台籍校長、台籍主任大。

    李登輝先生上任之後,這些「肥缺」「涼缺」「爽缺」一個個被取消了,眷村子弟要混入公職與國營事業,也沒過去那麼容易了,導致很多眷村小孩出去當流氓、勒贖綁票,大家如果有印象,應該不難忘記:第一次政黨輪替之前,台灣的綁架撕票案真的非常多。

    李登輝先生當年在地方經營自己的勢力,大部分有槍有刀,很像日本幕府時代的武士,他們捍衛李登輝先生的權力,所以,我們外省人的政治權力逐一被瓦解了,不知不覺的,一覺醒來,發現「中華民國滅亡了」,國家的名稱改稱「台灣」了,不知不覺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外省人如此痛恨李登輝先生,所以稱呼李登輝「黑金之父」,事實上看李登輝先生退休之後,有沒有黑道跟他維持良好關係?看起來是根本沒有的,因此那種蔑稱只是一種污辱與醜化而已。

    而且,我們外省人仇恨李登輝心態在於:「我們遲遲無法接受中華民國1949年滅亡了,聽到李登輝喊兩國論,方知原來我們的國家在外國人眼中叫做台灣,根本沒人承認R.O.C,由於這種尷尬與自尊受創,我們只能憑藉著仇恨李登輝,來掩飾自己的心虛與愧疚不安。」

    事實上我們心知肚明:「李登輝先生創立的台灣民主,是世界的典範,亞洲的楷模。」只是我們外省人嘴巴上說不出口而已。

    -------------

    《圖片故事》
    平平是總統,對台灣民主有著舉世稱羨卓越貢獻的李登輝前總統,其故居破敗成如此這般,台灣人於心何忍?
    (圖片提供/ 台聯黨前立委 周倪安)

  • 台灣流氓學校 在 PTT Gossiping 批踢踢八卦板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6 23:36:54
    有 830 人按讚

    『黨政軍退出媒體,是民進黨當初的主張,這是方便塔綠班奪權執政的其中一步。

    把國民黨一堆傻子騙得一愣一愣的,以為他們真的是為了國家好。
    還跟著一起把法給修了,然後自斷手腳。

    其真正目的就是把國民黨幾隻宣傳的腳打斷,這樣才方便自己伸手去搞黨政軍進入媒體。

    國民黨斷腿,換民進黨長出新的手腳掌控媒體。

    看看三立集團、民視、年代集團、華視公廣集團 一字排開,佔據台灣幾百上千萬收視人口。

    還有自由、新頭殼、上報、放言一堆有的沒的實體網路派系媒體,民進黨可以說是把國民黨老三台那一套實踐的更徹底。

    這些媒體充當派系的傳聲筒、宣傳自己人的平台,順便鬥爭政敵跟放假消息搞臭自己黨內對手。

    然後再用自己數十個側翼粉專去宣傳這些新聞,這效果比起老三台可以說是過之而無不及。

    #看到蔡英文坐空軍一號去高雄看三立海董,
    #你就知道媒體派閥掌控政治勢力有多大。

    這油錢都是大家的錢,結果花錢讓她去找派系老大喬事情。
    如果發生在馬英九時代會怎樣? 大家想想就好。

    然後民進黨再用各種名義發錢給這些綠色媒體,
    美其名是政令宣導,其實就是拿大家的納稅錢去養綠媒。

    這些新聞、預算支配網路都可以查的到

    過去有惡名昭彰的宋叛新聞局,禁止大家講台語。
    現在則是有民進黨的綠CC,媒體不聽話就讓你吃苦頭。

    同樣的事情還有政治力出校園,
    把教官當成國民黨在學校裡面的走狗批鬥。

    結果呢,民進黨自己在全台灣各大學生會裡面開始安插自己人,
    一堆會長後來都是民進黨的政客,這就不用多說了。

    在學校裡面用派系基金會辦各種所謂的學習民主營隊。
    遇到重大選舉的時候,搞投票巴士返鄉,補貼學生回家投票,

    這大概也是跟過去國民黨黃復興,
    免費載眷村老人去當投票部隊學的。

    民進黨連大學校長人選都敢下政治力重手去卡。

    去審視民進黨過去幾年所有的主張,表面上是為了台灣,
    其實都是為了方便奪權,拿、騙選票、方便自己幹壞事。

    就像裝的是為勞工好,其實是為了騙勞工票,

    裝出一副愛好環保的樣子,是為了騙社運的票。

    結果執政之後,自己再幹的比過去國民黨更誇張更蠻橫。

    這種塔綠班的行徑,也只有這班垃圾黨跟中國共產黨會做了。

    人家柯就沒這個主張,因為他知道這不可能,美國都不可能了。

    結果你這些神蟑士還自己當婊子去立牌坊,

    明明自己塔綠班的媒體多如牛毛,一點都不在意,
    然後去在意別人主持一個小小廣播節目。

    你說你不是犯賤,甚麼才是犯賤????

    這群塔綠班就像是行為不檢的臭流氓,整天搞事想強姦別人,
    突然看到別人男女正常牽手,就說違反教義,要拿槍打死人。

    把自己的標準放到跟臭水溝那樣又臭又低,
    把對別人的標準放到跟天上聖人一樣。』

    Re: [新聞] 民眾黨發言人楊寶楨遭質疑政媒兩棲 柯文哲嗆:去看看目前媒體 https://disp.cc/b/163-e2Zo |新聞原文 https://disp.cc/b/163-e2YC

  • 台灣流氓學校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9-02 15:20:40
    有 584 人按讚

    第 56 屆 #電視金鐘獎 甫公布入圍名單,恭喜《#天橋上的魔術師》入圍 11 個項目大獎(不重複),包含戲劇節目類最佳戲劇、導演、編劇、燈光、攝影、美術設計、男主角(李奕樵)、女主角(孫淑媚)、男配角(朱軒洋)、女配角(黃舒湄、盧以恩)、最具潛力新人獎(李奕樵、羅謙紹、林潔宜),成為入圍階段領跑大贏家之一。
     
    近幾年台劇的成績有目共度,從《我們與惡的距離》掀起極大關注,雖然我觀看台劇的數量遠不及電影,但這兩年間的話題台劇也都有所觀察,而《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近年我最喜歡的台劇,我認為這部作品大膽、不媚俗,且非常相信觀眾並勇於挑戰市場。藉著金鐘獎入圍,重新聊聊這部片和當時專訪導演 #楊雅喆 的過程,提供讀者參考。
     
    題旨:【專訪《天橋上的魔術師》導演楊雅喆:與中華商場的久別重逢,故事是從記憶裂縫長出來的】
     
    「導演好,我是關鍵評論網的編輯。」
    「你好,你好,我先把手擦乾再和你握手。」
     
    這是我和楊雅喆第一次見面,對彼此說的第一句話。
     
    接著楊雅喆用力地將濕漉的雙手擦乾,伸出乾淨、禮貌的雙手相握,才算是正式打過招呼。接下來是訪談前的暖身閒談,在話家常中,方才文質彬彬的導演一下在談笑間幹聲連連,粗話齊發。
     
    「在錄音囉。」我好心提醒。
    「在錄音我還是可以講髒話。」楊雅喆說。
    「那我把髒話都寫進文章。」我開玩笑地說。
    「可以啊。」楊雅喆沒在跟我開玩笑。
     
    楊雅喆可能是至今我訪談過的影視工作者中,髒話最多的導演,這件事在訪談前五分鐘就成立了,但同時我也發現,楊雅喆待人謙遜,面對陌生、年紀差距近半的訪談者,仍記得將雙手清潔、以禮相待,或許這就是為什麼,楊雅喆在面對國民黨的肅殺歷史高喊「幹死威權」之際,還能讓觀眾在時代大旗之下,看見他對小人物們的用情至深。
     
    回憶起楊雅喆的電影作品,在《囧男孩》「隔代教養」的困境中,感受小屁孩們的天真爛漫;在《女朋友。男朋友》「野百合學運」的青春騷動中,與林美寶攜手成長,共同悲喜;在《血觀音》「劉邦友命案」、「新瑞都開發案」的不公不義中,貼近女性的浪潮暗湧。綜觀楊雅喆的影像深處,命題皆扣準社會脈動,而後直搗人心的柔軟彼方。
     
    在這些「暴烈控訴」中窺見的「可愛溫柔」,恰與「髒話的粗獷」、「擦手的禮貌」是同一件事,在細節與習慣的微觀之處,瞅見所謂的鐵漢與柔情,無論正反,皆積累成楊雅喆作品的底蘊。
     
    而 2017 年,憑藉《血觀音》拿下金馬獎最佳影片,站在金馬舞台高喊「沒有人是局外人」的楊雅喆,沈寂四年,到了 2021 年選擇將吳明益筆桿油墨下的中華商場具現化,領著觀眾乘著時光機返回 1980 年代的絕代風華,時光悠悠淌流,只不過這次是朝著往事逆流,那裡有人、斑馬還有貓妖。楊雅喆在故事的集合體中,影像化出小人物在大環境底下的眾生相,望見戒嚴時代下中華商場獨特的美麗與哀愁。
     
    所有的故事都有起點,和楊雅喆第一題就談《天橋上的魔術師》的改編起源,作家吳明益在上個十年推出的小說,何以打動這名影像創作者?
     
    (中略)
     
    然而,談起楊雅喆和 #吳明益,一名影視工、一名文字工,皆出生於 1971 年,今年都將邁入五十而知天命,對於 1980 年代,兩人的時代軌跡不謀而合,國小、國中、高中甚至是大學,在人生形塑價值觀的年少時代時,這兩位創作者是在戒嚴時代中成長。
     
    對於五、六級生的台灣人而言,年輕時期歷經黨國解嚴,碰上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經濟則先後面臨中小企業出走中國,股市萬點迎來熱錢繁榮而後接續崩盤,台灣風起雲湧,人心迅速變動,其中的關鍵字,是「慾望」。正如《神力女超人1984》所表述,1984 年是美國資本主義的高峰,商業、貪婪的氛圍充斥,人性永不滿足,從美帝反身回望這座汪洋孤島,楊雅喆眼中的台灣,同樣如此。
     
    「我對那個年代的記憶是各種慾望。因為有錢,成了台灣慾望最高漲的時代,70 年代經濟起飛十年,80 年代大家開始揮霍,這種揮霍包括物質上和情感上的性慾,有點像整個社會是從修女或和尚學院畢業的學生,到了大學終於能瘋狂打砲、賭博,是一種極度壓抑後的解放狀態。」楊雅喆這樣說。
     
    提到戒嚴時代,在第三集〈水晶球〉中, 楊雅喆開始描寫時代下的壓迫,因此象徵極權的惡棍警察出現,地下聚會的樂音也隱隱鼓動,天橋的生命力悄然生長,於是中華商場似成一座孤島,自成一處魔幻之地。但這與世隔絕的天橋,仍會被外力介入,戒嚴時期的普世傷痕,若隱若現,自然也成了中華商場的歷史符碼,若再扣合每集的開場引子「緬懷蔣經國」等歷史畫面,楊雅喆想在《天橋上的魔術師》書寫的寓意,或許就淡淡地飄然而出。
     
    在中華商場中,有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原住民、香港人等等,中華商場作為上世紀標誌性的空間場域,從日本政權到國民政府,權力系統轉移的傾軋與擺盪烙下痕跡,將族群熔於一爐。隨著中華商場的繁盛與興衰間,歷史目睹了從鄉野移居都市懷著「台北夢」的人們,當然也在其中發現跟隨國民政府「避難」、「反攻」的「大陸人」,這種台北城市的人口組成和住商混合的商業發展路徑,被《天橋上的魔術師》以某種戲劇性的張力鋪展開來,直到 1992 年正式拆除的舊城世界,成了真正的時代幽魂,或許這種幽魂,一直於台北城上徘徊,尚未消散。
     
    而縱使經過 40 年,世代的本質對楊雅喆來說一點也沒變。「我覺得當代和 80 年代根本沒有差別,慾望還是一樣,問題也還是問題。」楊雅喆若有所思地說。
     
    若從物質面檢視,智慧型手機的革命、網路社群的蓬勃發展等等,都與 80 年代拉開了距離,若從意識型態回溯,當代台灣言論已自由、同性婚姻甫立專法等等,皆與壓抑的年代闢出截然不同的道路,但楊雅喆認為,很多事情沒有各界想像的劇烈改變。
     
    楊雅喆娓娓道來:「解嚴 40 年,陰影並非第二天就被照亮,很多我這代人無法接受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人很難擺脫『大中國情懷』,這種意識型態靜靜地躺在我這代人的腦海,社會要擺脫某種意識型態,40 年是不夠的;再說到同性婚姻,我這代現在做父母的,家中若出現跨性別小孩,可能還是會剁了腳跟;而男女真的平等了嗎?若是平等,那批踢踢不會充斥厭女言論。從種種來看,精神面的鉗梏依然存在,你會發現對於『生而為人』的根本問題,40 年前到現在,我們沒有變。沒有變的原因是它並沒有被當成能在學校被教導、討論的事情,40 年來沒有一門課、很少人會帶著你思考——『我們為何生而為人』?」
     
    上述就是楊雅喆口中的「沒有差別」,在戒嚴神話中,後解嚴幽魂下,台灣人幾十年處在意識型態斷裂、重塑的過程中,不斷對「台灣人」的身份拋問,再重新定義,而〈水晶球〉聚焦在朱軒洋、羅士齊、宋柏緯三名慘綠少年,成功捕捉住青春氣息,開場的三人舞蹈令人神往,也浪漫地處理了多角戀關係,更以「訂製西裝」作為符號,提煉出青少年們「轉大人」的不合時宜,這群奔向未知彼方的年輕人,銜接住彼此的是可能稍縱即逝的友情與愛情,這是多數人類的共感,也是〈水晶球〉能引起共鳴的成功之處,無論是否經歷 1980 年代。
     
    這樣的共感,正是楊雅喆和編劇團隊所強調的。
     
    楊雅喆說:「我期待沒有經歷 80 年代、中華商場的人,也能有共感,故事中角色擁有的疑惑、困難、情感,是不分世代的,我甚至希望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因此開始對話。爸爸的故事跟小孩子的故事可能會有火花、撞擊,對彼此就能有更多一點瞭解吧。」
     
    「紀實」與「虛構」則是《天橋上的魔術師》重要的雙重辯證,而楊雅喆和吳明益,無論是影像或文字,皆十分熟稔自己創作的媒介,在「記憶的裂縫中」雙雙化為天橋上擅於變魔術的說書人,觀眾不用全然相信,因為每種獨立的記憶皆截然不同,但請進入說書人創造的世界,聽一遍會令人深深著迷的故事。
     
    在楊雅喆的影像中,揮灑想像力捏造天馬行空的意外空隙,如此「時間魔術」的抽象概念才能被實踐,觀眾就摔進記憶碎片的裂縫漩渦之中,目眩神離地返回 80 年代。
     
    王家衛在《2046》說:「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楊雅喆的《天橋上的魔術師》則魔幻地道出:「所有的記憶都與消失有關。」首集播出之後,「原來消失,才是真正的存在」這句話便清楚明瞭地定義這齣旗艦大戲。若我們再往下挖掘記憶與消失的互文關係,「時間」的另一層符旨,就在編劇團隊的巧筆之下,於焉成形。
     
    (中略)
     
    訪談最後,我問楊雅喆:「從你十年前看過小說,而後標案、拍攝最終成品上線,整趟旅程,你覺得是一場魔幻的奇蹟之旅嗎?」
     
    「是啊。」楊雅喆篤定的這樣說。「很多時候你回望人生,任何動作都會是奇蹟,但你要努力,才有奇蹟。碰上疫情,只能改戲,但大家還是想到方法改,這就是奇蹟。像方才提到第七集的孫淑媚,她在臨時調動後,依然演得真好,就是演員帶給我的奇蹟。我只能盡全力控制作品不要長歪,最後沒有歪掉,反而更好,這就是奇蹟。」
     
    楊雅喆近半世紀的人生,求學階段就讀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從未想過踏進編導之路,但前後拿了金鐘獎、金馬獎、台北電影獎等各大影視獎項,這些就是散落於人生中的意外奇蹟,套句爛俗的台詞:「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遠也不知道拿到什麼。」或許對楊雅喆而言,每顆巧克力都醞釀了奇蹟,苦澀中帶著甘甜,整顆嚐完之後仍要輕舔沾滿巧克力粉的手指,永遠充滿樂趣,也唯有如此,奇蹟與魔術師才會出現。
     
    2021 年,楊雅喆和劇組化身「魔術師」,試圖變出奇蹟,讓台灣、讓全世界觀眾重返慾望高漲的 1980 年代,在戒嚴時期、經濟起飛等背景氛圍中,感受消失的魔法,抓住天橋上曾有的吉光片羽。在那之中,有地攤商家、有地痞流氓、有打機少年、有長舌婦人等等,然後你會知道,這些人、事、物經過 40 年仍舊沒變,同樣為情所困、同樣八卦調皮、同樣不屈體制,這些小人物就像你的隔壁鄰居、像你的小學老師、像你在街上擦肩的路人,注定要相遇。
     
    王家衛說:「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天橋上的魔術師》就是楊雅喆和中華商場久別重逢的相遇,而這次的久別重逢,楊雅喆誠摯地遞出邀請函,請你也置身其中。
     
    📝專訪文章共 8421 字,上述為節錄部分,全文請點此👉https://bit.ly/37HFHkO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