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針對氣候變遷公布評估報告》
時事編輯|鄭巧筠
人們持續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迄今仍加劇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的夏季不再是海灘的季節,而是高溫、強降雨及過量輻射的健康警訊。專家指出,類似今年席捲加拿大的熱浪事件將更常發生,且美國等地的森林火災季也出現延長、擴大的趨勢,往後夏季的極...
《聯合國針對氣候變遷公布評估報告》
時事編輯|鄭巧筠
人們持續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氣體,迄今仍加劇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極端天氣下的夏季不再是海灘的季節,而是高溫、強降雨及過量輻射的健康警訊。專家指出,類似今年席捲加拿大的熱浪事件將更常發生,且美國等地的森林火災季也出現延長、擴大的趨勢,往後夏季的極端天氣將會對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公布氣候變遷第6次評估報告(IPCC AR6)-第一工作小組報告的最終版草案(final draft of WGI AR6)。報告指出近期地球氣候系統與其各面向的變遷程度,是過去數世紀至數千年來前所未有的,人為氣候變遷已經影響世界各地許多極端天氣與氣候事件。報告預估,無論哪種排放情境,全球地表將持續增溫至少到21世紀中。如果無法在未來幾十年內大幅減少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排放,全球暖化幅度在21世紀內將超過攝氏1.5度或2.0度;全球暖化將直接造成氣候系統的改變,包括極端高溫、豪雨、乾旱發生頻率與強度的增加、強烈熱帶氣旋比例增加等。
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團隊於10日表示,台灣自1910至2020年平地年均氣溫上升約攝氏1.6度,且近30年增溫有加速的趨勢。在1961至2020 年間,少雨年發生次數明顯比1960年以前增加;過去110年台灣的季節長度變化明顯改變,21世紀初夏季長度增加到約120至150天,近年來,冬季更縮短至約20至40天。
未來推估部分,全球高度排放的暖化情境與理想減緩情境相比較,前者對台灣的衝擊程度將明顯大於後者。例如高溫達36度以上天數,在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增加約48天;理想減緩情境下,增加天數降為6.6天。此外,最大單日暴雨強度,在最劣情境下,21世紀末強度增加約41.3%,理想減緩情境下,暴雨強度增加幅度約為15.3%。
若全球達成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將能有效遏阻氣候中長期變遷並降低未來子孫所受負面衝擊;另一方面,在全球暖化趨勢短期間不容易立即降低的情況下,極端天氣與氣候發生頻率仍有持續增加的可能,台灣亦應同步持續強化因應氣候變遷的調適能力,以緩解災害衝擊。
-
❙小島的呼籲
聯合國於10日發布具里程碑意義的報告,稱全球暖化持續加速,加上海平面上升,可能威脅島國存續。數十個最容易受到氣候變遷影響的小島國組成的小島嶼國家聯盟(由古巴、牙買加、巴布亞紐幾內亞和馬爾地夫等39個國家組成,其中馬爾地夫是全球地勢最低的國家)隨後同聲呼籲世界,「拯救我們的未來」。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IPCC)9日公布2014年以來首份氣候變遷重大科學評估。報告內容顯示全球暖化速度比原本預期更快,且幾乎全可歸咎於人類。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氣候談判負責人、代表美洲國家安地卡及巴布達(Antigua and Barbuda)的布萊克.雷恩也發布聲明呼籲必須扭轉這種局面:「殘酷的事實就是,如果我們將升溫幅度維持在攝氏1.5度,我們仍然會面臨海平面上升半公尺的結果。但如果我們確保升溫幅度低於攝氏2度,就可以避免海平面長期上升3公尺。這關乎我們的未來,就在這裡。」
美國交通部長布蒂吉格也指出,對於人類適應極端天氣的可能手段,基礎建設將會是重要的關鍵,內容包括防洪建設、醫療院所的空調配置、蔭蔽通道、耐高溫道路等。「我們目前的準備進度,遠遠落後於氣候變化速度。氣候變遷,原本是某種遙不可及的風險議題,但現在已經清楚轉變為刻不容緩的議題。」
台灣氣候變遷 在 地球公民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燙青菜愈來愈小盤原來也跟氣候變遷有關!?
哈囉大家我懸崖編🏞️,前幾天晚上想吃火鍋去超市的時候,一顆高麗菜竟然要150,差點懷疑難道他切開來的時候會唱歌,回想曾經盛產時價格低到不行(據崖媽記憶最低買過一顆5塊錢),一樣的100塊曾經可以買到20顆高麗菜,此刻卻連一小顆都買不起。
原來是因為盧碧颱風與後續西南氣流的大雨,造成全台近兩億農損,葉菜類也因此價格大漲的關係。
回想近幾年,放到颱風假的次數似乎有變少,造成乾季缺水;一有颱風來,卻又一次把雨下完到處淹水。其實這都跟氣候變遷息息相關。
根據2017年台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未來侵台颱風的個數可能減少,但強颱比例、平均颱風降雨強度都可能增加』,造成這種不雨則已,一雨驚人的極端狀況。
為了應對因為氣候變遷而年年加劇的極端氣候,台灣政府應該有所具體的規劃,儘速修氣候變遷法,強化台灣減碳與調適政策。
-
🌦氣候小辭典|
調適:為了因應實際或預期的氣候衝擊或其影響,而在自然或人類系統所做的調整,以減輕危害或發展有利的機會。
—
🌪🌏瞭解更多氣候變遷議題脈絡,歡迎參考「疫情下的氣候緊急時代」系列專文🌏🌪
https://bit.ly/3kLBLGC
台灣氣候變遷 在 IC 之音 FM97.5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喜訊再一波!恭喜《氣候戰役在台灣》-氣候變遷下的海洋與珊瑚保護行動 入圍第五屆 #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歡迎粉絲和聽眾一人一句祝福,為我們集氣加油🎊也歡迎為我們投票!台達基金會《低碳生活部落格》
節目連結:https://user108600.psee.io/3kxlv7
喜訊連結:https://pse.is/3lhbt3
投票連結:https://www.newsaward.org/vote
台灣氣候變遷 在 陳宜民教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氣候變遷水患成災,前瞻預算打水漂
今年7月底至8月上旬的一場西南氣流加上盧碧颱風帶來的豪雨,對中南部造成嚴重淹水(經濟部水利署稱為「0806水災」)及農損。許多民眾不禁懷疑,蔡政府在前瞻計畫中投下了2508億元的治水預算,為什麼對水資源的管理,績效還是這麼差?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永續發展組和經濟財政組,24日聯合舉辦「氣候變遷水患成災 前瞻打水漂?》座談會,邀請專家學者為台灣的治水把脈。
永續發展組召集人陳宜民首先帶領與會者為日前勘災時落水的高雄桃源區代表謝宜真祈福,希望失蹤近2週的她最終能平安歸來。接著陳宜民指出,從7月份德國萊茵河水患以及中國大陸鄭州水災,到0806水災重創南台灣,氣候變遷對環境造成的災害,已一再重複發生,「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是否能夠因應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挑戰,是一個必須嚴肅思考的課題。
前內政部長、現任台灣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以「總合治水策略與實踐」為題,進行了15分鐘的專題演講。呼應陳宜民前述提醒,李鴻源直言「風調雨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旱澇交錯已成常態,他甚至預言,未來人類將會陷水資源的搶奪大戰,而台灣已經不可再建水庫、清汙效果也有限,台灣將不斷遭遇淹水、缺水問題,該怎麼辦?李鴻源表示,過去以工程技術治水、相信「人定勝天」的這種理念已經過時了,必須從國土規畫和都市設計這種上位思考,對治水進行透水、吸水和保水的三合一規畫。
此外,治水必須以跨領域對話、跨部會整合、中央與地方以及公私部門之間合作的方式進行,而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李鴻源以過去因地層下陷問題與雲嘉一帶農漁民馬拉松式的溝通為例指出,他體悟到解決地層下陷問題之前,必須先幫助農漁民設想生計問題的解決之道。李鴻源認為,政府必須更聰明,才有辦法面對多變的氣候、解決問題,而政府要變得聰明,前提是人民要更聰明,知道如何要求並監督政府。
李鴻源並補充,協助台中市政府與東海大學合作,共同整治東大溪的過程,是很美好的公私部門合作經驗。雖然這個計畫不算太大,但卻呈現了多元的成果,不但是水質整治工程,也呈現了環境人文、生態恢復、水質改善及環境教育等多個面向和層次,甚至幫助東海大學在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機構的「2020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獲得全台私校排名第一的佳績。
國民黨立法委員謝衣鳳表示,過去10年來,政府在區域河流整治計畫中,已完成了110萬公尺的排水路整治,其中,台南有20萬公尺、嘉義縣14萬公尺、屏東是13萬公尺,是水路整治的前3名,但這次0806卻仍然淹得很嚴重,因為降雨量實在太大。由此也令人省思,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的滾動式調整時間,必須縮短,如此才能根據環境現況,及時提出改進之道。
謝衣鳳並指出,海埔地整治等所清出來的大量海砂,政府應該要妥善運用。
前環保署長、台大地質系退休教授魏國彥回應指出,位於高雄小港大林浦海岸的南星計畫,當年就是運用海砂填海造陸,可惜後來沒有繼續下去。
魏國彥以知名歷史學者陳寅恪的詩「讀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猶是去年人」指出,就一個地質學者而言,許多環境的問題其實早就了然於心,因為研究地質就是探索大自然的歷史,所以知道什麼地方可以做什麼樣的建設、不該做什麼樣的建設。魏國彥認為,台灣防災治水要趨吉避兇,就要將地質因素納入;他呼籲:治水、防災、選線(施工路線的選擇)的工程設計,「要延攬地質人才加入!」
前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胡思聰提醒,目前許多工程施工時所參考的數據和係數,不但已歷經4、50年沒有修改,且往往是西方所訂,恐怕已經不符合目前變化快速的環境和氣候條件,再加上許多地方人口密集、人類活動頻繁,當初的規畫設計早已無法適用,例如為1萬戶設計的排水系統,如今卻有好幾萬戶居住其間,那麼這個系統當然就難以處理排水的問題,一定要及時修正,否則就會出問題。
即將在今年11月到英國格拉斯哥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屆大會(COP26)的立法委員陳以信指出,眾所周知,溫室氣體排放是造成氣候變遷的重要因素,因此各國都正全力降低溫室氣體,台灣也訂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然而,蔡政府的 執行態度卻相當消極。例如,按《溫管法》規定,政府早應於2019年制定的第2期管制目標,但目前仍渺無蹤影;應於今年6月份提出的溫室氣體國家報告,目前已過了2個月,蔡政府也迄未提出。
陳以信呼籲蔡政府儘速依規提出,不然在COP26上要報告什麼?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水利技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賜賢,在書面報告中指出,探討此次0806水災中,高雄發生洪災的主要問題在於,過度注重水質的整治,卻忽略了上游洪峰流量的削減及下游潮汐頂拖的問題,也就是說,主政者偏重親水景觀綠化、易於討好民眾的表面功夫甚於防洪排水處理的基本功。
他建議,考量都市流域治理時,必須在區域的防洪排水和流域對策下更多功夫,並且要師法自然的流量分擔策略,將流域的降雨根據不同都市土壤利用情況所流出的洪水量,做流域分配量處理。
國政基金會經濟財政組召集人林祖嘉,在座談會的結論中指出,對照4、5月間,台中、苗栗等縣市才因缺水問題,被迫實施「供5停2」措施,影響民生、農耕用水,8月竟發生大淹水,看來缺水、淹水已交錯而至。他認為,應重新評估政府的治水能力;其次,應儘速拉高下水道建設比率;第3,氣候變遷造成的災害發生率大幅升高,政府治水相關的參考年限也要進行修正。例如,過去10年、20年才會出現的大雨、豪雨、強降雨等,現在可能1、2年就出現一次,因此防洪治水的規畫和設施標準,也必須跟進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