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七點半最後一場 #不再重播
今晚19:30敬請準時到下列連結觀賞直播:
https://youtu.be/LRV38-P3Zic
雖然一周前我就預告《再說再見電影版》上映的訊息,但是後來我就沒有繼續推廣,因為我自己也有點擔心觀眾反應如何,經過昨天首映之後,我終於放下心中的石頭,可以好好寫一些...
#今晚七點半最後一場 #不再重播
今晚19:30敬請準時到下列連結觀賞直播:
https://youtu.be/LRV38-P3Zic
雖然一周前我就預告《再說再見電影版》上映的訊息,但是後來我就沒有繼續推廣,因為我自己也有點擔心觀眾反應如何,經過昨天首映之後,我終於放下心中的石頭,可以好好寫一些東西了。
昨晚觀眾反應熱烈,最高觀看人數一度逼近900人,討論的程度甚至一度引起網友在直播間吵架,完全超乎我的預期。
#觀眾看戲看到吵架
先聊聊昨天的吵架事件好了,一開始所有的觀眾留言都是「質感好高」、「舞台劇竟然有分鏡」、「好像電影喔」,我當時看了真的很開心,一直很想加入討論,但是考慮到我其實只是電影版的執行導演,不是劇場版的原創,所以還是忍著興奮的心情默默看著大家的對話,把舞台留給大開劇團跟李明澤導演,沒想到後來居然有觀眾在網路上吵起架來。
《再說再見電影版》的第四場,故事描述一個小學生被同學排擠,導致產生輕生的念頭,自殺未遂獲救之後,在老師的鼓勵下,發現自己的價值,開始朝著文學之路發展,不但停止自殺的念頭,也找到人生的方向。這個時候有一個觀眾表示這種自殺的戲碼怎麼可以在網路上面播出,會引起模仿的效應,其他網友一開始沒有聲音,但是後來也站出來反駁,引起了一陣騷動,成了《再說再見電影版》全球首映的小插曲。
這件事其實是個很複雜的議題,之前《黑暗騎士》跟《小丑》上映的時候,因為發生有人看電影導致行為失控,進而衍生出社會事件的案例,因此許多基本教義派就站出來表示電影或是藝術表演應該要立法控管,恢復到過去嚴格審查的制度。
最近一部在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演出的音樂劇「勸世三姊妹」,因為在劇中爆出大量髒話與粗口,引起網友議論,紛紛表示不滿。
#作品的價值不在於形式高雅還是粗俗
我不知道大家對於以上案例有什麼看法,但是我個人覺得台灣已經是個非常成熟的國家,我們早有藝術創作分級制度,針對不同年齡層設定不同的分級審查,即使沒有分級,我們也應該要理解所有的藝術都是「創作者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傳達個人的想法」,我們應該學習去理解創作者背後想傳遞的訊息,而不是經由表面的形式而二分法地決定一個作品「有沒有價值」,一部製作精良的傳統戲曲傳遞著「復興中華文化」或者是「忠臣孝子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觀念,對我來說不會比幾個人在路邊裸體演出行動劇呼籲減碳降低地球暖化來的有價值。
以《再說再見電影版》裡面自殺的情節為例,校園霸凌是個再真實不過的社會現象,每個當下都活生生在我們眼前上演,這部戲的導演李明澤 李澤啦 跟演員 蔡依玲 勇於挖開內心的傷口,血淋淋地在大眾面前重演她當年最刻骨銘心的回憶,我們應該做的是讚賞,並帶著孩子一起討論這個故事帶給我們的啟發與意義。
有的家長擔心社會事件對小孩帶來不好的影響,有的家長厭惡傳統宗教活動的行為或是噪音帶給孩子負面影響,我還聽過某個藝人上節目抱怨鄰居在路邊辦喪事,他很擔心自己小孩看到遺照會嚇到,我認為上述所有的情況都是沒有認真跟這塊土地共存在一起的結果,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學習的機會,就像跌倒是學習走路走穩的機會、吃壞肚子是學習飯前清潔的機會、感冒是學習保暖的機會,自殺的新聞也是學習如何面對壓力的機會,遇到宗教活動是學習理解與對不同文化好奇的機會,遇到喪事更是生命教育最好的機會。
更何況《再說再見電影版》第四場的結局,是 蔡依玲 在最後發現了自己的價值,理解了母親對自己的愛,並放下自殺的念頭,發現生命的美好,這樣一個生命蛻變的案例,難道不是一個更好的教材嗎?
#再說再見 #大開劇團 #洪馬克 #洪馬克導演 #李明澤導演
台灣校園霸凌真實案例 在 賴佳微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是「#勵馨分享的台北電影節片單」
#2020台北電影節 將在6月下旬登場,這個周末就要售票,這麼有深度又具社會性議題的片單連身為台中市議員的佳微都很心動,不知道到時候有沒有時間去看?
也希望台中市可以舉辦有深度與社會性議題的活動讓群眾了解、擁抱弱勢,幫助弱勢。更期待台中的動畫影展能發揮更多能量、創意與聚眾力,讓弱勢得以受到更多關注與力量,獲得幸福。
台北市本屆開幕片是以特教學校性侵害事件為主題的《#無聲》,光看預告就令人揪心。討論同志伴侶和收養兒童議題的《#親愛的房客》、關於校園霸凌、數位性暴力的《#哈囉少女》,也都將在台北電影節首映。
透過影像的力量,希望可以讓更多人關注到這些議題!你的電影節片單有哪些?
2020台北電影節➡️ https://www.taipeiff.taipei/
source:台灣新聞整合平台新聞資料庫
翻開報章雜誌,殺人、暴力、性侵、搶劫…社會案件層出不窮,卻沒有被大眾真正地重視或防範,從美國史上最大的體操性侵醜聞、林奕含事件,到最近爆發的新竹體操隊集體性霸凌案件,當我們選擇冷眼旁觀的同時,是否也代表著我們淪為沉默的加害者?相信「台南特教學校性侵案」絕非首例,也不是最後一件案例,將性別平等教育落實於校園與社會,多關懷身邊的人們,或許能化解令人心痛的憾事發生。
台灣校園霸凌真實案例 在 林宜瑄-關心社會大小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老師的專業,被留在陽台了嗎?】
看完這個新聞後,首先必須注意的是,雖然在DSM-V(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注意力缺失(ADD)以及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都被歸類為ADHD,但這兩者有重要差異。
簡單來說,ADD症狀以注意力不足為主,而ADHD則是合併出現注意力不足及過動和衝動的表現。
再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是指個體受到嚴重創傷所造成的精神疾病,比如經歷過天災、戰爭、性侵、暴力攻擊、身心虐待、霸凌等創傷。
如果就文中狀況,孩子真的有注意力不足的問題,那麼老師不該施以這樣的處罰,而是要使用行為管理以及認知行為治療來幫助孩子。症狀不是用來標籤孩子的,而是讓專業人員知道如何對孩子施以相對的處遇。
另外,在台灣ADHD約有8%的盛行率,但只有2%的人數就醫,也就是說約有6%的學生沒被發現或拒絕就醫。我們該思考的是,如何再避免相關的憾事出現,改善教師對待ADHD學生的方式。
其實目前台灣教育界對ADHD的敏感度與特異性是非常高的,而且相關特教研習、特教宣導,讓大多數的教育人員都具備相關知識,大多數有特教教師的學校也都能提供相關問題的諮詢。會誤診ADHD的案例不多,大多數的老師都是有相關訓練和知識的,只是有少數老師仍不願好好去瞭解,才會出現這則新聞裡的案例。但是這不是一個個案、一個數字,而是一個孩子,一個真實受傷的生命。
本新聞透露兩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少數教師對於學生的特殊性有著傲慢的態度;第二,校園霸凌的施暴者不只限於同學,還可能有教師。
但目前學校的現況看來,每當教師本身出問題,被要求做調整的往往不是教師。而是學生。學生不外乎是轉班、轉學甚至輪班上課,而有問題的教師卻很難送教評會。加上教評會的組成又全都是校內教師,淪為自己人審自己人的局面。要得罪天天相處的同事,還是教兩年就過的家長。答案不言而喻。
去年天才青年作家林奕含自殺事件,掀起民眾激烈討論狼師問題,然而,即使林奕含的死引起群情激憤,民眾卻也戲稱,要解聘一位老師比判死刑還難,由此可見教師的退場機制的制度必須是好好檢討了。
我認為改善的方式,第一個是教評會的組成不該再僅限於校內教師,而是應比照評鑑制度,由相關領域的人員組成團隊來評估被提評鑑的教師是否需要被輔導,並提高輔導過程的效率。
第二,教師體系也應有類似美國的吹哨者法案,也就是匿名檢舉系統,檢舉者不需要留下任何個人資料,但需有相關證據,讓輔導團及時介入觀察,並且訪談學生以了解實際問題,制定一套標準作業流程。希望在改善教師體系後,不會再出現當民眾打電話給相關單位檢舉,相關單位只會再打給學校了解狀況,但學校永遠會說「沒有問題」,但事實上卻是有問題的導師調科任,如果調科任再出問題,就再調輕鬆科目,或低年級的科任老師了。
相關做法涉及龐大人數和體制,仍需再好好討論細節,因為教師體系的評鑑、輔導制度過多,的確常因此造成教師工作量過大,但是我認為我們不能因此就任由教師體制毀敗,而是要朝著正確的目標修改體制和法律。
#林宜瑄教育評論集_第一集
#點此看第二集【謝謝你的援助,但別再叫我跳舞】goo.gl/V3wimU
#點此看第三集【少子化國安危機,做功德來解?】goo.gl/agxcSt
台灣校園霸凌真實案例 在 桃色壞男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這位補教老師你過得好嗎?】剛聽到公聽會有人說校園同戀會霸凌異戀,馬上怒想到這篇。今天超過幾萬人站在立院外面呼喊通過同性婚姻,就是為了要在校園、社會、職場等方面要求真正的平等。這位補教老師你過得還好嗎?要不是國中補習班要求一貫課程不然我也不想上你的課,每次上課就是在祈禱你不要開同性戀玩笑,因為我就是個沒辦法掩飾自己會面紅耳赤而尷尬的人,事實證明我的祈禱都失敗了。你現在可能是孩子的爸,一個你所為“正常”的家庭,但你可能沒想到今天會這麼多人在立院外,為了爭取那你所為“正常”的家庭,作為一個社會老師,有後悔你說過的話,開過的玩笑嗎?
【真實案例(2)】十幾年前我參加國中補習衝刺班,其中一堂課我每次上得壓力很大,老師很愛拿同性戀開玩笑,台下的人還是笑得很嗨。
身為一個教育者,擁有對眾人傳遞訊息的能力,這股力量是逐漸累積且強大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著學生的思維,學生會學習並逐漸受到教育者的價值觀影響,許多的歧視和不諒解便從這些小地方緩緩的萌芽。
目前台灣校園仍然沒有落實完整的多元性傾向教育,校園環境中對性傾向的了解不全面,導致有歧視同性戀,或認為當同性戀是很酷的想法,部分人雖然較早認同自己的性傾向,卻無法在校園的氛圍之中勇敢站出來,只能默默承受這股壓力,隱藏內心真正的自己。
//
桃色壞男孩【Tumblr 特別區】有更新未公開的圖文作品,在臉書公開分享3 月份的圖文就可以向粉絲團私訊索取3 月份的密碼。http://peachesofficial.tumblr.com
#LGBT #多元性傾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