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廟會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為什麼這篇台灣廟會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灣廟會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kokone (kokone)看板Folklore標題[討論] 成為文化資產後呢?充滿負面形象的...


部落格預定文章.先請大家指教了


前陣子文建會公布了一連串的文化資產名單,許多有名的廟會都名列榜上。東港的迎王從原本預定的王船祭也在班頭的爭取之下順利正名。似乎廟會活動在台灣有大的發展空間了。但其實不然,撇開這些大型知名的廟會不說,各地的廟會都給人不佳的觀感,特別是都市中的廟會活動。

在大多數人心中,廟會就是混混聚集、製造噪音垃圾、阻礙交通、迷信斂財的集合詞。當然在喜歡廟會的人看來不是這樣的,但除了一些有特色或是鄉村間的廟會場,其實也很難反駁這些負面觀點,只能透過文化觀點來加以掩飾。所以在廟會的討論中,這些話題就是禁忌的話題。偶爾隨著一些新聞大家稍微說個幾句,不太會公開討論,成為一個你知我知就好的秘密。特別在現今大家都會使用網路的狀況下,許多牛鬼蛇神的轎班實際上也是討論區的閱聽讀者。

先撇開這些不說,目前許多廟會也都意識到轉型的問題。要加進文化以及觀光的因素,因此開始標榜自己的特色。但實際上,台灣現在的廟會能保留自己的特色不多,倒是不同廟會間的相似度倒是越來越高。大家總是會以日本做為廟會發展的最好範例,事實上文建會的文化資產某種程度也是有模仿日本重要文化財的概念,只是日本對於文化財的定義更廣也更清楚。但事實上兩邊的差異極大,光社會對於廟會的觀點就大不相同,這也使得要模仿日本的模式也極為困難。但我們先看看現今對於廟會觀感的負面印象到底從何而來?

廟會的過去

清代的台灣廟會

清代關於廟會的紀錄不多,而且大致上都以一個地區的整體印象做描述。鮮少有特別記錄單獨某地的廟會活動,當然斂財迷信的批評是沒少過。不過以漢人移民到某處必先建立廟宇的習慣來看。想必廟會參與者必定甚多,而許多地區也都以廟宇為中心,發生大規模的械鬥。而這種地域性也維持甚久,到今天都還看得到影子。但大體上廟會在當時是一個地區群體維持凝聚力的重要活動。

日據時期的台灣廟會


日據時期日本為了有效治理台灣為了一系列大規模的調查,這些資料也就成為後來研究台灣民間信仰的珍貴資料。在統治初期,日本對台灣的民間信仰及廟會活動並未有太大規模的查禁。而隨著日本人的建設,台灣經濟情況好轉。各地的廟會活動也大規模發展,許多知名的廟會大致都在那時奠定基礎。例如當時許多大稻埕商人利用霞海城隍廟來推銷商品,也因此間接傳播霞海城隍信仰。還有大甲媽祖也在日據時期迅速傳播信仰。在這段時期,許多陣頭盛行,也有一定的規模跟精緻度。例如在日本裕仁皇太子來台時,許多北部的知名陣頭都曾參加其訪台活動,例如靈安社以及
藝閣。而藝閣在當時也是許多騷人墨客的寫作對象。

在日本治台前期,廟會活動並無受到當局太大干擾。相反的,比起清代,這時期的廟會活動反而因為經濟力的好轉而呈現大規模的成長。七角頭的目前型態就是在這時期確定下來的。這時期,也是許多信仰開始的時期。廟宇本身也是當地仕紳階級聚集的場所。轎班陣頭在這時期也大部分都是廟宇自己的子弟擔任。時至今日,南部依舊還有許多地方維持著這樣的傳統。小說家楊逵在小說中曾有描寫過主角擔任八家將的橋段,必須與許多人競爭才有擔任的資格,顯見當時參與廟會陣頭是一項殊榮。與今日的情景相差甚遠。

後來的大規模禁止廟會是在西來庵事件以及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為了加速台灣內地化,發布了一連串的政策:如強制整理各寺廟、送各寺廟神歸天等一系列的措施。廟會大致上在此時期都是絕跡的。雖然有些習俗被斥為浪費、迷信等陋習。但這時期的廟會活動還是延續清代,社會上對於廟會並無太多負面的評價。整體而言,日治時期對台灣民間信仰還是採取懷柔的措施,至到中日戰爭才開始進一步的緊縮。

國民黨流亡來台

目前社會上對廟會負面評價的原因多半來自於這時期。國民政府於民國37年公布查禁民間不良習俗辦法,明令禁止的項目有崇拜神權迷信,而崇拜神權迷信包含以下行為:
一、以卜巫、星相、巫覡﹑勘輿為業者。
二、崇奉邪教開堂惑眾者。
三、供奉淫神藉以斂財者。
四、設立社壇降鸞扶乩者。
五、舉行迎神賽會者。
六、妄造符咒、圖讖、預言,或散布此類文字、圖畫者。
七、印刷或販賣傳播迷信之書籍、傳單及圖畫者。
八、藉符咒、邪術醫治傷病者。
九、假託神權迷信,從事其他非法活動或秘密結社者
很顯然,國民黨比日本人還狠一點,日治末期才開始大規模禁止
迎神賽會。國民政府還沒來台就先禁止了。但幸好中國人法條制訂雖嚴,但執法寬鬆。所以透過各種名目申請遊行許可,什麼慶祝台灣光復、慶祝抗戰、廬山會議都出來了,但這也是之後的事了。禁止迎神賽會對於當時的台灣人也不太能接受,省諮議會有這樣一份文件:台北市黃啟旺等4名建議省當局下令地方當局勿用權力嚴禁迎神賽會以加深官民之隔閡而動搖民眾對國家之忠誠。
五、六零年代,各地廟會活動漸漸復甦。因此後來又制定了台灣省改善民間
習俗辦法,規定統一拜拜、統一祭品,也開始嚴加取締乩童。這時期也報導了許多乩童斂財的新聞,使得乩童成為一種低下、迷信的代稱。連帶的與乩童有關的廟會、神壇也一併受到波及。除了法令禁治,國民政府也以一連串的中華文化或是儒家思想來改正具有強烈地域性的民間信仰,同時也如同日本人一樣強調以"科學"破除"迷信"。民國六十六年台灣省政府出了這樣一本小冊子:迷信害人知多少,封面即是描繪轎班扛神轎過火的樣子。妙的是,同時期小學課本也有媽祖的故事,但完全沒提到大甲媽祖進香這回事。

透過法令、教育等各種手段,總之,廟會等於迷信、陋俗、鋪張浪費的映象便揮之不去。這也使得後來的廟會參與者有了斷層,成為失落的一代。

現在的廟會

在上述的背景之下,地方菁英多半不願參與廟務。取而代之則是各種地方派系介入,尤其龐大的廟產或是做為選舉的樁腳,廟宇被不同勢力把持也是這樣開始。廟會活動由於被描繪成迷信、陋俗、鋪張浪費,許多家長也因此不願意讓孩子加入廟會活動。廟會勞動人力的缺乏使得許多信徒人數較少的宮廟私壇開始吸收中輟生,但這樣又衍生出更多的問題。

中輟生參與廟會產生的問題在八零年代成為一種社會問題,被許多媒體報導。原本在本土化運動興起,廟會又開始為人所知並且願意參與的時候,卻又因為中輟生問題形象大損。教育部更因此下了公文,要求各學校禁止學生參與廟會。東港大漢樂團首當其衝,原本與東港國中國樂班的合作也因此宣告中止。後來徵召社區媽媽才得以延續,近年才又恢復與東港國中的合作。發展至此,廟會活動算是黑的差不多了,時至今日,這樣的報導還是時有所聞。不過從八家將換成官將首、中輟生變成青少年,最近的案例便是台中法天壇。


這些年輕職業陣頭轎班在加入廟會之後很快便形成一種新的廟會文化。原本廟會之間就會相互影響,但大多限於某區域。但隨著這些年輕職業轎班陣頭增多,這族群的愛好品味很快就散布全台,其影響力遠遠超過任何一種型態的廟會。例如拜廟的步法,台南步法很快就遍即全台。就連歷史悠久的台北青山王在民國95年繞境就發生青山王轎班以台南步法拜廟,引起老輩的不滿。鹿港顯轎的流行,原本神轎各地傳統不一,這種年輕職業轎班會愛用的神轎流行全台,當然佛具店也功不可沒。最明顯就是原本流行於新莊的官將首,一夕之間流行全台。諷刺的是,原本八零年代大流行
的八家將也因官將首興起而沒落,反而變成需要保存的對象。但種情況好比廟會界的蛋塔熱、腳踏車熱潮。大家不彷預測一下繼官將首之後下一個會是什麼?

當然一些有嚴謹歷史傳統的廟會也開始自清,比方西港香除了原有的幾陣八家將外便不再接受其他八家將參與。大甲媽祖也徵召一堆義工團參與進香事務。但像是北部青山王出巡還是有發生官將首與青山宮八將團嗆聲的例子。對於這些有悠久傳統的廟宇而言,這些不是太大的問題,年輕職業陣頭轎班的文化也無法有效的傳播。但是對於一些歷史尚短,規模不太的廟會而言,年輕職業轎班陣頭卻是擁有相當大的主導力。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6.183.173
skj21568:下一個會是電音三太子壓迫到傳統神將、醒獅壓迫傳統獅陣 12/08 08:48
zippo611:推!! 12/08 11:42
pili1321:清代政府其實對廟會也相當提防 甚至明令禁止廟會活動 12/08 11:56
pili1321:淡新檔案一篇關於大甲媽進香的文章 就是官員擔心人數眾多 12/08 11:57
pili1321:發生動亂情事 考慮加派兵力戒護 12/08 11:57
pili1321:哈 剛發現有錯誤....是擔心不肖劫匪趁機扒竊 = = 12/08 12:02
truewell:覺得近年來廟會,多數年輕人重視的不是傳統廟會文化, 12/08 13:10
truewell:只是自己想表現而已,而廟會只是他們愛現的平台, 12/08 13:11
truewell:發揚傳統廟會文化是藉口,否則嗆青山宮八將團的蠢事, 12/08 13:12
truewell:不會出現,而一些縣市的傳統家將又怎麼還會ㄧ直消失。 12/08 13:15
truewell:很多自以為是的創新,稿的全台的廟會都大同小異, 12/08 13:18
truewell:殊不知他們厭倦的傳統才是最代表自己縣市文化特色的 12/08 13:20
zippo611:請問樓上~那有改進的方法嗎?! 12/08 18:47
skj21568:用教育和媒體向下紮根吧~在我們這一代或許看不到成效 12/08 21:18
skj21568:但是一定能改變下一代的觀念~ 12/08 21:19
skj21568:像今年在後壁頂長村舉辦的打面節~全村老中青+幼幼都參與 12/08 21:22
skj21568:http://0rz.tw/ivEO9 讓下一代了解到家鄉的文化 12/08 21:22
pili1321:這就是我喜歡看小鄉村武館廟會的原因..... 12/09 01:03
hgfdew:年輕人新思維的創造/加入新廟會元素,很多已偏離傳統... 12/10 02:34
hgfdew:常常見到武轎班少年仔個個髮型怪里怪氣,轎子裝飾得跟電子花 12/10 02:43
hgfdew:車一樣,有的轎上還有鋼絲插著木偶(神?)跟著轎子甩動...等 12/10 02:46
hgfdew:表現出的不是神明出轎的莊重氣氛,而是一整個輕浮亂象,不禁 12/10 02:49
hgfdew:覺得這樣的武轎座上真是神明?還是陣頭表演用的裝飾品? 12/10 02:51
kokone:更正一下...武轎上有用鋼絲插著像布袋戲偶的東西 12/10 04:18
kokone:那是王爺的部將啦...不是亂發明的啦 12/10 04:18
jiunyiwu:有些廟的五營好像有看到是用偶頭 12/10 09:36
hgfdew:謝謝k大的指正^^ 12/10 12:54
hgfdew:不過疑問的是,1既是神明的部將,擺放位置怎會弄得比主神高? 12/10 12:57
hgfdew:2部將戲偶若真有入神,有如串燒的做法...感覺不是很舒服||| 12/10 13:03
hgfdew:3戲偶沒入神,只是神將的象徵性,那也看不知其意義在哪... 12/10 13:06
hgfdew:五營有用偶頭這點沒什麼疑問,但武轎頂上所看到表現"手法"是 12/10 13:15
hgfdew:古早所流傳的正統?還是後來的人想搞噱頭所產生來的? 12/10 13:18
zippo611:那是六丁六甲~ 12/10 14:36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