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男友的條件是什麼?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交往對象不在乎顏值的人。
.
我欣賞聰明的人、有趣的人,還得有我不能及的地方!
.
這裡我指的聰明不代表學歷高。
.
他可以是來自於各行各業、不同學科。我很常對朋友說:
.
「今天你認識了一位你覺得不錯的對象,對方無論怎麼聊就是圍繞著車、房、喜歡的奢侈...
我選擇男友的條件是什麼?
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是一個交往對象不在乎顏值的人。
.
我欣賞聰明的人、有趣的人,還得有我不能及的地方!
.
這裡我指的聰明不代表學歷高。
.
他可以是來自於各行各業、不同學科。我很常對朋友說:
.
「今天你認識了一位你覺得不錯的對象,對方無論怎麼聊就是圍繞著車、房、喜歡的奢侈品牌、學歷或者他工作的崗位。如果你今天把這些都從他生命抽掉了以後,他還剩下什麼?他是否還有其他值得你被吸引的地方?」
.
當初我也約會過幾位德國男生,大部分聽到我在零售業上班就會對我標上標籤,覺得是一個不需要學歷隨便人都可以去的地方。
.
當你真的遇到對方瞧不起你的工作、你的人,是誰的問題?你的嗎?工作收入是拿來評論一個人好與壞的標準嗎?我想不是吧!
.
頂多就證明彼此都不是彼此想要找的人罷了。
.
合不來?
.
OK, NEXT PLEASE! (🚬)
.
我喜歡我的工作,有個不錯的收入,工作環境佳,或許我的職業不會讓我有一天大富大貴,但這是我的人生目標嗎?不!
.
為了避免嚇跑對方,我是一個在不熟對當前不會與對方透露我另一個網紅身分的人,畢竟他要認識的是我這個人,而不是網路上的我!
.
網路上的我不是全然的我,我不是永遠都這麼的光鮮亮麗、漂亮,再來我還能當多久網紅?
.
我是個一到五每天都穿運動服背運動包配上我開口笑的靴子去上班、每天在倉庫裡管理貨品的女人,全身偶爾髒兮兮,手指有時候被紙箱割破,坐電腦前眼鏡會垂到鼻子中的人,這才是對方需要認識的我。
.
畢竟這佔了我生活裡的百分之八十!
.
我們會合得來是因為我們有非常多共同的興趣!我們有相同的價值觀、大部分我們的品味都一致:喜歡逛跳蚤市場、聽相同的音樂、看電影與影集、去看演唱會、去趴踢和假日一起修他的椅子或者假日一起去運動!
.
前面提到對方要有我所不能及的地方,讓我佩服的地方。
.
嗯..太多太多了,就舉一個例:譬如說小男子看植物、看狗直接講名字的功力很佩服我,加上他神釣魚能力讓我確保我們哪天在荒郊野外走失我不會餓死😂
.
當然,除了他的釣魚不是我的興趣以外很多時候我們都可以一起充分的渡過我們的閒暇時間。
.
我很堅持下班後就好把工作拋諸腦後,我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公司裡度過,為什麼我回家了還要把工作帶回來呢?這點他跟我看法完全一致。
.
釣魚小男子是念建築畢業緊接著到他目前的公司上班當建築師,是啊,他目前工作的地方是蠻多德國人會覺得青睞,大概就像你去台灣什麼大企業底下上班一樣道理。
.
而我呢?我來德國求學沒畢業然後離婚到留在精品做銷售到後來轉倉管一職。
.
雖然我們兩個在工作上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但卸下職務後我們有好多好多的事可以一起做、好多東西可以與對方分享!我們都很享受彼此兩人的時光,像我們到現在還是週末一起去喝酒、跳舞就像當初剛認識那樣!
.
我也曾經被大家所謂的有錢人追求,但我這個人對於這些車子、房產沒什麼興趣,講真的,又不是我的我興奮什麼。我當初與前夫的生活在德國已經算很好。你說我現在會懷念嗎?
.
真的一點都不會!
.
我好開心我離開了這段婚姻,每天住在豪華公寓裡當個怨婦的生活我再也不要了!
.
現在的我很幸福,有個愛我的男人,有個穩定工作,有能力可以偶爾犒賞自己買給什麼的日子我已經覺得很棒、很知足!
.
很多人希望自己的伴侶要有多高的學歷、好的工作頭銜,我偶爾與一些朋友聚餐,朋友的朋友們在飯後話題裡總離不開彼此互相吹捧自己伴侶有多棒、住哪、又去了哪裡渡假、買了什麼亦或者每月賺多少錢等。
.
我認為什麼事都沒有永久,人生裡的變數太多,你永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
.
所以我只在乎自己有沒有好好的工作、過生活,逼自己每個月存多少錢,有個良好的理財規劃很重要。
.
伴侶不論賺多少錢,只要沒結婚,都不會是你的(就算結了,婚前契約簽了也不一定是你的)你當然可以為你伴侶感到驕傲,但拿來炫耀就很沒有必要,畢竟他的文憑不是你/我拿到的、他的工作也不是你/我得到的,他賺的錢也不是你/我的。
.
.
阿嬤有句話很常對我說「每克查博朗?克尬弟卡西在(要靠男人?靠自己最實在)
.
所以,我們真的不需要羨慕其他人住哪、賺多少、做什麼工作!你要在乎的是你自己的人生,要如何好好規劃自己的未來,如何成為一位就算沒有另一半也可以把自己照顧很好的人!
.
對於一些到目前還覺得只要找有錢人嫁的人我就是真心祝福她們。這種真的是可遇不可求!
.
當然大家不該有仇富的心態!誰知道你哪天枕邊人會不會突然發大財你從平凡家庭主婦變成時尚貴婦🤷🏻♀️
.
總之,我的經驗告訴我,花別人的錢絕不會比花自己的錢還來的自在與開心!
.
生活品質、個人品味也絕對不是只用錢買來的!
.
你的價值不該從你的工作、收入、外表、學歷來被定位!
.
我很常對朋友提到我最愛的兩個 情侶, Maite+ Gigi, Shelly+冠廷 @monkeygigihsu @maite__w @shellywangtpcy 他們彼此也是職業上八竿子打不太著的人最後因為相愛有共同的興趣並且相同的價值觀而在一起!
.
神仙眷侶我必須說!
.
他們不論生活態度、感情/人生觀都是值得我們所學習也是我嚮往的!
.
台灣家庭在德國學歷 在 台籍女子在德國的吱吱喳喳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今天要來講一個有點嚴肅的話題-網路公審現象。
(第一張照片是我第一次收到可用的長輩圖😂)
上禮拜在德國的網路創作者圈中,有一件事引起了一陣小騷動,雖然當事人不是我,但是心中也燃起了一把悶火。
一個網路創作者願意分享自己在異地的所見所聞和生活經驗,不管是拍影片、寫文章、攝影、投稿⋯⋯⋯都需要花時間和精力搜集資料、撰文等,也不見得每一次分享都能賺錢或有什麼回報,所以最大的目的都只是想把自己看到以及知道的呈現給大家。
德國很大,每一個邦有各自的法律、文化、腔調、用字、節慶、習俗、飲食習慣⋯⋯⋯⋯⋯⋯⋯甚至在同一個邦裡,不同城市也會出現差異,每個在德國的台灣人,都有可能看見德國各種不同的面相。或許以德國來比喻會讓人覺得太遙遠而無法體會,不如就以台灣來說吧!一樣都是在台灣的台灣人,台北人認知的台灣和高雄人、台中人、台南人就可能有很大的差異;再把範圍縮小,我是台北人,我就以台北市為例,我是中山區人,天母區、大安區、南港區、大同區、萬華區⋯⋯⋯的台北人所看到的台北,跟我也會不同,加上不同家庭、成長背景、職業、專業、學歷⋯⋯⋯⋯各種因素參雜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視野和人生體驗,這樣的情況,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都一樣。也許一篇文章中,作者的認知、經驗你/妳不認同,那可以直接關掉不看就好,真的不需要給出任何貶低他人的字眼,『只是來短期交換的吧』、『一定沒小孩吧』、『見識這麼膚淺還敢投稿啊』⋯⋯⋯⋯⋯⋯
『住德國不夠久所以不配談論德國』我也遇過在德國生活幾十年,但是永遠躲在自己的小圈圈,連德文都七零八落,只會用一句:我住德國幾十年了!來塑造優越感,這種人就比較配?!
『沒有小孩所以不能談論教育』,這種概念、邏輯就是一個沒有小孩的兒科醫生不能醫小孩;沒有得過癌症的醫生不能醫癌症;沒有生產過的醫生不能當婦產科醫生。
看著這些留言,一方面替這位作者感到心疼,想著作者挑燈夜戰,一字一句地鑽研,興高采烈地分享,所有的努力可以在一瞬間被底下那些完全沒付出的人一口否決,一方面也想問問留這些話的人:「你們這麼做有讓你們比較高級嗎?」
需要靠貶低他人來突顯自己高人一等,這種人也不是什麼好貨。
當中不少也是在德國的台灣人,雖說人不親土親,但是在那當下看到的卻是自己人打自己人。
『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然後呢?!所有創作者為了不想再給自己找麻煩,於是一一噤聲,或是繼續分享,但是又怕惹禍上身,所以每天都發一些無關痛癢的自拍照、食物照⋯⋯⋯⋯⋯
我可以很老實的說,我有時候也會有這種想法,我幹嘛要花時間寫文章,寫完還要擔心被罵被攻擊被公審?!我大可以發發食物照、美景照就好啊!反正我日子照過,何必再分享什麼議題?!這樣的風氣繼續下去,只會將越來越多網路創作者的熱忱消磨殆盡,然後從此一片死寂,或是網路上只會有一種被特定族群「允許」的聲音,這是大家想要的結果嗎?
也不是說非得認同作者的任何觀點不可,但是該尊重吧!
伏爾泰最著名的那句話:I disapprove of what you say, but I will defend to the death your right to say it. 我並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想要享受言論自由和民主,首先必須擁有言論自由和民主的涵養。
剛好我稍微認識這個作者,所以當我看到她的遭遇時,其實心裡不太舒服,這些隨隨便便就來噴兩句的酸民們,我不確定你們還有沒有一點同理心,如果換成你們的朋友、女朋友、老婆、女兒、姐妹被人這樣對待,你們心情如何?也許對你們來說,只是一個陌生人,而且隔著手機/電腦螢幕,用鍵盤打打字,不痛不癢,但是在螢幕後的,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會哭會笑有感覺的人,也是別人的女兒、姐妹和朋友。
哎~我真的是人很好,還願意開導網路酸民,我的邏輯明明就告訴我:酸民如果還有良心、能理解這些的話,他們哪還會當酸民啊😮💨
其實真的不要罵酸民良心被狗吃了,根本沒有狗會要吃他們的良心,就沒這東西,狗還要吃他們良心是想被餓死嗎!!!!!
#德國生活 #德國日常 #心地好一點霸凌少一點
台灣家庭在德國學歷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婚姻路上失敗! 能讓浪子回頭的,從來就不是賢妻良母》
成為媽媽,是一場體力和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智慧和心胸的修行。台灣這個社會,女人看似有很多選擇很多自由,可是一旦回到生育的話題,女人哪有什麼選擇的自由?選擇生,失去事業;選擇不生,失去尊重。
我一個摯友,之前在公關公司當高階主管,日子過得充實。後來雙胞胎出生,就順理成章成了全職媽媽,結果生活完全換了個樣。她早上5點醒來,夜裡12點還沒能坐下來喘口氣。孩子6個月大前,得抱著才肯睡,兩臂又酸又麻,卻不敢換姿勢;然後家事也不少,剛把寶寶的餐具燙了消毒好,就發現髒衣服堆了一籮筐沒洗……直到夜深寶寶進入夢鄉,摯友才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她說「捨不得睡啊,哪怕已經很累了,都要硬撐著做一點自己的事。」
戲劇「三十而已」女主角顧佳在劇中曾說「當了媽以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就是我這摯友的心聲。直到有一天,先生傳來出軌的消息,摯友才從虛幻無實的假象中醒來。她藏起了碩士畢業證書,全心全意為他做個賢妻良母,6年的時光,卻換來了先生的背叛。生下孩子後她完全沒有了自己,先生卻說她為這個家做的事不算事。無助和失落感襲來,她懷念起從前朝九晚五的日子。但當初生雙胞胎時,如果不當全職媽媽,改送到住家附近的私人托嬰中心,一個孩子每個月3歲前加尿布奶粉至少3萬3000元;每個月養兩個孩子低消超過6萬,還不算坐月子和住院的錢。等到想重回職場,台灣很多公司對於二度就業婦女不友善,只能以初階服務業回到職場,收入下滑。反觀先生,越活越精彩,工作上的成就帶給他滿滿的自信和驕傲,人際關係互動良好,妳瞧瞧,他多為自己而活。
我另一嫁到德國的朋友,則完全不用在女人「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選項中掙扎。德國一直都有孩童津貼,跟生養家庭是否富裕無關,因為國家政策認為孩子是國家人力的資產,所以投資小孩的成本,應該由國家負擔。從小孩一出生到找到職業的18歲,都有孩童津貼,一個月一個小孩至少可以拿到將近台幣7000元,如果孩子到18歲沒有職業可以自立,孩童津貼可以拿到25歲。政府還大量興建接收8周到3歲前幼兒的托兒所,一班最多12位混齡的寶寶由兩位老師照顧,登記的時候只要告知預產期,預定托兒開始日期還有選擇每天托兒時間,保證登記滿一年,都會分配到空位,讓媽媽可以兼顧生養照護而工作,結果締造了讓女性「高學歷、高就業、高生育」的三高良性循環。
但在台灣,我身邊的朋友當上媽媽後,只有靠自己、靠老公、靠長輩養孩子;如果老公跑了,親友也不支持,帶孩子就成了問題。政府與其每個月打賞個幾千元,還不如大量輔導托育人員、和提供低價而能夠信賴的托育機構,雖然非常燒錢,但對媽媽來說,卻是最直接的幫助。我們處在不是高福利、高保障的社會現實中,不想哪天承受我那摯友曾經歷的痛苦,那麼女人,妳不能成為別人的附庸,如果可以,在成為媽媽之前,要先成為妳自己;在成為媽媽以後,也不要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都無所謂,活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都好。
台灣家庭在德國學歷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婚姻路上失敗! 能讓浪子回頭的,從來就不是賢妻良母》
成為媽媽,是一場體力和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智慧和心胸的修行。台灣這個社會,女人看似有很多選擇很多自由,可是一旦回到生育的話題,女人哪有什麼選擇的自由?選擇生,失去事業;選擇不生,失去尊重。
我一個摯友,之前在公關公司當高階主管,日子過得充實。後來雙胞胎出生,就順理成章成了全職媽媽,結果生活完全換了個樣。她早上5點醒來,夜裡12點還沒能坐下來喘口氣。孩子6個月大前,得抱著才肯睡,兩臂又酸又麻,卻不敢換姿勢;然後家事也不少,剛把寶寶的餐具燙了消毒好,就發現髒衣服堆了一籮筐沒洗……直到夜深寶寶進入夢鄉,摯友才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她說「捨不得睡啊,哪怕已經很累了,都要硬撐著做一點自己的事。」
戲劇「三十而已」女主角顧佳在劇中曾說「當了媽以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就是我這摯友的心聲。直到有一天,先生傳來出軌的消息,摯友才從虛幻無實的假象中醒來。她藏起了碩士畢業證書,全心全意為他做個賢妻良母,6年的時光,卻換來了先生的背叛。生下孩子後她完全沒有了自己,先生卻說她為這個家做的事不算事。無助和失落感襲來,她懷念起從前朝九晚五的日子。但當初生雙胞胎時,如果不當全職媽媽,改送到住家附近的私人托嬰中心,一個孩子每個月3歲前加尿布奶粉至少3萬3000元;每個月養兩個孩子低消超過6萬,還不算坐月子和住院的錢。等到想重回職場,台灣很多公司對於二度就業婦女不友善,只能以初階服務業回到職場,收入下滑。反觀先生,越活越精彩,工作上的成就帶給他滿滿的自信和驕傲,人際關係互動良好,妳瞧瞧,他多為自己而活。
我另一嫁到德國的朋友,則完全不用在女人「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選項中掙扎。德國一直都有孩童津貼,跟生養家庭是否富裕無關,因為國家政策認為孩子是國家人力的資產,所以投資小孩的成本,應該由國家負擔。從小孩一出生到找到職業的18歲,都有孩童津貼,一個月一個小孩至少可以拿到將近台幣7000元,如果孩子到18歲沒有職業可以自立,孩童津貼可以拿到25歲。政府還大量興建接收8周到3歲前幼兒的托兒所,一班最多12位混齡的寶寶由兩位老師照顧,登記的時候只要告知預產期,預定托兒開始日期還有選擇每天托兒時間,保證登記滿一年,都會分配到空位,讓媽媽可以兼顧生養照護而工作,結果締造了讓女性「高學歷、高就業、高生育」的三高良性循環。
但在台灣,我身邊的朋友當上媽媽後,只有靠自己、靠老公、靠長輩養孩子;如果老公跑了,親友也不支持,帶孩子就成了問題。政府與其每個月打賞個幾千元,還不如大量輔導托育人員、和提供低價而能夠信賴的托育機構,雖然非常燒錢,但對媽媽來說,卻是最直接的幫助。我們處在不是高福利、高保障的社會現實中,不想哪天承受我那摯友曾經歷的痛苦,那麼女人,妳不能成為別人的附庸,如果可以,在成為媽媽之前,要先成為妳自己;在成為媽媽以後,也不要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都無所謂,活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