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產品中有18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35萬的網紅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婚姻路上失敗! 能讓浪子回頭的,從來就不是賢妻良母》 成為媽媽,是一場體力和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智慧和心胸的修行。台灣這個社會,女人看似有很多選擇很多自由,可是一旦回到生育的話題,女人哪有什麼選擇的自由?選擇生,失去事業;選擇不生,失去尊重。 我一個摯友,之前在公關公司當高階主管,日子過...

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 在 地下電影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0-05-01 21:33:10

【#地下推薦】 『六月份有什麼超值得期待的電影?』✨ - 時序六月,即將進入盛夏酷暑,而每個月初1號的【地下推薦】也邁入第六篇,這次和前五個月一樣,選了心中值得關注的10部電影要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每個月都能感受到電影的美好。 - 👉6/1《#樹下驚魂》#Underthetree 《樹下驚魂》有著北...

  • 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5-10 11:04:25
    有 778 人按讚

    《婚姻路上失敗! 能讓浪子回頭的,從來就不是賢妻良母》

    成為媽媽,是一場體力和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智慧和心胸的修行。台灣這個社會,女人看似有很多選擇很多自由,可是一旦回到生育的話題,女人哪有什麼選擇的自由?選擇生,失去事業;選擇不生,失去尊重。

    我一個摯友,之前在公關公司當高階主管,日子過得充實。後來雙胞胎出生,就順理成章成了全職媽媽,結果生活完全換了個樣。她早上5點醒來,夜裡12點還沒能坐下來喘口氣。孩子6個月大前,得抱著才肯睡,兩臂又酸又麻,卻不敢換姿勢;然後家事也不少,剛把寶寶的餐具燙了消毒好,就發現髒衣服堆了一籮筐沒洗……直到夜深寶寶進入夢鄉,摯友才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她說「捨不得睡啊,哪怕已經很累了,都要硬撐著做一點自己的事。」

    戲劇「三十而已」女主角顧佳在劇中曾說「當了媽以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就是我這摯友的心聲。直到有一天,先生傳來出軌的消息,摯友才從虛幻無實的假象中醒來。她藏起了碩士畢業證書,全心全意為他做個賢妻良母,6年的時光,卻換來了先生的背叛。生下孩子後她完全沒有了自己,先生卻說她為這個家做的事不算事。無助和失落感襲來,她懷念起從前朝九晚五的日子。但當初生雙胞胎時,如果不當全職媽媽,改送到住家附近的私人托嬰中心,一個孩子每個月3歲前加尿布奶粉至少3萬3000元;每個月養兩個孩子低消超過6萬,還不算坐月子和住院的錢。等到想重回職場,台灣很多公司對於二度就業婦女不友善,只能以初階服務業回到職場,收入下滑。反觀先生,越活越精彩,工作上的成就帶給他滿滿的自信和驕傲,人際關係互動良好,妳瞧瞧,他多為自己而活。

    我另一嫁到德國的朋友,則完全不用在女人「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選項中掙扎。德國一直都有孩童津貼,跟生養家庭是否富裕無關,因為國家政策認為孩子是國家人力的資產,所以投資小孩的成本,應該由國家負擔。從小孩一出生到找到職業的18歲,都有孩童津貼,一個月一個小孩至少可以拿到將近台幣7000元,如果孩子到18歲沒有職業可以自立,孩童津貼可以拿到25歲。政府還大量興建接收8周到3歲前幼兒的托兒所,一班最多12位混齡的寶寶由兩位老師照顧,登記的時候只要告知預產期,預定托兒開始日期還有選擇每天托兒時間,保證登記滿一年,都會分配到空位,讓媽媽可以兼顧生養照護而工作,結果締造了讓女性「高學歷、高就業、高生育」的三高良性循環。

    但在台灣,我身邊的朋友當上媽媽後,只有靠自己、靠老公、靠長輩養孩子;如果老公跑了,親友也不支持,帶孩子就成了問題。政府與其每個月打賞個幾千元,還不如大量輔導托育人員、和提供低價而能夠信賴的托育機構,雖然非常燒錢,但對媽媽來說,卻是最直接的幫助。我們處在不是高福利、高保障的社會現實中,不想哪天承受我那摯友曾經歷的痛苦,那麼女人,妳不能成為別人的附庸,如果可以,在成為媽媽之前,要先成為妳自己;在成為媽媽以後,也不要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都無所謂,活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都好。

  • 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 在 BoBoCan 寶貝幫【主播媽咪影音育兒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5-10 11:04:25
    有 779 人按讚

    《婚姻路上失敗! 能讓浪子回頭的,從來就不是賢妻良母》

    成為媽媽,是一場體力和精力的較量,也是一場智慧和心胸的修行。台灣這個社會,女人看似有很多選擇很多自由,可是一旦回到生育的話題,女人哪有什麼選擇的自由?選擇生,失去事業;選擇不生,失去尊重。

    我一個摯友,之前在公關公司當高階主管,日子過得充實。後來雙胞胎出生,就順理成章成了全職媽媽,結果生活完全換了個樣。她早上5點醒來,夜裡12點還沒能坐下來喘口氣。孩子6個月大前,得抱著才肯睡,兩臂又酸又麻,卻不敢換姿勢;然後家事也不少,剛把寶寶的餐具燙了消毒好,就發現髒衣服堆了一籮筐沒洗……直到夜深寶寶進入夢鄉,摯友才有一點自由支配的時間,她說「捨不得睡啊,哪怕已經很累了,都要硬撐著做一點自己的事。」

    戲劇「三十而已」女主角顧佳在劇中曾說「當了媽以後,最大的感受就是憋屈,憋屈在一個叫媽媽的頭銜裡。」就是我這摯友的心聲。直到有一天,先生傳來出軌的消息,摯友才從虛幻無實的假象中醒來。她藏起了碩士畢業證書,全心全意為他做個賢妻良母,6年的時光,卻換來了先生的背叛。生下孩子後她完全沒有了自己,先生卻說她為這個家做的事不算事。無助和失落感襲來,她懷念起從前朝九晚五的日子。但當初生雙胞胎時,如果不當全職媽媽,改送到住家附近的私人托嬰中心,一個孩子每個月3歲前加尿布奶粉至少3萬3000元;每個月養兩個孩子低消超過6萬,還不算坐月子和住院的錢。等到想重回職場,台灣很多公司對於二度就業婦女不友善,只能以初階服務業回到職場,收入下滑。反觀先生,越活越精彩,工作上的成就帶給他滿滿的自信和驕傲,人際關係互動良好,妳瞧瞧,他多為自己而活。

    我另一嫁到德國的朋友,則完全不用在女人「如何平衡家庭和事業」的選項中掙扎。德國一直都有孩童津貼,跟生養家庭是否富裕無關,因為國家政策認為孩子是國家人力的資產,所以投資小孩的成本,應該由國家負擔。從小孩一出生到找到職業的18歲,都有孩童津貼,一個月一個小孩至少可以拿到將近台幣7000元,如果孩子到18歲沒有職業可以自立,孩童津貼可以拿到25歲。政府還大量興建接收8周到3歲前幼兒的托兒所,一班最多12位混齡的寶寶由兩位老師照顧,登記的時候只要告知預產期,預定托兒開始日期還有選擇每天托兒時間,保證登記滿一年,都會分配到空位,讓媽媽可以兼顧生養照護而工作,結果締造了讓女性「高學歷、高就業、高生育」的三高良性循環。

    但在台灣,我身邊的朋友當上媽媽後,只有靠自己、靠老公、靠長輩養孩子;如果老公跑了,親友也不支持,帶孩子就成了問題。政府與其每個月打賞個幾千元,還不如大量輔導托育人員、和提供低價而能夠信賴的托育機構,雖然非常燒錢,但對媽媽來說,卻是最直接的幫助。我們處在不是高福利、高保障的社會現實中,不想哪天承受我那摯友曾經歷的痛苦,那麼女人,妳不能成為別人的附庸,如果可以,在成為媽媽之前,要先成為妳自己;在成為媽媽以後,也不要放棄成為更好的自己。結不結婚,生不生孩子,都無所謂,活得明明白白,知道自己要什麼,怎麼都好。

  • 台灣家庭在德國先生職業 在 Servus Belles Abenteuer in Deutschland 小貝德國冒險求生日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1-01-04 18:51:20
    有 48 人按讚

    [可以上班與人類接觸真好]

    今天終於可以出來上班了,雖然很早起,但是因為都關在家,也算是一種另類坐牢或是月子中心體驗營,所以覺得已經關到有一點昏沈乏力,每天都跟老麥大眼瞪小眼。

    #真是勞碌命無法放假太久

    公司沒什麼人,路上也不塞車,明天還要等政府宣布下一波政策。

    慢慢開工感覺真好~

    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覺得有趣跟你們分享,Welt 做了一個調查,女生生子跟職業發展的抉擇。

    文章連結:https://www.facebook.com/97515118114/posts/10159684694553115/?d=n

    報導裡講到,這是大部分女性的痛點,特別是30-40歲的女性。

    時不時就被催生的我,看到這個文章心有戚戚焉,大多數的女性都覺得這個事業跟小孩就跟魚跟熊掌一樣,不可兼得。

    特別在南德,大部分的女生都是相夫教子,育兒環境友善但對媽媽職業發展一點也不友善。 當然也不是說媽媽或是婦女同胞們一定就要很強勢,幹大事那樣,就是像我今天出門一樣,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做,有一個目標可以讓你去做,不是只是在家裡的小天地轉圈圈。

    我覺得可能對於遠嫁他鄉的人,這件事情可能更難更複雜,太年輕一畢業就來,可能求職不易,原因是因為沒工作經驗。

    青壯年28-35也很掙扎,要先練語言還要找工作。然後還怕小孩生不出來,又想到拼一個穩固的職業生涯,壓力山大。

    而年紀太大,可能也受到居住區域、年資等原因求職選項限縮,在不適合的職缺中打滾造成心情鬱悶。

    更不用提有小孩的婦女常常就會被默默從HR清單中排除,這種明顯的秘密,我知你之連獨眼龍都知道。

    你問我有沒有什麼建議,不好說或沒資格說~每個家庭狀況都不一樣,就跟一個公司一樣,有業務單位也有supporting function,只要是自己團隊最舒適狀況就可以了

    我認識一些人,不管在台灣或是德國也是大學畢業就走入婚姻,或著功成名就時候毅然決然走入家庭,也是花很多的時間在小孩跟先生身上幾乎是全心全力,你說不好嗎?

    好像也沒有,只是重心不同而已。

    但是不管你現在像我一樣是職業婦女還是少奶奶或是萬能的母親,都要保持自己在社會上的競爭力。

    因為你永遠可以選擇是否要再出道,出來走跳。

    #昨天去看鹿
    #現實的鹿
    #吃完胡蘿蔔就跑
    #沒辦法不能看人只能看畜牲
    #不用去墾丁鹿境
    #然後是Masa的食譜蛋糕
    #真的好吃不是我在賣瓜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