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產品中有10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7,811的網紅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為緬懷台灣半導體界的先行者與領航人胡定華博士的貢獻與風範,旺宏電子捐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台幣三仟萬元作為「#胡定華講座」永續基金,支持陽明交大延攬具學術領導才能之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以提升科技產業升級的創新動能。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表示,胡定華博士為交大電子研究所55級校友,同時也是傑出校友...

  • 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 在 交通大學校友會 NCTU Alumni Associatio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6-21 14:07:55
    有 104 人按讚

    為緬懷台灣半導體界的先行者與領航人胡定華博士的貢獻與風範,旺宏電子捐贈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新台幣三仟萬元作為「#胡定華講座」永續基金,支持陽明交大延攬具學術領導才能之國際知名學者專家,以提升科技產業升級的創新動能。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林奇宏校長表示,胡定華博士為交大電子研究所55級校友,同時也是傑出校友、名譽博士以及電子系教授。自交大電子研究所畢業後,赴美取得密蘇里大學電機博士學位,便回母校交大任教擔任交大電子工程系的教授兼系主任,以及交通大學半導體中心主任,桃李滿天下,當年受他教導的學生今多為電子產業中的翹楚。胡博士之後服務於工研院,任內致力於台灣半導體、微電腦及各類高科技之研發、人才培育、技術移轉與推廣工作,也策畫多家半導體公司之創立,一直以台灣半導體新興產業發展為終生志業,為台灣科技產業奠定深厚的基礎,貢獻至為深遠。

    旺宏電子吳敏求董事長表示,胡定華博士為旺宏前董事長,他一生致力於推動台灣電子、資訊、半導體工業技術之研究開發、技術創新、經營管理暨風險性創業投資領域之發展,成功推動台灣半導體產業成為世界頂尖的基地,貢獻卓著,胡先生宏觀遠見的觀點、堅持以創新開拓新局、以誠信待人的精神,至今仍深植於每位受他影響者的心中。為了將胡先生的精神能夠永續傳承,旺宏電子因此捐贈陽明交通大學設置「胡定華講座」,以協助陽明交大延攬國際頂尖學者專家,持續提昇台灣科技產業在世界的領導地位。

    陽明交大電機學院唐震寰院長表示,陽明交大與旺宏電子長期以來便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今藉由「胡定華講座」,建立雙方合作新的里程碑。該講座除更全面性的深化雙方合作關係,更進一步加速推動前瞻技術研發與學術論文發表,一方面奠定偉大大學的發展基石,另一方面提昇產業技術能量,達到產學雙贏的目的。

  • 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 在 民意論壇:聯合報。世界日報。udn tv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20-06-30 09:00:12
    有 33 人按讚


    台灣高等教育繼續崩解中

    邱天助/世新大學客座教授(新北市)

    建國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和機電光系統研究所曾經遭踢爆部分碩士論文疑似與系所專業不符,包括符咒、紫水晶、噴泉對於壓力舒緩研究;觀光夜市設置探討;火鍋店餐飲服務品質研究等。當時校方澄清,學校對碩士論文很嚴謹,研究內容一定跟所學有關,外界誤解了。圖/建國科大提供

    這些年由於大學濫設,加上少子化,以及不良的教育政策或措施,造成台灣高等教育的災難不斷。不只「大學高中化」,如今「碩士虛名化」的現象,更深層的裂解教育品質。

    多年來,「低分錄取」已為大學生烙下難以洗清的汙名。而今,各校為了提高研究生畢業率,紛紛使出各種奇招,不惜降低學術品質,讓學生輕鬆取得學位,也讓台灣高等教育雪上加霜。

    在大學階段中,為了保障學生學習權益,許多學校不斷降低退學標準,事實上卻讓一些無意、無力就讀學生,濫竽充數的繼續繳學費、繼續留在校園;每到新學期選課時間,網路上就會出現一些不用上課、不用考試,高分起跳「好人牌」老師的詢問與推薦,而且不乏真人真事。

    在研究所的畢業論文裡,除了出現「航運管理」研究「美甲消費」、「智慧自動化工程」研究「夜市、命理」,這種知識錯置現象以外,就在一○七年教育部「學位授予法修正案」增訂專業實務者,其學生碩士論文亦得以專業實務報告代替之後,有些學校為提高畢業率,也不分青紅皂白的要求文史哲或基礎學門,也要訂定實務報告取代論文的畢業辦法。

    為實現「輕鬆入學、輕鬆畢業」的承諾,有些研究所早已採取「團進團出」的策略。集體包班入學後,教授就給每位學生一項研究主題,只要按表操課,碩士學位即可輕鬆到手,造成學生目光如豆,失去在知識瀚海裡探索、發現的能力與樂趣;在碩士論文的口試裡,也不斷出現相互「護航」的好友教師群,幫助彼此學生順利取得學位。

    以前,大家期待的是「嚴師出高徒」,如今「濫師出劣徒」,許多人卻不以為意,殊不知已經嚴重傷害教育品質。貶低學位價值的結果,到最後受害的不只是學生,還會賠上學校、系所的學術聲譽,甚至失去社會對整體教育制度的信任度。

    在美國,除了一些「野雞大學」以外,不論是名校的「嚴進嚴出」,還是一般院校的「寬進嚴出」,始終都會把持著「嚴出」這一關。據College completion統計,美國大學生畢業率是已開發國家中最低的,有十所公立大學,畢業率都在十五%以下,其中學術能力是影響畢業的最大原因。

    放寬獲得學位的標準,是提高畢業率的最低成本方式。美國研究指出,畢業率跟錄取率有關。錄取率廿五%的學校平均畢業率達八十六%。反之,錄取率九十%以上者畢業率只有四十八%,而開放錄取的畢業率甚至只有卅三%。目前,以台灣有些研究所幾乎是無條件入學的情況,要求提高畢業率或縮短修業年限,不只是緣木求魚,也讓許多教授在學術品質和教育良心中不停的掙扎,但多數都成為共犯結構中的沉默者,有些甚至成為幫凶之一。

  • 台灣大學電子學位論文服務 在 謝銘元:失敗並不可恥但要有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0-01-28 11:19:37
    有 3 人按讚


    RIP, Professor Christensen

    Clayton Christensen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管理學者之一,他的影響力無遠弗屆,他的辭世也是當代的重大損失。

    與多數管理學者不同,他是典型的哈佛商學院型的學者,從BYU畢業後,就兩人一組的到南韓傳摩門教,因此學會了韓文,之後自哈佛商學院取得MBA,到BCG做管理顧問,接著投入實業,直到成為CEO之後,接著離開職場,到哈佛商學院讀DBA(商學院的實務導向的博士,與學術導向的PhD不同),因為博士論文太過傑出,畢業後直接留在哈佛商學院擔任教職,僅花了六年就成為正教授,是哈佛大學創校以來最傑出的教授之一。之後他又合創了Innosight 和Rose Park Advisors 兩家公司,從事顧問服務。

    他一生獲得榮譽學位與教授無數,包括台灣清大在內。他最知名的經典著作是《創新者的兩難》,從某個角度上來說,這本書可以說是和哈佛商學院的Michael Porter的《競爭策略》相互輝映,《競爭策略》是八〇年代解釋企業要如何獲勝最重要的著作,《創新者的兩難》則是九〇年代解釋大企業為何衰敗的經典,但是 Christensen不僅止於此,他之後又出了幾本書解釋企業應該如何應對造成創新者兩難的diruptive technology。

    我曾經簡單評介過《創新者的兩難》:

    這本書的核心概念是破壞式創新(disruptive innovation)(與熊彼得的創造性破壞是兩回事)如何影響企業的興衰,出版時在台灣引起騷動因為當時華碩發明Netbook,令個人電腦產業為之撼動,Christensen並邀請施崇棠到哈佛講述發明eee PC 的經過,可惜的是,Netbook 其實也是個過渡產品,最後真正收割成果的是賈伯斯推出時不被看好的 iPad,這件事情對於台灣企業的創新具有重要的意涵。

    破壞式創新的概念被證明十分有用,今天從電子產品到醫療教育的創新,都受其影響。這本書出版時,我正好在讀博士班,見證了其思想發展的過程與影響。

    Christensen最早將其概念寫成兩篇文章,雖然登在生產管理而非策略管理的期刊,但是因為廣受哈佛教授好評,很快引起學術界的注意,書籍出版後,更是佳評如潮,克里斯丁生也罕見地留在哈佛任教,各種個案、學術論文與通俗文章如潮水湧來。

    然後是概念的數理化。我博士班的老師將之發展成數理模型,登在產業經濟學最好的期刊,緊接著各種學術論文不斷地引用、擴展與批評,其中最有趣的是一位歐洲策略學者的批評。

    據那位學者說,Christensen的資料包括一位磁碟片產業雜誌的編輯,多年來只有該編輯擁有這個產業的所有資料,他想:「既然克里斯丁生沒跑實證,我為什麼不跑跑看?」於是他找到那位編輯,將數十箱資料影印並輸進電腦。

    儘管原先未抱太大希望,但是當結果出來時,卻令他大吃一驚。簡單來說,Christensen的理論說明,當破壞式創新發生時,那些能夠回應的公司生存下來,但是未能回應的公司則逐漸死亡——無論原先的規模如何龐大、資源如何充裕、技術如何先進。

    但是他的結果卻顯示,當時多數公司的回應都是理性的,即使是那些未能妥當回應的公司,也已經做了所有可能的結果中最好的回應。資料顯示,「如果」那些後來失敗的公司模仿後來成功的公司,做出正確回應的話,反而會死得更快。也就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當破壞性創新發生,這些企業就註定要死亡,不回應反而比回應活得更久些。

    這之後的發展就過於理論化,我無法在此一一介紹,但是簡單來說,這牽涉到我們對於不同類型創新的理解(包括創新的優點與毀滅性結果的範圍、時間與幅度),以及是否相信,某些歷史的發展必可以用先前發生的事情加以解釋,批評者認為Christensen的理論並未充分滿足這些條件。

    Christensen的資料始自1970年代末,當時磁碟的尺寸從14英吋減少到8英吋,到5.25,再到3.5,再縮小到2.5和1.8英吋。Christensen將其中116項新技術中的5項列為破壞式創新,其餘為持續性創新。

    雖然Christensen的理論解釋了大多數企業的變化,但是卻有一個明顯的漏洞:對於大名鼎鼎的希捷,他的理論缺乏解釋力,1989-1990年,希捷銷售額倍增為24億美元,「超過了所有美國競爭對手的總和。」而他所描述成功回應的公司中,不少企業的成功也是短暫的。即使Christensen的理論是正確的,他似乎也低估了持續性創新的影響,而高估破壞式創新的重要性。

    而且和波特的顧問公司命運類似,2000年3月10日,Christensen推出了一個價值380萬美元的破壞性增長基金,他與聖路易的經紀人一起管理。不到一年之後,該基金被悄然清算:在納斯達克價值因網路泡沫化而損失50%的期間內,破壞性增長基金下跌了64%。

    我希望以上的說明不要令人產生Christensen的理論錯誤的印象,事實上他的理論依舊是過去三十年來最重要的商業理論之一,所有與他討論過理論的學者,都訝異於他的思想之敏捷與深入,多數管理學者認為,《創新者的兩難》值得獲得管理學界的諾貝爾獎,是無庸置疑的經典,只是它也將如同其他理論一樣,受到學術界無情的拷打與淬煉,以期從中得出更純粹的黃金。

    不過Christensen的關心層面遠不止學術或是商業領域,他的人文精神也是極其顯著而具有影響力的,《如何衡量你的人生》試圖為當代困惑的人們,提出生命昇華的建議,我將他對此的TED演講放在留言一樓。

    正值壯年Christensen的辭世是當代的一個重大的損失,紀念他的最好方式就是閱讀他的作品,聽聽他的建議,並祝他安息吧,了不起的Christensen教授。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