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
一九五二年,香港。
師父流逝,已近十年。
我收趙培鑫、錢培榮、吳必彰為徒,孫養農舉香。拜師禮,我對徒弟訓話:人道青衣薄幸,戲子無情,此言差矣。我余派傳人,戲里戲外,都得做有情有義之人。
⠀
我這一生,未曾負人。
恍然憶起豆蔻之年的一樁事。
彼時,我已是上海大世界的紅角兒。一晚,戲罷謝幕,...
⠀
⠀
3
一九五二年,香港。
師父流逝,已近十年。
我收趙培鑫、錢培榮、吳必彰為徒,孫養農舉香。拜師禮,我對徒弟訓話:人道青衣薄幸,戲子無情,此言差矣。我余派傳人,戲里戲外,都得做有情有義之人。
⠀
我這一生,未曾負人。
恍然憶起豆蔻之年的一樁事。
彼時,我已是上海大世界的紅角兒。一晚,戲罷謝幕,後台進來個眉目嶙峋的男人,一身匪氣,亦正亦邪。他目不轉睛地凝視我,撂下一句話,便瀟灑離去。
⠀
「有朝一日,我杜月笙定會娶孟小冬為妻。」
⠀
後來我與梅蘭芳離婚,苦心孤詣皈依京劇,師父卻猝然壽終。正值時局動蕩,我無依無靠,漂泊伶行。一九四九年,杜月笙將我接至香港。此時,他已是花甲老人,終日臥榻。我感念其情深,照拂左右。
⠀
「小冬,你還是個小姑娘時,我就說,我這輩子一定會娶你。」
⠀
「轉眼已經三十年過去了。」
⠀
「三十年來,我朝思暮想,若能娶到孟小冬,此生足矣。」
⠀
「我心高過天,命薄如紙,大半生沒名沒分,現在都看淡了。」
⠀
「小冬,我只問你一句,你願意嫁給我嗎?」
⠀
兩行清淚散著苦香,瘦了柔腸。生性孤傲清狂,無論是梅宅前被福芝芳羞辱,抑或離婚後被市井流言湮沒,我滴淚未落。卻在杜月笙身畔,卸下偽裝,淚雨滂沱。踽踽獨行二十餘載,冷暖自知。
⠀
杜月笙著了慌:「小冬你別哭,我已是風燭殘年,有四房姨太,你不願嫁我也是自然,我不會強迫你的。人們都說我是上海灘的流氓頭子,但我清楚,義字何解。」
⠀
「我願意。」
⠀
香港九龍,婚筵盛麗。琉璃光盞間,杜月笙齊聚在港的子女晚輩,跪拜行禮,稱我「媽咪」。
⠀
杜月笙形銷骨立,站成一世深情。我身著嶄新的旗袍,依偎在旁,眉眼間的細紋里,盡是溫柔情意。
⠀
「我要讓全中國的人都知道,杜某人娶了孟小冬!」他對滿座親友笑言。
⠀
所謂低調,說到底還是愛意輕淺,才畏人言。你愛我,所以我是你的驕傲。何必遮掩?
⠀
梅蘭芳施我三年溫暖,我燃盡整個青春償還。如今,已成陌路。從今往後,我只為杜月笙一人唱戲。
⠀
然而,只一年,他便撒手人寰。短的是戲文,長的是人生。我四十四歲,中年喪偶。
⠀
其實,過盡千帆,我已習慣別離。氍毹之上演繹喜樂,戲台之外嘗盡悲歡。我用清冷傲骨,涉過歲月的深寒。
⠀
此後,我寡居近三十年,未曾再嫁。
⠀
外人道,杜月笙有情,孟小冬守義。縱有千種情義,更與何人說。
⠀
⠀
4
徒弟每日來我家,聽我說戲,恰似我當年立雪余門。
⠀
「師父,有您的信。」我拆開信封,是姚玉蘭。
⠀
玉蘭是杜月笙的四姨太,我與她識於微時,情同姐妹。這麼多年江湖浪打,可稱知心的,唯有玉蘭。杜月笙過世後,她帶孩子去了台灣,我仍留香港,潛心教徒。
⠀
小冬:
⠀
見字如晤。
我們在台灣已安頓妥當,勿念。台灣清靜,不似香港喧囂。你站齋念佛,適合此地。盼擇日赴台,順頌冬安。
⠀
小冬,半世淒苦,你後悔嗎?
⠀
玉蘭
⠀
/
⠀
我把信放在一旁,繼續授徒。
⠀
「我們唱戲,每句唱詞念白,出口即合準確的調門節拍,不可冒調走板,不容游離遲疑。從藝多年,深深悟道,唱戲如下棋。行棋講究落子無悔,伶人開腔,落音無悔。」
⠀
徒弟走後,我提筆給玉蘭回信。
⠀
⠀
玉蘭:
⠀
我在香港一切都好,只是孤單。孤單也是好的。台上火樹銀花,聲色犬馬,台下燈暗歌停,曲終人散,浮華盛世作孤清佈景。
你問我是否後悔,我也夜夜捧心自問。我理應後悔。悔生得傾城之貌,紅顏薄命,若是尋常女子,情路怕是不會如此坎坷。悔入了梨園行,逢場作戲時時有,真心相待無幾人。悔嫁了梅蘭芳,掏盡出生赤子心,落得水盡鵝飛、飛短流長。悔未及早拜師,才學尚疏淺,師父已辭世。悔與月笙相見太遲,一載姻緣,幾年離索。
⠀
生性倔強,所遇非人,情深緣淺。業障太多,應得後悔的事也難計其數。
可我孟小冬,天生就不是會後悔的人。若非入行,何來菊苑蜚聲,冬皇之名。若非決裂梅郎,出言狠烈,何來素心學藝,與之比肩。師從余派,嫁杜月笙,兌現當初對梅的訣別之誓,已是薄涼宿命裡的幸事,不敢貪求長相守。
⠀
我嫁與杜月笙,不是報恩,不是無奈,是愛。我對梅蘭芳,早已無嗔,無恨,剩下的都是成全。小冬一生如戲,落音無悔。
香港四季如夏,雖已入冬,還是燥熱。我不知幾時赴台,你多保重。遙望安好。
⠀
小冬
⠀
/
⠀
除夕之夜,我杜門謝客。換上久置高閣的戲服,在碩大的杜家庭院,一個人,唱《游龍戲鳳》。
⠀
思念一個荒蕪的名字。
⠀
我懷念起北平的冬雪,上海的笙歌。在香港,只有我和滿世落寞。
⠀
清歡盡處是滄桑。
⠀
⠀
尾聲
⠀
一九七七年,我七十歲,定居台北已有十年。
十年了,依然吃不慣口味清淡的台灣飯菜,掛念北平淋灕盡致的酸甜苦辣。如我,一世濃烈。
⠀
愛憎濃墨重彩,涇渭分明。這才是孟小冬。
走過起承轉合,我人生的這出戲要落幕了。
是非短長,留待座兒評說。
⠀
⠀
摘自: #一生欠安
作者: #李夢霽
⠀
#孟小冬 #冬皇 #梅蘭芳 #杜月笙
⠀
#亦安 #yian5588
台灣坎高犬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我們這次認真地聊我當初想聊的那些
《型男飛行日誌》在九月時從Netflix中被下架了。
這部在2009上映的片,以其劇情、角色、導演與剪輯手法的出色,得到了很多獎項的提名,雖然最終沒有囊括甚至橫掃獎座,但各方給予的好評其實沒有減損它的厚度。
而這部電影在電視台上播過很多次,我卻沒有去看,因為片商的片名實在取的很雷,看起來這部片只是主角耍帥的內容.......好吧,主角確實很帥。
這部片原來的名稱叫做"Up in the Air",中國直譯為《在雲端》,算是貼切;香港則翻譯《寡佬飛行日記》,"寡佬"指得是喪妻的鰥夫,孤獨的老人,後來引申為單身不娶的男人,所以這樣取名是很貼切的。
但台灣片商卻膚淺的緊,見到主角喬治克隆尼是帥哥,又在天上飛來飛去,所以很直觀的叫做《型男飛行日誌》;你說他錯嗎? 好像也沒錯,主角是型男也在空中飛來飛去,但在這種片名裡面我們無法藉以引起對這部片的興趣(除非只要是型男就可以的....)
相反的,原名《Shallow Hal》(庸俗或膚淺的霍爾)的那部電影我們翻譯為《情人眼裡出西施》還相對貼切一點。(中國直譯《庸人哈爾》、香港直譯《豬兜有情人》)
總之,我當時乍看《型男飛行日誌》這個名稱,還以為是在講一個帥哥(機長)飛來飛去找豔遇之類的電影........(但這部片有內涵多了)
之所以我能發現他的內涵,還是基於某些社團人推薦的,看了那個推薦跟幾張裡面的劇照對白,我抱著嘗試的態度,在下架前點開看了。
--------------
當下只覺得這部片確實很有內涵(女主角薇拉·法蜜嘉在片中背面全裸又大露測乳的那一幕更是美的驚心動魄,有線電視台絕對會剪掉的那種......),但在事後細細回想,這部片中"暗合"著很多哲理。
我為何說是"暗合",而非"暗藏"呢?
因為很多時候,編劇的人只是想呈現自己很有創意的想法,卻不知在無意之間將很多哲理一起融入劇情中,然後被不同思想背景的人看到後,基於各花入各眼的情況下,演者無意、觀者有心的發出了這些體會感想。
(例如,一部西方宗教片其中的一些道理,會讓東方宗教的思想者覺得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領會。)
#那在我眼裡它暗合了什麼哲理呢?
我想先說說這部片的基本架構。(雖然這部片已經十幾年了,但我還是設個防雷線好了)
---------防------------雷------------線----------
這部由小說改編的電影,基本架構不複雜。主要圍繞著三個人進行,男主角萊恩(喬治·克隆尼 飾)、艾莉克斯(薇拉·法蜜嘉 飾)、娜塔莉(安娜·坎卓克 飾)。
男主角萊恩是一個不婚的單身漢,它對熱愛工作,熱愛工作中的自由,還有這份自由帶給他不受拘束的感覺、四海為家的旅遊樂趣,還有處處留情的方便性。
是的。他在各地移動進行專業度很高的工作之餘,可以跟他看得上眼的美女進行人與人的連結(心靈與肉體都有),但他就如周星馳在《家有喜事》裡所說的一樣 : 「感情就像戰場,贏他是贏定了,但絕不能收容戰俘!」
所以他處處飛行卻也處處留情,大家都能接受這種關係的展開,自然符合台灣鄉民的最高道德標準--不偷不搶了。
這份工作他進行了很多年,一直樂此不疲,且相當專業,直到公司來了一個新進人員--娜塔莉。
娜塔莉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畢業生,她如同一般大學高材生一般對自己相當有自信,因為他(們)認為自己掌握了普天之下的知識與專業,但實際上卻是"燈下暗",全然不知道自己沒掌握的區塊與盲點何在。
娜塔莉認為自己看出了眼前這個行業別在運作上的缺點-沒有效率。
沒有效率來自於 : 這個公司養太多人在天上飛來飛去,龐大的旅行費運造成巨大成本,移動距離則成為浪費時間跟經費的硬傷;在她眼裡,要開除一間公司的冗員,根本不需要花時間飛到那裏去,跟他面對面講話,只要透過網路視訊,把該講的講完,就能省力省事的達到一樣的效果,從此幫公司省下成本,將"成本"轉換成損益表上的"股東權益"。
這是他的專業所及,但他眼界所不及的盲點則在於.......她忽略了她說話的對象是一個人,是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回憶、有家累有開銷的員工。制式的問答只能在制度上解決一個人的職缺,但心理面的想法卻是視訊無法顧及的。
(想想線上祭拜神明、線上祭祖、線上探病......是否能取代你心目中親臨現場的感受?)
而萊恩在工作旅途上遇到了聰明成熟的艾莉克斯,她是一個自主的女性,在工作自主、情感自主,身體上也自主;所以她雖然已經有了婚姻與家庭,還是想在工作上放飛自己,在旅途中跟一個自己看得上眼的男人發生關係,保持聯絡......然後繼續發生關係,或與她出遊(聯袂參加婚禮之類的活動)
這是三個人的架構,接下來是這個架構下擦出的火花
----------------------------
人的個性是會改變的,人跟人是會互相影響的,但一般都是價值觀相互影響下的小改(大改通常要遇到重大事故、疾病或災難);這些小改,足以引發蝴蝶效應,造成巨大的改變。
體現在戲中的兩個角色,也是如此。
萊恩在工作上遇到了娜塔莉,其實就是老派工作觀念遇到了摩登工作觀念的革命火花(revolution)。
萊恩堅持自己的工作方向才適合這個職務的運作,他也不斷解釋與親自示範;但挾帶著公司高層授意與無比自信心的娜塔莉,則認為自己的新倡議才能顛覆這個產業,帶來效率與利潤。
於是她大膽的嘗試了,也觸及到她的盲點並迎來了挫折,這改變了她原本看待這個產業的方式與看待萊恩這個老古板的眼光。
但影響是互相的。娜塔莉也回頭影響了萊恩的單身主義。
在娜塔莉的幾次衝撞下,他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那種自由方式是否真的是自己要的;而此時劇本的合理性便在此處彰顯.............這個年紀的男人,如果只是因為一個小孩子的三言兩語就動搖了心態,反而顯得不合理了。
所以在主觀上,先前遇到的那個睿智、聰明、甜美可人、身材姣好(真的很好,那個全裸背影跟測乳.......實在經典)的艾莉克斯更讓他興起了想要"定下來"的念頭。
在客觀上,則是萊恩的妹妹結婚,他受邀參加婚禮竟動了想要帶艾莉克斯參加的念頭,而自由的艾莉克斯也真的去了,且相當稱職地當了一回完美旅伴。在良人美伴的相陪與婚禮現場的浸淫下,"定下來"的念頭更是在萊恩的心中下了實錘。
於是,萊恩的中心思想動搖了,他不只放棄了自己揚名於一時的"空背包理論",更在思切交集下直飛愛莉克斯的所在地,想給她來個驚喜與告白。
只是在他看見艾莉克斯的家庭、家人,聽見她對老公說自己只是個"迷路的問路人"後,忽然懂了,也心碎了。
原來自己只是在感情路上的一個"迷路人",而且問道於盲的找到了艾莉克斯............這個過去風流不羈,可能對不起並傷過許多女人心的花花公子,終究也嘗到了"只是玩玩而已"的苦頭。
過去他遵循著"逢場作戲"、"玩玩而已"的規則遊走在各州、各女人之間是多麼的快樂快意,但沒想到自己真心想定下來時,再回頭聽著女方對他說 : 我們只是逢場作戲,如果你還想繼續這樣下去,再來找我...........時,心中想必悵然若失、百感交集了。
該說是報應嗎?
說"報應"太沉重,我想到中國諺說 "獵犬終須山上喪,將軍難免陣前亡",台灣俚語說"菜蟲吃菜,菜腳死";又或是,我們通俗說一句 "夜路走多終遇鬼"吧~
在這個圈子混,本來就會碰到這種事;只是之前自己身在規則中玩的不亦樂乎,但今日想跳出圈子外,卻發現這個規則竟才殘忍至斯。
不是規則變了,而是萊恩的心態變了,變得不能接受這個規則是這個玩法。
-----------------
最後,原本的娜塔莉以為自己可以在工作上改變這個產業與眼前這個自負自滿的男人,甚至在感情上也好好給這個風流不羈的男人一個震撼教育,好起到撥亂反正之功。
但萊恩在工作上沒被影響,被影響的是反而是娜塔莉。一個個案當事人輕生,讓初出茅廬的娜塔莉徹底被擊垮,因而辭職。
而感情上,自己的男朋友也跟自己提了分手,自己以為的從一而終、自此白頭的想法,還在幾次衝撞中頂撞了萊恩的美好理想,卻在一夕之間變成了一個笑話。
萊恩似乎還是不被動搖的那個?
其實,他還是受到了娜塔莉這個小姑娘的影響,卻在心上人的門前狠狠地滑了一跤,帶著百味雜陳的情緒回到高層旅館看著窗外的風景回顧著自己的所有價值觀。
他也像娜塔莉一樣,曾經以為自己是對的。
但事實一樣不如他所想,甚至無法控制的遭受了挫折。
無可掌握、身不由己、事事沒有絕對的對錯,其實就是人生的寫照;這樣的主線交纏,所要揭示便是如此。
#那到底暗合了什麼道理?
佛教中有「四聖諦」(苦集滅道)之說,其中的「苦諦」中又有"八大苦",裡面有三項是 : 相愛別離、怨憎相會、求之不得。
(能看到這邊,已經很不容易了,我將佛理全部講完,你大概也瘋掉了)
《型男飛行日誌》裡面其實也暗合箇中道理。
萊恩與艾莉克斯、娜塔莉與男朋友,有愛但最後別離;很多員工對公司有愛、對職位有眷戀,最終也要別離;萊恩跟炮友鄰居曾經有愛,但對方成了家,也需別離------這體現了「相愛別離之苦」。
艾莉克斯對家庭有束縛感,卻必然要回家相聚;萊恩對家人有生疏感,且大妹妹對他有不滿,小妹妹對他有所求,最後還需相聚相憎;娜塔莉對萊恩有諸多不滿,見到對方在工作與感情上與自己格格不入,卻因為工作不得不在一起行動...........這體現了「怨憎相聚之苦」。
娜塔莉想要的是穩定的感情、工作的創新、成就與認同,最後皆盡鎩羽而歸;萊恩想要追求那份自己想定下來的女人與愛,最終也在一個巨大打擊下成為泡影;許許多多的公司革員,希望能夠在眼下的工作中養家活口、退休終老,最後仍然被公司革除,甚至還是請外人來開除自己..............這體現了「求之不得之苦」。
一個109分鐘的電影,揭穿了佛理、講遍了人生、演繹了眾生之迷惘、蒼生之苦,實在是結構精實、微言大義的作品。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每個人所經歷不同,所見自然也不同,各花入各眼,你可以看到喬治·克隆尼的帥氣性感、安娜坎卓克的朝氣自信可憐可愛,也能薇拉法蜜嘉的性感、冶豔、知性與美麗的桐體;也可以看看裡面的微言大義、眾生之苦。
是一個細思極恐,不可多得的好作品。
.
.
.
#上次9月6號那篇歪樓歪的利害
#這次認認真真的把內容補正
#你們應該習慣了啦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today.line.me/tw/v2/article/kMEenw
台灣坎高犬 在 電影神搜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牠真的... #有夠大隻😳
改編自經典同名童書,《#大紅狗克里弗》真人電影即將在台灣推出了!片商近日釋出台版預告與電影介紹,要帶給書迷與觀眾驚險刺激的冒險,以及一段付出與愛的動人故事。
這條狗狗「太紅了」?看看國外網友怎麼說👉https://news.agentm.tw/146535/
由美國著名兒童漫畫家諾爾曼伯德韋爾 (Norman Birdwell) 創作,《大紅狗克里弗》是世界知名的兒童繪本,利用近年高規格的動畫視效技術,終於將深受大小朋友喜愛的故事翻上大銀幕。電影中,由 #達比坎普 飾演的女主角艾蜜莉,遇見擁有魔法的動物救援者(#約翰克里斯 飾),他送給自己一隻紅色小狗狗,但她絕對沒想到,隔天小紅狗竟變成了三米高的巨大獵犬!
因為她的單親媽媽(#席安娜蓋蘿莉 飾)正在出差,於是艾蜜莉和她愛玩又孩子氣的凱西叔叔(#傑克懷特霍爾 飾)就在被暱稱為大蘋果的紐約市,展開一場驚險刺激的冒險旅程──
看了預告片(下收留言處)之後,你也想養一隻活潑又貼心的大狗狗嗎?
《大紅狗克里弗》由派拉蒙影業發行,台灣上映日期待進一步公開。
台灣坎高犬 在 王炳忠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面對美國使盡小手段,在中美會談前就先大炒反華輿論,等見了面講開場白,更率先超時大罵中國,中國乃展現外交大員的氣度及立場,借力使力教訓美國霸權,化被動為主動,用底氣和智慧力懟美國。
台灣固有的反華論調,要麼就是繼續中國崩潰論,鬼扯這是因為大陸內部政局不穩,才要「演」這麼大鞏固政權;要麼就是走到另一極端,變成中國威脅論,渲染大陸「狼子野心」不再掩飾,意圖與美國爭奪「霸權」。
這當然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大家合理化美國的霸權作風慣了,就以為大陸反擊霸權的正義之舉,就是為自己和美國爭霸。一些台灣藍營及大陸媒體格局也不夠大,以為這只是大國各自給國內交代的「面子」秀,到頭來還是關起門談「裡子」,中美那些言語交鋒不過是為各自拉抬氣場的「表演」。
然而中國在與美國會談結束後,旋即就有中俄桂林聯合宣言,點出國際秩序本就應該是以聯合國為中心建立的秩序,因應國際政治及軍事動盪,更要加強以安理會為中心的多邊協商功能。這一切都不是臨時安排,而是中國早就料到美國將拉攏盟大搞的反華輿論戰。
美國此舉絕不能只當成是為經貿談判而刻意鬥嘴。這是要從戰略高度毀壞中國正當性,同時對國際場域及國內民意做圍堵中國的動員。中國快速的經濟、軍事實力壯大,既使中華民族來到離復興最近的位置,也讓習慣稱霸的美國更加強化對中國的壓制。
美國對價值、話語的掌控,是中華民族復興必然要跨越的一道坎,中國對此本想再多隱忍,但川普全面耍流氓的瘋狗行徑,促使中國只有正面反擊。過去中國雖說韜光養晦,但對於原則問題仍被動守護,如今則主動聯合全世界「苦美久矣」的受壓迫者,化身戰狼驅逐瘋狗,為了不過是恢復二戰結束以來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國際秩序,而非片面由美國說了算的「秩序」。
這將是繼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爭鬥,再到近三十年美國單獨稱霸的後冷戰時期以來,世界人類又一新的時代。我們這一代的中國人,也正在見證、參與這一時代的到來。事實上,自2018年大陸領導人首次提出「百年未有之變局」,以及去年紀念朝鮮戰爭時所說「中國人民已經團結起來,惹翻了是不好辦的」之後,大陸便開始這一宏大的布局,雖不稱霸但仍承擔「牽頭」的責任,因為當今世界也惟有中國能有此能力和擔當,領導戰狼驅逐瘋狗。
大陸2019年便由最高領導人拋出「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的協商,2020年又透過人民日報首次對台說出「勿謂言之不預」,想必對台也已有雄才大略的規畫。至於台灣島內連「瘋狗」也稱不上的「慕羊犬」,知道發抖的還算有自知之明,多數的恐怕還沉醉在小確幸裡,做他的鮭魚之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