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台灣名稱演變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灣名稱演變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chenpeishin (this is陳培斯‧passy)看板TW-language標題[轉載...
台灣名稱演變 在 林佳龍 Instagram 的最佳貼文
2021-09-16 03:59:19
第11屆總統文化獎得獎名單出爐!恭喜所有得獎者 本屆得獎者有: 「文化耕耘獎」李安導演 「在地希望獎」社團法人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人道奉獻獎」陳榮基醫師 「社會改革獎」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 「青年創意獎」HRC舞蹈工作室創辦人陳柏均。 我想每個得獎的個人或團體都象徵了他們在該獎項非凡的貢...
臺灣地名緣由
洪敏麟
五胡亂華〈317〉後大遷移,河洛人〈黃河洛水〉遷到長江。875年大亂〈黃巢之亂〉
再遷江南。南宋滅後,客家→江西,河洛→福建。因文天祥敗,客家人散,終散到潮州等
山地。1661明亡,客家、河洛再遷到台灣。
◎研究台灣地名的重要性
1. 台灣地區之傳統地名,為三百餘年來,華南移民拓墾新天地,創造聚落之血汗結
晶
,可謂台灣拓荒史的代言者,所以龐大的舊地名群,亦為我珍貴的無形文化資產.
2. 我們的先人命名而傳承許久的台灣的傳統地名,充分表露出先人純樣的感情與對
生
活之渴望。這些傳統地名,使我們領悟到歷史時代裡的居民的需求與巧妙的命名藝術.
3. 一個歷代傳承襲用下來的地名,對鄉人來說,給予今日活存在其地的子孫們,無
比
親切的感觸,因為那是對先祖們紮根生葉之地,最適切的稱呼。傳統地名不僅無比的親切
感,且足以引發鄉人對曾經慘淡經營與艱苦奮鬥的先人們,無限的敬佩與感激之念。
4. 台灣,初期發生的地名,大多具備著濃厚的歷史和地理的意義,是當時的社會產
物
。而且由於歷史環境的特殊性,或從先住民聚落演變成漢人移民為主體的聚落,或在三世
紀之間,歷經荷、西、明鄭、清、日以至光復之不同統治,其間從譯音、譯意或庶民話的
俗稱到雅化,經過相當繁雜的變化。所以今日我們對一個地名的來龍去脈加予一番徹底的
追究與查明,始能充分了解我們所居住生存的空間,曾經是什麼樣的自然環境,又發生過
那些歷史事件及其演進的軌跡. 5. 地名,並非持久不變的,原地名的語音歷史發生囀訛
,
用字亦可能發生變化,還有雅化、簡化自所難免,尤其是疆域易主,制度改革,聚落住民
之更迭,社會發展,產業結構的變遷,都是促使地名改變的因素。特別是在台灣,光復後
所發生的地名大改革,已使傳統地名,遺存不多,代之以新地名,致新舊地名之間,發生
斷層,甚至不少新地名,與地方之自然與社會脫節,故應研究傳統地名之變化,始能知其
始末。
以上各點都說明了我們研究台灣地名的重要與需要。
◎地名的三要素
1. 語音:是任何地名所必備的要素。在沒有文字的民族裡,為了生活所需,為了彼
此
交流,需要有他們社會共同約定的一種以語言表示特定點面之共同代號,因為地名是域內
滋長生息者,依據自由法則,以他們的生活語言而加以命名者。而多數地名,我們僅知是
由某人依據足可代表當地之自然物或值得紀念之事蹟或意望命名,獲得多數人之認同,世
代傳承而來。語言是出自開創者之生活用語,為研究民族分佈遷徙交替之史的代言者之功
能。
2. 文字:有文字來書寫地名時,以其表於形,其交流功能更加擴大。不論其是否僅
是
表音功能或具有意義與否,文字書寫的地名,可跨不同空間與時間之交流作用。
3. 意義:因為語言之併成與用以表達之文字,皆具備有意義,所以「意義」為地名
必
備之要素。「意義」也常使我們可追溯開發初期的原始自然景觀或提示往時的重要事物。
◎地名的結構
任何地名的結構,多可分為通詞與專詞二部分。通詞為具有同類事物特徵之地,共同
使用之命名材料;專詞即用於與他地區別,尤其是使用同類通詞之地為然。通詞與專詞合
併而發揮出指位性。換言之,形成獨一無二,專指一限定的地名,為其專有名詞.
◎地名之命名的由來
〈一〉以天命名:根據自然、氣候的特徵來命名。
Ex……風櫃:在強風的澎湖,風吹如打鐵的風櫃聲楓港〈風港〉:東北季風穿過中央
山脈恆春:因處熱帶雨林氣候區而得名不知春:日照太短,全年不熱〈南投竹山〉暗坑:
常暗暗的
〈二〉以地命名:在台灣,移民遷入定居,常以該地的地形特徵做為命名的根據,藉
此我們可以了解移民落跡當時的原地形景觀. Ex1.在台灣的地名中,凡使用「尖」、「凸
」、「凹」、「崎」、「崙」、「墩」、「崁」、「垵」、「埒」、「壢」、「底」、「
窩」、「湖」、「灣」、「洋」、「坪」等字者,多因視其起伏的狀態而命名的。
Ex2.有「澳」、「角」、「頭」、「鼻」字者係在岬腳之處。
Ex3.與河流湖泊地形有關的地名即多加有「叉」、「坑」、「港」、「井」、「泉」
、「溪」、「洲」、「溝」、「窟」、「湧」、「潭」等字。
Ex4.按河道曲流地形命名為「月眉」、「灣潭」、「曲尺」等。
Ex5.依象形而命名者,有「鳳山」、「風鼻山」、「半屏山」、「虎頭山」等等。
〈三〉以人命名:以當地望族、舉人、進士、富商之名為地名,Ex.林鳳營、林圯埔
、
爽文路Ex.將軍鄉〈台南縣〉,指清朝平台功臣施琅將軍
〈四〉以事命名:
1. 開墾初期,治安不佳,又需合力墾荒,於是同姓族親相聚形成聚落,此類聚落多
在
姓下加「厝」、「屋」為地名。
2. 就拓墾的地面而言,按其性質有加「園」、「田」、「湳」、「埔」字。
3. 依灌溉設施有加「埤」、「圳」、「硯頭」、「水汴」、「水」、「欄」、「坡
」
等字。
4. 據拓墾制度有加「營盤」、「王田」、「官佃」、「營」、「鎮」〈屯田有關〉
「
協」、「衛」、「結」、「分」、「股」、「圍」、「堵」等字。
5. 亦有加墾首之姓或名而命名者〈Ex.吳全城、蘇澳、林圯埔〉;或表明墾殖成果
而
加「張犁」、「甲」;或處理租榖業務而產生的聚落命名為「公館」等。〈Ps.一犁一牛
可
墾五甲?br />
6. 牛吃草叫「牛埔」,上山叫「牛屎崎」
〈五〉以物命名:例如:
1. 貞節牌坊→牌坊街、石牌?br />
2. 十里牌:跑公文,一站一站的驛遞〈請裁、送「批」、寫「批」?br />
3. 圳:就是引泉水、溪水灌農田的人工灌溉渠道。聚落之以圳為地名者,多在圳之
頭
處,或築寮看守圳水之處。〈Ex.圳寮、圳寮仔、圳頭〉。
4. 硯:「硯」即「筧」,因轉訛成「景」,架在地上用以通水的竹管,多架設在圳
道
跨溪而過之處。〈Ex.水硯頭、硯尾→景尾→景美?br />
5. 汴頭:是圳道設水門分圳水入支渠的地方,其在圳道上游者稱頭汴,從上游到下
游
,凡設有水門之處,將其先後次序加在汴頭之前稱呼之。如在其地點發生聚落,即引以為
地名。〈Ex.水汴頭、頭汴坑?br />
6. 就軍事而言,其用詞有「營」、「鎮」、「隘」、「櫃」、「城」、「土牛」者
,
是曾與駐軍防守有關之聚落。
7. 營盤:起源於明鄭時代之營盤田制度。營盤田是駐軍自謀軍糧之拓墾地,因此其
開
墾範圍,就在軍營附近。日久,民人遷入,或入清後解甲定居現地為民人,形成聚落,即
以「營盤」為地名。〈Ex.營盤口、營盤邊、營盤前、營盤後、營盤坑?br />
8. 結:在宜蘭地區,墾首採結首制度,向政府具結申請墾照後,相互合資合力從事
墾
荒。土地墾成後,則將各結首編號為頭,二,三………以劃分地段,其某結首獲得分配之
地,加以其編號稱呼,後來在該地形成聚落時,取之為地名。〈Ex.一結、二結、中一結
?br />
9. 古亭古亭笨:以竹篾編成,外糊土與石灰,屋頂圓錐形,以茅草楫成,倉體作蛋
狀
,有麻竹製成之三足,倉口開在倉壁上,放置在農家庭院中,鼠類無法入。往昔聚落中多
古亭笨者,即以為地名。〈Ex.古亭倉、古亭〉
10. 股:墾首合股向官方領得某地域荒埔地之墾照,共同出資,廣招墾丁,從事開墾
。墾成後地名,常以「股」為名,意為共由幾股合力開墾而成之地。〈Ex.五股、七股
?br />
〈六〉意願表達:Ex.福興:希望福建人來開墾能興隆
◎台灣名稱的由來
〈一〉歷代對台灣稱呼的演變
三國─夷州 隋─流求國 南宋─毘舍耶國明洪武年間─小流球 明萬
曆年間─雞籠、北港、東番明永曆十五年─東都 明永曆十八年─東寧清康熙二十三
年─台灣
〈二〉從臺員至臺灣
1. 「臺員」之諧音字:泉人周嬰著《遠遊編東番記》中載有「臺員」一詞.今台人
仍
讀「台灣」為「台員」ttais iuans而不讀做ttais iuan.據此泉水之稱海峽對岸的台灣本
島為「台員」,已有四百五十至五百五十餘年之久。
2. 「埋冤」之諧音字:連雅堂著《台灣通史開闢記》曰:「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
為
天氣所虐,居者輒病死,不得歸,故以埋冤名之。」又云:「其後以埋冤為不祥,乃改今
名,是應有說云。」
3. 起源於「臺窩灣」:荷人於天啟四年五月〈1624〉占據安平,先築奧倫治城後改
築
為熱蘭城。其城瀕台窩灣,初僅稱港道,後轉稱全島.
4. 起自「崇臺下之灣」:據嘉慶十二年謝金鑾撰《續修台灣縣志》中載:「荷蘭設
市
於此,築磚城,制若崇台。海濱沙環水曲曰灣,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5. 顏、鄭始稱「台灣」:引康熙二十五年季麒光著《蓉州文稿》云:「萬曆年間,
海
寇顏思齊據有其地,鄭芝龍附之始稱台灣。」
以上五種說法中,以「台員」之諧音字為最合理。荷人據台後,沿泉人之慣稱,稱呼
安平水道為「臺窩灣」,明鄭厭傳與「抬完」〈殺完〉「埋冤」同音,以為不吉祥,乃改
稱「東都」、「東寧」等,入清版圖之後,取「台員」之近音字「臺灣」做為今日台灣本
島之統稱.所以「台灣」一詞之使用,起自台灣入清版圖的翌年即康熙二十三年,迄今已
二
百九十六年。
--
燃燒的木塊,熊熊生出火光,叫道 — 這是我的花朵,我的死亡。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34.208.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