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灣兵役制度演變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灣兵役制度演變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灣兵役制度演變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灣兵役制度演變產品中有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萬的網紅政變後的寧靜夏午,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前幾天看到吳怡農提出一個所謂增加後備軍力的想法,就是成立「國土防衛隊」的構想,不過因為大部分媒體都著重在他講「在家當兵」這個笑點以及國防部長馮世寬對吳怡農的渣男評語,因此我也沒有太在意,只當成一個笑話看待。 不過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提到這件事,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構思不是吳怡農自己提出的,是...

  • 台灣兵役制度演變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20-10-18 10:00:23
    有 335 人按讚


    <如果吳怡農不是草包呢?>

    前幾天看到吳怡農提出一個所謂增加後備軍力的想法,就是成立「國土防衛隊」的構想,不過因為大部分媒體都著重在他講「在家當兵」這個笑點以及國防部長馮世寬對吳怡農的渣男評語,因此我也沒有太在意,只當成一個笑話看待。

    不過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提到這件事,我才知道原來這個構思不是吳怡農自己提出的,是他跟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一塊聯名投書在蘋果日報上的文章。(延伸閱讀1,2)

    這個就讓整件事完全不一樣,不是個草包講笑話那麼簡單的事了。

    因此我特地去找了10月8號的蘋果日報投書將全文看了一遍,搭配上徐和謙先生的文章,我有種悚然心驚的顫慄感,這邊大略整理如下:

    1.這篇文章恐怕不是吳怡農個人的想法,而是民進黨內部關於國家後備軍力部署的構思,只是讓吳怡農發表,來試驗水溫。

    之所以會有這個推測,是因為,吳怡農的的職位是等若民進黨智庫的新境界文教金會的副執行長。

    再來,他不是自己發表文章,而是聯名前參謀總長,李喜明上將,這有很濃厚的宣示「代表性」意味。

    這個發表人的選擇,可以看得出來,民進黨是希望這個「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是還可以看苗頭做修正。(是副執行長,且是年輕新秀,可以有藉口,經驗不夠,且不會有正位的絕對代表性)

    2.如果是有濃厚的宣示意味,且希望這這個文章有一定的代表性,那麼,這個宣示對象是誰?

    答案當然是美國。

    從前一陣子的延長教召,以及這次提出國土防衛隊構思,幾乎證明美國正在強迫我們要大幅加強後備軍力。

    3.延長教召和成立國土防衛隊這兩件事,還反映了民進黨不敢動自己的票倉,年輕族群,卻又要逞強抗中的兩難處境。

    本來若要進入戰爭準備狀態,充足後備軍人數量跟訓練是必須的事,而最佳增強後備戰力的方法,就是恢復兩年徵兵制,甚至加碼成三年。可是一旦如此做,勢必引起年輕人的不滿,導致流失年輕選票。

    因此,民進黨就想出讓老的多當點兵這種笑話。

    全世界都知道,年輕人的體力比中年人好的多,但是民進黨就是不敢依正軌而行,所以只好先延長中年人的教召年限,而這樣的決定,明顯是想「晃點」美國,想得過且過混過去美國的施壓。

    但這樣的耍花招,哪可能讓美國滿意,你以為美國是吃素的嗎?

    所以就又想出了國土防衛隊這樣的蠢招。

    而更可悲的是,寧可全民在家當兵,民進黨還是不敢告訴年輕人真話——如果要嗆中,你們就得當兩年以上的兵。

    而且到最後,你們不是被中國逼著上戰場,是會被美國逼著上戰場-你連想投降的自由都沒有。

    4.其實從民進黨不敢恢復兩年徵兵,還可以知道幾件事:

    a.民進黨沒有真的想跟中共開戰的決心(不然不會還在乎選票)。

    b.民進黨其實冀望國際與美國保護,而不冀望任何台灣本身的軍事準備有效。

    c.民進黨還以為中國大陸像國民黨一樣好踩,可以仗著美國爸爸的虎威,就可以一直嗆聲胡鬧,也沒惡果。

    ……

    ……

    接下來,如果這個構思是可以說服美國爸爸的,那我們可以從中看出美國對兩岸戰爭的真實想法:

    5.吳怡農說,國土防衛隊的構思是在「濱海若沒有決勝、灘岸又無法殲敵」的狀況下,還可以執行「持續性的全民抵抗」。

    這句話白話翻譯就是,現在美國售台的所有軍購根本沒可能抵抗中國大陸的進攻,所以我們一定會進入城鎮游擊戰。

    因為只有海空防線被破,解放軍都已經好好的搶灘登陸,甚至是進到城鎮,進行接收,或是接收完畢以後,這種城鎮游擊隊才有需要。

    6.如果美國認為這樣無限提高台灣的全民後備軍力是合理的,那代表美國根本沒打算來軍事協防台灣。

    也因為沒打算來做有意義的軍事協防,也才會是現有軍購都不夠打,最後讓解放軍搶灘成功,進入城鎮。

    對美軍購就算再翻倍,只要美國不來做有意義的軍事協防,台灣就算撐得了初一,也撐不過十五,海空防線肯定會被攻破。

    7.綜上,美國對兩岸戰爭的策略顯然是:

    a.投入最少的美軍人數。

    b.但可以支援盡可能多的武器。(給民兵使用)

    c.冀望台灣人民的犧牲可以拿來當籌碼,讓美國在國際上可以召喚盟友配合自己對中國大陸進行嚴苛的政治、經濟上的制裁,然後讓大陸從台灣撤退。

    簡單說就是,美國不太可能軍事協防台灣,但是會政治協防台灣。而台灣這邊要付出的代價就是,人民的鮮血。

    d.就算失去台灣的完整控制權(現在美國幾乎有台灣的完整控制權),也要盡可能讓大陸沒有辦法拿到台灣的完整控制權。

    很冗長,但白話翻譯就是,讓台灣一直是戰場。

    只要能讓台灣像是阿富汗、那樣,持續有大量抗中民兵,讓中國大陸無法好好的建設台灣,穩住陣腳。

    始終戰火延燒,那中國大陸就有可能從台灣撤兵,不然也讓大陸無法藉著台灣往太平洋拓展勢力。

    ……

    ……

    建立民兵,使得台灣可能成為第二個中東,陷入長期戰火不休的困境,這都顯示出民進黨聰明用盡,兩頭欺騙,最後卻可能一切落空的可笑。

    明明應該做的是為自己的無禮與配合美國侮辱中國大陸道歉,或者是延長兵役跟精實訓練。

    但現在卻派個吳怡農來說:「在現行制度下的後備軍人毫無戰力……。訓練內容乏善可陳、教育召集流於形式,因此要成立國土防衛隊。」

    這是什麼跳針神邏輯?

    就算是訓練國土防衛隊的民兵,不也是由原來軍方單位來訓練?

    你不改造軍隊素質,國土防衛隊的素質又怎麼可能會好?

    真的有心加強國軍戰力,就直接從志願役、義務役的軍隊精實訓練開始改革,否則都只是紙上談兵的作秀文章。

    最後,我很擔憂,現在民進黨這種原本只是為了應付美國壓力而來的變招,最後演變成不可收拾的後果。(可以參照徐和謙先生文章提到的,人民與士兵在戰爭狀態下,國際上享有的待遇是不同的)

    民進黨這種小聰明花招,以為既可以混得過美國壓力,又不會失去選票,還有機會藉著提供犯台成本來嚇阻中共的武力犯台。

    但是最後卻可能演變成,逼迫中國大陸加速武力犯台。

    因為,一旦真的讓台灣完整的建構起民兵組織,那對大陸武力接收台灣而言,會難上加難,因此本來五年後才動手,可能被迫三年兩年內就動手。

    而到最後戰爭氛圍迫近時,美台可能會不得不主動挑起戰爭。

    因為,對中國大陸而言,要在有民兵組織的狀況下,把傷亡減到最低,勢必要做最有效的斬首行動,直接把民進黨領導中樞癱瘓,讓島內有意願讓兩岸和平相處的政治勢力去解除隱伏的軍事威脅。(當然,還可以直接屠殺,不過我想這是下策)

    在這狀況下,要反制斬首最好的方法,不是天天模擬反斬首,而是要能掌握住中國大陸的攻擊起始點,但是這件事是幾乎不可能被動辦到的,因此就可能演變成台美必須主動製造衝突,引發戰爭的荒謬結果。

    唯有操之在我的主動攻擊,才能肯定的知道戰爭的起始點,然後在中共執行斬首前,先把台灣領導中樞接走。讓這些人在美國的庇護下,成立流亡政府,然後搭配台灣島內的民兵組織,持續對進駐台灣的解放軍進行城鎮游擊戰。

    接著,台灣就只好陷入無止境的戰火中,直到中國大陸願意放棄台灣。

    最後,我覺得徐和謙先生好像有點不了解民進黨,還希望他點出問題,民進黨會停下腳步。照他說法,如果組建國土防衛隊會有如此隱憂,那民進黨恐怕會更加想方設法去操作「民與兵」之間的法律差異以及實體難以辨別這個特點。

    這是民進黨的慣性。

    被打個幾下後,加上嘴砲硬拗、栽贓、內外宣,把對手打成惡棍,然後跟國際討同情,這種打敗國民黨的勝利模式,寵壞了民進黨,因此恐怕會有很大機率如法炮製。

    畢竟,將來就算叫嚷要成立民兵的吳怡農,在真的打仗時,也應該是走黃之鋒路線,撤退到美軍可以保護好的地方,負責當精神領袖,讓被洗腦成台獨教,對中共恨之入骨的民兵們去送死。



    延伸閱讀:

    1.吳怡農跟李喜明蘋果投書:https://reurl.cc/e8ke9R

    2.徐和謙先生臉書文:https://reurl.cc/ldY14d

  • 台灣兵役制度演變 在 護台胖犬 劉仕傑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3-15 11:55:00
    有 162 人按讚

    【天下專欄 | 龍岡親義公所的烤乳豬,與你不知道的「僑胞」問題】
    #我那時候超胖都是因為烤乳豬

    我派駐洛杉磯那4年,總共吃了4次烤乳豬。

    不是一般燒臘店的烤乳豬,而是每年2月春宴在中國城裡,跟我的龍岡親義公所「兄弟姊妹」們共享的烤乳豬。

    龍岡親義公所是洛杉磯眾多僑團之一,由「劉關張趙」四姓的僑胞組成。我姓劉,在四姓裡排行老大。每次去到公所,那些60、70歲姓關張趙的長輩總是熱情熟絡地稱呼我為「劉大伯」,我都怪難為情,每次急忙跟他們說:「元老!別這樣叫!擔當不起啊!」他們總是正氣凜然地回應:「不會不會!你姓劉,你就是大哥,我們是小弟!」

    公所裡掛著桃園三結義的圖像,講的正是三國時代的傳奇故事。約莫兩千年前的俠義,在今日的美國各大城市裡的中國城或唐人街,仍然被後代尊奉傳頌著。站在公堂,凝望著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的畫像,我總是瞬間神入那段歷史,以自己能身為龍岡公所一份子為榮。

    #自成一個世界的華僑們

    龍岡親義公所屬於「老僑」,也就是早期來到美國的華人。他們有的來自中國,有的來自香港。洛杉磯的中國城,有無敵好吃的港式飲茶跟燒臘。當地的餐廳「金龍」,更是中國城裡無數江湖軼事的起源,多少豪傑出於此,也敗於此。

    早期的堂口,耍真刀拿真槍,江湖上憑著真實力,平日傍晚放飯,養的是自身的弟兄。不過今日的堂口,多已逐漸轉型為公所,平日打打麻雀活絡心神,經費餘裕時也頒發獎學金嘉惠公所的勤勉學子。在中國城裡,大家說著廣東話或家鄉方言,感覺不像美國、不像加州,倒像是香港古惑仔電影裡的場景。

    除了老僑,也有後期才到美國的「新僑」。他們多半來自台灣,完成大學教育後遠渡重洋追求美國夢,然後落地生根到今天。跟老僑相比,新僑更致力融入美國當地主流社會,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甚至踏入美國政壇,令人佩服。

    例如南加州的長灘,每年7月都舉辦國際龍舟賽,參與隊伍超過200支,現場觀眾數萬人,加州政要每年都會出席。而這項體育盛事的主辦人,是一位來自台灣的牙醫師陳信豪,他對這項體育賽事的熱情,常讓人搞不清楚他的本業到底是看牙還是龍舟。我在2011年7月抵任的第一週就被同事抓去參加駐洛杉磯辦事處所組成的龍舟隊,此後年年參與,2015年7月離任前3天又去划了一次,總共4年划了5次龍舟。每年辦事處的名次都墊底(事實上我們參加的是貴賓組,有點像是趣味賽),但划完之後大家吆喝著去附近嗑個加州知名的In-N-Out Burger,那快樂時光令人懷念。

    不管是烤乳豬還是划龍舟,都是我在洛杉磯的眾多美好回憶之一,我自己也有許多包括老僑及新僑在內的好朋友。也許可以藉這個機會,今天談談台灣外交工作中敏感脆弱卻容易教人忽略的部分──僑務。

    #僑胞到底是什麼

    我常被問起,台灣的外交工作跟其他國家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麼?

    答案其實很多,端看你如何切入。例如我們的外交處境異常艱難。例如我們只有20個邦交國,但中華民國護照卻好用到全世界趴趴走。

    又或者是我們的僑胞/僑務制度。

    在討論之前,也許我們得先了解,什麼是「僑」?翻開字典,英文裡好像沒有相對應的單字。沒關係,查查萬能的維基百科吧!從1926年迄今,僑務委員會 OCAC的英文翻譯共有三個版本: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mmission, 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mmission, Overseas Community Affairs Council。很妙,英文縮寫都是OCAC,卻有前後不一的說法。針對「僑」這個詞,似乎概念從「海外華人」、「海外愛國者」再演變到「海外社群」,讓人眼花撩亂。

    那台灣以外的國家,除了中國之外,有「僑」這個概念嗎?有些國家的確有,例如越戰結束後大批逃難的越僑。另外跟戰爭相關同時也是國人較有印象的,是1990年由朱延平執導的國片《異域》(英文片名A Home Too Far)。這部電影卡司堅強,主角包括劉德華、庹宗康 Shotgun、柯俊雄跟郎雄等,描述的是1949年國共內戰後的泰北孤軍,他們存在於主流歷史的邊緣,多數時候被選擇遺忘,特定時間例如選舉又被點綴般地提起,人數估計在7、8萬到20萬之譜,端看如何定義。這群泰北滇緬一帶的孤軍,也是廣義的僑胞。

    而在西方國家,最接近的,應該是「海外國民/公民」(overseas national/citizen)的概念,或是遊牧民族背景脈絡下的「離散」(diaspora)。不管是哪個概念,跟我們所稱的「僑」,在歷史及文化意義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在回答中文跟英文在「僑」這個詞的意義落差之前,也許可以先想想:為何我們有「僑」這個意義產生?空一格國父曾(?)說:華僑為革命之母。之所以打問號,是因為很多人試圖考證,孫中山究竟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就各種文獻看來,他似乎還真的沒有講過這句話。問題來了!假如沒有,那為什麼會有這句話?

    一說當然是因為,在國父的11次革命之中,僑胞的確出錢出力。各位不要忘記,革命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工作,而搞政治就跟今日一樣,是很燒錢的,文宣組織聯繫茶水請客吃飯付薪水等等,在這麼多次的革命裡,僑胞的金錢資助的確幫了很大的忙,所以說華僑為革命之母似乎不為過。

    還有另一說帶有戲謔,真實性不得考。武昌起義時,我們的國父人其實不在現場(據說他那時候在檀香山打零工)。革命前10次都沒成功,這第11次他老兄原本也沒抱太大期望,就留在檀香山「運籌帷幄」。想不到好死不死,這次竟然推翻滿清,怎麼辦?雖然是「看報才知道」,但也要十萬火急搭機飛奔中國刷個存在感。抵達中國第一時間,記者蜂擁而上,問「孫先生從國外趕回來,到底帶了多少錢?」只見孫文眉頭一皺,總算他也見過場面,悠悠地吐出一句話:「我沒有一文錢。帶回來的,只是革命精神!」語畢全場喝采!正是因為孫文當年就是住在美國的僑胞,所以他必須要發明出「華僑為革命之母」的金玉良言,因為他自己就是華僑啊!

    不管故事如何,我們都可以看出,僑胞或僑務的概念,的確有著很特殊的歷史及文化根源。而這樣的特殊性,也在今日造就一些問題,其中最明顯者,就是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

    #重新思考僑胞的權利與義務

    例如,僑胞是不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公民?在現代民主政治中,公民有著嚴謹的定義,隨之而來的是作為公民的權利與義務。以台灣來說,以前公民課本都要背誦而聯考也都必考的三大義務「納稅、服兵役、接受國民教育」,適不適用於僑胞?嗯,似乎沒有。以洛杉磯為例,僑胞繳美國的稅、(在台灣實施徵兵制的時代)小孩不需要回台灣當兵甚至還加入美軍、在美國接受完整教育。那僑胞可以享受作為台灣國民的權利嗎?報紙上最常見的,就是僑胞享用我國健保資源的爭議了,這點毋需贅述。

    請千萬不要誤會,我並非批評僑胞的行為不對。例如,僑胞繳美國當地的稅,稅率也許甚至比台灣高;志願加入美軍有的甚至贏得紫心勳章(Purple Heart Medal),也是一種融入美國主流社會的表現;更不用說美國的教育資源跟制度,是明顯優於台灣的。

    我其實要說的是,我們必須在僑務制度上,認真思考權利與義務對等的必要性,以及在現代社會,僑務制度是否應該調整或重新定義。舉例而言,上面提到的龍岡親義公所,公所成員的下一代為了傳承,成立了「名義軒」,他們負責在春宴時提供精彩的舞獅表演。但獅頭一拿下來,這些華人面孔講的可都是道地的英文,有些甚至不諳中文。我其實很感動這些年輕人願意追溯並發揚自己的文化血統,但,他們就是土生土長的美國小孩啊!雖然他們的父母是我們口中的僑胞,但這些小孩的心中,還真的認為自己是「僑胞」嗎?我常常心裡在思索這個問題。

    近年來在組織改造的議題上,常常都有僑委會跟外交部是否應該整併的討論。這當中牽涉到許多政治考量及實務運作的問題,僑委會也試圖在「僑青」、「僑商」、「僑教」等面向強調自身存在的價值。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僑務牽涉到資源配置的問題,以及國民納稅金的分配與衡平問題。眾多僑團中,品質參差不齊,甚至遊走兩岸也不是新聞。拿台灣人民辛苦工作繳納的稅金,來補助對台灣實質外交沒有助益的僑團,到底有沒有必要性?還是每年都要「循例補助」?類似的問題,是否也適用於在中國的台商?當然更值得我們仔細審度思考。

    僑胞當然是我們的重要資源,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對我們的外交工作,在幕前幕後出錢出力,這些都毋庸置疑,也都應該給予掌聲,但這並不代表僑務制度不需要通盤檢討或規劃。我很慶幸我曾經在僑務繁重的洛杉磯工作4年,面對南加州幾十萬的台僑及近百萬的華僑,我對於僑胞或僑務工作有著深刻體會。這些話,雖然有些不中聽,但希望能讓大家認真思考及討論。

    說了那麼多,其實到現在,還是很懷念烤乳豬的香味啊~

    #胖子 #洛杉磯 #僑胞 #美國 青年外交官 劉仕傑

    -

    天下雜誌原文連結:
    龍岡親義公所的烤乳豬,與你不知道的「僑胞」問題
    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438/article/6688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