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這篇台灣人不愛看書ptt鄉民發文收入到精華區:因為在台灣人不愛看書ptt這個討論話題中,有許多相關的文章在討論,這篇最有參考價值!作者rkbey (CZKai)看板book標題Re: 為什麼台灣人不愛閱讀?時間Thu Aug 21...
台灣人不愛看書ptt 在 吉爾家 Instagram 的最佳解答
2021-08-02 08:36:13
最近我在和孩子們一起練習:每晚睡前感謝對方做的三件事。 前一晚我去運動,回到家孩子已經入睡。隔天一早,Lara起床見到我第一句話竟問:「妳昨天怎麼那麼晚回家(約莫八點半)?我有點擔心妳。我以為妳迷路,然後被警察抓走了(五歲孩子的邏輯)。」 於是我把早上發生的這件事,睡前拿來感謝Lara ,「謝謝...
提供一點點局部的片面感受。
與其說追求速效,我更覺得是強調用途。
就我所生活的鄉下而言,這裡的人(長輩)會認為讀書→考試(升學、公職或證照等等)
所以當沒有要考試時,他們會覺得可以把書賣一賣,沒用了,就整理出更多生活空間吧。
(我覺得我的書算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除了閱讀之外,也具有裝飾的用途,個人品味之別)
又或者,當說「我出門去打球!」、「我出門去看書!」兩者所接收到的眼光是不太一樣的
對這版的人來說,看書是休閒的選擇之一,可以等同於打球、打電動、看電視等娛樂
但我生活的周遭,「Kua Che」(台語)大多是指為了某種實質目的的行為,不包含「閱讀」
所以,打球、打電動,旁人至少會認為是因為好玩(興趣),不會管你將來是不是要打比賽?
但閱讀卻跟好玩(興趣)搭不上邊,所以旁人會認為你又沒有要寫作或考試
那幹嘛要看書?看書要幹嘛?或是認為你「用功勤奮」而多了異樣的期待
也許,是因為長輩們就是這麼被教育而走過來的,生活較辛苦,所以凡事要以生活為重
但到了大學時,「看書」的行為還是會有類似的感受,只是差別在「小說」被區分出來吧
「我去圖書館看書」,旁人會問你,你要考試嗎?或給人你很「認真用功」的感覺
就像是在說,去圖書館看散文、科普、社科、文史哲類的人,很少是為了休閒或打發時間
自然而然的會認為,「應該」是要幹嘛吧?不然幹嘛去看那類書?
更不用說你因為對文史哲、科普、社科好奇而購買書籍的人
甚至有些朋友因好奇而去圖書館或購買書籍的人,不太會向周遭公開
除了不想被說你為什麼不去圖書館借就好?之外
也不喜歡因被知道而有了多餘的「期待」(但卻不會期待買球衣球鞋的人球技會很好)
另外,一個很常「買衣服(鞋子)」的人,會給人因喜歡而奢侈浪費的感覺
和很常「買書」的人,會給人浪費且怪異的感覺(他幹嘛不去圖書館借就好)
(雖然我真的有買書癖......而且有2/3都沒看完)
所以,我覺得有部分人對於看書是抱持著「追求用途」的觀念
因不認為看書是追求樂趣,所以看完書的人「應該」是為了考試、進修技能或某具體變化
某具體變化就是將知識內化到身心,但如果那麼容易就內化到身心,那我又何必去看?
總而言之,我認為部分人對閱讀(看書)是有偏見的,除了功利化以外
也有被過於崇高,而產生多餘的「期待」壓力的毛病
如當你正在閱讀,旁人的一句「加油喔!」,就會讓人覺得:「疑?我是有要幹嘛嗎?」
閱讀應該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才對,以前書籍、知識不普及就算了,但現在隨手可得
卻因期待的壓力而讓人不好意思地大聲說:「我平常就喜歡看書,沒為什麼啊!」
以上是很片面的個人感覺,且可能只是我自己本身先有偏見,才覺得別人看我有偏見吧!
------------------------------------------------------------------------------
我想了想,有個觀感很奇妙,我自己的感覺是「學習」包含了閱讀、各種經驗等等
但「閱讀」卻被視為與「學習、成長」同義,,甚至和「經驗」相比,是不同等的。
而忽略了「閱讀」其他作用
我猜想,有些人會認為「閱讀」很難顯現出「學習」後的成果,但外在氛圍卻又顯露出
透過閱讀的學習可以得到相當高價值的成果,如過往觀念的學而優則仕、甚至戲劇情節
也都有類似的觀念(這對看鄉土劇的人影響很深,而常看鄉土劇的長輩也影響了子女...)
更特別的是,戲劇中單純喜歡閱讀的人,我看的到多有「書蟲」、「書呆子」的刻板印象
以至於從事一些傳統產業的人、或學歷沒有特別高的人,若熱愛閱讀往往會被大書特書
彷彿發現了世界奇觀,但就如同前面所說,閱讀是很平常的,不用被鑲金鑲銀的看待
名人傳記上寫著他們每天讀了多少書,好比在暗示他們的成功跟他們閱讀有直接相關
那是不是也同樣傳達出,「如果一個人閱讀了很多書,卻很普通」
那這人是否會被輕視或嘲笑呢?因為會被判定為沒有天分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閱讀」是很矛盾的,既很難有立即的成果,但又有高報酬的期望。
我們都知道,學習任何事情是漸進累積的,不管是階梯型還是學習曲線
但對「閱讀」的標準卻很極端,一方面高風險,一方面高報酬
因為高報酬,所以在受教育時都被鼓勵盡量升學
因為高風險,若曾經感覺到失敗可能就會覺得往後也沒必要再閱讀
而我自己也會有,當沒辦法確定有個好結果,會猶豫說要不要乾脆就不做了
此外,不知道是哪邊先,哪邊後,有些愛好閱讀的人會傳達出莫名優越感,我以前也有過
不曉得是為了對抗旁人的異樣眼光在先,所以為了平衡而產生被輕視了的優越感
還是因自己讀了書中內容感到有所滿足,所以會有「我知道(成長),但你不知道」的心態
致使他人覺得「有讀了書就了不起?」的感覺
就像其他版友所說,為何閱讀需要跟成長拉上關係?
當許多從事、推廣教育的人,都在鼓吹「大量閱讀」之時,我們更該考慮「大眾閱讀」
閱讀的人一多,要想要繼續維持閱讀習慣便更容易,那距離「大量閱讀」也會更接近
當有十個人。一個人大量閱讀,但其他九個人都與其價值觀不同,那勢必有不良的影響
可能那一個人會放棄自己堅持,而融入其他九個人
或者那一個人會繼續堅持,但選擇離開那九個人
那這樣中間的區隔感依舊存在,甚至加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2.100.99.13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book/M.1408625002.A.23C.html
吹冷氣走走晃晃,書拿起來翻翻,也不會像服飾或運動用品店立刻來招呼你,而不自在
我舉的可能只是個案,都市的狀況可能就不會像這樣吧
第一,這樣感覺比較潮,可以炫耀
第二,把別人捧高,將他人的成果合理化,而自己選擇最輕鬆的方式,來拿到一定分數
因為我們的社會對於中規中矩努力的人比較不重視,反而會覺得傻
相對地比較推崇抓準機會或投機取巧的人,會被認為巧
第三,自我設限,可以一直當個潛力股。
如A讀了三天考到90分,我讀了三小時考了80分,感覺就是我沒有輸
我只是沒有讀,如果我讀了三天成果一定比現在好,我有天分,只是我不用
這樣我永遠都可以當被期待的潛力股,不用擔心哪一天很認真又考不好
自己就會被認為是個沒天分的人。
※ 編輯: rkbey (122.100.99.13), 08/23/2014 16:2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