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大骨科門診掛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大骨科門診掛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大骨科門診掛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大骨科門診掛號產品中有3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11萬的網紅Aiko愛可。愛生活,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終於解決心中一件煩惱的事,就是時髦的腳痛沒有問題!不是像我一樣骨頭痛只是肌肉痛,也沒有扁平足🎉 其實一直想帶時髦去看兒童骨科,但想到台大醫院或是林口長庚人都好多,光是等待的時間就不知道要hold這什麼多久,更何況疫情期間,非必要我其實都不想去大醫院... 後來想起安兒康 · 0-6歲兒童早療 ·...

  • 台大骨科門診掛號 在 Aiko愛可。愛生活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21-09-17 12:09:35
    有 878 人按讚

    終於解決心中一件煩惱的事,就是時髦的腳痛沒有問題!不是像我一樣骨頭痛只是肌肉痛,也沒有扁平足🎉

    其實一直想帶時髦去看兒童骨科,但想到台大醫院或是林口長庚人都好多,光是等待的時間就不知道要hold這什麼多久,更何況疫情期間,非必要我其實都不想去大醫院...

    後來想起安兒康 · 0-6歲兒童早療 · 兒科/復健科團隊 ,當初我們搬去青埔時一直失之交臂,前幾天時髦又在喊腳痛,半夜還哭醒,突然想到我們現在已經搬回雙北,立刻預約。

    我真的覺得一些兒童專科有這樣專屬診所超棒,像我就是擔心時髦會不會像我一樣是找不出原因的骨頭問題,常常摔倒又怕是扁平足,結果這天檢查一切正常,真的鬆了一口氣!

    時髦其實骨骼發展都很OK,可能就是腳底板還比較肉,甚至不用訂做鞋子,我們只要選市售後面有支撐點比較好或是高筒鞋就搞定,而且半小時內完成,超有效率!

    想想我光是在林口長庚抽號碼牌等照CT,就等了快兩小時...大人還好解決,如果帶著小孩,光一個步驟就等兩小時,爹娘真的會崩潰,還是專科方便!

    我們掛兒童骨骼肌肉矯正特約門診,費用是1000多,大概就是大醫院掛號費到一倍多一點,我覺得以效率來說太值得,而且包含轉一次扭蛋,時髦超開心😏

    真的覺得很多時候不想去大醫院人擠人,掛這種專科好適合...我還忍不住問了醫生,時髦到底有沒有過動?醫生說他們看起來都還好,因為他可以聽懂醫生跟他約定在遊戲桌上玩積木的約定,玩積木也還算專注,所以基本上沒問題!

    時髦的骨頭痛跟常跌倒還有玻璃腳一直很困擾我,今天終於鬆了一口氣,跟我一樣不想去大醫院人擠人或是等到天荒地老的,超推薦安兒康,半小時左右就搞定,省下的時間跟爹娘的罵聲絕對值得啊😆

    Aiko Chiu

  • 台大骨科門診掛號 在 搶救急診室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8-06-25 18:28:16
    有 238 人按讚


    香港急診醫師來看台灣的急診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

  • 台大骨科門診掛號 在 Dr. Ray 的急症室迎送生涯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2018-06-24 01:59:05
    有 1,078 人按讚


    《港台急症異同》

    在參觀過台北的三間大醫院後,我的感想是——(1)天下烏鴉一樣黑;和(2)香港的急症服務實在自愧不如。

    這三天,我們參觀了台大醫院、榮民總醫院和林口長庚醫院的急診室,人家和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模一樣:等入院。(病房沒床供需要留醫的病人,要擠在急症室等候數天)

    1.
    每日求診人次約為350(榮總)至600(長庚),六成是緊急(第3類別)或以上;
    香港的女王醫院每日求診人數為500人左右,同樣是六成為緊急或以上病人。

    2.
    由於是大醫院,掛號分流時,病人已經仔細分好內科、外科和兒科急診,由專門的急診醫師去看,兒科更是會派醫師來駐診。
    香港沒有這個分類,所有問題都是由急症室醫生一手包辦。
    如果一個被分到外科的肚痛病人,後來診斷是糖尿酮酸中毒(DKA)的話,就會推回去內科急診處理,就在隔壁三十秒路程左右的距離。

    3.
    在台大醫院,診症間就如一般辦公室般,只有1.5米高的間隔分開,沒有布簾,開放式問診,完全沒有私隱可言,我敢肯定病人百分百會聽到隔壁的所有對話。
    台大的醫生說,台灣病人對此不太介意,最重要是快點有醫生看。
    如果要檢查的話,就請移玉躺到另一邊共用的輪床上。
    這有如八十年代香港的門診,一房兩個醫生用。

    4.
    說到最敏感的候診時間,三間台北醫院的第三類別全部都可以在半小時內看到醫生。
    所以,第四、五類別的病人若果在一個多小時內還沒看到醫生的話,就會衝出來護士站罵娘。
    我覺得台灣的醫師好像特別在意媽媽被問候,在香港,病人動輒等四五六七甚至十幾小時,問候家人也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已經對這些罵娘聲麻木了,家母身體健康,多謝關心。
    台:「你們第三類都等兩小時,那第四怎麼辦?」
    港:「放棄了。」
    台:「放棄了!這樣也可以?」
    港:「我們也不想,只是無可奈何。」

    5.
    至於等床情況,都是等大概100至150人左右,因為台灣的急症室佔地普遍比我們大,所以即使四處都是病人,我們都能夠輕鬆通過。
    台灣一般會把觀察房分做幾區,直接派年輕急診醫師駐守,而不是臨時拉夫;日間的護士病人比大約1:10-15左右,派藥是電子化的。
    台灣沒有急症科病房(Emergency Medicine Ward)的分工,地下觀察房就已經是了,就像香港十年前一樣。
    不過,三間醫院的急診都有深切治療區(E-ICU)的設置,因為他們可以同時有一打半打已插管的病人在等 ICU 床,會由急診醫師先治理。

    6.
    CT 和 MRI 都是屬於急診部的,有餘暇時可以和其他部門分享,但急診有優先權。
    香港急症室沒有 MRI,我們急症的CT Scan 常常要和病房爭,所以CT 都可以等個兩三小時。
    我同意即使沒有 MRI ,也不會影響到急症醫生的判症能力,現在由病歷、體檢和 CT 都已經在大部分時間得到診斷。
    但是,這對早期缺血性中風和脊髓受壓的病人來說是好事,因為我們可以在找腦科或骨科會診後,直接去照 MRI ,減少把病人推來推去浪費掉的時間。

    7.
    最落後的,我認為是電子病歷系統。
    長庚醫院示範了她們的系統,板面實而不華,快速,而且有常用範本(Template)可以參考,淘汰手寫病歷。
    另外,還有有急症就診看板,每個病人正在等候甚麼,都能夠清清楚楚公布出來,(如:陳O文⋯等抽血;李O美⋯等上房)減少家屬發問,讓護士能專注護理。

    8.
    台灣急診醫師一班8至12小時,台大和榮總沒有固定吃飯時間,只有空閒時偷10至15分鐘把飯倒入口。
    長庚的情況較人性化,各有3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輪流替補。
    至於香港的急症醫生,有最少60分鐘的法定吃飯時間,這小小的福利就是比台灣好一點⋯⋯

你可能也想看看

搜尋相關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