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大經濟系a組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大經濟系a組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大經濟系a組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大經濟系a組產品中有12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827的網紅以專業實踐幸福-鄭秀玲,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2019.11.26 【時代力量鄭秀玲委員記者會新聞稿】 💥呼籲各界支持 修正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事關監督審核上千億預算的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監督機制失衡問題,時代力量鄭秀玲立委提出《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五條與第七條的相關修法。即稽核人員不應隸屬於校長,而是隸屬於校務代表所推選的經...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1的網紅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為的科學,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就島上而言,一般的科系都是會被歸類,譬如說建築是自然組、歷史是社會組。⠀ 但是在大學選科系的時候,心理系卻有分種兩種譬如說台大心理系是自然組,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是社會組。⠀ ⠀ 今天邀請到的...

  • 台大經濟系a組 在 以專業實踐幸福-鄭秀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9-11-26 16:25:02
    有 94 人按讚


    2019.11.26 【時代力量鄭秀玲委員記者會新聞稿】

    💥呼籲各界支持 修正校務基金設置條例💥

    事關監督審核上千億預算的國立大學校務基金監督機制失衡問題,時代力量鄭秀玲立委提出《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第五條與第七條的相關修法。即稽核人員不應隸屬於校長,而是隸屬於校務代表所推選的經費稽核委員會,且此委員會可監督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但於本月14日教育與文化委員會審查時,卻因出席委員數不足而無法逐條討論。今(26)日學界、家長聯盟與學生代表出面呼籲,盡速讓此法案完成審查。與會各界代表均同意,透過修法可讓校務基金合理分配使用,並受到監督。修法訴求獲得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國教行動聯盟、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與台灣學生聯合會、台大、中央、中正、中山等十多所國立大學學生會全力支持(完整名單於後)。

    鄭秀玲委員表示,《國立大學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自104年修法後,造成校務基金出現校長球員兼裁判,導致稽核與監督失能的亂象。她多次質詢與呼籲,修法草案雖送進委員會,而在上周法案審查備詢時,教育部次長劉孟奇已對第七條修正表示贊同。不過,由校長所組成的兩大協會 (國立大學校院協會與國立科大校院協進會)表態反對,也讓外界誤以為是國立大學院校全體師生反對,事實上完全不是如此。

    高教工會創會理事長戴伯芬教授則指出,大學校務基金的運用存在許多問題,例如中國大陸推出惠台26條政策,吸引台灣學術人員赴中任教,造成人才外流。事實上,校務基金的運用項目包含補助學生與老師的學術研究,在預算規劃上若能多用於留任老師,改善現在不良的環境,即可避免人才外流。然而現況是,各大學並未能有效的運用校務基金,提升學術研究環境。在少子化、學生數量下降之際,竟還把大量資源使用在大量興建校舍,完全沒有良善的使用規畫。此外,各國立大學校務基金均出現赤字,卻沒有一套機制可以去揭露、監督,稽核和開源節流,因此進行修法是絕對必要的。

    台大社科院前院長林惠玲教授(曾任台大經費稽核委員)更提到,大學校務基金因為現行法令的規定,是由學校內的行政單位執行監督稽核的工作,也就是使用者自己監督自己。她也舉例,先前曾有企業捐款給台大經濟系,轉入校務基金。然而因為法令的規定,造成該系對於捐款的使用情形不得而知。這些種種不透明的現況,形成捐款資源是否有用到系所或是學生身上,永遠是個謎。因此對鄭委員的修法提案,表示十分的贊同 。應該透過再次的修法,並由校務會議下選出的經費稽核委員會監督,讓資源的使用有一個公正單位進行稽核。

    此外清大經費稽核會前召集人呂忠津教授與台大經費稽核會前召集人吳瑞北教授分別表示,他們完全贊成與了解鄭委員這次修改第五條與第七條的內容與用意。這次的修法並不是增加新法,而只是將104年那自廢武功的修法內容,改回到修法前,即88年至104年已運作多年的模式,由校務會議下設置的經費稽核委員會,監督用錢的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並做事後稽查。他們強調校務基金經費稽核委員會,除可做為學校各部門與校長間的橋樑,亦可作為學校與外部稽核單位的緩衝平台,對於校長的治校可發揮正向的影響。治理權及監督權的獨立行使,是一個組織能否健全發展的關鍵因素。但現行制度上的缺失,是完全無法達到監督稽核的精神,對於校長也因為現行權責的規定,可能造成不必要的誤解,或是便宜行事後卻無法有效地事後監督與查核。

    學生代表東華大學學生會副議長鄭學鴻同學則以自身經驗提出,當學生跟學校要求提供校務基金使用的詳細內容時,往往拿到的就是數十頁的數字報表,學生完全看不懂,也無法看出使用規劃的最初想法,及費用支出後的事後稽核狀況。因此設立一個校務基金稽核委員會,並讓包含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都能有學生代表的參與,也是現在學生所希望的修法重點。

    與會的國教行動聯盟陳鐵虎監事長,在聽過所有與會教授與學生反映後, 也沉痛的表示,歷任政府一直在說,教育不能窮,不能苦到孩子,但今天了解現行校院校務基金設置條例後,感到非常訝異。對於這由學生學費、政府補助及外界捐款所構成的校務基金,竟然是沒有一個獨立監督稽核的機制,以及沒有公開資訊的說明,簡直就是校長及少數人的私房錢。因此在記者會陳監事長大聲地呼籲,教育是不分藍綠,希望所有立法委員都能支持鄭委員的提案,儘快完成通過修法。

    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發表書面聲明,支持此次修法。聲明中提及,當孩子進入國立大學就讀,大一過後就可能沒有宿舍可住,而被迫搬到昂貴的校外住房,增加負擔外,也讓很多家長不放心子女安全。另外也發現,學校的宿舍設備老舊、環境又髒,讓學生很難接受。教室、實驗室等相關設備不良,也有安全的虞慮,這不得不讓學生家長質疑校務基金經費的使用及分配是否合理。

    為確保學生權益,維護學生參與校務基金審查運作,鄭秀玲委員在記者會後表示,預計於明(27)日委員會審查時提出學生版的修正動議,即校務基金管理委員會及經費稽核委員會內,均有一位學生代表。

    💥2019.11.26為止的連署支持單位/團體名單如下: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
    ⚡️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
    ⚡️國教行動聯盟
    ⚡️台灣私立學校教育產業工會,
    ⚡️台全國私立學校產業工會

    ⚡️台灣學生聯合會
    ⚡️國立台灣大學學生會
    ⚡️國立台灣大學研究生協會
    ⚡️國立中正大學學生會
    ⚡️國立中央大學學生會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學生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學生會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
    ⚡️國立宜蘭大學學生會
    ⚡️國立東華大學學生會
    ⚡️國立金門大學學生會
    ⚡️臺北市立大學學生會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學生議會

    (持續連署中)

  • 台大經濟系a組 在 蔡依橙的小孩教養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2018-06-19 21:55:35
    有 287 人按讚


    這是一直都存在的問題,美國人歧視亞裔人,尤其亞裔男性。不管是真實經驗或者數據,都反覆的確認。
     
    千萬不要以為先進國家說他們沒有歧視,就真的沒有歧視,太天真了。他們只是說法跟作法都比較假掰一點而已。
     
    美國就是 WASP 與猶太人的國家,常春藤又是私立的,就算今天真鬧大,最後會得到多少戰果,在人家的戰場,也只能看人臉色。
     
    但去爭取當然是對的,黑人也這樣爭取、女人也這樣爭取、猶太人也這樣爭取,這就是一個想要什麼就自己爭的國家。即使,受惠的可能不是你,而是你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
     

    長春藤裡的長春藤

    最近有幾個美國亞裔學生申請大學的新聞,很讓人注意,我來幫大家注解一下重點。

    比較受注目的是哈佛被亞裔學生告入學歧視的新聞,因為證據太充足,原告要法官不用審判了,直接判哈佛違法。證據力多強大呢? 連哈佛自己內部在2013年的分析報告,都說對亞裔有不公平的標準。原告找來的專家,杜克大學經濟系的Peter Arcidiaconoe出具的專家報告說,一個錄取哈佛機率為25%的亞裔學生,如果其他條件一樣,只是換成白人,錄取率變為36%,換成拉丁裔的話,提高為77%,而換成黑人的話,錄取率則高達95%。

    哈佛在評估申請學生的時候,分成幾大類來評分,如「學術成績」、「課外活動」、「運動」和「人格Personality」等。凡是只要有相對客觀標準的,錄取的亞裔學生作為一個族群,表現都超過其它族裔,但哈佛「動手腳」的方式,是在相當主觀的「人格」一項,把亞裔打低分,而達到壓抑亞裔學生人數的目標。也就是說,在哈佛招生辦公室,在面談校友的評量表裡,亞裔作為一個族群,「人格」較差! 沒有人知道人格的標準何在,也許,哈佛應該還要追加被告「毀謗」一罪。

    哈佛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沒有在認罪的。校長最近發了電郵給校友,加碼強調哈佛對學生族群多元化的承諾。也就是說,不管你們怎麼講,我們就是要繼續壓抑亞裔學生人數。哈佛找來的專家證詞,是柏克萊的大牌經濟學家David Card。David Card示範了如何用資料、用模型,把一個不利的事證轉成有利的說法。但是Card是把自己的名聲給砸了,有興趣的人,可以看Arcidiaconoe對Card的反駁。裡面有許多Card「不誠實」的證據。講一個比較誇張的,Card把哈佛自訂的人格分數也計入模型,說控制了「人格」這個變數後,亞裔學生並沒有面臨比較高的標準。廢話,「我沒有歧視你,只是剛好,在我訂的評量標準裡,你們的分數都比較低而已。」

    更大的議題是,為什麼哈佛,或是大部份的菁英名校,多少都在壓抑亞裔人數?

    很多人把哈佛的舉動,直接比為二十世紀初長春藤名校限制猶太人數目的惡行,但猶太人固然和今日亞裔一樣,有著較佳的學業成績,引人側目,但彼時社會尚有非常明顯的排猶情結anti-semitism,猶太人被公然排擠的現象非常普遍。然而這是民權運動前的事,美國經過法律的修改和社會運動的洗禮,「種族歧視」是相當嚴重的指控,今天的哈佛,或是其它一樣限制亞裔人數的名校,不致於因為主導的白人內心歧視亞裔,而出手限制亞裔名額。

    比較可能的原因是,這些菁英名校的主政者,打心裡相信「多元化」,決心要扶助在歷史上受過不平等待遇的黑人和拉丁裔,甚至認為幾百年的不公平、不正義,拿哈佛的名器來幫助他們,等到這些受扶助的黑人、拉丁裔因高學歴能在社會上立足之時,歷史的錯,就可以真正得到彌補。

    但成績還是差太多了。在哈佛這些學校刻意的壓制下,亞裔學生還是在長春藤佔了二成左右,遠超過美國人口中亞裔只有5.6% 比例,如果不「動手腳」,哈佛會像加州理工一樣,超過四成是亞裔學生。粥就這麼多,亞裔吃了,非裔就沒了。對於以身為教育美國領袖的機構自居的長春藤盟校,不能接受校園環境是這麼地和真實社會「脫節」的情況。他們還振振有詞的說,學生組成有多元化,這些未來領袖才有多元化的視角,成為全方位的人材。我不相信這套,充滿偏見的,就算身邊同學再多元化,他們也不會改變。是人材、是領袖的話,根本不用人造的多元化環境,就自然會悲天憫人。

    但講到亞裔學生組成比例,就不能不講另一個新聞。

    紐約的公立高中,有所謂的八大名校。大部份的初中生都就近在住家附近升高中,但這八大名校,是全紐約的初中生都可以唸,只要他們考試分數有到,而且只看一個考試成績。因為考試取才的結果,這八大名校,都變成大學名校的搖籃,裡面最知名的Stuyvesant,一年就有十幾個畢業生進哈佛,我們愛荷華州,一整個州,一年都不到三個高中生進哈佛! 但因為入學只看考試成績,想當然,亞裔學生趨之若騖,為求進大學名校,擠破頭也要先進這八大名校,補習、家教,能做的,亞裔家長都拚命做。結果Stuyvesant的學生組成現在超過七成是亞裔,不引人側目才怪。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引人注意的問題,而是政治攻防的問題。極左派的紐約市市長,打算搞新政策,廢除八大名校的入學考試,把入學名額直接給所有初中前7%的畢業生。因為有些區的初中,亞裔打死都不可能去唸,政策如果通過,Stuyvesant就自然地「多元化」了。

    大學裡,也有所謂的亞校Asian School。因為公投的原因,加州的州立大學不准用種族作為入學考量,所以柏克萊、UCLA這些公立名校都有四成的亞裔,UC Irvine甚至超過一半都是亞裔,而被戲稱為UCI - University of Chinese Immigrants。而加州的亞裔人口,才不過是總人口的一成多。經濟學家Tyler Cowen猜測,哈佛這些限制亞裔人數的手法,是為了避免成為亞校。但一個學校被貼上亞校的標籤,會有什麼壞處呢? Cowen從財務的角度來看,亞裔的畢業生普遍不像白人一樣,會對學校有慷慨的捐款,一旦變成亞校,白人學生就會比較不想唸,沒有白人學生,未來白人的捐款就會斷流。

    我剛看這解釋,心裡覺得Cowen在胡說八道,同樣是私立菁英名校的加州理工,沒有壓抑亞裔人數,沒有白人不想唸,也沒有捐款斷流的問題。但我後來仔細看數字,Cowen的解釋,非常有可能是對的。哈佛新生才兩成是亞裔,但新生裡有三分之一是所謂的legacy students,「家裡有人唸過哈佛的」,這些幾乎都是白人。這不是什麼台灣那種,你爸是台大,你也是台大的那種中產階級的「階級複製」,而是你爸捐棟樓,以後也要靠你設立幾個全額獎學金那種「貴族複製」,那是巨富才能玩的起的遊戲。這些巨富,在我看來,是有可能不爽哈佛變成亞校的,是哈佛開罪不起的。三百多億美元的校產基金,也是靠這些巨富才有的。

    然而哈佛這種赤祼祼的種族配額,畢竟是犯法的,所以這些菁英名校,開始考慮改變作法。最近芝加哥大學宣佈,今後入學申請不再要求SAT或是ACT這些標準考試的成績,而改注重學生在校成績、論文、推薦信等。照芝大的說法,他們的目的是要吸收更多社經地位較差,家族裡第一代唸大學的那種,是為了更進一步達成學生組成的多元化。當然,了解內情的人對這種官樣文章,都當成是放屁。有錢人家的小孩有辦法請家教補SAT沒錯,但不考試,他們一樣也是有資源去弄那些你芝大要看的項目。弱勢的,到頭來還是弱勢。所以,芝大這舉動,還是針對種族配額而來的,是為哈佛被判違法做準備的。

    這也同時說明了,菁英名校,是不可能像加州理工一樣,完全不考慮學生種族,而讓亞裔變成學校裡的最大族群。

    而其實,我對這些事情,生氣歸生氣,但一貫的立場是,This is still a good problem to have. 這樣程度的「歧視」,根本比不上黑人、拉丁裔那種生下來就矮人一截的苦楚。告還是要告,但亞裔是討正義,而不該是賣悲情。長春藤名校放著可能對未來社會有巨大貢獻的亞裔學生不要,而取那些富家公子哥兒,那是他們自己的損失。這世界這麼大,亞裔家庭裡傳承的勤勞努力、注重教育的價值,走到哪裡都吃得開,此處不要爺,自有要爺處,何必單取一瓢飲?

    網路上流傳一個笑話,哈佛的歧視行為,反而造就了長春藤裡的長春藤。你唸哈佛不希奇,我也唸哈佛,而且我還是亞裔,那才叫真的厲害。

  • 台大經濟系a組 在 飛碟早餐-唐湘龍時間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17-02-13 08:05:59
    有 132 人按讚


    今天的閱讀單元,邀請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馮勃翰先生來到空中,為各位朋友分享書籍作品:《暢銷書密碼:人工智慧帶我們重新理解小說創作》/ 雲夢千出版
    ◎內容介紹:
    暢銷書的背後,總存在某種引人上鉤的共通魅力。我們恨不得翻遍上萬本小說找出答案,但人類的能力終究有限。本書兩位作者來自史丹佛大學的文學實驗室,他們歷時五年,運用文字探勘技術,訓練電腦「閱讀」兩萬部小說,全面破解《紐約時報》暢銷書在題材、情節、角色和風格上的共同模式,告訴你人類如何閱讀,以及小說引人入勝的終極關鍵。
    原來──
    ◎《格雷的五十道陰影》和《達文西密碼》竟然擁有完全相同的故事節奏!
    ◎ 動詞運用洩露出《龍紋身的女孩》和《列車上的女孩》主角擁有共同特質!
    ◎ 暢銷作家都有兩至三個拿手題材,而且占據了每部作品三分之一的篇幅!
    ◎ 標點符號具有預測能力,暢銷書出現問號的比例特別高!
    ◎ 電腦判定的暢銷作家以女性居多,而史蒂芬.金被認定為女性!
    不僅如此,電腦還可以進一步運用研究結果預測暢銷書,只憑書稿,不論作者名氣或行銷運算,預測準確度就已超過八成。本書是第一本「電腦觀點」的小說分析,運用新科技帶我們重新理解好故事如何打動人心。無論你熱愛小說、寫作或資料科學,都可以從本書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和啟發。
    ◎作者介紹:茱蒂.亞契(Jodie Archer)
    曾任英國企鵝出版社資深編輯,因為厭倦暢銷書難以預測帶來的徒勞而離開職場,前往史丹佛大學攻讀英國文學博士。自2010年開始和馬修.賈克斯共組研究團隊,逐漸改變她對於預測暢銷書的態度。畢業後受邀至蘋果進行文學研究,從事過的每一個工作都和書有關,現為全職作家。
    ◎作者介紹:馬修.賈克斯(Matthew L. Jockers)
    史丹佛大學「文學實驗室」(Literary Lab)共同創辦人,致力運用電腦科技來研究文學。研究領域包括文字探勘、數位人文學等,認為暢銷書可以經由科技準確預測。著有《宏觀分析:數位方法與文學史》、《用R語言做文字探勘》。現任教於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

  • 台大經濟系a組 在 Humans Offshore Podcast離島人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2020-07-22 21:00:08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以及其他動物的內在心理歷程、精神功能和外在行為的科學,是一門理論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學科。⠀
    就島上而言,一般的科系都是會被歸類,譬如說建築是自然組、歷史是社會組。⠀
    但是在大學選科系的時候,心理系卻有分種兩種譬如說台大心理系是自然組,師大教育心理與輔導是社會組。⠀

    今天邀請到的是在哥倫比雅大學攻讀臨床心理的:張雅雯YAMA⠀
    曾經在台灣同志諮詢熱線、松德醫院有過實務經驗⠀
    但其實YAMA不是心理系出身的,是經濟系!!⠀

    這是離島人第一次錄心理相關的,希望能跟YAMA請教臨床和學術上的差異⠀
    以及YAMA是因為什麼契機從經濟轉到的心理的⠀
    最重要的還有他在美國的經驗分享



    Ep026- 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碩士:張雅雯⠀
    #Columbia #LGBTQ #Psychology
    -台大經濟系畢業⠀
    -德州 精神科遠距醫療 公司財務⠀
    -松德醫院 一般精神科研究助理⠀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 義工⠀
    -紐約 哥倫比亞大學攻讀Clinical Psychology(臨床心理)碩士⠀
    -Columbia Psychiatry LGBTQ mental health臨床研究⠀
    -未來規劃繼續攻讀心理相關PhD⠀
    -------------
    🎧離島人們的經驗交流播客平台
    A podcast platform, shares experiences of those who are offshore.

    🎬 Youtube | https://bit.ly/ho_youtube
    🎙 參與錄音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nterviewform
    🎧 收聽 on Spotify | http://bit.ly/podcast_humansoffshore
    👉🏼 Follow us on Instagram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ig
    👉🏼 Follow us on Facebook | http://bit.ly/humansoffshore_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