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來自許多要升大二同學的求助
怎麼大一轉眼就結束了
怎麼回顧過去根本什麼都沒做等
所以這篇特別想分享一些簡單的想法給大二以上同學
1.太努力,你反而會失敗
這是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根深蒂固的想法=>我要成功我就要努力,並且付出比別人加倍的努力才更可能會成功
錯了
何謂努力?對於多數人...
這是來自許多要升大二同學的求助
怎麼大一轉眼就結束了
怎麼回顧過去根本什麼都沒做等
所以這篇特別想分享一些簡單的想法給大二以上同學
1.太努力,你反而會失敗
這是很多人從小就被灌輸,根深蒂固的想法=>我要成功我就要努力,並且付出比別人加倍的努力才更可能會成功
錯了
何謂努力?對於多數人,就是指用盡全力逼自己到極限
也就是說,這是種相對於平常的特殊狀態
這在大學,至少會產生幾種問題
a.亂衝
我看過太多同學之所以設定出諸如轉系、轉學、輔系、打工、出國等目標拚
為的,不過是想脫離徬徨的狀態,他想回到高三那種踏實前進的感覺
然後呢?
失敗了就輕易毀了所有信心
成功了進去後也經常發現不是自己要的,更慘
b.產生過高的失望
付出越高代價的事物,人本能就會傾向期待更高
所以我們都認為越貴的東西就越好,排越久隊的食物就越好吃,訂閱數越多的網紅就越棒
聽出來荒謬性了嗎?有沒有一種身處相反世界的即視感?
當投入努力過多,你很容易對結果產生不切實際的期待,以至於和現實客觀狀態產生極大落差
.
「賭」可怕就是可怕在這,人會不甘心,就想投入再更多,直至賠掉所有人生為止
c.阻力等比級數上升
太努力也同樣會帶來巨大的代價,憂鬱、挫敗、失眠、不甘、忌妒、不平、懊悔等等
投資遞減還有強大副作用
這三點,都曾發生在大一剛結束時的我自己身上
但隨認識人越來越多,我驚覺一件事
大多成功的人,根本不努力
這不是指他們成天耍廢
而是對他們而言,所做的不是一個特殊狀態
他們本來就能享受在其中,從中得到樂子,他們在做他們喜歡的事
對他們來說,這就是打lol、逛街、玩耍,能完全沉浸其中
喊努力這件事,基本只能對大學以前喊,因為國高中生沒太多選擇,也還在打底累積知識的階段
可大學生若還僅停留在這層次,從未去思考過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怎麼去做
等著你的只會有無盡痛苦,就算有天你爬到了眾人之上也不會快樂
越努力,反而活得越失敗
2.能使未來翻盤的,是渴望
在學習障礙的陰影之下,我升學路很顛簸,其實很多時候是直接被放棄的,包括我自己在內
不過在上帝接近奇蹟式的祝福之下,高中後走的還在平均數的前段班,從清大、政大到了台大
這一路走來,我卻發現大學成了很多同學人生真正的分水嶺
直白說,大學入學考篩選出來的,絕大多數並不是天才,而是家庭中產以上,能提供充足讀書條件,本身也還願意念書的孩子
畢竟天資高的少到可以被忽略,在智商普遍平均的情況下,階級複製自然成了常態,會不會產生想讀書的想法,這都跟父母很有關係
可大學後開始漸漸不同了
很多在大學成績差的,反而跑去創業,或在特定領域中闖出了名堂
很多當初滿級分近來,閃閃發光的,反而志在能當輪班星人,只求能活下去
沒有隱含評價的意思,什麼樣的人生都是種抉擇沒好壞,僅是指出他們走向了一個和當初所有人預測不同的路
在我開始從事升學輔導,開始教升碩班考試後,我忽然領悟到,這並非偶然,而是差在對未來的渴求上
一聽面試的用詞就知道了
對於那些升學走的尚稱順遂,一路有父母下指導棋的孩子而言,他們向前是種理所當然,不需要原因
這在大學前都還管用,經濟都被父母控管死死的,又活在屋簷底下,不得不低頭
可大學自由後,不想走這條路阿,只好轉為陽奉陰違,考試求個過,也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在罪惡感與想放鬆的慾望間反覆
最後混到不能混了,趕緊查查其他人都怎麼做的,跟著去補國考、跟著準備研究所、跟著參加讀書會、跟著去實習、跟著做大家都在做的事
他們大多在面試所述的,無非是幻想出來對方想聽的標準答案,他們自己根本就不認同,隨便一問就破綻百出
最後走成功了,也不會長久
反之,一路靠自己,沒任何資源的,他們認知或許和事實也會有出入,可聽得出來那是建基在自己走過的經驗上,他們真的很想來走這條路
這種對未來不同的渴望程度,在大學後會根本性的將人分流到不同方向
回到重點,所以我建議,身為大學生,請你該想想你是誰,你想要什麼,有什麼是能帶給你快樂的
十年、二十年後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型態?
成功與失敗,並不該是單一度量衡的把尺
我認識最強的學長在紐約工作,年薪換算台幣逾六千萬
可每天被生活壓力壓得喘不過氣,背負著好多人的生計,一點都不輕鬆
我有另位朋友叫陳人平,他放棄本來優渥穩定的工作去做海灘保育到出名,雖沒固定薪水可言
可他因此找到愛人,每天活在夢想中很快樂
台灣教育最失敗的地方,就是我們只是教人如何擠窄門,如何奪取最多的資源,如何去贏,逼得很多人反而成了輸不起的人
然而真正重要的,從來該是你到底自己想要什麼,有什麼是能讓你這個人享受其中,這些才是終將累積成你人生價值的關鍵
別誤會,這個答案不是立刻會出現的
如兒時的志願,隨著長大,一改再改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可有沒有發現,當志願從從總統、從公主,一路改到舞者、作家、老師、警察等時
也是一段你逐漸認識自我,認識自己實際客觀狀態的過程
只是,越早建基這種了解,越早去嘗試並不斷詢問自己這些問題,你需要付出改變的成本也就隨之越低
希望這點分享,能有些助益,以上。
_
樂擎文
#最近也開始在協助這屆想念科法所的同學
#若有志碩士改念法律的歡迎小盒子我談談
投稿、聊聊,更多文章可見@Luke7459
台大學生平均智商 在 竹北市民代表 陳冠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明星學校的產生,真的是辦學成功嗎?】
#此篇不是在談學區劃分
最近學區爭議在 #竹北市東區 鬧得沸沸揚揚,在此之前,就有耳聞竹北成功國中,是所謂「明星國中」,也就是升學率很好的學校,某日我經過此校門口,看到榜單貼著「賀!錄取第一志願達139人,平均每班錄取率約9人,五科均達基礎以上佔91%」的宣傳資訊,讓我想起自己的升學經驗,但因所有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有好的未來與教育環境,故此篇不是要檢討學區劃分及父母用心,只是想聊聊以前的求學經驗。
#教育資源產生的視野差距
我小時候住新竹市東區,國小讀的是新竹市龍山國小,每到寒暑假就待在家裡寫作業、看電視、出去鬼混渡過,而開學時,老師會讓同學分享暑假做了些什麼,不少同學就會分享去了哪些國家?看到什麼不同於台灣的事物?學到什麼才藝?想當然,我不可能在課堂上,分享我看了哪些卡通,長大後才了解,當時班上同學,很多父母在竹科上班,除了有強大經濟實力做後盾,對教育關注也頗有餘力,而我媽因小兒麻痺關係,靠著賺取微薄收入不讓我餓死,就耗費相當大的精力與時間。
而自己第一次出國是在29歲,也是我選上民意代表,經濟較為寬裕後才實現。
#讀了明星國中
新竹市三民國中,在當時一個年級有25個班,一班有35~38人不等 (一個年級近900人),所以每次全校集合大約在2650人上下,小時候覺得很有趣,要是我們國中跟其他國中互毆,應該會大勝?不過我們國中並不是這樣的奇怪學校,而是注重「升學率」的明星國中,所以每次班排名、校排名總是我最不開心的時候,因為全班倒數前八,全校倒數前一百的穩定表現,在老師眼裡是非常頭痛的人物,班上總平均會被拉低,就是有我這種學生存在,而當老師發現教不會,你上課又打嗑睡時,就從「教不會」轉而「羞辱你」,同學看你這麼廢,連老師都帶頭PLAY你,自然就成為部分同學歧視的笑話。
舉個簡單發生過的事:
考試考完,老師開始發考卷唸分數:「王小明 92、陳大華 83、張小君 72 、陳冠宇 53」,老師看著我,用鄙視的眼神,把考卷扔在地上,當我撿起來的時候對全班說:朽木不可雕也!
下課後,同學會比較分數,有個成績好的同學就說:哀 我才考88分,陳冠宇你剛剛考幾分啊?
「我喔,53分啊~」
我可以感到同學輕蔑的神情,然後回我:是喔… 要是我考這分數,應該會被我爸媽罵死 (言下之意,你的53分真的爛到不行)。
平時同學也會跟著老師嘲笑說:「練體育能當飯吃嗎?哈哈」
小時候可能比較無感,也可能被羞辱習慣了,但升學環境這樣真的健康嗎?而當時在練體育 (射箭) 的我,曾脫口說出:我好想拿弓箭射某老師的頭。
現在回想起來,如果我的孩子,只因不愛讀書就要被這樣羞辱,我一定會氣到把老師跟校長拖出來教訓一頓,對我來說這不是教育,是在糟蹋毀掉一個人。
#懷疑自己智商
長大後,認識不少名校畢業的朋友,他們考前看一下書,就能衝到全班前幾名,有的平常上課還睡覺,這邊我不是要鼓勵不認真讀書,而是讓我認知到「原來讀書可能是一種天賦或技能」,他可能天資聰穎,亦或後天非常努力,但也有人就是怎麼讀書,都不會考試(愚鈍如我),尤其當時學測滿級分75級分,邊練體育邊讀書的我,結果只考了28級分,按台灣教育體制對學生的判斷,當時我嚴重懷疑自己智商有問題。
#當你是建中校長
升了大學後,老師就分享他求學經歷,他是一位在台大一路唸到博士的教授,跟我們抱怨:「以前不知道建中到底哪裡好?許多鄉音很重的外省籍教師來這裡教書,上課根本都聽不懂,大家都自己唸,甚至自己組讀書會,還不是照樣考上台大」
現在還是不是這樣我不清楚,但讓我瞭解到,如果單看升學率,那學測只考28級分的我去當建中校長,只要不影響同學們讀書,應該也會有不少學生能考上台大?(沒有歧視教育專業意思)
#那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這問題或許每個人定義都不同,但我目前覺得最好的答案,應該是回溯「教育」英文單字「education」的拉丁文「educo」,原文為「引導、誘出」之意思,故有「引導成人」,「誘出知識」的意涵在裡面,也間接了解西方對教育的看法,不是要賺大錢,或會讀書就有幸福美滿人生,而是著重在「啟發」,這個啟發可能包含對做人處事的道理,或是對知識產生興趣,當然,我知道這太過理論,但唯有先定義清楚,才能知道我們當下做的事情,是否在正確的道路上。
#回到成功國中來看
這份榜單,看得出是校方引以為傲的招牌,但如果把主事者調到相對學習資源較為貧乏的竹北西區,是否還能如此自信?而校方會有這樣態度,除了觀念傳統外,對於追求升學目標的家長,也在無形中推了一把。就像我在新竹市三民國中,不少老師會比較分數排名,就是部分家長施壓學校導致,這裡面沒有人是真的壞人,但無形中造就許多錯誤的事情,是值得我們思考及改進。
#這篇文的用意
如果瘋狂追求名校或分數,不是人生的保障,那請問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家長、師長、學童彼此承受的痛苦與辛勞是為了什麼?長大的我們都知道,一個人要能快樂或順利活在社會上有太多變因,唯有培養出對挫折的「韌性」,對事情努力的「堅持」等等軟實力,才是生存在社會上重要的條件。我不敢斷言學校就是個高壓鍋環境,但更希望大家擺脫「升學至上」的迷思,不是教育專家的我,自然不敢用「指導、命令」來苛責任何一位教育產業第一線人員,請把這當一個故事或經驗分享就好。
最後,如果有孩子看到這篇,恰巧你也跟我一樣功課不好,也曾失落、懷疑自己活著的意義,但請你不要放棄自己,只要不斷思考與嘗試任何可能性,即便不是學校認定的優秀學生,請你相信我,在社會上「百工百業」裡,一定能找到屬於你自己的一片天。
----------------
P.S:以上提及學校內容,可能是部分師長所為,不代表全校教育人員。
P.S 2:小時候學區本在三民國中,因母親在龍山國小當殘障約聘人員,校方看她如此辛勞,為求照護方便,故讓我就讀,在此很感謝當時的決策者。
P.S 3:圖片是想解釋自己觀察到的循環,勿有過多聯想,如有錯還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