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卦]台南整棟透天出租是什麼?優點缺點精華區懶人包

雖然這篇台南整棟透天出租鄉民發文沒有被收入到精華區:在台南整棟透天出租這個話題中,我們另外找到其它相關的精選爆讚文章

在 台南整棟透天出租產品中有9篇Facebook貼文,粉絲數超過0的網紅,也在其Facebook貼文中提到, 天啊!我在591上面看到幾間台南市的透天,打了電話去約看房,結果全部都說:「這個租出去了喔!」 租出去怎麼還貼在網路上?@@ 嗚嗚,昨天看完俗女養成記2之後,就更想搬去台南了。 有沒有台南鄉親有整棟空房要出租的?...

  • 台南整棟透天出租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8-09 22:05:06
    有 3,671 人按讚

    天啊!我在591上面看到幾間台南市的透天,打了電話去約看房,結果全部都說:「這個租出去了喔!」

    租出去怎麼還貼在網路上?@@

    嗚嗚,昨天看完俗女養成記2之後,就更想搬去台南了。

    有沒有台南鄉親有整棟空房要出租的?

  • 台南整棟透天出租 在 未秧 Winter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03-26 14:53:59
    有 23 人按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租房子的經驗,應該只要是非在外縣市或國外讀書的人,很少有自己去尋房子的過程,頂多當個小跟班跟在父母親身後遊蕩,騙吃騙喝。
    ⠀⠀⠀⠀
    ⠀⠀⠀⠀
    離我搬回台北只剩下三個月整了,而我們六個人在台南承租的透天厝,最近我也在幫房東協尋下群幸運的孩子,不得不說這房子真的是住到我不想回陰雨的台北,兩面的大玻璃採光、挑高半層樓的高度,日日被太陽曬醒的清晨、夜夜看星星高掛的夜晚,我是那麼喜歡在台南的日子,多半是因為找到了個好棲身之處吧。
    ⠀⠀⠀⠀
    ⠀⠀⠀⠀
    若沒經歷過跟朋友一起找房子的日常,那你可能很難體會我所說的。記得那時候大一進來幾乎所有的人都是住宿舍,升上大二難免每個人都希望有更多自己的空間與自由,首先先在父母那邊磨難,不知道為什麼家長對於宿舍就是情有獨鍾,沒有任何比較就是特別寵愛,「宿舍」這兩個字給他們安全又便宜又「學生」的感覺。
    ⠀⠀⠀⠀
    但我想有人管又便宜是重點吧。
    ⠀⠀⠀⠀
    ⠀⠀⠀⠀
    好不容易磨難好之後,所有家庭的戰爭,不論是雙方爭雄或者是多國爭霸都協調好之後,重頭戲才開始,馬上從鄰邊啟戰進入到全服開打。各校通常都有專屬在出租房子的社團,而大家加入之後,各方翹楚虎視眈眈,手機頁面重新整理的速度真的不在天文之下,隨時一篇新貼文出現馬上就私訊預約看房,手裡捧著大把新台幣交戰,我們俗稱,新台幣戰士。
    ⠀⠀⠀⠀
    通常雅房是最好納入領地的,再來是單人套房,最最最難的就是家庭式房子,首先要整棟或整間房子出租本來就比較少,接著你們有幾個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間房間要幾間,這些都大大減少了這種房子的比例,如果你們還要求可開伙、可養寵物、可停車、有陽台、台水台電、房東人好又不吵,找得到可能要用上你半輩子的運氣了。
    ⠀⠀⠀⠀
    ⠀⠀⠀⠀
    我記得大一的時候約三四月我們就開始找房,記得那次騎車騎到超遠的地方看了一間很溫馨的房子,卻蹲在樓梯口跟其他戰士乾瞪眼;那天晚上我們去了成大城看了成大附近最奢華的房子,我們把帳戶裡所有的錢提出來像凱子一樣要撒就撒,而後來才很幸運的承租到了現在住的房子。
    ⠀⠀⠀⠀
    ⠀⠀⠀⠀
    那天我在社團裡貼了我們這間房子的介紹,實在不誇張,所有人真的是一整天都蓄勢待發,我想這個戰爭真的福到了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在滑臉書的人,不到十分鐘我的私訊已經破五十則,到了晚上直接一百組預約看房,叮叮咚咚,沒什麼朋友的人Messenger從來沒那麼熱絡。
    ⠀⠀⠀⠀
    隔了兩天我約了四組人來看房子,當然會依照順序,若第一組沒有意願,則給第二組承租權,依此類推,你該知道平常沒有在接觸男生的我,一次來24個大男人在我們家,我的頭都是仰著的、笑容也是尷尬的,原本以為我們家一百多坪的寬敞,瞬間變得擁擠不堪,刀槍殺意不過在咫尺之間。
    ⠀⠀⠀⠀
    唯一被問的問題就是可不可以打麻將。最後有兩組人當場就給了我明確的答案,分別是第一順位跟第三順位,我在巷子裡面對著12位男生,我們都知道該給誰裡有也相當充分,但就是沒有堅持到最後一刻沒有人想相讓。
    ⠀⠀⠀⠀
    ⠀⠀⠀⠀
    學生租房子這件事就是三個字準則「快狠準」,你不能祈求更好,你只能求可接受,你無法預知你有沒有那個運氣找到更合適的房子,但機率更大的是你找不到任何房子。
    ⠀⠀⠀⠀
    ⠀⠀⠀⠀
    ⠀⠀⠀⠀
    我覺得我們年輕人很常在做決定時猶豫三分,因為預期可以更好、因為感覺可以更好,但或許吧,人生有些事情就是只能追求「有」與「沒有」,就像愛情對我們來說一樣,有是慶幸,沒有是命定,可有可無是我對你的逃避。
    ⠀⠀⠀⠀
    ⠀⠀⠀⠀
    ⠀⠀⠀⠀
    #文字 #字 #成功大學 #成大 #租屋 #租房子 #大學 #collegelife #words #wordporn #ncku #tainan #taiwan #大學生活 #台灣 #台南 #愛 #love #poem #youtuber #YouTube

  • 台南整棟透天出租 在 陳文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2019-07-14 09:07:13
    有 89 人按讚


    我在鹿港頂番婆長大,從70年代到90年代,頂番地貌與出口導向的產業變化,大概就是文中提到景像。

    當然自90年代中期到2016年,這又是另外一個階段的產業變化。這階段面臨國際金融風暴與產業西進的風潮,期間新設農地工廠的生產內容與污染,又與前20年不同。

    2016年520後搶搭的農地工廠是否有被依法拆除?不拆,中央與地方態度不同之處又要如何因應?這是文中沒提到的部分,也是現在進行式,更值得繼續觀察。

    總之農地工廠決對不是「農地農用」或稻作生產與污染,這麼非黑即白的問題而已。這是國土規劃與土地政策,特別是「如何遏止土地炒作」政策的結構問題。

    如果說「環境保護」是制定《工輔法》最終的道德問題,那我認爲還應加上「遏止土地炒作的不當得利」也就是所謂的「土地正義」。

    然而在達陣之前,得先面對現實如何解決問題的技術面。這篇文章告訴我們的就是「面對現實 解決問題」!

    #工輔法
    #農地工廠
    #頂番婆

    https://m.facebook.com/story.php?story_fbid=2234791333500419&id=1608253896154169&__tn__=*s*sH-R

    來講一個剛退流行的話題,問了一群產業界的前輩,不然很多東西我自己也沒那經驗。

    5k字,超長慎入

    ==========

    終於要處理工廠管理輔導法,這個台灣最大的坑了,為何說是坑?因為這是幾十年的歷史累積,馬政府時代給了十年改善,不過法案沒有、執行手段也沒有,想也知道就是什麼都沒有的過十年。也好啦,總是要處理這個問題,面對總比逃避好。

    工輔法整套看下來,重點大概兩個,一個是輔導原先的違章工廠低汙染的合法化,第二個就是中高汙染的,協助降低為低汙染後納管比照處理。這兩個若在時限內做不到,就會斷水斷電改善到拆除為止。不過今天又多了一個落日條款20年,明擺著是受到壓力去制定的,理由後述。其實還有兩個極重要的點,一個比較明顯的已經有人提,就是對於低污染工業的認定標準,這還有得吵。另一個不明顯的還沒看到人講,最後面再提。

    有跑過傳產的應該都知道,現行的高汙染產業,像是電鍍、化鍍類的,大致上都在工業區內,不會在路邊一片農地上。現在講的農地工廠主要兩種,一種是在農地上鐵皮搭建的小工廠,雇傭人數沒幾個,像是在台南、嘉義土地比較開闊的偏僻鄉鎮。另一種是早期城鎮擴張,多餘勞力吸引工業,農地搭建鐵皮屋後出租為輕工廠,長期以降成為產業聚落,例如新北的五股、樹林一帶。其他較少的像在產業道路邊,或是地圖上沒有的小路轉進去,整片樹中間有一棟工廠的,這數量也不少,像是桃園的龍潭楊梅之間。

    這種工廠的汙染形式,硬要切開有兩大類。粉塵類的只需要集塵設施,酸洗類的通常都會有一個小儲存槽(坑),定期叫車來抽走。這兩類的汙染程度都不高,就算需要改善,也都在可以負擔的範圍內。這類工廠為何大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並不純粹是和氣生財的理由,以前亂七八糟的年代,地主隨便收租金是一回事,近年新的工廠,要不是農地地主繼承後不想耕作,就是產業聚落擴張後,耕作農地的價值差太多。

    會被檢舉的高汙染小工廠,其實你法令也管不到。這大概也分兩種,一種是農地租一間鐵皮屋,然後堆積大量高汙染廢棄物,堆到廢水外流或是臭味太重被抓,老闆反正早就跑路。另一種是擺明就是要開非法的,接高汙染也高利潤生產流程的單,跑去租便宜的農地鐵皮屋,用很簡陋的設備,也不安裝任何處理設施,賺幾年是幾年。利潤很高,也懂得用人頭,被檢舉後關廠跑到隔壁縣市繼續租,看這次可以撐多久。這些老闆沒在管你法規的,真要比喻就是超大型跑給警察追的攤販,要拿這種案例去指控其他工廠,只不過證明自己對工業的完全無知。

    關鍵在哪?在用電量,後面會提到。

    說到底,農地會有這種問題,就是相對務農來說,改建或是出租作為工廠,還比較有利可圖。出租者想多賺一點,自然不會去舉發,附近的鄰居比照辦理,也沒多少理由想去舉發。幾十年下來,形成一個多重疊合的奇怪結構,然後沒有人能夠處理。

    在你罵非法就該關掉前,有些數字要冷靜點看。
    閒置工業區大概沒有2,000公頃,而根據政府正式的統計,農地的違規工廠佔地約14,000公頃,若非正式的統計,我個人了解應該是超過30,000公頃。

    簡單說,你要他搬家去合法工業區,先不管他有沒有錢應付工業區超麻煩的規定,光看土地面積就知道,要輔導全部工廠都搬家,這一點都不現實。除非你認為,現在開始規劃新的中小工業區,然後就近要求他們搬家,不過這是另一回事,而且這其實鍋更大,連住宅區都要一併處理,經典案例就是整個桃園市的發展軌跡,(不懂我在講什麼的,可能很難理解這怎麼回事)。

    因為,之所以形成產業聚落,通常都是有區位優勢,設想一下你家住在新莊,卻要跑去汐止的工廠上班,在二十年前沒有捷運的狀況下會有多痛苦。沒有鄰近高速公路,隨便在一塊空地規劃工業區,是有哪個天才老闆會進駐啊,台灣的代工型態,太多加工的半成品,體積根本不適合長途運輸,大概只有像是電路板,高雄的楠梓電會下單給樹林的晟鈦去做,畢竟表面處理之後,板子還是薄薄一片,體積小裝載密度大而且單價高。然後你去看表面處理後的上件廠,幾乎無一例外都離港口較近,想想就知道為什麼,還是不懂的想一下塑膠射出廠,新北跟台南一樣叫做塑膠射出,做的東西一樣嗎,多想想會想通的。

    簡單說,大型工業區的出現是政府規劃,給大型工廠進駐用的,但是一家大工廠很難有全製程的能力,多半都得要發包出去給其他廠代工。若此產品有運輸跟勞工成本的問題,那麼不意外的中小型的代工聚落,就會出現在交流道附近,或離人口密集區不會太遠的地方。這些地方,也早就因為人口擴張需要住宅,農地被蓋的亂七八糟,各位知道新莊輔大附近一圈的加工廠嗎?當年響應謝東閔「家庭即工廠」口號,三層透天厝一樓變身為小工廠,後來成長為三層代工廠的有幾間?這些都是蓋在原本的農地上喔,現在你經過新莊,會知道這邊原先全是良田嗎?

    另外,政府的推估現行違規工廠大概有38,000家,我個人了解應該多個兩成跑不掉。每一家的平均雇用人數,小間的應該落在7~10人上下,產業聚落中大一點的大約30-50人,也就是說扣掉老闆,大概有約保守估計近100萬的就業人口,而且這些勞工平均都算是學經歷較弱勢的。

    這些勞工,我不客氣說都是過去被政府放生的,年輕朋友可能不知道,我們當年有分A、B段班的年代,多少B段甚至是被稱為放牛班的同學,學校完全是放置不理,畢業後跑去你聽都沒聽過的高職高工就讀,三年下來也沒學到什麼技能,人生的出發點就是活在這種被放棄的環境,他能幹嘛?幾乎都到這種工廠去,男生當學徒,女生當行政跟倉管,三十年過去熬成主管,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是非常之低。

    也就是說,今天你把這些工廠全部都關掉,先不提經濟上的損失,瞬間有幾十萬的失業人口,而且都是弱勢勞工,沒有學歷也沒證照,技能只能因應這一行。我想很多人對這類人的認知不夠清楚,弱勢勞工的能力真的不好,但花時間熬出的經驗,至少在這一行可以混的下去。見過那種到水果攤幫忙削水果,時薪有夠低,還要天天被老闆罵的那種嗎?因為真的連削皮的技巧都學很慢,十年前金融海嘯掃到一堆工業區的低層勞工,有些連開計程車的能力都沒有,世界上是有這種人存在的。

    更不要提,其中不少工廠,老闆跟勞工之間是一路拚上來的戰友關係,也許才十幾個人,常常要在大廠之間被砍價,但至少在產業鏈上有一個位子,接單養活員工一家老小沒問題。對這些老闆來說,員工不僅是下屬更是親友,年輕朋友的同學就不少這種家庭出身,父母拚了一輩子買了房子,把小孩拱去大學,房貸還沒清,小孩還有學貸,老闆不是不知道員工的辛苦,但自己也不是慈善事業,你真的逼到他要賠本經營,幾乎都是收掉不幹。

    那些還有貸款要繳的員工呢?各位,你們真的認為50歲失業,還有10年以上貸款要繳的勞工,有多少能力接受轉業訓練?訓練了,就有與年輕20歲的少年仔同等競爭力?別鬧了,真的別天真了。

    另外,這些違規工廠,其實肩負台灣代工大國的重責大任。產業聚落的意義我就不提了,不理解產業聚落的優勢者,跟他講再多都沒用。這邊要說的是,許多代工是大廠轉單小廠,一層一層的轉包出去,把多餘的產能吸收掉,有些甚至會轉到很偏僻的小廠。若沒有這些鐵皮小工廠,很可能有連鎖效應,小廠會因為產能不足,接不了大廠的臨時單,景氣很好的時候就罷了,不景氣時利潤很多都靠這種急單來撐。

    此外,各位可能不知道的是,這些所謂農地蓋違規的工廠,該繳的稅都有繳。已經形成產業聚落的,政府其實是裝死不管,因為不同的用地跟需求,能申請到的電就不一樣。怎麼解決?一種辦法,把三四塊農地合成一塊,中間蓋一棟工廠,等於把電集合起來使用,但這也不能裝置太高用電的設備;另一種是當初申請時就以輕工廠的名義,不然電根本不夠用,也就是說這都限制的工廠的營業種類跟規模,想像的那種超高汙染工業,很難出現在這種地方。

    高汙染往往等於高耗電,新聞上趁颱風天亂排廢水的工廠,幾乎都在工業區,農地上蓋一間電鍍廠,然後亂排重金屬廢水到田間?你開玩笑喔,一甲地給你併用都不夠電啦,還排廢水勒。跟文青想像的完全不同,高汙染工業的廢棄物,經過處理設施後通常剩下很小一桶,只要處理廠不要黑心拿去山裡面挖洞埋了,高毒性廢棄物沒那麼多。反倒是低汙染工業甚至就是農業,汙染物毒性低但是量很大,處理起來才夭壽麻煩,只是因為不會偷排一次整條溪變紫色,才會覺得好像沒汙染,這一塊納管後才能想辦法。

    至於,違規工廠怎麼繳稅?就十家工廠共同租用一間商辦啊,接單出貨跟會計都在這一層樓,國稅局才不會管你工廠在哪,只看你註冊地以及營業額來收。換句話說,幾十年來政府都是放任不管,但該收的稅都要收,有些微妙的法規邊緣地帶,甚至是黑白道尋租的空間。要解決?好啊,以後收稅用工廠所在地收,違法不違法公務員親眼見到,沒有裝死空間,超棒的。但台北市稅收剩下三成不到,如何?(那種已經變成產業聚落的,就是大家都裝死啦,假裝沒看到一起踩在農地上)

    這還不提,查緝工作是地方政府的權力,中央只是設置法規,並沒有多少辦法直接干預。你選了一個不會查的首長跟議員,再來靠么政府都不管,會不會太機車?不然就下次大選,堅持合法的民眾,請逼議員表態,我們來看最後得票數如何。國民黨是知道這爛掉了,根本上就不想管,反正裝死沒看到,出事再去表態查緝就好,民進黨從賴清德開始,一路堅持要推工輔法,對幹黨內左膠覺青到1124翻船,直到蘇上來還繼續到完成,為的是什麼,只為了要讓非法變合法?

    經濟部的公開說帖,太過冠冕堂皇,但雖不中亦不遠矣。

    不用擔心合法工廠權益受損,因為比例上低的可以,理論上違法但實際上跟合法沒兩樣的工廠一大堆。真正因為違規可以降低成本的,反倒會因為合法化後墊高成本,降低原先的競爭力。合法的工廠,也會因為產業鏈全線都合法可查後,列入生產履歷跟碳足跡,未來要銷售到歐洲之類的機車國家,難度也會比較低。

    除此之外還會有受益的產業。

    法條修正的第一個受惠產業,就是顧問業。

    不用懷疑,這些工廠老闆並不是想一輩子違法下去,很多人是真的不曉得怎樣合法,因為當年就是「大家都這樣做,我也這樣做」,然後政府裝死沒管,就跟中國這十幾年的狀況一樣。幾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合法的話,多數是願意的,最大的門檻是在「不知道怎樣去合法」。

    也就是相關文件跟工廠需要改善的點,大部分老闆是不清楚,就算政府講了,細則部分也需要人去盯。地方政府只需要提供資料,顧問業者就會去把輔導合法的工作做到好了。

    第二個受惠產業,是被創造出的環保商機。畢竟大部分這些違規工廠,最多的汙染就是廢水跟粉塵,因為工廠規模不大,高價的環保設備買不起,低價的拼裝版效能沒有很好,所以輔導轉型的這幾年,應該會有不少小型或是微型的污染處理器,甚至是回收業者都會獲利。(跟貸款有關)

    第三個受惠的,是這些輔導轉型的工廠跟金融業,從非法轉為合法,有一個最大的重點,卻沒人提到的,叫做「銀行貸款」。合法才能跟一般銀行,或是政府提供的專案去申貸,這是多數人都沒想到的一點。這些老闆不見得是不願意出錢,而是因為工廠非法的狀態下,想去貸款購置新的機器或是汙染處理設備,都是不可能的。以往只有面臨倒閉危機,才有去二胎或是地下錢莊冒險的機會。

    提供數千到數萬家業者,有合法申貸的機會,才能讓他們申請到足夠添置新的機具跟污染處理設備的經費,不管是要後續的擴張還是發展,這都至關重要。

    你說,違法的關掉就好,多找一些人去檢查不就得了?

    呃,勞基法那時候也是一樣的講法,完全昧於現實。你要關掉一家違規工廠,可不是去開張條子,人家就乖乖的關門大吉。你得要有常設人力,緊盯關廠進度,甚至是拆除時也得要人盯著。你有看過就曉得,絕對不是一天兩天可以搞定的,出動三五個人,費時十天八天,才可能弄好一家。請人搬家到合法的工業區,時程也是一兩個月起跳,絕對沒有鐵皮工廠三天蓋好這種事。(還不包括遇到黑道,需要找警察來一起處理的狀況)

    推估超過三萬家的工廠,想要一兩年內就全部幹掉,想也知道你不可能有足夠人力,也不會有夠多經費去增聘。再說,兩年後全部取締完畢,多餘人力怎麼辦,開除?做之前麻煩想一下後果。

    我是覺得,後面的關鍵在於經濟部、環保署相關單位,能不能對低汙染有個明確的定義,因為標準訂出來,後面的環保產業才會知道該怎麼做,學術單位也才曉得怎樣幫忙把機器小型化。

    以往對污染的定義不夠清楚,一般人在意的都是金屬類的廢棄物與紡織類廢水汙染,但各位知道像是食品加工的有機廢棄物,以及小型金屬表面處理工廠的廢水,看似無害其實蠻高的,但要處理也不需要太高價的設備。眼見不見得為真,請相信專業,但這就是下一次的法案攻防了,在意環保的覺青請去注意這一塊,一個污染標準沒列好,後患才是無窮盡。

    另一個重點,就是要儘速納管,這樣才能讓工廠有合法去貸款的空間,想要轉型合法經營的老闆,才有動力去改善自家的環境。把這三萬多家工廠的老闆,都看成只想破壞地球賺錢的王八蛋,無助解決現狀問題。

    其實到頭來,就是一個怎樣具體解決的老問題。

    我也知道違規就抓啊,但你看違章建築拆了幾棟?台北市當初信誓旦旦講了那麼久,現在誰還記得這些事?你訂了一個不可能做到的高標準,弄了一堆理論上很棒的措施,但全部是逼人走絕路,他們一定在政治上懲罰你。

    順便說,去年1124執政黨大敗的主因之一,就是賴院長想要處理這塊,但一堆小清新進步派堅決反對。等到選舉崩掉,檢討原因之後,蘇院長上台才去忽略這些反對意見,堅持要納管再說。

    有實務經驗的執政者,很清楚政府解決問題就兩種。一種是直接依法抄掉,另一種是納管輔導。違章工廠這個超大的歷史問題,第一種絕對沒有用,有用早就做了。你只剩下納管輔導轉型這條路,在我們可以做的範圍內,慢慢去轉變,反正現在這種不告不理不管的狀況,也不會更糟了。

    當然你有第三種選擇:繼續擺著,吵著不可能做到的全部抄掉,每天詛咒這個世界沒有照自己想的運轉。